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节选自《出师表》)

              【乙】齐桓公见小臣稷①,一日三至不得见也。从者曰:“万乘②之主,见布衣之士,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桓公曰:“不然。士之傲爵禄者③,固轻其主;其主傲霸王者,亦轻其士。纵夫子傲爵禄,吾庸④敢傲霸王乎?”五往而后得见。天下闻之,皆曰:“桓公犹下布衣之士,而况国君乎?”于是相率而朝,靡⑤有不至。(节选自《新序》)

              注释:①稷:人名。②乘(shèng):量词,古时一车四马叫“乘”。 ③傲爵禄者:看轻功名利禄的人。④庸:怎么、岂。 ⑤ 靡:没有。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先帝不以臣卑鄙(   ) (2)尔来二十一年矣( )

              (3)一日三至而得见( ) (4)亦其士( )

              (2) 翻译下面语句。

              一日三至而不得见,亦可以止矣。                                                                                         

              (3) 用原文语句填空。

              (1)正如【乙】齐桓公所认为的那样:有才能的人往往清高而“傲爵禄”,文段(一)中诸葛亮在表明心志时说自己:“                       ”

              (2)【乙】文中画线句“桓公犹下布衣之士”中的“下”字的意思可以用【甲】文的语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说。

              (4) 结合文意,概括【甲】文中先帝和【乙】文中桓公的相同之处。

            • 2.

              济阴之贾人①,渡河而亡其舟,栖于浮苴②之上,号焉。有渔者以舟往救之,未至,贾人急号曰:“我济上之巨室③也,能救我,予尔百金!”渔者载而升诸陆,则予十金。渔者曰:“向许百金,而今予十金,无乃不可乎!”贾人勃然作色曰:“若,渔者也,一日之获几何?而骤得十金,犹为不足乎?”渔者黯然而退。他日,贾人浮④吕梁⑤而下,舟薄于石又覆,而渔者在焉。人曰:“盍救诸⑥?”渔者曰:“是许金不酬者也。”立而观之,遂没。      

               【注释】①贾人:商人。②浮苴:水中浮草。③巨室:世家大族。④浮:泛舟。⑤吕梁:地名。⑥盍救诸:为什么不去救他呢?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⑵有仙则(         )

              尔百金    (         )        ⑷向百金(         )

            • 3.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见渔人,乃大惊,问所从来。具答之。便要还家,设酒杀鸡作食。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余人各复延至其家,皆出酒食。停数日,辞去。此中人语云:“不足为外人道也。”

              (1) 文中画线处应填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解释加下划线的字。

              ①便还家__________      

              ②此人一一具言所闻________

              ③余人各复至其家_______

              (3) 翻译句子: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作者写桃源人“见渔人,乃大惊”的目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辨别古今异义词。

              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今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曹刿论战》)

              【乙】鲍叔牙闻鲁侯引兵而来,乃严阵以待。庄公亦列阵相持。鲍叔牙因乾时①得胜,:有轻鲁之心,下令击鼓进兵,先陷者重赏。庄公闻鼓声震地,亦教鸣鼓对敌。曹刿止之日:“齐鼓方锐,宜静以待之。”传令军中:“有敢喧哗者斩。”齐兵来冲鲁阵,阵如铁桶,不能冲动,只得退后。少顷,对阵鼓声又震,鲁军寂如不闻,齐师又退。鲍叔牙曰:“鲁怯战耳。再鼓之,必走。曹刿又闻鼓响,谓庄公日:“败齐此其时矣,可速鼓之!”论鲁是初次鸣鼓,论齐已是第三通鼓了。齐兵见鲁兵两次不动,以为不战,都不在意了。谁知鼓声一起,突然而来,刀砍箭射,势如疾雷不及掩耳,杀得齐兵七零八落,大败而奔。庄公欲行追逐,曹刿日:“未可也,臣当察之。乃下车,将齐兵列阵之处,周围看了一遍,复登车轼远望,良久日:“可追矣。”庄公乃驱车而进,追三十余里方还,所获辎重甲兵无算。                            (选自《东周列国志》第十六回)

              【注释】①乾时:春秋时地名,在今山东青州。


              (1) 解释下列句中加横线的词。

              (1)肉食者

              (2)小惠未


              (2)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

                       

              (3) 齐军重兵压境,曹刿问“何以战”,鲁庄公前两次回答被曹刿否定,最后一答“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说“可以一战”。从曹刿与鲁庄公问答的过程中,结合选文【甲】说一说你认识到他们各是怎样的人?请用简要的语言概括。


              (4) 【甲】【乙】两文都写了齐鲁长勺之战,在详略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 5.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学而》)

              ②曾子曰:“吾日三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不习乎?” (《学而》)

              ③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政》)

              ④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雍也》)

              ⑤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⑥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子罕》)

              (1) 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每小句画一处,共两处)

              温 故 而 知 新,可 以 为 师 矣。

              (2) 解释下列句中加线的词。

              (1)不亦 乎_______  
              (2) 吾日三 吾身_______  
              (3) 不习乎? _______

              (4)曲而枕之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1)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谈谈对下面这句话的理解。

              子曰: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甲]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乙]二十三日,过巫山凝真观,谒妙用真人祠①。真人即世所谓巫山神女也。祠正对巫山,峰峦上入霄汉,山脚直插江中。议者谓太、华、衡、庐②皆无此奇。然十二峰者不可悉见。

              所见八九峰,惟神女峰最为纤丽奇峭。……是日,天宇晴霁,四顾无纤翳③,惟神女峰上有白云数片,如鸾鹤翔舞徘徊,久之不散,亦可异也。

              (节选自陆游《入蜀记》)[注释] ①祠;供奉祖宗、鬼神或先贤的处所。②太、华、衡、庐:泰山、华山、衡山、庐山。③翳:遮盖,这里指云。

              解释下面句中加横线字的意思。

              ①略无处。  阙:            

              ②沿溯阻。       绝:

              ③虽乘御风。 奔:            

              ④然十二峰者不可见。 悉:

            • 7.

