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牛奶的颜色发白,是因为抗生素吗

              ①有网友问:一直不理解,为什么国内牛奶的颜色是雪白雪白的,而进口牛奶的颜色是泛黄的。国内奶牛是打了抗生素才这样的吗?

              ②这是个很好的科普话题,能说到不少科学知识。

              ③首先说说为什么牛奶整体上都是白的。

              ④牛奶里有87%以上的水,还有3%~4%的脂肪,可是为什么牛奶中的脂肪就不会分层上浮,也不会看出黄色呢?这是乳化作用的缘故。乳化作用的关键,是要有一种“表面活性剂”,它的分子中,有一部分特别喜欢水,另一部分特别喜欢油。它就像和事佬一样,一只手拉住水,另一只手拉着油脂,让它们不能分家单过。这样,水和油就能完美融为一体。比如蛋黄酱、千岛酱,其中既含水,也含脂肪,却显得非常均匀和谐,其实都是乳化作用的缘故。牛奶的脂肪如果分离出来,就是黄油了。它的黄色来自胡萝卜素。但是,一旦乳化之后,这种黄色就不容易看出来了,而微小脂肪球的光学散射作用使它呈现乳白色。乳白色不是一种色素造成的,而是一种光学现象哦。即便是农药,不是牛奶,只要乳化好了,都可以呈现出乳白色的。

              ⑤当然,牛奶的颜色其实和季节、饲料都有关系。牛吃的类胡萝卜素比较多,比如饲料中有很多胡萝卜和绿叶菜,牛奶的黄色就会明显一些。在牧场啃草的牛更明显,因为夏天吃青草比较多,所以牛奶在夏季颜色略黄一些,冬季就颜色淡一些。

              ⑥进口牛奶为了漂洋过海长途运输,就需要很长的保质期。延长保质期的方法并不是添加防腐剂,而是大力度的高温灭菌处理,把活着的微生物和最耐热的细菌芽孢全部灭掉,同时无菌灌装到盒子里。既然里面的菌和芽孢都死光光了,外面的菌也进不来,自然就能在室温下放一年而不坏。然而,经过120℃以上,甚至高达140℃的高温灭菌处理之后,牛奶中的乳糖和蛋白质会发生“美拉德反应”,让牛奶微微发生“褐变”。虽然褐变不那么明显,用“色差计”测定一下还是会发现,灭菌处理让牛奶的白度下降了。所以,那些能在室温存放12个月的进口灭菌牛奶,和加热温度只有80多度,保质期只有几天到十几天的国产巴氏奶相比,颜色肯定就没那么白。

              ⑦总之,牛奶颜色白不白这事儿,和给牛打不打抗生素没有半点关系哦。它也不能作为挑选牛奶产品的唯一标准。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对本文写作思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说法与原文表达的意思不一致的一项是( )
              A.文章先从网友对国产牛奶和进口牛奶的颜色不同的质疑说起,引起下文有关牛奶颜色知识的介绍。
              B.③~⑤段文字介绍了牛奶整体上呈现白色的原因以及牛奶颜色略有不同的原因。
              C.第⑥段主要说明进口牛奶保质期可以长达一年的原因。
              D.最后一段照应开头,回答了网友的疑问。
            • 2.

              蚊子为什么没有被雨滴砸死?

                ①漫步细雨中对于人们来说,或许是浪漫而惬意的,但对体积微小的昆虫而言,譬如蚊子,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一滴雨的重量可达到蚊子体重的50倍之多,人们所谓的毛毛雨,在蚊子看来,不亚于一辆辆甲壳虫汽车从天而降。但是,在这“甲壳虫汽车雨”中,蚊子却能够毫发无损,这是什么原因呢?

                ②为破解这一谜题,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的胡立德教授与美国疾控中心合作,对雨中飞舞的蚊子进行了高速摄像,以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③通过视频,胡立德教授与他的研究小组分析了雨滴击中蚊子不同部位的各种情况,计算出蚊子被雨滴击中的瞬间所受到的作用力,以及其后随雨滴向下移动的距离。他们发现,蚊子并不像人们可能推测的那样去躲避雨滴,也不会因遭到雨滴的冲击而受伤,秘密之一就在于蚊子体重极轻。

                ④原来,蚊子被雨滴击中时并不进行抵挡,而是与雨滴融为一体,顺应它的趋势落下。如果雨滴击中蚊子的翅膀或腿部,它会向击中的那一侧倾斜,并通过“侧身翻滚”的高难度动作,让雨滴从身体一侧滑落;当雨滴正中蚊子身体时,它先顺应雨滴强大的推力与之一同下落,随之迅速侧向微调与雨滴分离并恢复飞行。

