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故宫博物院(节选)

                 ①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  (1)  米,面积  (2)  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②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③三大殿建筑在紫禁城的中轴线上,这条线也是北京城的中轴线,向南从午门到天安门延伸到正阳门、永定门,往北从神武门到地安门、鼓楼,全长约八公里。

                 ④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 2.

              ①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位于千年鸟道的罗霄山脉,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1吨。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1吨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程度不同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90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与渡渡鸟一样,大颅榄树也是毛里求斯的一种珍贵特产。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某种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的关系。

              ⑥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⑦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富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⑧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⑨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占所有鸟类的约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⑩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危机。

              ⑪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 3.

              新“朋友”——“PM2.5”

              ①去年年底美国大使馆公布PM2.5的数据引起了国人热议,一时间专业术语“PM2.5、PM10”成了人们谈论的话题。PM2.5究竟指的什么?它对人类的生活又有着怎样的影响呢?
                 ②首先要了解的一个词是“PM”。PM是“颗粒物质”的缩写,PM10代表直径小于等于10微米的悬浮颗粒,被称为粗颗粒物;PM2.5指直径小于2.5微米的悬浮颗粒,也被称为细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
                 ③在现代城市里的众多污染物来源中,颗粒污染物是最常见的,也是最主要的污染来源。 一般而言,粒径2.5微米至10微米的粗颗粒物主要来自道路扬尘等。而PM2.5产生的主要来源,是日常发电、工业生产、汽车尾气排放等过程中经过燃烧而排放的残留物,如机动车尾气、燃煤等。有数据表明,上班高峰期汽车尾气排放能迅速提高空气中pm2.5的含量。也有专家指出下午2点至4点,属于pm2.5浓度最低的时段。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且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PM2.5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现代医院证明,含有高浓度超细颗粒(PM2.5)和大颗粒(PM10)的空气会对人体会产生一系列严重的健康伤害。直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通常不会进入人体的肺部,因为我们的呼吸器官可以对他们进行有效的过滤和阻拦,它们只会对我们的眼睛,鼻子和嗓子造成潜在威胁。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可能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PM2.5除了【甲】 本身对人体呼吸系统具有直接的刺激作用、致敏作用外,它还【乙】 能侵入人体肺部,严重危害人体健康。因为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PM2.5),不易被阻挡,并且携带细菌微生物、病毒和致癌物,可抵达细支气管壁,并干扰肺内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这些颗粒还可以通过支气管和肺泡进入血液,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对人体健康的伤害更大。 世界卫生组织在《空气质量准则》中指出:当PM2.5年均浓度达到每立方米35微克时,人的死亡风险比每立方米10微克的情形约增加15%。一份来自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报告称,PM2.5每立方米的浓度上升20毫克,中国和印度每年会有约34万人死亡。
                 ⑤PM2.5对空气质量和能见度有更大影响。虽然肉眼看不见空气中的颗粒物,但是颗粒物却能降低空气的能见度,使蓝天消失,天空变成灰蒙蒙的一片,这种天气就是灰霾天。虽然空气中不同大小的颗粒物均能降低能见度,不过相比于粗颗粒物,更为细小的PM2.5降低能见度的能力更强。当颗粒物的直径和可见光的波长接近的时候,颗粒对光的散射消光能力最强。可见光的波长在0.4-0.7微米之间,而粒径在这个尺寸附近的颗粒物

              正是PM2.5的主要组成部分。所以,PM2.5是灰霾天能见度降低的主要原因。


            • 4.