              陈太丘与友期行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1) 解释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与友行(      )    (2)尊君在(      )

              (3)入门不(     )    (4)相而去(      )

              (2)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待君久不至,已去.             

              ②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3) 友人由“怒”到“惭”,其变化的原因是_______,我认为元方是个______的孩子。
              (4) 这则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 8.

              【甲】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乙】鲁公治①园,欲凿池,父曰:“无地置土。”公遂止。或曰:“土可垒山。”公善之,欲行。妻曰:“不畏小儿女颠踬②耶?”公复止。或曰:“筑径通之,设栏护之,又何忧焉?”公从之,又欲行。家人有止之者曰:“园成必添仆妇,下房不足,甚可虑也。”公犹夷③不能决,事又寝④。

              【注】①治:修建。②颠踬:被东西绊倒。③犹夷:迟疑不决的样子。④寝:停止。

              23.()对甲文内容的理解和写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讲的是愚公移山的原因。

              B.文章有意在命名上加以颠倒,将大智大勇者命名为“愚公”,将鼠目寸光者命名为“智叟”,这样加重了对比的色彩,增强了讽刺的效果。

              C.愚公饱受交通阻塞之苦,提出了移山的主张。这个主张得到了众人的热烈响应,却遭到了妻子的强烈反对和智叟的无情嘲笑。

              D.愚公挖山不止,感动了天帝,天帝令人搬移了两座大山。这一富有神话色彩的结局,包含了对愚公精神的肯定和颂扬。


              (1)用“/”给下列句子划分节奏。(每句只画一处)

              1惩山北之塞

              2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

              (2)解释下列加横线字在句中的意思。

              1 箕畚运于渤海之尾____        2河曲智叟以应____

              3无地土____                   4公止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2公从之,又欲行。

              (4)请根据文意简要概括愚公和鲁公的性格特点。

            • 9.

              【甲】愚公移山(节选)(战国·列子)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乙】卖蒜老叟(清·袁枚)

              南阳杨二相公精于拳术,每至演武场传授枪棒,观者如堵。一日,有卖蒜叟,咳嗽不绝声,旁睨而揶揄之。杨大怒,招叟至前,以拳打砖墙,陷入尺许,傲之曰:“叟能如是乎?”叟曰:“君能打墙,不能打人。”杨骂曰:“老奴能受我打乎?打死勿怨!”叟笑曰:“垂死之年,能以一死成君之名,死亦何怨!”老人自缚于树,解衣露腹。杨故取势于十步外,奋拳击之。老人寂然无声,但见杨双膝跪地,叩头曰:“晚生知罪矣。”拔其拳已夹入老人腹中坚不可出。哀求良久,老人鼓腹纵之,已跌出一石桥外矣。老人徐徐负蒜而归,卒不肯告人姓氏。

              【注释】①睨:眼睛斜着看。②揶揄:出言嘲笑、讽刺。

              (1) 解释加下划线字的意思。

              山北之塞       

              ②始一        

              ③咳嗽不       

              ④老人徐徐 蒜而归_________

              (2) 选出与例句加下划线字用法相同的句子( )

              例句:能一死成君之名

              A、医之好治不病为功            B、臣是无请也。

              C、可已大风、挛踠、瘘疠。      D、皆美于徐公

              (3) 用斜线“/”为文中画曲线的句子标出两处停顿。

              拔 其 拳 已 夹 入 老 人 腹 中 坚 不 可 出

              (4) 翻译下列句子。

              ① “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 傲之曰:“叟能如是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段中写太行、王屋二山的高大,运土路程的遥远,说明了移山工程的艰巨,显示了愚公的气魄。

              B.乙文“卖蒜老叟”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有:天外有天,人外有人;任何时候都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

              C.甲乙两文段靠运用了对比手法。甲文段将妻子和愚公进行对比,乙文段将卖蒜老叟与杨二进行对比。

              D.甲乙两文都运用对话描写来塑造人物。

            • 10.

              太行,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本在冀州之南,河阳之北。

                北山愚公者,年且九十,面山而居。惩山北之塞,出入之迂也。聚室而谋曰:“吾与汝毕力平险,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可乎?”杂然相许。其妻献疑曰:“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如太行、王屋何?且焉置土石?”杂曰:“投诸渤海之尾,隐土之北。”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寒暑易节,始一反焉。

                 河曲智叟笑而止之曰:“甚矣,汝之不惠。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北山愚公长息曰:“汝心之固,固不可彻,曾不若孀妻弱子。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河曲智叟亡以应。

                 操蛇之神闻之,惧其不已也,告之于帝。帝感其诚,命夸娥氏二子负二山,一厝朔东,一厝雍南。自此,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

              解释下面加横线的词语。

              山北之塞(       )              ⑵汝之不(       )  

              ⑶惧其不也(       )              ⑷无陇焉(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