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写到自己登岳的情景。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吊古凭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 2.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在这首诗中极力渲染自己本身的痛苦,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但也使得本诗停留在自怜的境界里。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 3.

              下面对《晚春》的鉴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早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江逝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美好的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B.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作者自身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来饶有趣味。

              C.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D.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摹花草凋零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将伤春的情感摹写的淋漓尽致。
            • 4.

              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受欺的愤怒心情,写出了我对群童的厌恶之情。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大雨降临前昏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5.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 6.

              阅读《望岳》诗,完成问题。

              望 岳

              杜 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 全诗紧扣“望”字来写,“望”的角度是( )



              (2) 最能体现诗人希望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壮志的诗句是( )



              A.由近望到远望  
              B.由远望到近望  
              C.由俯视到仰视  
              D.由仰视到俯视
            • 7.

              山居杂颂    饶节

              溪边小立听溪声,日到溪心衮衮明。

              独木自横人不渡,隔溪黄犊转头鸣。
                 [注]①饶节(1065~1120年),字德操,一字次守。抚州临川(今江西抚州市)人。中年出家,法名如璧,自号倚松道人。陆游谓其诗为“近时僧中之冠”。②衮衮,旋转翻滚的样子。

              (1) 

              下列对诗的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

              (2) 

              下列对诗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

              A.“山居”就是居住于山水之间;“颂”,是对这大自然的赞美。
              B.本诗描写溪水流动声和太阳倒映溪水中央的明亮,小舟独自横在水中无人渡水和溪水对面的黄牛犊转过头鸣叫的场景。
              C.本诗表此案诗人慵懒散漫、不思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思想。
              D.诗歌展现了一幅恬静优美的自然画卷,表达了诗人悠然闲适的心情。
            • 8.

              渡荆门送别

              李白

              渡远荆门外,来从蜀国游。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对这首诗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诗由写远游点题开始,既而写沿途见闻和观感,后以思念作结,意境高远,风格雄健,形象奇伟,想象瑰丽。
              B.诗人这次出游,由水路乘船远行,游览了楚国故地之后,将要前往荆门之外的蜀地。
              C.第二联,一个“随”字化静为动,将群山的位置逐渐变换推移;一个“入”字写出了气势的博大,充分表达了诗人的万丈豪情,充满了喜悦和昂扬的激情,用语贴切。
              D.第三联,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水中明月如镜反衬江水的平静,以天上云彩构成海市蜃楼衬托江岸的辽阔、天空的高远。
            • 9.

              下面对诗句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                                     (《十五从军征》)

               采用了夸张手法,写老兵外出征战的时间之久,写出战争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B.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陌上桑》)

               作者用侧面描写的手法,通过行者、少年、耕者和锄者的表现来突出罗敷的美貌。

              C.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                                    (《迢迢牵牛星》)

               这里使用叠词“皎皎”来表现织女星的明亮皎洁,用“纤纤”表现织女柔美纤细的双手。

              D.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                         (《沁园春·雪》)

               这里仅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句是表现雪后的山脉与高原的形态,一处起伏如舞动的银蛇,一处如奔驰的白象。

            • 10.

              对《登幽州台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以激昂奋进的调子,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空旷的艺术画面。
              B.这首短诗,深刻地表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情绪。
              C.诗的前三句粗笔勾勒,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沧桑易变的古今人事作为深邃、壮美的背景加以衬托。
              D.全篇前后句法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