              (二)智能家居安防

                 ①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集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传感技术、无线电技术、模糊控制技术等多种技术为一体的综合应用系统,是具有较强的技术性和前瞻性的新产品,

                 ②通常,智能家居安防系统主要包括三大系统。

                 ③第一是门禁系统。可靠安全的防盗门至关重要,它是家庭防护的第一道防线。门禁系统为主人提供坚固防范的同时,还提供了更多出入的方便。主人可以授权自己、家人、访客,通过密码、指纹、语音口令等智能识别方式方便地进出家门。

                 ④第二是报警系统。报警系统由防盗报警系统、防火灾报警系统和防燃气泄漏报警系统等组成,它可以作为一种可靠且有效的方式让家庭能够避免外界侵入和自然因素引起的灾害。报警系统通过安装在室内外的各种传感器,将探测发出的信号最快地传递给相关人员。如烟雾火警探测器和可燃气泄漏探测器,它们在烟雾或可燃气达到一定的浓度时就会迅速发出警报以便用户知晓。

                 ⑤第三是监控系统。监控系统是用于本地和远程了解特定区域情况,保留录像备查,起着威慑、监督、取证和管理作用的网络系统。监控系统具有实时监控功能,通过分布在室内的监视器、触摸屏等设备,可以监控住宅周边、门口、各个房间、室内通道等重点区域的实时情况。用户可通过手机随时随地查看家里的变化。系统还会自动将实时监控的影像通过硬盘录像功能录制下来,如果有盗贼闯入,就可以记录下盗贼的影像作为证据。

                 ⑥此外,考虑到室内环境安全问题,环境监测系统也被划到安防这一块,顾名思义,环境监测系统主要是对室内环境进行监测的系统,包括甲醛探测仪、PM2.5探测器、二氧化碳探测器等。该系统的功能是实时对空气中某些有害物质的探测和对空气质量进行调节。

                 ⑦智能家居安防系统是一个复杂的网络系统。各种智能防护设备通过信息通讯系统、网络系统彼此配合,协调工作,组成一个智能化的安防系统。它为我们享受高品质的智能居家生活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原文有改动)

            • 5.

              风筝中的科学

                 ①古老的风筝,已经不仅仅是娱乐玩具,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风筝同样在为人类作贡献!

                 ②风筝又名纸鸢(一种凶猛的鸟)、纸鹞(yào雀鹰),最早发源于中国,至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据说巧匠鲁班就曾“削竹为鹊,成而飞之”,应当说这是风筝的前身。五代时期的李邺,曾在宫中以线放纸鸢为游戏,又别出心裁地在鸢的头部安装竹笛,风入竹哨,发出像古筝一样的响声,因此得名“风筝”。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把风筝列为中华民族的重大科学发明之一。美国华盛顿国家航空和空间博物馆中有一块说明牌上也醒目地写着:“最早的飞行器是中国的风筝和火箭。”

                  ③风筝的发明,对科学技术的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启示:1749年,美国一位名叫威尔逊的天文学家,研制成世界上第一台空中试验仪。他用6只风筝将天仪

              一些重要的理论数据,推动了天文学的发展。1752年,美国科学家富兰克林曾用风筝挂上一只铁钥匙,在雷电交加时,把风筝送上天,引来雷电,从而证明了雷电也是一种放电现象,避雷针也由此发明。1804年,英国的乔治格雷爵士用两只风筝作机翼,研制出了一架5英尺的滑翔机。1894年,英国科学家设计了一只供战场观察的军用风筝,其作用犹如当今的卫星电视转播……

                 ④最近,科学家提出了利用风筝发电的新方法。据估计,风筝风力发电机获得每千度电的成本仅有1.5欧元。而欧洲国家每千度电的发电成本平均为43欧元,风筝风力发电机的成本仅是后者的三十分之一。

                 ⑤据报道,俄罗斯物理学家在这方面作过探索。他们将50个巨大的风筝,放到空中从上至下排成一串,看上去就像一架通天的梯子。每个风筝伸展开来足有足球场那么大。而牵扯这些风筝的绳索约有6000米长,路灯杆那么粗。假如风筝所在高度的风力不足的话,人们还可以放松绳索使风筝升高。意大利科研人员计划建造发电能力在几兆千瓦范围的大型设备,并在计算机上成功地进行了模拟计算。设想的风筝发电装置,在风力作用下能够带动固定在地面的旋转木马式的转盘,转盘在磁场中旋转而产生电能。这种风筝重量轻,抵抗力超强,可升至2000米的高空。一个直径1000米的巨轮便可以提供250兆瓦的发电能力。这将是第一台发电能力和常规电站不相上下的可再生能源发电设备。

