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诸葛亮说:“善败者不亡”。善败者——正确对待失败的人。善于在失败中总结经验的人是最有希望获得成功的人。

                ②人生一世,不可能时时顺心,事事如意,总免不了遇到一些挫折、失败。古今中外,有众多的名人志士,可以说他们的成功都浸透着失败的血和泪。A诸葛亮虽上知天文、下晓地理、运筹帷幄、用兵如神、却也没有避免街亭的失守

                ③越国被吴国打败,越王勾践立志报仇。卧薪尝胆,最后战胜了吴国。如果越王只一味地尝胆以警策自己,而不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正确看待自己的失败,他能成功吗?大科学家爱迪生说:“失败也是我所需要的,它和成功对我一样有价值。只有在我知道一切做不好的方法之后,我才知道做好一件工作的方法是什幺。”B爱迪生是“善败者”。失败后不是一蹶不振而是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开始下一次的实际。在一次次的失败中探寻成功的方法,直到成功为止。他花时十年,经五万次左右试验,才发明了蓄电池。这显示了多么顽强的毅力!

                ④人生像是长长的跑道,每个人都是一个运动员,跌倒能爬起来奋起直追,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因而人都应该“善待”失败,从失败中振奋,朝着成功的方向继续前进。若不“善待”失败,便会一蹶不振,甚至遭到灭顶之灾。楚霸王项羽把失败的原因归为天意。他大喊:“天亡我!”C所以落了个乌江自刎的下场

                ⑤“善败者不亡”,“不善败者亡。”这道出了人生之路的两种不同轨迹。今天,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多少风云人物在风浪中搏击,把风吹浪打看成是磨炼意志。可是,也有一些人受到一些挫折或失败就沮丧不前,沉没于改革的狂涛中。我国有一句谚语:“失败是成功之母。”告诉我们失败中孕育着成功的因素。陶行知先生有句名言:“奋斗是成功之父。”如果我们把它和那句谚语综合运用,我们就会成为“父母双全”的人,我们将会成为战胜困难的强者,在面对“失败”时,我们就会成为“善败者”。那我们就能立于不败之地。


            • 2.

               ①科学素质是决定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的重要因素,是人们过上美好生活的前提,更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基础。在科技日新月异、迅猛发展的今天,科技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公民科学素质已经成为国家综合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先进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之一,成为影响社会稳定、国计民生和生活品质的直接因素。提高我国公民的科学素质,在当前是一个紧迫任务。

                 ②2011年,日本发生的9.0级强地震引发核泄漏事故,在我国公众中掀起了一场抢盐风波,这岛风波速成了不良的社会影响。无独有偶,2007年广东和海南等地“吃了得香蕉黄叶病的香蕉会得癌症”的谣传传闻满天飞,致使香蕉价格不正常地大幅下跌,蕉农损失惨重。这里面的原因比较复杂,但公民科学素质不高显然是一个重要因素,这凸显出提高公民科学素质的紧迫性。

                 ③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是指了解必要的科学技术知识,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讲求科学思维,崇尚科学精神,并具有一定的应用它们处理实际问题、参与公共事务的能力。公民科学素质是可以测量的,国际上的通行做法是通过公民科学素质调查获得在“了解科学知识、理解科学方法、理解科技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三方面都达标的公民比例。  (1)  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为3 .27%,预计  (2)  年将超过  (3)  %,但是,这个水平仅相当于发达国家  (4)  世纪  (5)  年代末的水平。据中国科普研究所预测,到2020年我国公民具备基本科学素质的比例应超过10%,才能有效支撑创新型科技人力资源的产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实现。可见,提高公民科学素质,时间紧迫,任务艰巨,意义重大。


            • 3.

