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渔家傲    (范仲淹)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下面对这首词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出了边关寒冷,但悠悠的羌管声使生活减少了不少孤寂。
              B.“衡阳雁去无留意”的意思是连飞往衡阳的大雁也毫无留恋之意。
              C.“将军白发征夫泪”,白发的不单是将军,士兵也久戍不归;流泪的也不只是征夫,将军也哀伤落泪。
              D.“塞下秋来风景异”的“异”统领了全部景物的特点,突出塞下秋景的特异。
            • 2.

              下列对诗歌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望岳》全诗没有一个“望”字,但句句写向岳而望。距离是自远而近,时间是从朝至暮,并由望岳写到自己登岳的情景。

              B.《登幽州台歌》是一首吊古伤今的生命悲歌:通过描写登楼远眺,吊古凭今所引起的无限感慨,抒发了诗人抑郁已久的悲愤之情。

              C.《游山西村》这首诗记叙村行沿途风光,充满了浓厚的生活气息,流露出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热爱。

              D.《己亥杂诗》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诗的后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
            • 3.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下面对本诗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雁门太守行”是古乐府曲名,“行”是古诗体裁,本诗借用它作诗题写当时战事。
              B.全诗以色彩斑斓的词语,浓墨重彩地描绘战争场景,构成了奇特的意境,歌颂守边战士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
              C.诗的前四句写日落前的情景。“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是说塞上的泥土在晚霤映衬下凝成胭脂色,写出了边塞风光的秀美。
              D.“半卷红旗临易水”使人联想起”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暗示将士们无所畏惧,勇往直前。
            • 4.

              对这首诗品析有误的一项是( )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A.“望”字将离别地点与友人“之任”的地方“蜀州”联系起来了。

              B.“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表达了作者依依不舍的伤感之情。

              C.“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富于哲理,隐含好男儿志在四方的意思。

              D.这首诗通过送别友人,表现了诗人宽阔的胸襟、真挚的情意和对友人的深情。
            • 5.

              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______

              A.诗人在这首诗中极力渲染自己本身的痛苦,极易引起人们的共鸣,但也使得本诗停留在自怜的境界里。
              B.“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一语双关,一是表现盼雨停、盼天亮的迫切心情;二是表现盼望战乱频繁,残破不堪的国家能尽快从深重的灾难中解脱出来。
              C.第一段表现了诗人对茅屋为秋风所破的无奈和伤感之情。
              D.诗人推己及人,宁可“吾庐独破”,而使“天下寒士俱欢颜”,这表现了诗人同情人民疾苦的深厚感情,寄托了企盼变革黑暗现实的崇高理想。
            • 6.

              下面对《晚春》的鉴赏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描写早春的诗。这时节百花盛开,万紫千红,花木像是知道春江逝去,所以特别珍惜这最美好的时光,争芳斗艳,尽情舒展生命的本色。

              B.这首诗以拟人化的手法,轻灵的语言,从作者自身的角度写对春天的留恋,读来饶有趣味。

              C.此诗熔景与理于一炉,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着人生哲理:诗人通过“草木”有“知”、惜春争艳的场景描写,反映的其实是自己对春天大好风光的珍惜之情。

              D.诗人体物入微,发前人未得之秘,摹花草凋零之情状,展晚春满目之风采,寥寥几笔,便给人以满眼风光、耳目一新的印象。将伤春的情感摹写的淋漓尽致。
            • 7.

              下列对《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表现了诗人受欺的愤怒心情,写出了我对群童的厌恶之情。

              B.“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渲染大雨降临前昏暗的气氛,烘托出诗人黯淡愁惨的心境。

              C.“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这是诗人的理想,这是一种饱览民生疾苦,体察人间冷暖的情怀,就像他在兵荒马乱中写“三吏”“三别”一样。

              D.全诗先叙事,后议论抒情,既写了诗人贫穷甚至恼羞成怒的窘状,也表达了诗人博大宽广的胸怀,情真意切,感人至深。
            • 8.

              关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笔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关关雎鸠,在河之洲”两句运用比喻手法,说明淑女、君子在河滩幽会,营造一种幽静的氛围。
              B.“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的使用,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色。
              C.“悠哉悠哉,辗转反侧”以行动来反映君子的深深思恋,十分生动形象。
              D.“寤寐求之”中的“寤”和“寐”分别指醒时和睡时,可见君子思恋之苦。
            • 9.
              逢入京使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下列对本诗的赏析 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句写的是眼前的实际感受。“故园”指的是在长安自己的家。“东望”是点明长安的位置。
              B.“龙钟”和“泪不干”都形象地描绘了诗人对长安亲人无限眷念的深情神态。
              C.三四句表明诗人沉浸在思乡的悲苦中,难以自已,也写出了诗人对朝廷派他出西域的埋怨。
              D.这首诗抓住一闪而过的生活片段,以平实的语言,抒写报国与亲情难以两全,以及思念亲人又不愿让亲人挂念的复杂情感。
            • 10.

              游山西村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

              堤上游人逐画船,拍堤春水四垂天。绿杨楼外出秋千。

              白发戴花君莫笑,六幺催拍盏频传。人生何处似樽前!

              对两首古诗词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游山西村》中“莫笑”一句写出农民的厚道。“无时”是“随时”的意思,诗人还没有离开,就惦记着还要来,表现诗人的留恋。
              B.《游山西村》表现了农家殷勤好客和风俗古朴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向往。
              C.《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上片写明媚秀丽的春景和众多游人的欢娱,着重写景,下片写词人在画舫中宴饮的情况,着重抒情。
              D.《游山西村》通过用典,向我们呈现了一幅意趣浓厚的风情画。《浣溪沙·堤上游人逐画船》语言清丽质朴,用词准确生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