              ⑥此外,科学家还设计建造家用式的高空风力发电设备。房主可以把这样的设备安装在自家房顶上,或许还可以替代太阳能电池。这些小型风筝梯子只需100米或者200米高,就可以足够为一户人家提供几千瓦的电力。

                  ⑦当今,                              。利用风筝作海洋救生工具;利用风筝牵引船只;利用风筝传递信件;在风筝上安装无线控制照相机,进行空中摄影;在风筝上安装喷水器,喷洒悬崖上的植物……                                              

            • 6.

              自拍神器

              ①“你还拿着自拍这个……吓人哪……我这话出去了,就是你(播出去的)……”中纪委书记王岐山看着崔永元举着的自拍杆,哈哈大笑。不止小崔,小米CEO雷军和多位记者也都在3月份召开的“两会”上使用了这种神器,自拍杆在两会上真是大放异彩。

              ②神器自拍杆堪称自拍爱好者的福音。它的主要部件是伸缩杆、固定支架和蓝牙遥控自拍器。它曾是跳伞等极限运动发烧友的专业用品,但人们很快发现了它的其它好处——能把更多的人装进相框,这真是一大惊喜!因为“自拍”虽风靡已久,但伸长手臂自拍始终有难以突破的局限——镜头离人太近,能拍进来的人太少。而该“神器”使用者只需将手机或者傻瓜相机固定在自拍伸缩杆上,通过遥控器就能实现多角度自拍。

              ③自拍大家都会,但如何正确使用自拍杆却是一门手艺活。

              ④首先要选择和自拍杆重量相匹配的搭档。自拍杆原则上能像独脚架一样,固定手机、相机和平板电脑等多种拍摄工具,但自拍杆本身重量不过一两百克,要再加上平板电脑就成了双手武器,还是斧头造型的,一点都不酷,所以手机才是它的最佳“拍”档。

              ⑤其次,拍照时还要注意伸缩杆的长度。自拍杆的伸缩范围一般是20到120厘米。自拍杆拿在手中,拍照时可能会因手抖而产生虚像,杆越长抖得越厉害,就像钓鱼时手一动鱼就溜了一样,所以不建议把杆调得过长。

              ⑥仅注意这些还不够,更重要的是角度。除非要拍威廉王子的发际线,否则俯视众生的上帝视角毫无意义。45度才是自拍的最佳视角,具有瘦脸、遮盖双下巴和仰望星空等多重功效。要赢就赢在起跑线上,掌握好自拍角度能省去后期修图的诸多烦扰。

              ⑦另外,由于自拍杆取景范围广,入镜的人还得注意着装是否无死角,在上半身西装领带、下半身大裤衩的直播间工作场景,自拍杆可能就不那么适用了。

              ⑧“自拍杆”这个新鲜的小玩意,其实并没有我们想的那么“年轻”,实际上它已经至少存在几十年了,而且几乎每十年都有不同的自拍杆诞生。

              ⑨1983年,日本人上田宏申请了可扩展杆的专利,这可能是世界上首个自拍杆,可惜在商业上并未取得成功。1995年,自拍杆还曾出现在一本日本科技杂志讲述“无用日本发明”的章节里,那时数码相机还未得到广泛使用,人们想象不出咔嚓咔嚓走一堆胶片拍张大头贴有什么意义。21世纪初期,加拿大发明家Wayne Fromm发明了一个手持可伸缩自拍杆,并在2005年申请了专利,自拍杆开始在一些专业领域得到广泛使用。

              ⑩如今自拍杆样式五花八门,并随时可能有新的样式出现。随处都可见到使用自拍神器的年轻人,自拍杆迅速成为了人们生活中的一部分,几乎所有人都接受了这个表达自我的新方式。它甚至成为中老年政客亲近年轻人的上好工具。去年10月,韩国总统朴槿惠在一个经济中心的成立仪式上,就拿出自拍杆与青年们合影。2014年《时代》杂志还把自拍杆评为年度25大发明之一。