              三种诸葛亮

              邓拓

              谈起诸葛亮,一般人对他大概都有好感。是不是每个人都喜欢他呢?那也不尽然。

              有的人对于诸葛亮不但没有好感,反而很有恶感。比如在云南,有的少数民族同胞就很不喜欢诸葛亮。在他们那里,流传着一些民间故事,都以诸葛亮为讥嘲讽刺的对象。这是为什么呢?大概因为三国时代的诸葛亮不懂得讲究民族政策,当时他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大民族主义的错误思想,得罪了一些兄弟民族。正是由于这个缘故,所以我们在《三国演义》中看到的所谓“七擒孟获”的故事,在云南有的兄弟民族的民间故事中,就变成了“七擒诸葛亮”;而孟获则受到同情和赞扬。

              如果从各个方面搜集各种材料,一一加以比较研究,我们将不难发现,人们所设想的诸葛亮这个历史人物,可能有多种多样的面目。例如,在陈寿的《三国志》中描写的,算是历史家笔下的诸葛亮;在罗贯中的《三国演义》中,可以算是小说家笔下的诸葛亮。而在现时仍然流行于京剧舞台上的《借东风》等剧目中,诸葛亮的面目又是一种样子,这只能算是舞台上的诸葛亮。

              这些当然还是赞颂诸葛亮的居多。因为这些史籍和小说、戏剧之类,基本上都是在汉族人民群众中流行的。他们历来把诸葛亮当做先知先觉、多谋善断的伟大人物,似乎一切人的聪明智慧都无过于诸葛亮,都要以诸葛亮为代表。

              但是,我现在并不打算来谈论这些,而只想另外谈谈三种诸葛亮,即:事前的诸葛亮、事后的诸葛亮和带汁的诸葛亮。

              人所共知,传说中的诸葛亮料事如神,不论遇到什么事情,他差不多都能够预先做出种种安排。所以,一般人提到诸葛亮,总认为他有先见之明。并且由此推论,凡是有先见之明者,都可以称之为诸葛亮。这就是我们说的事前的诸葛亮。这种诸葛亮当然是最可贵的了。

              为什么诸葛亮会有先见之明呢?是不是因为他懂得天文地理,熟悉阴阳五行,甚至于真的会呼风唤雨,驱使六丁六甲之类的天兵天将,简直像神仙一样的呢?当然不是。他之所以会有先见之明,主要的还是因为他平素注意调查研究各种情况,熟悉各地山川形势、道路里程、民情风俗等等,并且有丰富的知识,对于政治、经济、历史的背景,了如指掌。如果缺乏这些条件,任何先见之明就都不过是吹牛而已。

              但是,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也不宜于过分加以夸大。实际上,他并非在任何时候对任何事情都有先见之明的。误用马谡,以致失守街亭,这不是缺乏先见之明吗?不过,话又说回来了。我们评论古人,如果提出这样的要求,也未免太苛刻了吧!

              说一句公平话,在千变万化的新事物面前,我们也不必过分强调事前的诸葛亮,宁可多一些事后的诸葛亮,倒也不坏。问题就要看我们对于事后的诸葛亮,究竟应该如何看待?

              常常可以听见,有些人把事后诸葛亮当做了一种讽刺。如果对于那种光在旁边说风凉话,临事毫无主张,事后就哇啦哇啦的人,讽刺是应该的。否则,就是不应该的,因为诸葛亮的先见之明,不能不是从无数次事后研究各种经验教训中得来的。有许多事情,在它们没有发生的时候,根本无法预断它们是什么样子;只有当它们已经发生了,至少是已经露出了萌芽之后,才有可能对它们进行分析研究,才有可能做出某些判断,估计它们的发展前途。

              因此,应该承认,在这种意义上,事后的诸葛亮还是有用处的。由事后的诸葛亮到事    前的诸葛亮,这是一个正常的必经的认识过程。

              只有带汁的诸葛亮是最要不得的。这个名目见于岳飞的孙子岳珂的《程史》第十五卷   《郭倪自比诸葛亮》的一条记载中。据称:“郭棣帅淮东,倪从焉。……议论自负,莫敢近     之。一日,持扇题其上曰: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盖意以孔明自许。……后屡败,倪自度不复振,对客泣数行。时彭法传师为法曹,好谑,适在座,谓人曰:此带汁诸葛亮也。传者莫不拊掌。”

              像郭倪这种带汁的诸葛亮,简直令人发笑,也令人发呕。然而,这也证明,冒充诸葛亮,假装诸葛亮是吓不住人的,总会有一天要原形毕露,被天下人所耻笑。

              1962年3月

                 (选自《邓拓散文选集》百花出版社,有删改)

            • 4.