                ⑤研究者还发现,当雨滴击中栖息于地面的蚊子时,雨滴的速度在瞬间减小为0,这时蚊子就会承受相当于它体重10000倍的力,足以致命。当蚊子在空中被击中并采用“不抵抗”策略时,它受到的冲击力就减小为其体重的1/50至1/300,此时,这雨滴就像一根极细小的羽毛压在了蚊子身上——这是蚊子能够承受的。

                ⑥虽说蚊子柔弱如风中柳絮会被雨滴砸得摇晃不定,但正是由于它体重极轻,雨滴在与蚊子碰撞的过程中几乎没有减速,它的动能也几乎没有转化为能量击打在蚊子身上,而是让蚊子瞬间加速下降,从而化解了高速下降的雨滴带来的巨大冲击。这就像是“以柔克刚”,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小小的蚊子还是个太极高手呢!

                ⑦蚊子在雨中安然无恙的另一个秘密,是覆盖它们全身的细毛具有疏水性。这种防水的细毛使得蚊子与打在它身上的雨滴保持分隔状态,从而使蚊子能够迅速摆脱雨滴重新飞起,在雨滴将它们砸落地面造成致命伤害前成功逃生。

              ⑧胡立德教授的这一发现引起了广泛关注。事实上,这项研究不只是跟蚊子有关。在应对自然之道上,动物往往有着比人类更丰富的经验,它们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拥有了适应生存环境的生理结构和功能。研究动物应对大自然的特殊本领,可为科学家和工程师提供新的设计思想,解决机械技术上的诸多难题——比如,如何更好地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盈地飞翔。


              (1) 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2) 根据文章内容,下面的推断哪一项不正确?( )

                

              A.蚊子,在雨中漫步简直是一场灾难。

              B.胡立德教授等人用高速摄像,观察蚊子被雨滴击中瞬间的行为。

              C.漫步雨中的蚊子没有被雨滴砸死的原因。
              D.如何更好的设计微型飞行器,让它们能像蚊子这类昆虫一样,在雨中轻流地飞翔。

            • 3.

               咖啡因对人的运动有什么影响?

              咖啡因大概是当今世界上应用最广的中枢神经兴奋剂了。它存在于多种植物、食物(咖啡、茶、巧克力、可可、可乐等)以及非处方的精神类药物中。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但实际上它并不具有营养价值。咖啡因摄入后会迅速被吸收, 1~2小时后在体内达到最高浓度。体内绝大多数组织都能吸收咖啡因,因此它可以潜在地影响体内各个系统。未被吸收的咖啡因在肝脏被降解,随尿液排出体外。在运动方面,有学者认为咖啡因能增强机体耐久型运动的机能。 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参与运动的肌肉在运动初期会优先动用这些脂肪酸,降低身体对肌肉中碳水化合物(肌糖元)的需求,节约出来的肌糖元为后续的运动提供能量,因此可延迟疲劳的发生。最近的实验室研究显示,在运动开始前1小时摄入3~9毫克/千克体重的咖啡因,能显著提高受试者在耐久型运动如长跑和长距离自行车运动中的表现。咖啡因如何增强机体耐久性的机制目前尚不清楚。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之后,但目前还没有足够证据证实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自由脂肪酸的直接结果。另一方面,咖啡因能增强机体在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表现。持续约5分钟耗氧量为最大耗氧量90%~100%的运动强度下,机体需要从有氧反应和无氧反应两个来源同时获取能量。这种情况下,咖啡因对运动机能的提升,可能是由于咖啡因直接促进肌肉中无氧反应的能量供给和肌肉收缩,也可能是由于咖啡因影响了中枢神经系统相关组分对努力尝试程度的感知。总之,运动开始前摄入咖啡因,能增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不过这个结果来自在实验室内对专业运动员以及训练有素的业余选手开展的研究,还有待于真正来自运动场的研究确证。(选自《科学世界》 2013年第6期张丽娜)

              (1) 下列有关咖啡因作用的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根据原文,下列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3) 根据文意,下列推断有误的一项是
              A.一些研究发现,在运动开始前摄入适量的咖啡因,能增强人在长时间耐力型运动以及短期高强度运动中的身体机能。
              B.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发现,咖啡因能增加血液中肾上腺素的浓度,进而促进脂肪和肌肉组织中自由脂肪酸的释放。
              C.大量实验充分证明,运动早期肌糖元的节省发生在咖啡因摄入后,这是咖啡因增加骨骼肌中脂肪酸的直接结果。
              D.通常,人们认为咖啡因是一种营养型的机能增进剂,其本身并不具有营养价值。

            • 4.