              ⑪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对自拍杆满怀好意。韩国政府已下令禁用未获认证的蓝牙“自拍神器”,因担心这些装置发出的电磁波对人体有害,另一理由是可能干扰其他装置的信号。新加坡、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如今都禁止在公共场合使用自拍杆,为的是预防可能发生的文物破坏或者伤人事件。一些体育馆、音乐会、博物馆,乃至最新的苹果发布会都明令禁止人们使用自拍杆。

              ⑫禁止归禁止,不可否认自拍神器已迅速风靡全球,引人思考的是我们为什么如此迷恋用自拍杆自拍时鸟瞰自己(或别人)的感觉。

              (选自2015年5月《青年文摘》有改动)

            • 7.

              《1℃要值多少钱》

                 ①天气预报所指的气温是指在离地面1.5米高度的位置上所观测的气温,以℃表示。

                 ②人们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对环境温度升降1℃,似乎不太关心;但是气象经济学家发现,气温变化1℃,不仅事关全球气候变化,还跟经济盛衰、经商成败息息相关。

                 ③美国气象学家对全球平均气温变化1℃的评价是:气温上升1℃,经济效益也跟着上升;气温下降1℃,经济效益也跟着下降。世界平均气温下降1℃,全球产值就减少70亿美元。

                 ④气温变化1℃,对世界农业生产的影响更是惊人!据估计,农业生产区气温每下降1℃,就会减少一周(7天)的生长季。美国达尔奇教授认为:若全球气温比20世纪70年代平均气温下降1℃时,玉米在全球60%的地区增加收成2100万美元;棉花在全球范围内歉收,损失约22亿美元;水稻在65%的地区损失9.56亿美元……

                 ⑤中国气候学家张家诚研究论述了若气温升降1℃,对中国粮食作物的影响:气温上升1℃时,中国华南因全年的日平均气温基本上大于10℃,故积温变化为365℃,可种植三茬作物,相当于每一茬作物有122℃的积温变化。据测试,气温变化1℃,大体相当于农作物变化一个熟级。每变化一个熟级,产量变化10%,意即气温上升或下降1℃,粮食产量均会出现增产或减产10%的情况。例如,我国著名商品粮生产基地——东北地区,若当年平均气温出现了“凉夏”,则粮食肯定减产200亿至300亿斤。反之,若出现了“热夏”,则粮食可多收几百亿斤。

                 ⑥经济学家发现,酷夏可激发人们的消费热。若夏季平均气温偏高1℃,则35℃以上的高温天数就会飙升,空调、电风扇、纸扇、冷饮、啤酒等销售量就会成倍增多,商家个个无不拍手称快。

                 ⑦德国刑侦专家研究发现:每年3月犯罪率开始上升,到7至8月可达顶峰,9月开始下降。统计分析:每当气温升高1℃,犯罪率上升15%;气温达到37℃时,碰到红灯待停时间长,司机间争吵的概率比气温32℃时高出30%以上。

                 ⑧混凝土浇灌工程,务必严格按照每天气温来安排,夏天不能超过28℃,冬天不能低于零下5℃,否则,会出现影响工程质量的问题,百年大计可能毁于一旦。

                 ⑨气温变化1℃与人的死亡有关。如上海市在炎热日(≥34℃以上),夜间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8人;午后每升高1℃,死亡增加10人。广州市炎热日最高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2.3人;炎热日最低气温每升高1℃,死亡增加1.5人。

            • 8.

