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扇子,是北京人度炎夏爱不释手的宝物。伏天里,虽说人人手中都摇着一把扇子,但由于性别、年龄、职业和文化修养的不同,所用的扇子亦各有别。

                 ②用蒲葵叶稍事加工即成的芭蕉扇以及用竹篾、麦秆编制的普通扇子,物美价廉,颇受大众欢迎;但就其历史和艺术价值而论,则不如羽扇、团扇和折叠扇。

                 ③羽扇的历史最为悠久。晋人崔豹《古今注》一书所载,远在三千多年前的殷代就已有用鸟头羽毛制成的扇子。唐以前宫闱中所用的扇子,皆由羽毛制成。诸葛武侯与宣王司马懿在渭滨交战时,武侯就是手持白羽扇,指挥三军。羽扇出风缓软,不入肌理,对人体有益。北京的老人或僧、道、尼等各教弟子,深知古人“避风如避箭”这一养生之道的奥秘,故而于盛夏皆喜用羽扇取凉。

                 ④团扇为圆形短柄的扇子,古代宫中常用,又叫宫扇,为古代年轻女子一种不可少的装饰品。其作用主要是用以遮盖,手执一扇不但可以增添主人无限娴雅文静的仪态,有时还能体现少女活泼天真的个性。

                 ⑤正因为团扇带有装饰性,所以扇面大都选用丝绢绫罗一类的织品,以便在上面点染绘画,增加装饰美。故而梁朝的大文学家江淹有“纨扇如团月,出自机中素”之句。

                 ⑥昔日北京豪门中的太太、小姐以及梨园界的坤伶多喜用团扇。北京崇文门外花市的绢花作坊,每年夏季必集中人力、物力大批制作团扇,以供市场需求。其所制团扇,分素扇、字扇、画扇三种。字扇与画扇,是将成批的普通素扇“过行”给画匠或写字匠,雇佣他们在扇面上书写唐诗、宋词,彩绘花鸟虫鱼。至于素扇,上面虽无字画,却都是工精料细的上等品,扇柄以象牙或沉香木为之,柄端系有小巧玲珑的翡翠或玛瑙雕成的“扇坠儿”,价格昂贵,专门卖予有钱人。

                 ⑦北京人喜用的折叠扇,又称聚骨扇或紧头扇,本是外国的贡品。苏东坡记载说:“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余,合之止二指许。”由此可知折扇至少在北宋时已由朝鲜传入我国。明代张东海亦以为折扇贡于东夷,永乐间始盛行于中国。据说传入宫中时为太监所见,觉得此物展开即用,收拢易藏,非常方便,于是纷纷仿制,后逐渐传入民间。

                 ⑧折叠扇的扇骨、扇面有非常考究的。韵古斋所售之扇骨,有紫檀、象牙、乌木、棕竹、湘妃竹、毛竹、梅鹿竹、广漆、菠萝漆、嵌金银丝、嵌螺钿等精雅的上品,并时而出售从宫中溢出民间的雕有正龙、侧龙、百龙、百鹿、百鸟等极为罕见的老扇骨子,这些价值连城的宝物,皆为清宫造办处所制,所刻鱼龙鸟兽及蝇头细楷,刀法清晰,不失规矩笔意。荣宝斋出售的扇面,有重金、红金、洒全、块金、发笺、白面、黑面、珊瑚面等。这些质地精良的扇面,价值并不昂贵,但一经配上张大千、溥心畲、齐白石等著名书画家的水墨丹青,便成了稀世之珍。

            • 2.

              Wi-Fi引领网络无线时代

                 ①Wi-Fi是英文WirelessFidelity的缩写,是一种把以太网和无线通信结合起来的技术,能够让计算机和其它电子设备不用线路连接就可以在局域网中发送和接收高速数据。这种网络的唯一缺点是通信距离很短,只有几百米。但是如果使用定向天线来加强无线信号的话,通信距离就可以达到1公里以上。定向天线的构造十分简单,只要在一个金属圆筒中放入合适的能加强信号的介质就可以了。

                 ②一台装有无线网卡的笔记本电脑,可以在任何一个Wi-Fi基站周围半径300米的范围内实现无线上网。无线网卡其实是一种带有天线的调制解调器,目前它所提供的上网速度可以达到每秒11Mb。

                 ③连接的Wi-Fi网络可以覆盖公寓楼、校园和整个社区,无须为每栋楼挖开街道以铺设光缆,也不用搭建一座座发射塔,Wi-Fi技术可以既便宜又轻松地扩展网络连接光缆,其覆盖范围可以让所有信息流汇集到高速光纤主干网络的各个节点上。

                 ④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⑤目前,Wi-Fi技术的通信距离已经从几百米扩大至6公里,无线网络走进家庭带动Wi-Fi市场进一步升温。

                 ⑥美国克里夫兰市场咨询公司最近的调查报告说,无线局域网技术在机场、咖啡馆等公共场所以及私人住宅和企业等地方的应用正在迅速增长。宽带网的应用与Wi-Fi的应用是一种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两种技术将相互推动对方的普及。

                 ⑦随着开放式的Wi-Fi接入网络的普及,固定电话运营商们垄断电信接入“最后一公里”的时代即将结束。

            • 3.

