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小石潭记

              柳宗元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1) 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

              (1)潭中鱼百许头(         )  (2)佁然不动(         )

              (3)其岸势犬牙差互(         )  (4)乃记之而(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日光下澈,影布石上。

              ___________________ 

              (2)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

              _________________

              (3)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当的一项是( )

              A.“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伐竹取道,下见小潭”交代了作者的游踪。

              B.“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写出了作者为“石潭”命名的缘由及近岸石头的千态万状。

              C.“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只写了鱼儿自由游弋的情态。

              D.第①②段分别写了作者发现石潭之乐和观鱼之乐。

              (4)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小石潭记 柳宗元

              ①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②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③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④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有删节)


              第④段画线句流露出作者怎样的心情?并说说作者产生这种心情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道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皆怪石,攲①嵌②盘屈,不可状。清流触石,洄③悬④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⑤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⑥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乃疏凿芜秽⑦,俾⑧为亭宇。植松与桂,兼之香草,以裨⑨形胜;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刻铭石上,彰示来者。

                注释:①攲:倾斜。②嵌:凹陷。③洄:水回旋而流。④悬:水从高处流下来。⑤逸民退士:指隐居的人。⑥置州:设置州府。州,古时的行政区域。⑦芜秽:杂草积土。⑧俾:使。⑨裨:增益,增添。 


              (1) 解释句中加横线词

              (        )             (        )

              (2) 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清流触石,洄悬激注。  (2)为溪在州右,遂命之曰“右溪”。

              (3) 思考:作者通过右溪无人赏识、任使芜秽的遭遇,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 4.

              【甲文】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文】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 5.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金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  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彻,影布石上。         然不动,         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 6.
              【甲文】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乙文】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 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解释下列加横线的词。

              ①晓雾将

              ______

              ②未复有能其奇者

              ______

              ③怀民亦未

              ______

              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______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沉鳞竞跃。
              ②相与步于中庭。
              (3) 填空。
              甲乙两文都写了自然景物,甲文描绘了“______之美”,乙文描写了“______之美”。但两文表达的思想感情有所不同,甲文表达了作者的_ _____思想感情;乙文则把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等微妙复杂的思想感情浓缩在文中“_ _____”的语句中。
            • 7.

              (二)《马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 解释加下划线词

              (1)虽有名马(            )     (2)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3)之不以其道(             )     (4)执策而之(            )

              (2) 句子翻译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3) 用原文句子回答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作者通过对食马者无知、浅薄的描写,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