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I.阅读下面两首元曲,完成下题。
              天净沙 秋思
              马致远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天净沙  秋  
              白 朴 

              孤村落日残霞,轻烟老树寒鸦,一点飞鸿影下,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

              对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这两首都是元曲作品,都描写了老树的形象;都写尽秋意,却找不到一个“秋”字。
              B.《天净沙秋》最后两句,作者笔锋一转,暮色中青山、绿水、白草、红叶、黄花色彩明丽,为萧瑟的气氛平添了许多生机活力。
              C.《天净沙秋思》和《天净沙秋》全篇采用静景描写,但正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作品因此更加感人。

              D.两首元曲用词精炼。《天净沙秋》写出了诗人由冷寂惆怅之感到积极向上、乐观开朗的情怀。

              II.阅读选文,完成下题。

              【甲】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

              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乙】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捕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①?”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②,毁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捕鼠》)

              【注释】①盍去诸:何不把它赶走呢?②垣墉:墙壁。

              (1)下列选项中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子患之          何陋之有?   《陋室铭》  
              B.以为顺流下矣        以为神。    《黔之驴》
              C.善捕鼠及鸡        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伯牙善鼓琴》
              D.弗食鸡则已耳    但手熟耳。  《卖油翁》        
              (2) 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两个句子。

              ①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

              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

              (4)请结合甲乙两位内容,谈谈两则故事共同给我们什么启发。

            • 2.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纪弦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的头发变成树叶;两腿变成树根;

              两臂和十指成为枝条;十个足趾成为根须,

              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

              总有一天,我变成一棵树。

              我也许开一些特别香的,白白的,小小的花,

              结几个红红的果子,那是吃了可以延年益寿的。

              但是我是不繁殖的,不繁殖的,我是一种例外。

              我也许徐徐地长高,比现在高些,和一般树差不多,

              不是一棵侏儒般矮小的树,也不是一棵参天的古木。

              我将永远不被移植到伊甸园里去,

              因为我是一棵上帝所不喜欢的树。

              (1) 第一节诗中,诗人具体展示了“我”如何变成“一棵树”,而且强调“在泥土中伸延,吸收养料和水分”,这样写,表达的是什么意思?
              (2) 第二节诗中,“我”开的花“特别香”,结的果“吃了可以延年益寿”,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3) 诗人强调“我”“不繁殖”、“一般”、“不被移植到伊甸园”,表达的是什么样的追求?
              (4) 这“一棵树”无疑采用了象征手法,请谈谈对其象征意义的理解。
            • 3.

              悬岩边的树  草木篇

              (1) “悬岩边的树”倾听“远处森林的喧哗,和深谷中小溪的歌唱”比喻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悬岩边的树》写于十年浩劫中,反映了诗人当时的思考。超越其特定的时代环境,今天读起来你有怎样的感受?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草木篇》最重要的就是“有感于情,有结于心”,有感有悟才能使作品具有真正的灵魂。正是因为有感于白杨的_________________,作者才赋予它绿光闪闪的宝剑的比喻;有感于梅的____________________,才赋予它超凡脱俗的品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