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jǔ)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父曰:“祖育儿生女,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1) 对下面语句中加线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句子中加线的词语意思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两篇选文的理解部分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选贤 能                                    与:选拔                   

              B.谷年十 五                          有:又

              C.故外 而不闭                                户:大门                 

              D.欲 之                                        捐:捐献
            • 2.

              阅读《虽有嘉肴》,回答14-15题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1) 下列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2)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虽有 道          日中不               
              B.择其 者而从之     不知其
              C.而不思则罔      学半                
              D.此之谓乎       回也不改
            • 3.

              阅读《短文两篇》,完成下列小题

              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青林翠竹,四时俱备。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记承天寺夜游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 下列加线词的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

              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3)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晓雾将 歇                 (歇:消散)

              B.未复有能 其奇者。 (与:欣赏 )

              C.无与为乐者             (念:考虑,想到)

              D.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但:但是)
            • 4.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邹忌讽齐王纳谏》)

              【乙】景公之时,雪三日而不霁。公被狐白之裘,坐于堂侧陛。晏子入见,立有间。公曰:“怪哉!雨雪三日而天不寒。”晏子对曰:“天不寒乎?”公笑。晏子曰:“婴闻之古之贤君,饱而知人之饥,温而知人之寒,逸而知人之劳,今君不知也。”公曰:“善!寡人闻命矣。”乃令出裘发粟与饥寒者。令所睹于涂者,无问其乡;所睹于里者,无问其家;循国计数,无言其名。士既事者兼月,疾者兼岁。孔子闻之曰:“晏子能明其所欲,景公能行其所善也。”                                       (选自《晏子春秋》)

              【注释】①景公:春秋时期齐国的国君。 ②陛:殿堂的台阶。 ③涂:通“途”,路上。④里:小于乡的行政单位,周代以二十五家为里。 ⑤士既事者兼月:已有职业的人发给两个月的粮食。兼月:两个月。兼,两倍的。

              下列对【甲】【乙】选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选文齐王下令按上中下等次奖赏进谏的群臣吏民,从“令初下”“数月之后”“期年之后”的反响来看,齐王之“蔽”得到了根本整治。
              B.【乙】选文表现了晏子是一位关心百姓、善于言辞、敢于劝谏的人。

              C.【甲】选文写燕、赵、韩、魏皆朝于齐,作者以夸张之语收束全文,意在从正面突出表现邹忌的治国之才。

              D.【甲】【乙】选文在语言上运用了众多排比句,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使之朗朗上口,同时给人无可辩驳之感。
            • 5.

              阅读《桃花源记》,回答下题。

              晋太元中,武陵人捕鱼为业。缘溪行,忘路之远近。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既出,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太守即遣人随其往,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南阳刘子骥,高尚士也,闻之,欣然规往,未果。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1) 下面句中加横线词解释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句中“之”的用法与其他三项 不同的是( )

              (3) 下面对所选文段内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有良田美池桑竹之 属        属:类
              B.便 还家 要: 通“邀”,邀请  

              C.便 向路 扶:沿,顺着

              D.病终 寻:寻找
            • 6.

              【甲】宋之丁氏,家无井而溉汲,常一人居外。其家穿井,告人曰:“吾穿井得一人。”有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国人道之,闻之于宋君。宋君令人问之于丁氏,丁氏曰:“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求闻之若此,不若无闻也。(节自《吕氏春秋》)

              【乙】太宗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帝正色曰:“魏公常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日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官,面折廷争,陛下尝不得举手;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有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帝意复解。 (选自《隋唐嘉话》)

              【注】①折券:撕毁债券,不再索取,即免债的意思。②钱典:当铺。③詈(lì)语:骂人的话。④事:量词。件,样。

              (1) 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2) 对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恰当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文段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其家穿井(待,等到)    
              B.陛下 贵为天子(虽然)
              C.丁氏 曰(应答,回答)    
              D.太宗 止一树下(尝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