              超级网银(沈而默)

              ①“网上银行”又称网络银行、在线银行,是指银行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查询、对账、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传统服务项目,使客户足不出户就能够安全便捷地管理存款、支票、信用卡及个人投资等。可以说,网上银行是在互联网上的虚拟银行柜台。

              ②如果你已开通网上银行,你会发现里面新增了一个“超级网银”功能。

              ③“超级网银”全称是“网上支付跨行清算系统”,通过构建“一点接入、多点对接”的系统架构,实现“一站式”网上跨银行财务管理,是2009年研发的标准化跨银行网上金融服务产品,2010年8月30日正式上线。“超级网银”不仅能使用当前的网上银行服务,还可以跨行查询别的银行账户,甚至能跨行将其他银行账户内的钱汇入当前账户。“超级网银”具有统一身份验证、跨行账户管理、跨行资金汇划、跨行资金归集、统一直联平台、统一财务管理流程、统一数据格式等七种功能。

              ④一般来说,在使用“超级网银”前,用户首先需要成为签约客户。登录各家银行的网上银行系统主页,在“我的账户” →“账户管理”→“他行(互联)账户查询/签约”下面,一般都可以找到相关的操作选项。

              ⑤使用传统网上银行系统时,如果想了解自己在各家银行的账户情况,需进行多次登录、查询操作。而“超级网银”通过统一的操作界面,可直接向各家银行发送交易指令并完成操作,查询管理在多家银行开立的账户余额和交易明细,一个U盾可以完成多家银行的网银登录。

              ⑥对个人转账服务而言,“超级网银”比普通网银更为高效、快捷,甚至可以做到实时到账。对于公司而言,“超级网银”强大的资金归集功能,可在母公司的结算账户与子公司的结算账户之间建立上划下拨关系。

              ⑦目前“超级网银”的收费标准与普通商业银行网上业务的收费标准相差不大,只有部分银行宣布暂时不收取跨行转账手续费,而大部分银行公布的收费水平均不低于现有普通网银。

              ⑧“超级网银”实现了实时跨行转账和跨行账户实时管理,将引领整个银行业进入一个更加高效和便捷的时代。        

            • 9.

              我国的太空植物

              ①“神舟七号”遨游太空,激起人们美好的航天梦。你可曾知道,“神七”升空还可能丰富我们的餐桌呢。精选的农作物种子由返回式卫星或飞船搭载到太空,在微重力、高真空、零磁空间等条件下,就会发生地球上罕见的遗传变异,有可能呈现出一些新性状,产生更多变异性状优异的种予,这些种子再经科学家运用遗传技术精心研究,就能培育出太空植物。目前,我国的太空植物已有芝麻、茄子等系列品种,并且栽遍大江南北。

              ②“航芝l号”是我国首个航天芝麻品种。l996年,“航芝1号”原种搭乘我国第l7颗返回式卫星上天,在太空特殊环境诱导下,形成了一些突变体。科学家利用这些突变体,历经6年研究,培育出“航芝l号”。2005年,同样利用返回式卫星搭栽芝麻种子,成功培育出“中芝13”。航天芝麻除了质优的特点外,与一般芝麻相比产量可增加l0%~20%,经济价值很高。如今,“航芝1号”已遍布江淮的湖北、湖南、河南、安徽等7个省,每年种植上百万亩,占江淮主产区芝麻种植总面积的20%。

              ③除了太空芝麻,太空茄子也是一个优质的品种。它是成功选育培植并顺利进入市场的第一种太空蔬菜。这种茄子成熟时呈紫红色,放到锅里一炒就又变成了绿色。2008年,太空茄子在山东、湖北两省已种植了几百亩。这种茄子产量很高,山东亩产接近1. 5 万公斤,湖北也能达到 1 万公斤。更特别的是,割掉茄子的主茎,对菜地追肥,茄子又会很快长出来。目前,市场上销售的太空茄子呈紫红色,比普通茄子售价高,但由于其营养价值高,口感好,仍供不应求。2002年搭乘“神舟四号”的共有4份农业材料,存活两份,分别被培育出了紫红色太空茄子和黑色太空茄子。黑色太空茄子有望于2009年通过项目验收并推广种植。

