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起午餐

                (英)威廉•萨默塞特•毛姆  费方利译

                  看戏中途休息时,她愉快地招呼我:“啊,我们第一次见面已经是很多年前了。还记得我见你的第一回吗?你请我一起午餐。”我记得吗?

                  那是20年前,我租住在巴黎一间小小的公寓,挣的钱勉强够生活。她读了我的一本书,写信来与我探讨。我回信去感谢她。不久,我又收到她的一封来信,信中说她要经过巴黎,希望能跟我聊聊;但是时间有限,她唯一的空闲时间是下个星期四。她上午在卢森堡,问我中午是否可以请她到福伊约吃顿简便的午餐?福伊约是法国参议员用餐的地方,我完全消费不起,也从未想过去那个地方。但我想我有80法郎(金法郎),能维持到月末,一顿简单的午餐应该不会超过15法郎。若是把接下来两个礼拜的咖啡开销省下,应该足够应付。

              我回信约这位朋友星期四的十二点半在福伊约碰面。她不如我想象的年轻,且外表僵硬,丝毫不吸引人。她实际上已经是年过四旬的妇人。她给我的印象是牙齿极多,又大又平整的白牙,远多出实际的需要。

              菜单上来的时候,我惊呆了,因为这里的价格远比我料想的高出很多。不过她一再为我宽心。

              “我午餐从不吃东西。”她说。

              “哦,请不要这么说!”我慷慨地回应她。

              “我从来只吃一样东西。我想如今人们吃得太多了。也许,一条小鱼。我不知道他们有没有三文鱼。”

              那时三文鱼还不当季,菜单上也没有。但我还是开口问侍者有没有供应。有的,一只漂亮的三文鱼刚刚到,是店里来的第一只。我为我的客人点了。侍者问她等三文鱼上桌的时候,是不是要来点什么。

              “不,”她回答道,“我从来都只吃一样东西。除非有点儿鱼子酱。我从不介意吃鱼子酱。”

              我的心沉下一点。我知道我请不起鱼子酱,但是我总不能对她开这个口吧。我跟侍者说,无论怎样要送上鱼子酱。至于我自己,我选了菜单上最便宜的——羊排。

              “我觉得你吃肉真不明智。”她说。“你吃那么油腻的肉,下午怎么工作呢?我不想让自己的胃负担太重。”

              接下来是喝什么的问题。

              “我午餐从不点喝的。”她说。

              “我也不喝。”我立马回应她。

              她向我露出友好的、白亮亮的牙。

              “除了香槟,医生让我别喝其它的。”

              我猜想我的脸色应该有点发白了。我点了半瓶香槟。故作轻松地说了声医生严格禁止我喝香槟。

              “那你要喝点什么?”

              “水吧。”

              她吃着鱼子酱,啖着三文鱼。她欢快地谈美术、文学和音乐。可我在担心账单有多少。我的羊排上了,她很严肃地指导我的饮食。

              “我看你习惯吃很重口味的午餐。这个习惯肯定不好。为什么不学学我,只吃一样东西呢?我保证你一定会感觉舒服很多。”

              侍者拿着菜单又过来时,她装模作样地把他招呼到一边。

              “不,不,我午餐从不吃什么。只要一口,其它的不用了,我说吃饭不过是个交谈的借口。我吃不下其它的了,除非他们有那种大芦笋。若是在巴黎没吃点芦笋就回去,那我多遗憾。”

              我的心沉下来了。我在商店见过芦笋,知道价格奇高。每次见到,我都馋得流口水。

              “夫人想知道你们这儿有没有那种大芦笋?”我问侍者。

              我使尽全身力气祈祷侍者说不。他那宽大的、牧师一样的脸上堆满愉快的笑容,他跟我们保证绝对供应很大、很壮观、嫩滑无比,简直奇迹一样的芦笋。

              “我一点都不饿,”我的客人叹口气道,“但是如果你坚持,我不介意来点芦笋。”我点了芦笋。

              “你要不要来点?”

