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为下面这段文字提炼主要观点,最正确的一项是(  )
                     我们都是成功者,因为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如果我们把自己的每一点进步,哪怕只是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都认认真真的品味一番,那么,幸福和快乐就会常伴我们身边,我们的人生也就会因此而变得格外的丰富和生动。不是吗?作为一名学生,他考试及格了,成绩提高了,这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作为一个农民,他播下的种子发芽了,庄稼收割了,这也是成功,也应该感到高兴。在更多的时候,成功无需旁人认可,更不许别人来裁判;我们也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A.我们都是成功者。
              B.成功只是一种感受,一种自我意识的主观感受。
              C.要把微小的进步,都看作是一次成功。
              D.我们不要把成功的刻度划得太高,不要把成功看得过于神圣。
            • 2.

              向字典鞠躬

               ①据《今晚报》的一篇文章透露,大型电视剧《采桑子》拍摄现场“出现了一道好风景”:剧组中不少人都随身带着字典,一遇到吃不准的问题,就立刻向“老师”请教。主演陈小艺小姐说:“《采桑子》是一部历史剧,文化含量是很高的,自己深感才疏学浅,自然不敢掉以轻心。”这道“好风景”本人虽未能目睹,但还是有眼睛一亮之感。

               ②这些年来,总是见到“念白字”的新闻。比如苏轼的“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绮”读音为qǐ,指有花纹的丝织品,古诗中不是有“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吗?王菲却唱成了yǐ。又如小天后蔡依林在唱《怀念》时,将“未完的‘龃龉’”一句唱成了“未完的‘zǔyǔ’”。龃龉,正确的读音应是jǔyǔ,本意指上下牙齿不对应,后用来比喻为意见不一致。蔡依林误jǔ为zǔ,想来是受了组、祖等字的影响。最近掀起轩然大波的,是有“才女”之称的伊能静,她在新推出的专辑中唱苏轼的《念奴娇》, 把“羽扇纶巾” 的 “纶”(guān),唱成了“伦理道德”的“伦”。这是一种相当流行的误读。不过,伊能静还是值得称道的,她立即在自己的博客中公开道歉,并特地花了一天时间重新录音。和这些“念白字”的新闻相比,《采桑子》剧组“带着字典拍片”,犹如春风拂过田野,给我们带来了清新的空气。

               ③其实,在老一辈艺术家中,这种做法早已成为习惯。电影艺术家孙道临便是一个典型的例子。他的银幕形象风流倜傥,按今天的话说,绝对是个“帅哥”;演技更为精湛,一招一式,无不传神。然而他却是“艺高胆不大”,哪怕排练一首短诗,也会在包里装着一本《新华字典》备查,唯恐稍有闪失。正是几十年如一日的“严谨”,练就了他的台词功夫,在演艺界堪称有口皆碑:不仅嗓音浑厚,吐字清晰,而且发音准确,字正腔圆,没有在演出中念过什么白字。孙道临先生曾经真诚地说:“中国字那么多,念不出来没什么难为情;但如果想当然地乱念,那是对不起观众的。”

               ④由孙道临想到了巴金老人。巴老健在的时候,我们曾多次登门祝贺他的生日。他的书房里有一张简陋的狭小的书桌,《随想录》中的不少文章,便是在这张书桌上完成的,让人见了肃然起敬。我们每次去的时候,见到书桌上除了摊放着纸、笔之外,还有一本《现代汉语词典》。遇到一时想不起来的字,巴老总是会翻开词典,查清楚以后才肯落笔。这就是一代大家的写作态度。《随想录》的手稿本,我至少读过三遍,几乎没发现什么错字,原因大概就在此吧。在我的脑海里,经常会浮现出巴老查阅词典的景象。这是一个寻常的生活镜头,但它象征着一种高尚的文化精神。

               ⑤字典是知识的海洋,是智慧的宝库,是无声的老师。在校园学习阶段,是字典为我们释疑解惑,不断完善我们的知识结构;在我们工作以后,同样是字典为我们把关纠错,保证文化产品的内容质量和文字质量。一个懂得感恩的人,是不该否认字典在文化生活中的地位的。

               ⑥向字典鞠躬吧。从一个人对待字典的态度,是不难看出他的敬业精神和文化良知的。你说是吗?

            • 3.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 4.

