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痛苦与快乐,是人类永恒的话题,哲人志士有不少精彩的论述,平常百姓也有许多深刻的思考,对这个话题,能不能谈一些你自己的想法?
            • 2.

              功夫在课内,积淀是阅读的基础,要逐渐形成较强的语感。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 3.

              提高在课外,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探索阅读的方法和规律。

              常听到这样一种对人的评价:“某人本事虽不怎么样,但很积极,他的精神还是很可贵的。”可是,我心里就一直对此存在着疑问:积极就一定是好的吗?

              首先,对积极者本人来说,我认为如果“积极”到了过分的程度,那对自己绝对是一种不尊重的表现,也就是说,过分积极是不懂得爱自己。要知道,脑力劳动也好,体力劳动也好,凡是劳动,都是要付出精神付出气力的。过分积极,这付出的精神力气,也就不是一般的了,而是过分的付出,是一种透支。试想,如果一个人老是透支自己的精力体力,他的身体状况即使眼前“很棒”,也只不过是一种“虚假的繁荣”,到了一定程度,这种虚假的繁荣一拆穿,就是自己想补救都来不及了。伟大的革命导师他老人家曾经教导我们:“身体是革命的本钱。”我说,身体也是吃饭的本钱,活命的本钱,身体垮了,七病八痛,活着的趣味大概也是要大打折扣的。所以,过分的“积极”是不是的确显得不够自爱了呢?

              其次,就“积极”的客观效果来说,如果一个人不掌握正确的方法,他越积极,可能就会造成越大的损失。比如,一个做零件的工人,他毛手毛脚,或者技术不过关,他很积极,别人一小时做100个零件,全是正品,他一小时做120个零件,却有20个是废品,看起来他的绩效与别人一样,好像积极没什么坏处,但是那20个废品的原料,本来可以做成正品的,却让他给白白浪费了,你说,是积极好呢,还是学好技术仔仔细细地做好呢?又比如,一个老师,他很积极,牺牲自己的休息时间,本来供学生自修的时间他去讲课,应该下课了应该放学了他也去讲课,表面上看起来他讲得多了,学生从他那里接受的知识得到的好处也多了,但是,原来可以供学生自己安排的时间,可以让学生休息的时间,被他占用了,学生得不到自己整理知识消化知识的时间,也许他们会因此而对没有整理消化的知识的掌握程度大打折扣,影响了他们的考试分数,甚至可能影响他们将运用那些知识的一生;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下一堂课就没有充沛的精力去接受知识思考问题了,那就是这位积极者以自己假想的“所获”大大影响了学生真正的“所获”,影响了另一位老师本应收到的上课效果,这实在对别人是一种损害;学生得不到应该得到的休息时间,也许他们从此对这位“积极者”产生了反感,从而连带着对他所教的这一门课产生了反感,导致了再也不喜欢这一门课,再也不积极认真去听这一门课了,那岂不是“积极者”以自己的“积极”打击消灭了别人的“积极”吗?这样,他的“积极”,除了留下一些完全的反面效应之外,还会留下一点什么呢?

              至此,我们已经可以明显地看出,做事情,光凭热情,光凭“积极”是不行的。“积极”还需要有正确的方法为基础,在该“积极”的时候积极,不该积极的地方坚决不去“积极”,这样才能把事情做好。

            • 4. 阅读5、6、7段,回答问题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