              “不,我从不吃芦笋。”

              “我知道有人不喜欢芦笋。其实问题是,你吃的肉坏了你的胃口。”我们等着厨师做芦笋。我焦灼不堪……芦笋上来了。笋大、多汁且惹人垂涎。我看着这个邪恶的女人大口大口地下咽。终于吃完了。

              “来点咖啡?”我问道。

              “好吧,就要点冰激凌和咖啡。”她回答。我已经死猪不怕开水烫了,便给自己点了咖啡,给她点了冰激凌和咖啡。接着,一件可怕的事情发生了。我们等咖啡的时候,侍者领班那张假面上带着谄媚的微笑,端着满篮子的大桃子走到我们跟前。这些桃子灿若纯真少女的绯红面庞,充满了意大利风景画的风情。桃子不是还不到上市的时候吗?天知道它们得值多少钱。可过了一小会儿,我也知道它们值多少钱了,因为我的客人,边说着话,边心不在焉地拿起一个来。

              “你瞧,你的胃里塞满了肉”——我可怜的一小份羊肉——“你再吃不下别的了。我刚刚就吃了点小吃,可以再享用一只桃子。”

              账单来了,当我结完账,我发现剩下的只能付一个寒酸的小费。她扫了一眼我留给侍者的三法郎,我知道她觉得我吝啬。可是当我走出饭店,我接下来一个月就穷得响叮当了。

              “学学我的方式,”临别握手的时候她对我说,“午餐不要超过一样食物。”

              “我比你还厉害,”我回嘴道,“我今晚什么都不吃。”

              “幽默!”她欢快地喊道,跳进出租车。“你真是够幽默啊!”

              我不是有报复心的人,但我毫无愧疚地看到了满意的结果。今天,她的体重足足有294磅。(选文略有删改)


            • 2.

              人之最

                 人生道路漫长,然而最要紧处只有几步;一辈子遇见的人很多,然而最亲近者只有几人。度过的日子,经历的往事,都变成回忆。时间长了,色彩淡了,最能够记起的、最激动人心的,又是什么呢?

                 这些被称为最的,曾经深深打动我们的,也被植入记忆深处。

                 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是县城还是省城?如果是“新马泰”,那这次就去一下欧洲。人一生都在行走,越远越开阔。人生的半径,也是视野的半径。

                 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民以食为天。人与世界最多的交流恐怕就是食物了。吃饭是为了活着,出来打拼也是为了混口饭吃。世界美味缤纷,好吃你就多吃。

                 最疼爱的人是谁?就请对其尽心。付出的快乐只有爱的人体味。爱的权利属于自己,不图回报的感情光鲜圣洁。那份愉悦全在被爱者的幸福里。

                 那么最大的爱好呢,是下棋还是唱歌?不要以为打牌浪费时间,游戏打发时光,事实上它们增进了友谊。人生就是这样,先有爱好,然后才是满足爱好;先有满足,然后才是满足的喜悦。

                 最伤心的事,要赶快放下,不再回忆。这些早已经过去,放下就随风而逝了。

                 “最”是个表现程度的副词。能称之为最的,总是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是那么酣畅淋漓、兴奋不已。这样一来,生活就更充分了。

                 如果没有最,不温不火,一切无所谓,这日子将十分平淡。

                 所以,做个明亮的人,率性的人。最喜欢的音乐,下载作为铃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倘若有人说,最喜欢钞票,这是大实话,但比较难办。总不能去偷、去抢、去当贪官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急不得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有劳动的芳香。

                 对于最喜欢,有总好过无。这是人生的动力,也是生命的趣味。等到有一天,你我都老了,回首往昔,并不遗憾。那些“人之最”,像花一样开放在走过的路上。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6年第11期)

            • 3.

              小杨月楼义结李金鏊

              冯骥才

              民国二十八年,龙王爷闯进天津卫。街上行船,窗户当门,买卖停业,车辆不通,小杨月楼和他的一班人马,被困在南市的庆云戏院。那时候,人都泡在水里,哪有心思看戏?

              龙王爷赖在天津一连几个月,戏班照样人吃马喂,把钱使净,便将十多箱行头道具押在河北大街的“万成当”。等到水退了,火车通车,小杨月楼急着返回上海,凑钱买了车票,就没钱赎当了,急得他闹牙疼,腮帮子肿得老高。戏院一位热心肠的小伙计对他说:“您不如去求李金鏊帮忙,那人仗义,拿义气当命。凭您的名气,有求必应。”

              李金鏊是天津卫出名的一位大锅伙,混混头儿。上刀山、下火海、跳油锅,绝不含糊,死千一个。虽然黑白道上,也讲规矩讲脸面讲义气,拔刀相助的事,李金鏊干过不少,小杨月楼却从来不沾这号人。可是今儿事情逼到这地步,不去也得去了。

              他跟随这小伙计到了西头,过街穿巷,抬眼一瞧,怔住了。篱笆墙,栅栏门,几间爬爬屋,大名鼎鼎的李金鏊就住在这破瓦寒窑里?小伙计却截门一声呼:“李二爷!”