              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王开林

              ①一位熟识的读者告诉我:几年前,他曾在精神方面出现了危机的前兆——空虚和迷茫。于是他主动应对,阅读了一些书。忽然悟到,大家人云亦云,反复强调“有志者事竟成”,那个“事”通常都指大事,然而天下大事太少,小事如麻,倘若我们一味地想做大事,别说良机有限,贵人难遇,就老实地掂量自己的才智吧,也未必够用。悟到这一层,他当机立断,确定了一条崭新的座右铭——“日成一事”。这个“事”只限于小事和微事,但必须做得有条不紊,有始有终。一段时间后,他走出困境,取得了突出的业绩,成为同行中的领军人物。可见,日成一事,方可有为。

              ②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把细节顾全。读一本书,就把这本书读明白,不“杀书头”(国学家黄侃的说法,只读个开头,就将书撂下抛弃)。写一封信,就把这封信写周详,慎勿差池。见一个人,就把这个人见清楚,莫留疑惑。植一棵树就把这棵树植成活,勿使枯萎。诸如此类。日成一事,既是一个原始积累的过程,也是一个自我完善的过程,久而久之,不说积土成山,积水成渊,至少也能集腋成裘。

              ③日成一事,就是要尽可能地把小事做好,不慌不忙,不急不躁。曾国藩有一副名联,可谓快人“慢语”:“好人半自苦中来,莫贪便宜;世事皆因忙里错,且更从容。”我说曾国藩是“快人”,其意并不难解,他是近代公认的立德、立功、立言的头号典型人物,大家都认定他是快刀斩乱麻的顶尖高手。殊不知,他经常劝人要慢工出细活,天下事非从容而莫办。无独有偶,民国元勋黄兴也是“快人”,半生戎马倥偬,但他好整以暇,最爱对人说的四个字是“慢慢细细”(长沙方言,意为做事不求快而求精)。大德高人,我们学不来,但其言之要义值得留心,无论做大事还是做小事,单纯地追求快速都不行,急就章靠谱的总是太少,精心之作则须仔细打磨。

              ④也许有人会犯嘀咕:日成一事,这是否要求太高而又逼迫太紧?首先,日成一事,是专指小事;其次,日成一事,是专重细节;此外,日成一事,是要快人减速;还有,日成一事,是要懒人提劲。虽是小事和细节,你若日日慎意而为,精心而为,你将具备过人之处。

                                            (选自《青年文摘》2013年,有删改)

            • 5.

              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

              廖 廓

              ①法国牧师纳德·兰塞姆去世后,安葬在圣保罗大教堂,墓碑上工工整整地刻着他的手迹:“假如时光可以倒流,世界上将有一半的人可以成为伟人。”一位智者在解读兰塞姆手迹时说:“如果每个人都能把反省提前几十年,便有50%的人可能让自己成为一个了不起的人。”他们的话,道出了反省之于人生的意义。

              ②在一些人的意识里,反省,似乎只是老年人的事情。其实反省对于任何年龄的人都是必要的,而年轻人更要善于反省:走过的路短,很容易出现失误和差错;后面的路长,反省就更有必要、更有价值。

              ③反省首先是对自身所作所为进行的思考和总结。反省不理智之思、不和谐之音、不练达之举、不完美之事,往往能够得到真切、深刻而细致的收获。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反省不但要勇于面对自己、正视自己,而且要及时进行、反复进行。疏忽了、怠惰了,就有可能放过一些本该及时反省的事情,进而导致自己犯错。

              ④反省也是对别人的经验教训的思考和总结。个人的经验教训虽然来得更直接更真切,但其广度和深度毕竟是有限的。要获得更加广博而深刻的经验,还要在反省自身的基础上,善于从别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成本最低的财富是把别人的教训当作自己的教训,取得同样的成功、避免同样的失误。

              ⑤反省,主要是对挫折和失败的思考和总结。邓小平同志指出:“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也是我们的财富。”正确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聪慧,错误的东西会使你变得更加清醒;成功的经验大多相似,失败的原因却千差万别,从失败的教训中学到的东西,往往要比从成功的经验中学到的多,而且更为深刻。

              ⑥反省要取得成效,关键在于要善于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实践。记得从学校毕业的时候,恩师给我的寄语是:“望你孜孜以求,绘就人生‘前有碧绿、后有金黄’的美好画卷。”现在看来,要使自己“碧绿的青春”得到“金黄的收获”,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辛勤耕耘。善于反省,并将反省后的认识付诸新的耕耘,这样才有可能使过去的失误变成今后的成功,使过去的成功变成今后更大的成功,真正品尝到金秋的琼浆玉液,享受到大地赐予的丰收喜悦。

              ⑦青年是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在任何一个时代,青年都是社会上最富有朝气、最富有创造性、最富有生命力的群体。经验证明,进步较快的青年人,必定是善于反省的人。反省能使人走向成熟,变得深邃,臻于完善。我们希望年轻人善于从自己和他人的经验教训中学习,克服自身经验的局限,进而从更广阔、更深厚的大地上汲取思想和经验的营养,使自己更好更快地成长起来。      

            • 6.

