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雨中听花语》

              ⑴那个雨天,我在偶然中看见了凌霄花。

              ⑵那天的雨下的很大,风吹着雨伞不停地摇晃,我就站在雨中看着那些凌霄花。

              ⑶年轻时读过舒婷的诗:如果我爱你,绝不学攀援的凌霄花,借你的高枝炫耀自己。在我年少的印象中,凌霄花一定是妖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

              ⑷可是,第一眼看见那些花时,我不敢相信传说中喜欢攀附、依赖、炫耀自己的花,竟是这样的普通而纤弱。

              ⑸很大的风,吹着从高处低垂下来的藤蔓,那些点缀在绿色枝叶里的花儿,便随着摇摆的藤蔓在风雨中来回的晃动着。雨点不停的打在花朵上,每一个雨点砸下来的时候,花身便向下倾斜着、颤抖着,好似在寒风中行进的女子,纤弱的身姿惹人心痛。一阵狂烈的风雨过后,那些花儿又小心翼翼地重新向上站直了身子,雨一阵阵地落下,花儿便一次次地倒下又挺立起来。

              ⑹风吹过来时,花枝和藤蔓一起在风中乱舞,像是在抵抗,像是在挣扎。风不停地吹,我的心也在风雨中随着花一起颤动。我担心那些细小的枝蔓会不会在风雨中折断,我又担心那些花儿会不会在风雨中坠落。我好想用手心去托起那些花朵,我不忍看着这些柔小的生命因为一场雨而陨落。

              ⑺但我明白,生命都是无常的。大自然中植物和动物都要在自然的风雨中经过百般砺炼。我无法替它们承受风雨,只有站在雨中默默地用心守护着这些生命的精灵。

              雨停了,花儿们慢慢的挺直了身子,那些缀着花骨朵的枝条也不再狂舞,它们静静地像墨绿色的流苏一样温柔地低垂着。让我惊讶的是,那些看似细弱的花枝,在风中竟然没有一枝被折断,那些花儿也在雨中坚强地站立着,没有一朵坠下枝头。

              ⑼在风中,我所担心的一切都没有发生,疾风骤雨后留下的残露在一点点地滴落,仿佛是一场较量后遗留的尾声。

              ⑽我看见雨润后的凌霄花愈加青翠,我知道以后的花事也将是愈加繁盛。我突然想起了“洗礼”这两个字,生命经过洗礼后会散发别样的光辉吧!我惊叹凌霄花竟会在这样的时候,用这样的方式给了我生命的启迪。

              ⑾我在风雨中看见了凌霄花的灵魂,我明白了,每一朵花都有自己存在的理由。凌霄花在人们误解与嘲讽的眼光中坚定着自己的信仰,不停的攀援,只是为了一种更高的向往与追求。我开始对这弱小的生命另眼相看。    

               ⑿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绚丽,所以凌霄花选择了在大树边、山坡上、水泥石柱旁生长、发芽。它们背负着一个攀援强权的恶名,仗义地用自己谦卑的生命与另一个粗糙的生命结合,用自己柔弱的身体装饰着另一个生命,书写着同枯同荣,生死与共的侠肝义胆。

              ⒀花瓶里的青春或许太短暂,所以凌霄花选择了迎风独立的岁月,也许磨难才是生命最坚强的历练。所以经过风雨洗礼后的凌霄花,开得异常鲜艳,仿佛是洗尽了尘埃,洗尽了铅华。

              ⒁其实,每一个生命远远都比自己想像的要坚强,当你走过风雨,才知道自己原来也可以超越自己不敢想象的高度。

              ⒂站在树下,仰望着开在风雨中的花儿,仿佛是站在人海里,看来来往往的人群。花儿用无声的花语阐释着自己的生命,那么我们用什么来阐释自己?

              ⒃走在雨中,好像走在风尘的流年里,我在寻找生命的花语……

              文中第三段引用舒婷的诗句,对其作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舒婷的诗句与文章的中心没有任何联系,删掉对作者思想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B.作者用舒婷的诗句,证明凌霄花是娇艳、娇媚、善于炫耀、张扬的花朵,表达了自己对凌霄花的嫌恶之情。
              C.作者不想如同凌霄花那样攀高枝炫耀自己,借对它的否定暗示自己的品格高洁。
              D.与下文写凌霄花的外表普通而纤弱形成鲜明的反差,突出凌霄花坚强、仗义的品性。
            • 2.