              应声打屋里猫腰走出一个人来,出屋直起身,吓了小杨月楼一跳。这人足有六尺高,肩膀赛门宽,老脸老皮,胡子拉碴;那件灰布大褂,足够改成个大床单,上边还油了几块。小杨月楼以为找错了人家,没想到这人说话嘴上赛扣个罐子,瓮声瓮气问道:“找我干吗?”口气挺硬,眼神极横,错不了,李金鏊!

              进了屋,屋里赛破庙,地上是土,条案上也是土,东西全是东倒西歪;迎面那八仙桌子,四条腿缺了一条,拿砖顶上;桌上的茶壶,破嘴缺把,磕底裂肚,盖上没疙瘩。小杨月楼心想,李金鏊是真穷还是装穷?若是真穷,拿嘛帮助自己?于是心里不抱什么希望了。

              李金鏊打量来客,一身春绸裤褂,白丝袜子,黑礼服呢鞋,头戴一顶细辫巴拿马草帽,手拿一柄有字有画的斑竹折扇。他瞄着小杨月楼说:“我在哪儿见过你?”眼神还挺横,不赛对客人,赛对仇人。

              戏院小伙计忙做一番介绍,表明来意。李金鏊立即起身,拱拱手说:“我眼拙,杨老板可别在意。您到天津卫来唱戏,是咱天津有耳朵人的福气!哪能叫您受治、委屈!您明儿晌后就去‘万成当’拉东西去吧!”说得真爽快,好赛天津卫是他家的。这更叫小杨月楼满腹狐疑,以为到这儿来做戏玩。

              转天一早,李金鏊来到河北大街上的“万成当”,进门朝着高高的柜台仰头叫道:“告你们老板去,说我李金鏊拜访他来了!”老板慌张出来,请李金鏊到楼上喝茶,李金鏊理也不理,只说:“我朋友杨老板有几个戏箱押在你这里,没钱赎当,你先叫他搬走,交情记着,咱们往后再说。”说完拨头便走。

              当日晌后,小杨月楼带着几个人碰运气赛的来到“万成当”,进门却见自己的十几个戏箱,早已摆在柜台外边。小杨月楼大喜过望,便取了戏箱,高高兴兴返回上海。

              小杨月楼走后,天津卫的锅伙们听说这件事,佩服李金鏊的义气,纷纷来到“万成当”,要把小杨月楼欠下的赎当钱补上。老板不肯收,锅伙们把钱截着柜台扔进去就走。多少亦不论,反正多得多。这事又传到李金鏊耳朵里。李金鏊在北大关的天庆馆摆了几桌,将这些代自己还情的弟兄们着实宴请一顿。

              谁想到小杨月楼回到上海,不出三个月,寄张银票到天津“万成当”,补还那笔欠款。“万成当”收过锅伙们的钱,哪敢再收双份,老板亲自捧着钱给李金鏊送来了。李金鏊嘛人?不单分文不取,看也没看,叫人把这笔钱分别还给那帮代他付钱的弟兄。至此,钱上边的事清楚了,谁也不欠谁的了。这事本该了结,可是情没结,怎么结?

              转年冬天,上海奇冷,黄浦江冰冻三尺,大河盖上盖儿。这就断了码头上脚伕们的生路,尤其打天津去扛活的弟兄们,肚子里的东西一天比一天少,快只剩下凉气了。恰巧李金鏊到上海办事,见这情景,正愁没辙,抬眼瞅见小杨月楼主演《芸娘》的海报,拔腿便去找小杨月楼。

              赶到大舞台时,小杨月楼正是闭幕卸装时候,听说天津的李金鏊在大门外等候,脸上带着油彩就跑出来。只见台阶下大雪里站着一条高高汉子。他口呼:“二哥!”三步并两步跑下台阶。脚底板给冰雪一滑,一屁股坐在地上,仰脸对李金鏊还满是欢笑。

              小杨月楼在锦江饭店盛宴款待这位心中敬佩的津门恩人。李金鏊说:“杨老板,您喂得饱我一个脑袋,喂不饱我黄浦江边的上千个扛活的弟兄。如今大河盖盖儿,弟兄们没饭辙,眼瞅着小命不长。”

              小杨月楼慨然说:“我去想办法!”