              岁时的寄托

              ①五千年的历史文化蕴育了中华民族独特的节日体系,春节、除夕、端午、中秋、重阳……从古至今,中国人都是通过丰富多彩的饮食文化活动来寄托自己在岁时中的希望和情怀,于是就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节日饮食风俗。

              ②中国人对春天有着深厚的感情,春季的节日也格外多,如春节、元宵节、寒食节、清明节等,人们对春天的希望,对人生的畅想全在这些岁令对节中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

              ③春节是农历的大年初一,是中国—年之中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在节气中大年初一这一天也称元日,也就是过年,北方人都会包饺子以贺春节,饺子内还要包上一些钱物,吃到的人在今年就会有格外好的运气。南方人则吃年糕,取的是“年年高兴、年年高升”的吉样之意。春节之时,亲朋好友还要互相拜年,吃年节酒。这个习俗古已有之,《法苑珠林》中提到,唐朝时,长安城内“每至元日以后,遂饮酒相邀迎”,号“传坐酒”。古人在大年初一时还会喝屠苏酒、柏味酒、椒华酒以贺新年,取吉辟邪。

              ④正月十五元霄节,除了看花灯、猜谜语等节日法动外,吃汤圆是万万不能少的。汤圆在北方多称元宵,在南方则称汤圆。相传汤圆始于春秋时期,宋代时已经称其为“圆子”“团子”, 取“团团圆圆”之意。相传甚广的民谣《卖汤圆》,吃了汤圆好团圆,这对中国人来说是最吉祥、美好的祝福了。

              ⑤到了夏天,五月初五端午节也是中国民间比较重大的节日,千百年来,人们为纪念屈原而独创了端午节必食的美味一粽子。粽子,古称角黍。如今粽子的制作更是多种多样,但万变不离其宗.多用糯米制成。

              ⑥中秋节和重阳节为人们在金秋时节平添了几分愉悦。八月十五中秋佳节,是团圆之节。 赏月、吃月饼、饮桂花酒都是这个节日中必不可少的活动。九月九日重阳节又称“敬老节"或 “老人节”。重阳时节,秋菊盛开,相聚、登高、赏菊、饮菊花酒,人们在辟邪祈福中享受着生活的无限欢娱。

              ⑦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和除夕最为重要。大年三十为除夕之夜。除夕之夜家家举宴,谓之合家欢、团年饭。从古代起,人们就极为重视除夕之夜。《清嘉录》即云“除夜家庭举宴,长幼成集,多作吉利语,各年夜饭,俗呼合家欢。”南方人将这晚的团年饭称为“年夜饭”“宿年饭”“合欢宴”等,佳肴美供应有尽有:北方必吃饺子,“年年饺子年年高”。总之,除夕食俗是合家团圆、庆丰收、贺岁迎新的象征。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項是( )

              A.吃年糕,寄寓“年年高兴、年年高升”之意;饮菊花酒,寄寓辟邪祈福之意。

              B.从元日至元宵之间的这段日子被称为春节。

              C.冬天的节日中以冬至、腊八、除夕和重阳最为重要。

              D.古人从除夕之夜开始,就相邀饮酒,被称为 “传坐酒”。
            • 5.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
                  ①自 1928 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 20 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 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 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无可置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2) 下列关于本文语言的运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关于本文说明方法的运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鱼医给鱼治病,实际上是以病鱼身上的寄生虫为美味佳肴。
              B.根据海洋学家观察分析,即使遇上敌害,病鱼吃掉鱼医的事情也不会发生。
              C.鱼医治病的速度快得令人难以置信,一条鱼医6小时内可以医治300条病鱼。
              D.雄鱼去找鱼医治病的唯一原因,是因为雌鱼间为了争夺雌鱼发生激战,经常负伤。
            • 6.