              ④1996年,食用菌种子也“飞”上了太空。由经过太空之旅的菌种培育出的食用茵,在培养性状和形态特征等方面都发生了变异。可是,由于在太空中,无法控制试验条件,也无法进行测试,试验的可重复性又非常有限,因此种子的变异就不可预知,这就给研究工作带来很大困难。经过一年的努力,在没有得到理想的菌种后,这一项目暂时宣告停止。

              ⑤另外,太空稻、太空椒、太空瓜果等的试验也都在不断探索中,它们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走上人们的餐桌。

              ⑥随着航天热的升温,太空植物已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之一。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和中国成功进行了卫星或飞船搭载的“航天育种”研究。我国的“航天育种”研究已居世界先进水平,科研人员希望借助太空的特殊环境选育出更多的优异作物,为我国农业现代化服务。

            • 10. 假如没有台风
              台风是形成于热带洋面上的强大而深厚的气旋性涡旋。它发生在南纬和北纬5~20℃左右海水温度比较高的洋面上。北半球台风主要发生在海洋温度比较高的7-11月,南半球的台风发生在高温的1-3月,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当台风吹越海面时,风速可达17.2米/秒,掀起的巨浪有11多米高,最高的可达30多米。一个成熟的台风在一天中下的雨量可达200亿吨,由水汽凝结成雨所放出的热能相当巨大。台风的威力之大由此可见一斑。 台风登陆之际,往往造成恶劣天气,风雨交加,酿成风灾水患。台风是我国东南沿海地区的一大灾害。近几年来,台风登陆频率增高,并有北移的趋势,偶尔还深入内陆,台风的影响面在扩大。 1975年,台风袭击了河南中部驻马店地区,24小时内降雨量达1100毫米以上,导致板桥、石滩等大水库堤毁库崩,酿成重灾。1988年8月,台风在杭州市掠过,西子湖畔80%的树木被刮倒,一片狼藉。市内断电停水,生产陷于瘫痪,人民正常生活受到影响,直接的经济损失达11亿元。每当因台风致灾时,人们常常想:假如世界上没有台风该有多好。 那么,假如没有台风又会怎样呢? 首先,如果没有台风的话,我国东南沿海盛夏季节气温将会骤增。持续的高温会造成作物热死,人畜中暑,造成高温引起热害。工厂将被迫停工,各项生产效率大大降低。身居东南沿海的人们在骄阳似火、炎热难熬的盛夏,常会盼望多来几级台风,因为台风给人们带来大量的雨水与狂风,使气温骤然降低,给酷暑之中的人们以透气的机会,可见台风在盛夏消除热害中,有着不可缺少的作用。 台风带来倾盆大雨,为缺乏淡水的沿海岛屿和城乡普降甘霖。一次台风带来的一场透雨,能缓解旱情,大量雨水储入水库,渗入地下,改善了夏季干旱的气候。近年来,我国淡水资源十分紧缺,沿海城市和海岛更是年年都要闹水荒。1988年,我国最大的渔场之--浙江嵊泗列岛大旱,岛上水库干涸,来自沿海诸省市的11万渔民和岛上居民深受缺水的煎熬,十万火急地向上海求救。当时上海市曾紧急调用多艘油轮向嵊泗送水,旱情才得以缓解。可是用船送水,要付出很大的费用,真是滴水贵如油啊!如果没有台风,那么在盛夏干热时节,我国沿海城乡和岛屿的水荒将更会加剧,将严重影响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 如果没有台风,我们沿海地区的湿润度就要大大下降。弄不好,江南沃野也将丧失,会出现沙丘成垄的干旱地区,江南的鱼米之乡也就不会存在了。 我们人类居住的地球是大自然长期演化的产物,似乎一切都作了精密的安排,什么也缺少不了。那么,这是不是说我们应该拜倒在台风的脚下?那也不是,人类不能消灭台风却要认识台风,掌握台风的规律,以便趋利避害,进而利用台风。比如说,每次台风来时,都带来了巨大的能量,一旦人们能驾驭台风,借其能量为人所用,人类也增加了一种巨大的能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