              (1)“       ”这是孔子的名言。意思是说:只读书不思考,后果是糊涂;只思考不读书,后果是危险。

              (2)孔子当然不是无的放矢,“学而不思”和“思而不学”是好些聪明人也容易犯的毛病。有一种人,读书很多,称得上博学,但始终没有真正属于自己的见解。还有一种人,酷爱构筑体系,发现新的真理,但拿出的结果往往并无价值,(甲)有价值(甲)是前人已经说过而且说得更好的。一个人真正好读书就必定是有所领悟,真正爱思考就必定想知道别人在他所思问题上的见解,学和思怎么能分开呢?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读书引发思考,带着所思的问题读书,都是莫大的精神享受。

              (3)如此看来,学和思不可偏废。在这二者之外,我还要加上第三件也很重要的事——录。常学常思,必有所得,但(乙)不及时录下来,(乙)会流失,岂不可惜?不但可惜,如果任其流失,还必定会挫伤思的兴趣。席勒曾说,任何天才都不可能孤立地发展,外界的激励,如一本好书,一次谈话,会比多年独自耕耘更有力地促进思考。托尔斯泰据此发挥说,思想在与人交往中产生,而它的加工和表达则是在一个人独处之时。这话说得非常好,但我要做一点修正。根据我的经验,思想的产生不仅需要交往亦即外界的激发,而且也需要思想者自身的体贴和鼓励。如果没有独处中的用心加工和表达,(丙)已经产生的思想材料会流失,(丙)新的思想也会难以产生了。黄山谷说,三日不读书,便觉得自己语言无味,面目可憎。我的体会是,三天不动笔,就必定会思维迟钝,头脑发空。

              (4)灵感是思想者的贵宾,当灵感来临的时候,思想者要懂得待之以礼。写作便是迎接灵感的仪式。当你对较差的思想也肯勤于记录的时候,较好的思想就会纷纷投奔你的笔记本了,就像孟尝君收留了鸡鸣狗盗之徒,齐国的人才就云集到了他的门下。

              (5)所以,不但学和思是互相助兴的,录也是助兴行列中的一个重要角色。学而思,思而录,是愉快的精神拾荒之三步曲。

            • 5.

              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

                                  潘永翔

              我为什么要读书呢?

              我想读书对于我以及所有像我一样想活得更好一些的人来说,都是十分必要的,就像吃饭和喝水一样必须。我读书的目的很自私,不是要把自己变得多么高尚,而是要使自己活得更明白、更好、更愉快一些。因此,我读一些我爱读的并能使我快乐的书。如果读书是为了改变什么什么,或者是为了贡献什么什么,我宁肯不读。否则累死我不说,我还读不下去。再则说,当你满怀热忱地为之苦读并立下大志的时候,回过头你会发现,你也根本改变不了什么。

              我有一个同学,上学的时候净到图书馆借一些大部头的某某人的思想类著作读,我一看就头疼。而这个同学却读得津津有味,并煞有介事地说:要研究人类思想的发展史,推动人类社会的进步。我对他肃然起敬,但心里真的很同情他,也替他累。前几年听说他下海了,先是搞传销,后来从南方往北方倒腾一些化妆品之类的东西。不知道他是否还在研究人类发展史,是否推动历史车轮向前转动了几圈?

              所以,我读书是为了一种精神上的愉悦,是为了让自己寻到一种生活之外的快乐,为我喜欢的那些作家和喜欢的作品而读书。但是,我在读书的快乐中学到了知识,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这是我读书的副产品。

              我喜欢读书的原因之一是迷恋语言营造的迷宫以及由它产生的快感。这些靠语言搭建的迷宫就像英国乡间古老的城堡,神秘、豪华、宁静,带有一点点陈腐的诱人的气息。在这里可以圆你的白日梦,可以让你体会飞的感觉,让你在想象里飞翔。在几乎窒息的现实中有个空间让你自由飞翔,那诱惑当然无法抵抗。在城市日渐繁杂的喧嚣中,在沉重生活的缝隙中,我们躲在城市一角的小楼里,灰暗的灯光照耀着我们苍白的脸,我们颤抖着双手,捧起那些令我们激动无比的书,开始阅读。读那些具有精神重建价值的书籍。读艾略特的《荒原》,我为那些带有厮杀性质的句子拍案叫绝,艾略特带有神经质的幻想,就像雷雨一样,震撼着我孤寂的心灵。读卡夫卡的《城堡》,那种神秘而幽静的气氛一直笼罩在我的现实生活中。那若有若无的、虚实相间的故事让你觉得生活原本如此。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塔希提岛的那种对城市生活的背叛,对原始、古老、淳朴生活的缅怀,至今吸引着我。读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我们看到了一个被海明威还原了的巴黎,一个充盈着饱满生趣和灵感的地方,一个不标榜浪漫却特别浪漫的地方。你可以随着海明威的笔,去拜访塞纳河、丁香园咖啡馆、卢浮宫、巴黎圣母院等。你还可以坐在露天公园里欣赏巴黎姑娘的魅力和浪漫。而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中“坏孩子”霍尔顿的体验与《月亮和六便士》中的思德里克兰德有异曲同工之妙,霍尔顿的麦田和塔希提岛都是幻想中的伊甸园,人类精神最后的理想归宿。