              ①有个人养了一头驴和一只哈巴狗。驴每天都要到磨坊里拉磨,到树 林里去驮木材,工作挺繁重。而哈巴狗会演许多小把戏,很得主人欢心,每次都能得到好吃的奖励。驴在工作之余,难免有怨言,总抱怨命运对自己不公平。这一天 机会终于来了,驴扭断缰绳,跑进主人的房间,像哈巴狗那样围着主人跳舞,又蹬又踢,撞翻了桌子,碗碟摔得粉碎。这样驴子还觉得不够,它居然趴到主人身上去 舔他的脸,把主人吓坏了,直喊救命。大家听到喊叫急忙赶到,驴子正等着奖赏,没想到反挨了一顿痛打,被重新关进栏里。

               ②在这个世界上,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的位置,由此发挥自己的应有作用,从而达到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终目的。富兰克林说过,宝贝放错了位置就是垃圾。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坐标,我们只有找准找准位置,才不会迷失自我,从而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见,找准自己的位置很重要。

               ③找准自己的位置,就是说要摆正适合自己的位置,在各自的位置上展示自己的能力,发挥自己的作用。

               ④找准自己的位置,可以让人有平和的心态,完善自我。克里姆林宫曾有位尽职尽责的老清洁工,每天轻松怡然地工作,带给身边人许多正能量。她说:“我的工作和叶利钦差不多,叶利钦是在收拾俄罗斯,我是在收拾克里姆林宫,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位置,做好自己的事情就行了。”一介草民也罢,一国之君也罢,只有找准了自己的位置,才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工作和生活。找准自己的位置,是一种人生的姿态,一种生命的高度,一种处世的境界,它有助于我们“自知”和“知人”。

               ⑤找准自己的 位置,对事业的发展也有极大的帮助。著名科学家钱学森曾担任国防部五院院长,出任院长时的他年富力强,正是干事业出成果的好时光。然而,院长是一把手,什 么都得管,都要问。钱学森知道搞好航天科技研究才是自己的专长,于是辞掉院长职务,去主管科研工作。工作重心的转移,使他能够全身心投入到科学研究中,为 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成功做出了突出贡献。

               ⑥找准位置对 我们的生活、事业都具有重要意义。要找准自己的位置,既需要学会换位思考,也需要有宽阔的胸怀。实际工作中,每个人的角色都是相对的。面对领导,你是下 级;在助手面前,你是上司。无论你是什么样的角色,都要有一颗包容之心。作为领导,要能够勇于面对下级的意见;作为下级,要能够虚心接受领导的批评;作为 同事,要能够容纳他人的个性……这样才能做到心平气和,与身边的人建立起和谐的人际关系。

               ⑦位置如定盘星,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生活中,只有找准自己的位置,调整自己的心态,才能走好自己的路。自己明明是个“宝贝”,千万别放到“垃圾”的位置上!

            • 7.

               ①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②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盐风波,这岛风波速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③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  (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 .27%,预计  (2)  年将超过  (3)  %,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  (4)  世纪  (5)  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 8.

              成长是一件怎样的事      乔叶

              ①和许多人一样,小时候,我一直以为成长是因为年幼。我学习,我锻炼,我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还得成长。而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仿佛成长是一种储蓄,只要存够了一定的数额,就可以坐享其成,再无旁忧。

              ②后来才明白,不是这样。

              ③成长是一件最漫长的事情,漫长至终生。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不同:一岁成长的是身体,十岁成长的是知识,二十岁成长的是情感,五十岁成长的是智慧┅┅无论哪一方面的侧重,对于一个有悟性的人来说,成长都是一种必然的状态。所谓“活到老,学到老",学,就是成长的另一种说法。

              ④成长是一件最丰饶的事情。因为成长,今天的麦苗是鲜绿的,明天就会变成金黄。因为成长,今天的玫瑰是含苞的,明天就会娇艳绽放。但不是所有的成长都有着明朗绚丽的色调,有些成长,注定是那种深沉厚重的乐章。你知道种庄稼有一道程序叫“蹲苗”吗?就是天旱的时候也不去浇水,没有水庄稼就不能往上长了,但是为了生存,它们就会拼命地往下扎根,吸取土层深处的水。这样,它们的根就能扎得牢牢实实的,再一浇水,就会长得又壮又稳。“蹲",是一种必要的积蓄过程。不扎实地“蹲",就不可能延展出发达的根系去获得最丰厚的滋养,就不可能在低潮之后充满爆发力地重新站起来。“蹲”,以一种外表的低姿态,隐含着一种内在精神的拔节。“蹲",是另一种意义的成长。