              令人尴尬的TOT现象是一种病吗?

              现实生活中,有一种常见的现象:“啊,就是那啥啥……”“对对对,我说的就是那个,那个什么嘛……唉,怎么话都到嘴边了,就是想不起来。”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就是所谓的TOT(Tip of the tongue phenomenon)现象,说复杂点,这是“一种提取记忆失败的现象,表现为记忆已经逼近被完全回忆,却无法转化成为确切的词语表达出来。”说简单点,就是话在心头口难开的感觉。

              人们无法预估它会在什么时候出现,往往在被提醒表达错误时才会体会到TOT的感觉。简单来说就是“你已经说了,被别人提醒了,才发现自己不知道自己要说什么。”如果TOT现象只是偶尔在你身上发生,那么你完全可以忽视它;只有TOT现象频繁出现以致严重的影响生活的时候,才是一种病态的表现。这种病症可能是由幼年时的学习障碍或者脑损伤引起,一些失语症和阿尔茨海默症也表现出一定的TOT现象。

              关于TOT现象的研究由来已久,对其产生原因的解释也是多种多样:

              传输不足假说,主要基于记忆表达的多元模型来解释TOT现象。我们大脑中负责语音和语义表达的其实是两个区域,当回忆的刺激产生时,你的语义表达区域很快被激活了;语音表达区域反应却总是慢半拍,你已经从语义存储中提取了关于目标词汇足够多的信息,但语音存储却还没有进行有效的提取。你明明知道你要表达什么,却无法用精确的词汇表达——TOT现象产生了。支持这种观点的证据很多,最直观的是神经影像学技术的应用,通过脑扫描技术或磁共振成像技术,可以最直观的显示出产生TOT现象时大脑中被激活的区域;但问题也出现了,涉及到TOT现象的脑区很多,多到很难详细研究这些区域在TOT现象中的确切功能。

              阻塞假说,是说你回想起的有关目标词语的线索反而抑制了你对目标词语的检索。这种假说最直白的表达就是:“因为你想多了,所以你想不起来。”

              不完全激活假说,解释起来很容易,就是:“你记不起来,是因为你记得不牢!”另一方面,这个模型也是建立在你确切知道要回忆的词语的前提下,但有的时候,连我们自己也很难知道自己是不是真的知道这个要表达的词语。

              造成TOT现象的因素有哪些呢?

              首先是年龄。成年之后,年纪越大,TOT现象发生的频率越高;但有研究者发现,年长者和年轻人的大脑产生TOT现象的区域并不完全一样;年长者在发生TOT现象时更倾向于过度激活他们的前额皮质,这导致了记忆检索失败时不停的重复检索,因此老年人在遇到TOT现象时更加容易焦虑。

              使用双语者可能会增加TOT现象产生的概率。对于双语使用者的劣势的解释是,当你在记忆中搜索你要表达的东西时,双语会使你对同一件事物产生两种不同形式的表达倾向,实验也印证了这种假设;但当你要表达的是一个专有名词时,双语的影响可以忽略——的确,全世界看到的都是同一个太阳。

              还有情绪影响。“越想越是想不起来,不想说不定它突然在你脑中冒泡了。”有研究显示,TOT现象中关于情绪的预期先于记忆行为的发生。情绪恰恰会影响到有关记忆的许多方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TOT现象产生时的情绪显然是消极的,因此这种消极的情绪也抑制了你回忆目标的过程。

              其实,无论年龄大小、学历高低,都会出现TOT现象,甚至无关乎性别,如果不幸发生的话,也没有关系,谁没个记性差的时候,一笑了之。(节选自《新发现》,有删改)

            • 4.