              城市中的疯狂、庸俗、浅薄、虚伪、欺骗以及贪婪、无度、绝情、噪声、污染、杀戮、抢劫让善良的人们望而生厌。久居城市之后,喧嚣的生活让人们向往书中那些安静、悠闲、轻松,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仔细地品位、咀嚼书中的宁静和快感,是生活中不可多得的享受。在寂静中医治生活的创伤,在书中寻找精神的快慰,洗去生活带来的繁重,洗去心灵的灰尘,于寂静中体会人类思想的精髓。

              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在寂静中分享人类共有的精神财富,在寂静中体会人生的滋味;把书读到心灵里,在人类共同的精神世界里,升华我们的思想,生活的快乐就在其中了。

                                              摘自《青春纪事》

              (1) 解释下列两组句子中画线字的意思。

                (1)拍案叫(  )  滔滔不(  )        

                 (2)望而生(  )   学而不(  )

              (2) 请仿照“读艾略特的《荒原》……读卡夫卡的《城堡》……读毛姆的《月亮和六便士》……读海明威的《流动的圣节》……”这样的句式,至少写出你对所举例的这四部作品的独特阅读体会。答:                                                                                                                                 (3) 作者读书的目的是什么?他说自己这种目的很自私,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谈谈你的看法。答:                                                                                                                                          (4) 作者提倡“把书读到寂静的程度”,你认为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境界呢?谈谈你的体会。答:                                                                                                                                           (5) 你喜欢读书吗?你读书的目的又是什么呢?把你的想法说给我们听听好吗?

              答:                                                                                                                                              

            • 6.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的题。

                                            善于“借力”

              一个小男孩在院子里搬一块石头,他的父亲在旁边鼓励:“孩子,只要你全力以赴,一定搬得起来!”但是石头太重,最终孩子也没能搬起来,他告诉父亲:“石头太重,我已经用尽全力了!”父亲说:“你没有用尽全力。”小男孩不解,父亲微笑着说,“因为我在你旁边,你都没有请求我的帮助!”

              很多时候,我们就是那个小男孩,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全力以赴了,但却不知道,所谓的全力以赴,不光光指的是尽自己的“全力”,还应当是善于借助别人的“外力”。

              古往今来,那些成就大事业者并不一定是他个人的能量有多大,而是他们更善于整合资源,巧借“外力”。

              “草船借箭”讲的其实就是一个“借力”的故事。当年,周瑜嫉恨诸葛亮的才能,就故意设计陷害诸葛亮,他要求诸葛亮在十天之内造好十万支箭,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但诸葛亮还是满口答应了。

              原来,诸葛亮善观天象,他早就算定了一个大雾之日,便借鲁肃二十只草船驶往曹军的水寨,曹操因疑雾中有埋伏,便下令以乱箭射之。待至日高雾散,诸葛亮令收船急回,船轻水急,曹操追之不得。诸葛亮既从曹军的水寨安全借得了箭,又挫败了周瑜的暗算。

                  “草船借箭”的故事表现了诸葛亮有胆有识,才智过人,更给后人以无限启示——善于“借力”往往是成功的关键。难怪以周瑜之聪敏,面对诸葛亮之才智,最终也只能发出“既生瑜何生亮”的旷世之叹。