              绿豆那些事儿

              ①据考证,早在商周时期,我们的祖先就开始种植绿豆了。屈原的《离骚》中,就有对绿豆的记载。绿豆跟大豆一样,都是土生土长的中华作物。只是与大豆相比,绿豆总是显得地位卑微。大豆位列五谷,与稻、黍、稷、麦被供奉于庙堂之上,而绿豆呢,只能与山芋为伍,居于杂粮之中。其实,有这样的差别 ,也不难理解。因为,就营养成分而言,绿豆的确太过中庸,只含有淀粉(61%)和蛋白质(22 %)。而大豆就不一样了,营养丰富,且蛋白质含量高达40%,于是有了“田里长出的肉”的美誉。

              ②除了蛋白质含量不如大豆外,绿豆的淀粉含量不如水稻,产量更是敌不过小麦,于是,它被分在杂粮之中 也就合情合理了。

              ③虽然身为杂粮,绿豆却是不甘寂寞的配角。在每家每户的厨房里面,总会多多少少存点绿豆,且不说那些绿豆粥、绿豆糕、小朋友吃的绿豆冰棍以及我们餐桌上的凉拌绿豆芽,单是夏日里每家每户的绿豆汤,就足以证明其对餐桌的贡献之大。

              ④更为特别的是,绿豆的淀粉有着优良的烹饪性能。中国美食中有一种特殊的食材——粉条,(一种纯淀粉“面条”),而在粉条之中,又以绿豆淀粉为佳。绿豆淀粉颗粒出奇的细腻,降低了制作粉条所需的剪切力。说通俗点,就是可以在制作粉条时进行充分的搅拌。这样,生产出来的粉条就会既透亮,又筋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哪种作物能够提供如此高质量的淀粉,这也就是假冒绿豆粉条横行的一个原因吧。

              ⑤另外,富含淀粉的绿豆还有一个特殊用途,那就是制作冻冰棍。绿豆细腻的淀粉赋予了冰棒特有的疏松感。当然了,这种纯绿豆汤冻出来的冰棍,远远没有后来的绿豆雪糕那样松软。不过在早些年那些被糖精水冰棒统治的夏天里,绿豆冰棒已经算得上是极品了。

              ⑥只是,绿色的绿豆真如其颜色一样能为我们遮挡烈日,提供凉爽吗?

              ⑦其实,绿豆汤作为消暑饮品,并不是因为它有带走酷热的魔力。而是因为其中富含钾、钠、钙等各种矿物质。夏天,我们很容易出汗,这时我们丢失的不仅仅是水分,还有各种宝贵的矿物质。此时喝绿豆汤,可以迅速补充体液和流失的矿物质,达到消暑的目的。所以,在抢救中暑病人的时候,不能给他们喝纯净水,这只会让情况变得更糟糕。

              ⑧于是,富含各种矿物质的绿豆,成了消暑的佳品。其实,在夏天喝绿豆汤,跟我们激烈运动后,最好补充带盐分的饮料是一样的道理。同时,绿豆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有芳香气味的物质(如香豆素类等),在我们饮用时会带给我们清爽的心情。

              ⑨虽然名为“绿豆汤”,但通常情况下,我们煮的绿豆汤是红色的,这是因为绿豆中含有的多酚类物质被氧化形成了红色物质,而氧化跟水中的金属离子浓度,以及与氧气的接触情况有关。所以,如果我们用纯水和不锈钢高压锅来煮,会更容易得到理想的“绿”豆汤。当然了,要及时喝掉,否则在空气中放久了,汤色迟早是要变红的。

              ⑩绿豆之所以能流行,在很大程度上跟它身上的“解毒”光环有关。有一个传说,神龙氏之所以能在尝百草时逢凶化吉,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带着绿豆。这个“绿豆解百毒”的故事明显是个传说,但记载绿豆解毒的医学典籍还真不少。比如,《开宝本草》中说,绿豆可以“消肿下气,压热解毒”;《本草纲目》中说,绿豆可“解金石、砒霜、草木、一切诸毒”,仿佛绿豆就是万能解毒药。但是,事实并非如此,如果迷信绿豆可以解毒的话,那很可能会延误治疗。

              (1)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绿豆是我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虽然地位不高,但是其历史十分悠久。 
              B.绿豆淀粉含量虽不如水稻,可绿豆淀粉颗粒细腻,质量高于水稻淀粉。
              C.绿豆中含有多酚类物质容易被氧化,所以我们喝的绿豆汤都是红色的。
              D.夏天中暑之后,可以及时喝富含矿物质的饮品,但不能立即喝纯净水。
            • 7.