              艾叶香中寻玉佩

              郑凤岭

              ①催春的雨,引得山茶流红,麦苗铺绿,湖色空蒙。湖岸被雨水浇出一片嫩绿,艾叶散发着清雅的香气。在这氤氲的艾香中,我又想起了儿时的情景。

              ②年幼的我跟在奶奶身后,走过村头的木桥:春花一片片,新生芦苇一丛丛。雨水打湿高高晾起的渔网,细细地流进湖里。我学着奶奶的样子,摘下一片嫩芽,仿佛闻到了那贴在锅里的艾饼的香甜。雨后积在艾叶上的水滴从指缝滑落,“滴答”声融入醒来的土地。

              ③沿着当年的田间小路,我又回到了老屋。老屋还是熟悉的模样,泥垒的墙、泥烧的瓦、泥砌的灶,连大门正面的照壁也是泥做的。老屋南墙上,树枝支起的窗棂与木板拼成的门楣上方,挂着菖蒲与艾条。窗棂下摆着老旧的石磨,这磨由上下两块尺寸相同的短圆形石块做成,磨拐是用门前大楝树的枝做成的,一端连接在上磨,一端用绳索系挂在灶房的横梁上。我仿佛又听到石磨“吱吱”转动的响声,看到奶奶教我磨面的身影。奶奶推动磨拐,石磨每转动一周,我就往磨眼里添加一小瓢碎米粒。随着石磨一圈圈转动,细面就落在了磨盘里。奶奶在面粉里加入晾过的艾叶,拌匀,做成小饼,贴在锅灶上。生起红红的灶火,慢慢地煎。随着木制锅盖下滴进铁锅的水溅声,热气带着那艾的香、面的甜,飘满村落。

              ④推开奶奶的房门,那个老旧的木箱子静静地守在屋角。触摸脱去桐油的边框。那些往事愈加清晰。

              ⑤那年新年,奶奶打开木箱子,从箱底下摸出崭新的一角纸币。又从门楣上撕下一片红喜纸,包裹好,放在我贴身衣袋里,是给我的压岁钱。就在打开木箱那一刻,我看到了一支黄亮亮的竹笛,红线系着颗玉心佩。听父亲说,竹笛是爷爷生前留下的,玉心佩是奶奶的奶奶传下来的。

              ⑥再见玉心佩是在那个灾荒年,在遭遇连续的自然灾害后,村里人食不果腹,野菜不够充饥,我再没闻见艾饼的香气。清明节前几天,我看见奶奶戴起那多年未戴的玉心佩,去了一趟老镇。回来后,变戏法似的做出了艾叶饼。我跟随奶奶去上坟,祭祀仪式毕,奶奶给了我一块小艾饼,将剩下的全部分给了跟来的孩子们。

              ⑦奶奶上了年纪后,眼睛已看不见,她常坐在门槛上静静地听雨。有一段日子,奶奶倚在床上,连门槛也少坐。雨细细地下,风轻轻地吹,门楣上枯艾和菖蒲鸣鸣作响,好似远处隐约传来的竹笛声,我瞧见奶奶脸上浮现出少有的红晕,伸出小手抚摸奶奶的脸。静静地,听见奶奶自言自语小声说:“好你个外人,又来到我面前吹那好听的竹笛。”

              ⑧那之后,奶奶再没下过床。母亲打开奶奶的旧木箱,我看到了那黄亮的竹笛,却不见了系在竹笛上的玉心佩。祖辈以农耕为生,奶奶一世清贫,养育子女多人已属不易。家里原本就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唯有玉心佩。母亲翻遍了木箱的底,也未找到玉心佩,赶紧走到床前,贴在奶奶耳边问:“娘,那玉心佩呢?”奶奶不言语。母亲说:“是要给您老人家带走的。”奶奶用微弱的声音说:“要走了,还带那东西做啥?”奶奶走了,终究没说玉心佩在哪里。

              ⑨走出房门,雨停了,我又闻到空气中飘来的艾叶的清香。

              (选自《做人与处世》,有删改)

              下面对文章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③段作者运用细节描写,再现了奶奶教“我”磨面做饼的情景,表达了“我”对奶奶的思念之情。
              B.老旧的木箱子装着奶奶最珍贵的物品,承载着奶奶最美好的情感。
              C.奶奶不说玉心佩的去向是因为玉心佩很值钱,担心家里后辈指责她。
              D.文中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勤劳、善良、慈爱、坚韧、痴情的奶奶形象。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