              还有一个大英图书馆搬家的智慧故事。

              大英图书馆是世界上著名的图书馆,里面的藏书非常丰富。有一次,图书馆要从旧馆搬到新馆去,结果一算,搬运费要几百万,根本就没有这么多钱。怎么办?有一个高人,向馆长出了一个点子,结果只花了几千块钱就解决了问题。图书馆在报上登了一个广告:从即日开始,每个市民可以免费从大英图书馆借10本书。结果,许多市民蜂拥而至,没几天,就把图书馆的书借光了。书借出去了,怎么还呢?大家给我还到新馆来。就这样,图书馆借用大家的力量搬了一次家。

              古人说,智者当借力而行;今人说,借力而行当为智者。你聪明,我会用你的聪明,那我就比你更聪明。

              借力借力,一个“借”字,天地广阔,大有作为。对于身在职场中的我们,善于借力不仅是一种能力,也是一种勇气,更是一种智慧,需要我们细细地琢磨和践行。

            • 7.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文后问题

              争吵的雅俗

                       陈鲁民

              ①人是群体动物,有事没事老爱往一起凑,臧否人事也喜欢见仁见智,议论纷纷,一旦意见不合,免不了争争吵吵。争吵有雅俗之分,可见水准风骨,有文野之别,可见时势风气。

              ②在俄罗斯某咖啡馆里,两个老友发生激烈争吵。一个教师,是诗歌的忠实拥趸;一个商人,坚决捍卫散文的重要地位。两个人为诗歌还是散文重要吵得不亦乐乎,后来大打出手。无独有偶,去年9月,两个俄罗斯工人在一起讨论哲学,当谈到他们共同的偶像——德国哲学家康德时,因意见不同而翻脸。

              ③这年头常见的是,球迷为球队输赢而争论甚至打斗。粉丝为哪个明星更漂亮而争执动武,酒徒为谁喝得多喝得少而吵闹,恋人为争风吃醋而大动干戈。可没想到,居然还会有人为那些虚头巴脑的诗歌、散文而玩命,为哲学、康德而较真,听起来真如同天方夜谭。但不可否认,恰恰是这样的争吵能使人感到一些欣慰。毕竟,在物欲横流、发财高于一切的当下,还有人在仰望天空,捍卫精神财富,关注那些不挣钱的东西。

              ④其实,我们也曾有过这样的时期,或者说有过这样的小气候。抗战时期,西南联大虽然条件异常艰苦,但师生们学习钻研的劲头一点也不差,学术氛围也十分浓郁。据作家汪曾祺回忆,在昆明的小茶馆里,饿着肚子的大学生在争论李白、杜甫谁更伟大,豪放派与婉约派谁的艺术价值谁更高,四大名著的优劣得失,每每争得热火朝天,脸红脖子粗。 老板娘很困惑:这帮面有菜色的学生娃咋就争得那么大劲,是管吃还是管喝?

              ⑤不光是学生争,老师也不消停。废名与熊十力皆为北大知名教授,两人常在一起讨论学问,争吵也是常事。一日废名到熊十力处与其探讨佛学,生发异见,争论不休,忽而静止,原来二人已扭打在一处。不一会儿,废名气哄哄地走出,但至次日,乃见废名又来,与熊十力在讨论别的问题。

              ⑥近几十年,改革开放,人们似乎早已放弃那些“荒唐无聊”的争论,集中精力搞经济建设,国家社会发生巨大变化,百姓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不过,精神文明建设的相对滞后也慢慢显现出来,金钱至上的影响日渐蔓延。过于“务实”的风气,使我们被世人视为“物质主义”至上的国度。2013年末,法国市场调查公司发布了一项名为“全球物质主义、理财和家庭态度”的调查,在20个受调查国家中,中国人对于物质的热衷程度远高于其他国家,位居榜首。

              ⑦当年,丘吉尔曾说过:“我宁愿失去印度,也不愿失去莎士比亚。”60多年后,撒切尔在谈到中国时则很自负地说过:“一个只会输出电视机的国度算不上伟大,一个能输出文化的国家才是真正的强国。”如果把这当成对我们的提醒,认真盘查一下文化短板,在重视物质建设的同时,对文化建设投入更多的关心,将会是十分有益的。

              ⑧倘若有一天,我们在高铁上听到有人在争论诗歌与散文的重要性,在酒吧里听到有人在探讨哲学与康德的意义,那就是文化复兴的令人鼓舞的信号。

              (选自《杂文月刊》2014年4期,略有改 动)

            • 8.