              【材料一】

              虚拟现实技术(VR)是一种计算机仿真系统。虚拟现实技术,是指借助计算机系统及传感器技术生成三维环境,创造出一种崭新的人机交互方式,通过调动用户各种感官(视觉、听觉、触觉、嗅觉等)使用户沉浸到该环境中,从而享受更加真实的、身临其境的体验。在国家政策支持与鼓励下,如今VR已经应用到房产、酒店、餐饮、旅游、汽车、医疗、交通、教育、人文、游戏娱乐等行业中。VR之于大众,可以让我们身临其境的体验未曾实现过的愿望,是一项能够帮助众多人梦幻成真的技术;之于企业,是一项能够帮助企业节约成本,实现收益最大化的营销技术;之于文物,它能做到展现生动化,文物价值普及化、保护力度加强化的多重益处;之于教学来说,它是一把利器,可以将物理、生物、天文学等学科知识,通过模拟虚拟现实场景,融入视觉、听觉等沉浸式感观感受,让传授知识变得更生动有趣,互动感更强。VR是一项很有前途的技术,值得我们仔细研究,今天的VR系统在2030年将无处不在。


              【材料二】

              参考消息网5月23日报道 港媒称,想要欣赏著名的兵马俑,游客不再需要亲自前往西安了。借助虚拟现实之旅,您可以在家舒舒服服欣赏兵马俑。兵马俑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作为秦始皇陵的一部分在2200多年前被埋入地下。如今网友们可以在360度虚拟互动技术的帮助下,从各种角度欣赏兵马俑。这一虚拟游览网站于5月18日“国际博物馆日”当天正式上线,由秦始皇帝陵博物院与“百度百科”合作推出。这种200亿像素全景展示技术类似于“谷歌街景”地图。游客能够“行走”在一号坑与三号坑内的兵马俑之间,可以更近距离观察这些古老的雕像。秦始皇帝陵博物院院长侯宁彬说,虚拟现实网站提供了“融合文化与技术、结合古老智慧与现代文明”的途径。

              下面对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教育领域可以使学生更轻松地接受知识。

              B.虚拟现实技术应用在博物馆建设中可以增强文物的学术价值。

              C.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使人们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更好的认知感受。

              D.虚拟现实技术可帮助企业更减轻生产负担进而提升经济效益。
            • 8.

                  园林建筑的空间美感                             宗白华

              ①园林建筑的艺术处理,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②中国的园林是很发达的。北京故宫三大殿的旁边,就有三海,郊外还有圆明园、颐和园等等,这是皇帝的园林。民间的老式房子,也总有天井、院子,这也可以算作一种小小的园林。

              ③宋代郭熙论山水画,说“山水有可行者,有可望者,有可游者,有可居者”。可行、可望、可游、可居,这也是园林艺术的基本思想。园林中也有建筑,要能够居人,使人获得休息,但它不只是为了居人,它还必须可游,可行,可望。“望”最重要。一切美术都是“望”,都是欣赏。不但“游”可以发生“望”的作用(颐和园的长廊不但引导我们“游”,而且引导我们“望”),就是“住”,也同样要“望”。窗子并不单为了透空气,也是为了能够望出去,望到一个新的境界,使我们获得美的感受。

              ④窗子在园林建筑艺术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有了窗子,内外就发生交流。窗外的竹子或青山,经过窗子的框框望去,就是一幅画。颐和园乐寿堂差不多四边都是窗子,周围粉墙列着许多小窗,面向湖景,每个窗子都等于一幅小画。而且同一个窗子,从不同的角度看出去,景色都不相同。这样,画的境界就无限地增多了。

              ⑤明代人有一小诗,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窗子的美感作用:一琴几上闲,数竹窗外碧。帘户寂无人,春风自吹入。

              ⑥这个小房间和外部是隔离的,但经过窗子和外边联系起来了。没有人出现,突出了这个小房间的空间美。这首诗好比是一幅静物画,可以当作塞尚画的几个苹果的静物画来欣赏。

              ⑦不但走廊、窗子,而且一切楼、台、亭、阁,都是为了“望”,为了得到和丰富对于空间美的感受。

              ⑧颐和园有个匾额叫“山色湖光共一楼”。这就是说,这个楼把一个大空间的景致都吸收进来了。苏轼诗“赖有高楼能聚远,一时收拾与闲人”就是这个意思。颐和园还有个亭子叫“画中游”。“画中游”,并说这亭子本身就是画,说,这亭子外面的大空间好像一幅大画,你进了这亭子,也就进入到这幅大画之中。所以明人计成在《园冶》中说:“轩楹高爽,窗户邻虚。纳千顷之汪洋,收四射之烂漫。”

              ⑨概括说来,中国园林建筑的空间美,当如沈复所说的:“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这也是中国一般艺术的特征。

              下列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中国园林建筑的窗子主要具备透气功能和审美功能。
              B.文章第七段在结构上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C.在作者看来,中国的园林建筑尤其应该满足人们“游”的要求。
              D.有天井、院子的老式房子也可算是小型的园林,因为它能满足“可行、可望、可游、可居”的要求。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