              李金鏊说:“那倒不用。您只要把上海所有名角约到一块儿,义演三天就成!戏票全给我,我叫弟兄们自个儿找主去卖。这么做难为您吗?”

              小杨月楼说:“二哥真行。这点事还不好办吗?”第二天就把大上海所有名角,全都约齐,在黄金戏院举行义演。戏票由天津这帮弟兄拿到平日扛活的主家那里去卖。这些主家花钱买几张票,又看戏,又帮忙,落人情,过戏瘾,谁不肯?何况这么多名角同台献技,还是《龙凤呈祥》、《红鬃烈马》一些热闹好看的大戏,更是千载难逢。一连三天过去,便把冻成冰棍的上千个弟兄全救活了。

              李金鏊完事要回天津,临行前,小杨月楼又是设宴送行。酒足饭饱时,小杨月楼叫人拿出一大包银子,送给李金鏊。既是盘缠,也有对去年那事谢恩之意。李金鏊一见钱,面孔马上板起来,沉下来的嗓门更显得瓮声瓮气。他说道:“杨老板,我这人,向例只交朋友,不交钱。想想看,您我这段交情,有来有往,打谁手里过过钱?谁又看见过钱?折腾来折腾去,不都是那些情义吗?钱再多也经不住花,可咱们的交情使不完!”说完起身告辞。

               (选自冯骥才著《俗世奇人 贰》,文字有删节)

              ①锅伙:此处指在简陋食宿处住着的单身工人、小贩。 ②死千:天津地方土语,也是混混儿的行话。死千表示担当出生入死的差事。 ③爬爬屋: ④赛:天津方言,有“像”或“似”之意。

            • 4.

              豆 腐

               ①豆腐,有着最中国的口味,也有着最中国的意味。

              ②豆腐最能代表中国的味道,因其多有“道味”。据说淮南王刘安聚数千方士一边在炼丹中发明了豆腐,一边成就了道家的经典之一《淮南子》。豆腐先是道家的长寿膏丹,后来才传入民间。道家发明的豆腐“营养”中华文明两千余年,可申报世界文化遗产。

              ③《诗经》云:“中原有菽,庶民采之。”以黄豆为原料的豆腐,有高蛋白、低脂肪、低胆固醇和低热量的优点,可以提供一天劳作所需的营养。豆腐似黛玉,芳心如水,才思荡漾;也可比宝钗,入得厨房,上得厅堂。因此,国人上上下下,大都深爱之;神州东南西北,几乎处处有之。四川有“麻婆豆腐”、湖北有“钱袋豆腐”、北京有“砂锅豆腐”、江浙有“大煮干丝”、海南有“豆腐烧”、东北有“雪里红炖豆腐”。每个地域,这些以豆腐为主角的平民菜,也往往是最具地方特色的名菜。

              ④在中国似乎少有像豆腐这样受到如此广泛认同的传统食品。究其原因,中国人对豆腐的理解,已经远超出了“( )”与“( )”,达到了“( )”的境界。

              ⑤在中国人的文化中,“食”与“德”密不可分。《周易》言,“大亨(烹)以养圣贤”,“食以养德”。元末明初自号“龟巢老人”的学者谢应芳悟出豆腐表象下蕴含的意,盛赞其为“素醍醐”。意思是常吃豆腐便如高僧灌输智慧,让人彻底觉悟。明代最后一位儒学大师刘宗周,在朝敢于抗疏直言,屡遭贬谪而不改其志。他常以豆腐修身,简约于食,克己寡欲,正是遵循了“孔孟食道”所倡导的“耻于味欲,安于俭食”。这也就无怪乎,豆腐成为古时清正儒学之士,借以修身自律的盘中首选。

                 ⑥如今简简单单的豆腐早已不是一种单纯的食品,尝一口豆腐,品出的是中国人自身对生活的认知和追求。“信知磨砺出精神,宵旰勤劳泄我真。最是清廉方正客,一生知己属贫人”(清·胡济苍《豆腐》),如此精神美味应永存天地间!