              绝境是人生的醒悟和升华

                 ①生活的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坦途,必然会遇到令人无奈的困境,甚至是人生绝境.

                 ②如果你已经陷入绝境,那么就证明你已经得到了上帝的垂爱,将获得一次改变命运的机会.如果你已经取得了成功,你要由衷感谢的不应是你的顺境,而应是你的绝境.

                 ③顺境中,你收获的仅仅是代表财富的东西,然而大部分时间里,你是在不断地丧失,丧失着生命中原始的豪迈与激情.顺境是一种麻醉剂和腐蚀剂,让你完成从呼啸山林的兽中之王到懒猫的转化,让你经历从将军到囚徒的蜕变.

                 ④绝境不仅仅是一场磨难,更是人生的一种醒悟和升华.

                 ⑤置身人生绝境,你必然会饱受痛苦的煎熬,忍受非人的折磨.它迫使你不得不躲在一个偏僻的角落,反观自身的内心和灵魂,扫清思想上的障碍,触摸心灵中最脆弱的部分,对生命进行深层的,近乎本质的思考,正视这突如其来的人生绝境,把它当做一块磨炼人的砺石,锤炼自己,激发生命活力.

                 ⑥越王勾践面对亡国的人生大耻,痛定思痛,卧薪尝胆,终成复国大业;音乐巨匠贝多芬面对双耳失聪的人生厄运,告诫自己,要扼住命运的咽喉,于是演奏出了辉煌的《命运》绝响;海涅面对手足瘫痪,视力微弱的人生绝境,信念不倒,笔耕不辍,吟唱出了誉满人间的不朽诗篇……由此可见,在绝境中成功者往往会突破思想上的樊篱,超越世俗常规,书写连自己都不曾想过的神话.

                 ⑦巴尔扎克说:“绝境是天才‘的进身之阶;信徒的洗礼之水;能人的无价之宝;弱者的无底之渊.”

                 ⑧其实,要想取得成功,仅有清醒的认识还不够,要把想法变为现实,还必须坚持不懈地努力.失败普并不是天生就比成功者差,而是在逆境或绝境中,成功者比失败者多怨耐了一分钟,多思考了一个问题,多走了一步路……因而,在不断地努力中成

              功者就多了一分坚强,多了一条途径,多了一次机遇……而失败者在逆境中怨天尤人,在绝境中慨叹命运不济,最终放弃了改变命运的努力.

                 ⑨所以说,绝境是你错误想法的结束,也是你选择正确做法的开始.走出人生绝境就会迎来人生佳境.

                 ⑩多一次逆境,就多一分成熟,多一分感悟;多一次绝境,就多一次机遇,多一次超越.

              (选文有改动)

            • 9.

              安静的姿态    马德

              ⑴无欲的生命是安静的。

              ⑵我见过一匹马在槽枥之间的静立,也见过一头雄狮在草原上的静卧,甚至是一只鸟,从一根斜枝扑棱棱飞到另一根斜枝上,呈现出的都是博大的安静。

              ⑶一切外在的物质形式,如槽枥之间的草料,草原之上的猎物,斜枝之外的飞虫,在安静生命的眼中,像风中的浮云。一个安静的生命舍得下尘世间的一切,譬如荣誉、恩宠、权势、奢靡、繁华。它们因为舍得,所以淡泊;因为淡泊,所以安静。它们无意去抵制尘世的枯燥与贫乏,只是想静享内心中的蓬勃与丰富。

              ⑷夏日的晚上,我曾经长久地观察过壁虎。这些小小的家伙,在捕食之前最好的隐匿,就是藏身于寂静里。墙壁是静的,昏暗的灯光是静的,扑向灯光的蛾子的飞翔是静的,壁虎蛰伏的身子也是静的,那是一幅优美素淡的夏夜图。只是壁虎四足上潜着的一点杀机,为整幅画添了一丝残忍,也添了一些心疼。也正因为这样,我没有看到过真正安静的壁虎。

              ⑸真正的安静,来自于内心。一颗躁动的心,无论幽居于深山,还是隐没在古刹,都无法安静下来。正如一棵树,红尘中极细的风,物质世界极小的雨,都会引起一树枝柯的宕动、迷乱,不论这棵树是置身在庭院,还是独立于荒野。所以,你的心最好不是招摇的枝柯,而是静默的根系,深藏在地下,不为尘世的一切所蛊惑,只追求自身的简单丰富