              ⑤成长是一件最深情的事情。每当我做了一件糟糕的事情,我就对自己说:不要紧,吸取教训,如果明天遇到了相同的情况,你一定会做得好一些,因为,你还会成长。每当我看到镜子里又憔悴了一分的容颜,我就对自己说:别优伤,谁的身体都会老去,幸亏你的内心还在成长,这比什么都重要。我清楚地知道,永远有比自己年轻的人。但我并不觉得任何比我年龄小的人都是年轻的,同时也不敢认为比我年龄大的人都比我衰老。因为有无数的人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年轻,没有让自己得到有效的成长,而真正知道成长意义的人,往往都是那些在生理上不再年轻的人。我私下里认为,这是命运对于知晓学习的人的一种额外奖赏。

              一直感觉到自己的成长,一直知道自己在成长,这让我感觉幸福非常。


              (1) 针对“成长”,本文提出了什么观点,下面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2) 联系第⑤自然段的内容,下面对画线句中“额外奖赏"指什么,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 ( )
              (3) 下面对本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不用学习、锻炼、劳动,都是因为我还小,不用成长。
              B.成长可以坐享其成,年龄阶段不同,成长的主题都相同。
              C.成长是一件最漫长、最丰饶、最深情的事情。
              D.后来才明白:一旦长大就不需要再付出任何努力,成长是一件很短暂的事情。
            • 9.

              有一种精神叫专一

              周云龙

                ①“右手画圆,左手画方,不能两成。”《韩非子》中的这一名句,现代科学给出了解释,即大脑两半球的连接机制无法同时向左右手分别传达“画圆”和“画方”的命令。无数事实也表明,用心专一,事业方可成功;反之,则一事无成。

                ②屠呦呦就是用心专一的典型。55年里,除了参加为期两年半的“西医离职学习中医班”,她几乎无长时间离开过东直门附近的那座小楼;为了不影响研究,她把孩子交给母亲抚养,即便得了中毒性肝炎也还在充满乙醚气味的环境下工作;从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中,历经380多次鼠疟筛选,经历了190次失败,最终提取了关乎上百万生命的青蒿素。科学界巨星“三钱” 之一的钱伟长,不管做什么研究,都非常专一。 他不驰于空想,不骛于虚声,而惟以求真的态度作踏实的研究。终在应用数学、弹性力学、中文信息学等领域获得重要成就,被人称为“万能科学家”。屠呦呦、钱伟长的事业轨迹似乎在提醒人们:获得成功的途径,唯有专一。

                ③反之,不务正业,不仅不会成功,反而贻害无穷。明熹宗朱由校不专一治国,痴迷木匠,虽技艺堪比巧匠,却误国害民。现实中亦有不少这样的人。有一位著名的骨科专家,担任医院院长之后,便心有旁骛,不专一于“正业”,热衷搞 房地产开发,虽然医院规模不断扩大、地盘不断拓展,但诊断、医疗的服务质量却不断下降,最终导致医疗事故频发,病人及家属怨声载道。许多教训表明,在其位不专一其政,却将精力用于怎么升官、怎么发财、怎么享乐,终必误人误己。

                ④荀子云:“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 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鳝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许多禀赋很好的人,不屑为“蚓”,向往威武之“蟹”,在最青春的年华,将大量的时间、心力耗费在名、权、利的追逐上。事业偏轨,难有大成,殊为憾事。寄心于旁骛,或有短暂的满足,却终会步入歧途。

                ⑤在浮华喧嚣的环境下,专一往往体现为一种定力、自制力、免疫力,乃至挫折承受力。有专一精神打底,在人生和事业的路途上,至少能拥有内心真正的平静,享受实现人生价值的快乐,即便仍然可能面临失败。

                (选自《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0日04版 有删改)

              下列四句名言中,能够证明本文中心论点的一项是(   )
              A.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富兰克林
              B.人,只要有一种信念,有所追求,什么艰苦都能忍受,什么环境也都能适应。——丁 玲
              C.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梁启超
              D.人要成长,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与积累一定数倍于普通人。所以,关键还在于自己。——杨 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