              ——  (选自《读者·乡土》,有删改)

            • 5.

              ①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 , 。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益于对方。就像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 6.

              综合性学习(11分)

              春晚一首《时间都去哪儿了》,让无数国人感动落泪。110中学七年级1班以“时间都去哪儿了?”为主题开展活动。

              【活动一】有同学收集到下面一则图表,请概括出你得到了什么信息。(2分)

              (A.在家学习或上辅导班 B.和同学聚会C.上网  D.看电视  E.睡懒觉  F.运动  G.做点家务)

                                                                                  

                                                                                  

              【活动二】有网友在微博中写道:“聪明者利用时间,愚蠢者等待时间。勤奋者珍惜时间,懒惰者丧失时间。”请你从括号内选择两个对象仿照网友的话续写微博。(自满者、谦逊者、无为者、有志者、求知者、闲聊者、诚实者、劳动者、创业者、探索者)(4分)

                                                                                   

               

              【活动三】本次活动准备邀请学校的教导主任张老师在周五的班会课上做“在初中阶段如何珍惜时间”的讲座,请你写一份邀请函。(5分)

                                                                                   

                                                                                  

            • 7.

              乌鸦因其通体羽毛或大部分羽毛为乌黑色而得名。乌鸦在国人心目中的印象并不好。“乌鸦叫,祸来到。”我国绝大部分人视其为不祥之物,长期以来对它形成了很深的误解。其实,乌鸦有很多鲜为人知的优点。

              鸟类学家研究发现,乌鸦堪称“鸟中诸葛”,其聪明机灵的程度令人吃惊。在欧洲的一些公路两旁,常常可以看到乌鸦,它们在等着吃受汽车惊扰而爬出来的虫子。乌鸦还会把核桃扔在马路上,等汽车把壳压碎了再吃里面的果仁。

              乌鸦看到狗在吃东西,往往会有几只飞去啄它的屁股,待狗反身攻击时,另外几只则迅速将它放下的食物抢走。如果有一只乌鸦在某个地点落入猎人的网中,那么,即使猎人改用其他完全不同的圈套,也绝不能诱骗第二只乌鸦中计。

              在鸟类世界中,乌鸦的语言是最丰富的,其叫声大约有三百余种。泰国动物学家纳端经过两年多的反复研究和分析,创作了一部举世无双的《乌鸦会话词典》。乌鸦有着惊人的拟声能力,它能重复各种各样的声音,甚至也能学人说话。如果问它:“你叫什么名字?”它极有可能会“洋洋得意”地昂起脑袋回答:“乌鸦。”

              值得一提的是,乌鸦之间很讲感情。人们常常会发现,遇难乌鸦的周围总有不少同伴在跳来跳去,久久不肯离去。很多鸟都是母鸟把幼鸟哺育长大后便各奔西东。而乌鸦却不同,小乌鸦长大后不但不离母鸟而去,而且对自己的“父母”十分孝敬。老乌鸦飞不动了,小乌鸦便到处觅食,衔回来一口一口地喂。老乌鸦一旦病死,小乌鸦还召集“亲友”为其送葬。

                 在一些国家,乌鸦还是吉祥的象征。在英国,有一个古老的传说:“如果伦敦桥上的王室大乌鸦一旦绝迹,英国的国运就会一蹶不振。”因此,奉旨养乌鸦的“侍鸦官”可以说是手操英国国运盛衰的大权。为了防止万一,饲养员还在自己家里另外养了几只乌鸦,以确保无论在何种情况下桥上都有乌鸦。可见,在英国人的眼中,乌鸦是吉利的鸟儿。

              在尼泊尔,每年还有传统的“乌鸦节”。这一天,居民纷纷把自家的屋顶打扫得干干净净,放上炒米、饼干等食品,供乌鸦来享用。谁家的房顶上来的乌鸦最多,谁家就最吉祥。

                 最后要提一下的是,“天下乌鸦一般黑”这一结论也与事实不符,在也门就有白色、棕色和灰色的乌鸦。  

              著名作家舒乙在《都市精灵》一文中说:“现在,在北京,连乌鸦都久违了。”请你为保护乌鸦写一则公益广告。(要求:至少运用一种修辞,30字以内)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