              ⑹有一天,我去拜会一位遭受了命运挫折的老人。他正端坐在沙发深处,没有看书,没有写书法,只是端坐在那里,甚至都看不到他作任何的思考。我 和先生攀谈着,一些陈年往事逐渐勾起了老人的回忆。当谈到差一点被造反派殴打致死这一段时,老人语速平缓从容,脸上平静得没有一丝的波澜。这种平静,不是来自于岁月的老练和世故,而是来自于命运磨难后的超然与豁达。下午的阳光斜照进来,地板上,四壁上,横竖都是窗框投射下的沉重的影子。空气中,一个安静生命的内核在浮尘中发出金属的脆响。

              ⑺这不由使我想起小时候,一个有月亮的晚上,父亲坐在山梁上吹笛子。一川的溪水,在月光下荡着清幽的光,远山黑黢黢的,村庄黑黢黢的,父亲的笛声婉转,旷远,悠扬。那一晚,山是安静的,水是安静的,村庄是安静的。那是最厚重最原始的安静。

              ⑻心灵只有经过陶冶与洗涤,回归纯真与自然,生命才能呈现出安静的姿态。

            • 10.

              双十一后的悲剧

              昨日,一篇《双11后的悲剧:韩都衣舍退货率69.8%,杰克琼斯45%》的文章引发了关注。该文章列出了小米、华为、海尔、林氏木业家具、优衣库、韩都衣舍、JackJones、罗莱家纺、魅族以及全友家居等十家电商的各项评分。其中退货率高居不下是一大共同特征(截至12月10日),退货率最高的为韩都衣舍,高达69.83%。该文章还配备了大量天猫数据截图为证。

              行内:退货率高或因“刷单”。对于部分商家为何退货率奇高?记者也采访了部分行内人士,他们认为可能跟商家虚假交易的“刷单”行为有关。行内透露称,每年“双11”,前几个小时都是交易最疯狂的时候,在交易的第2小时表现好的商家才能进入接下来的“主会场”。一些商家为了抢主会场,就把刷单当做主要手段。对参与商家来说,绝大多数平台上的优惠活动,都要求网店有一定销量和一定的好评才可以报名。而且买家有从众心理,零销量的宝贝,顾客很难下决心购买,而通过刷单可以提升店铺整体信誉,留住用户,刷单还可以提升宝贝销量以及提升店铺的排名。

              不过,韩都衣舍对记者否认了刷单的说法。该公司人士说,天猫在“双11”之前狠抓刷单行为,若抓住,店铺会被惩罚,公司不会冒这个风险。早在“双11”之前,在内部下发过通知,严禁公司内部IP下单购买韩都衣舍的衣服。他表示,公司会起诉违规者。

              消费者:冲动购物7天可无理由退货。记者在该数据截图中看到,退货率的原因主要集中在“买家无理由退款”上。这反映出在“双11”期间冲动之下产生的购买,后悔者不在少数。

              同时,一项调查显示,有30.69%的受访者表示,其在“双11”促销中抢到的网购商品有质量问题,或产品在物流中被损坏。“与网售照片不符”成为另一退货原因。

              此外,因“双11”大促引发的物流塞车也是导致部分消费者退款的原因所在。

              商家回应:计算方式使得数据异常。记者昨日采访了“位居榜首”的韩都衣舍公司,该公司CEO赵迎光称,这个数据是在天猫旗舰店的DSR评分中的一项指标,叫做“最近30天退款率”,假设一家天猫店,“双11”销售一亿元,相应的退款率是10%,即一千万元。而“双11”期间物流发货慢,买家收货后退款的话又要把货快递回来,才能走完退款流程,所以这一千万元的退款基本会在12月11日后完成,但是此后的销售额远远不能跟“双11”相比,“双12”本来销售额就不高,所以这时的退款率就是:“双11”的退款与不含“双11”的销售额的11月12日后的销售额的比值。他认为,在“双11”后的30天后,即从12月11后开始,“双11”后销售落差越大的旗舰店,显示的退款率就越高。所以这是因为计算方式导致的异常数据,实际的退款率远没有那么高。不过,他并没有透露实际的退货率。

              (选自《广州日报》,有删改,作者:薛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