                   我们为什么会打喷嚏

              ①打喷嚏的时候,如果是在西方国家,旁边会有人说:“保佑你!”而在中国,则有人会说:“谁想你了?”这种习俗由来已久,《诗经》中已有“寤言不寐,愿言则嚏”的诗句。
              ②打喷嚏是因为有什么东西(例如灰尘)刺激了鼻腔粘膜,而产生的一种无法控制的本能反应。鼻腔粘膜的神经末梢受到刺激,有一种痒痒的感觉,一种叫组胺的物质释放出来,刺激粘膜上的分泌细胞生产粘液,为打喷嚏做准备(如果鼻腔干燥的话是打不了喷嚏的)。与此同时,神经信号从三叉神经传递到了脑干的呼吸中枢,脑再把信号传到与呼吸有关的肌肉,刺激它们收缩,不由自主地吸气,关闭呼吸道,挤压胸部,然后快速地呼气。这时,肺部里的空气向上、向外喷射而出,张嘴发出响亮的声音,鼻涕、唾液也跟着飞射出去。打喷嚏时空气的喷射速度极快,能达到每小时160千米,相当于台风的速度。而一次喷嚏可能打出成千上万粒飞沫,飞出几米远。
              ③打喷嚏有什么用呢?由于喷嚏是因为有外来物刺激鼻腔粘膜产生的,人们马上会想到,打喷嚏是为了把这些有害物质清除出去,同时也能清洁鼻腔,免得它被外来物堵塞,让鼻腔更好地发挥过滤空气的作用。问题是,成年人在打喷嚏时通常是张大嘴打的,这样的话就不容易把鼻腔里的脏物排出去,对鼻腔的清洁作用很有限。不像大多数哺乳动物,它们是闭着嘴打喷嚏的,能有效地清洁鼻腔。多数哺乳动物的嗅觉非常敏感,它们赖以生存,喷嚏清洁鼻腔的作用就非常重要。而人类的生存更多地靠视觉,嗅觉已大大退化了,喷嚏的好处也就没那么明显。对人类来说,喷嚏可能只是进化的遗迹,没有太大的益处。
              ④喷嚏不仅没有什么明显的益处,反而有害处。某些导致呼吸系统疾病的病菌、病毒都能刺激人体打喷嚏,随着飞沫喷射出去。你也许会觉得这是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措施,可以减少体内的病菌、病毒,有助于早日康复。其实人体抵御呼吸系统疾病主要靠的是免疫系统,喷嚏排出的那点病原体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这是病菌、病毒利用了人体的本能反应,巧妙地借助喷嚏来传播自己。人们打喷嚏时通常会不由自主地闭上眼睛,这倒像是一种自我保护,避免沾有病菌、病毒、脏物的飞沫进入眼睛。     ⑤有很多因素都会让人打喷嚏,除了灰尘、病菌、病毒,还有刺激性气体、烟雾、花粉、螨虫、头皮屑、温度的变化等等。奇怪的是,有的人遇到强光时,例如从室内走到阳光下时,也会不由自主地打喷嚏。大约25%的人会有这种“光喷嚏反射”。古希腊哲学家亚里斯多德最早注意到这个现象。他认为这是由于阳光加热了鼻子引起的。一直到17世纪初,英国哲学家培根才做了实验来检验亚里士多德的假说。培根本人也有光喷嚏反射,所以他不用去找别人当实验对象,而他的实验也非常简单:他闭着眼睛走到了阳光下,这时鼻子还在受热,他却不打喷嚏了。显然,光喷嚏反射和眼睛的感光有关。培根提出,这是因为阳光让眼睛湿润,泪水流到鼻腔,刺激了喷嚏。
              ⑥培根的假说似乎很合理,问题是它需要时间:从眼睛湿润,到泪水流到鼻腔,都不是瞬间能完成的。而光喷嚏反射却是瞬间发生的,眼睛一看到强光,马上就打喷嚏。所以它是刺激眼睛直接导致的,没有经过鼻腔的中介。为什么会是这样,目前还不是很清楚。一种可能的解释是神经的传导出现干扰。眼睛在感受到强光时,会发生“瞳孔光反射”,视网膜把突然感受到强烈光线的信号通过视觉神经传到脑,脑再通过神经发出指令,命令瞳孔收缩。视觉神经和三叉神经靠得很近,有些人的神经线路“绝缘”性能不好,在视觉神经把信号传给脑时,有一部分信号被附近的三叉神经接收了,从它那里传给脑干,发出了打喷嚏的命令。反过来,如果刺激三叉神经(例如拉头发、拔眉毛),会增加这些人对光的敏感。

              ⑦光喷嚏反射更没有什么益处,通常也不会有害处。但是在很特殊的情况下会有风险。例如在飞行员驾机降落到海岸边或航空母舰时,水面反射的阳光如果刺激飞行员打喷嚏,就可能让他突然间失去控制。要避免这种风险很简单,戴上太阳镜即可,用不着祈祷“保佑你!”。

            • 5.

                 植物聊天   

              ①随着科技的进步,计算机网络已成为人们传递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近日,有科学家研究发现,原来人们眼中那些被动的、只能站在一个地方等待被砍掉或吃掉的植物,也像人类一样,都会构建自己的联络系统。特别是草本植物,例如草莓、芦苇或是羊角芹都能自发地构建这种系统。   

                 ②在这个联络系统中,每一株植物都会释放和接收特殊信使物质所携带的信息,并与其它植株共享信息。这种传递信息的方式和人类的网络聊天十分相似,因此科学家形象地称之为“植物聊天”。但是让人们好奇的是,植物们在这个聊天网络里都聊些什么呢?  

                 ③科研人员发现,一些聪明的植物会在危险迫近的时候通过这个网络传递警告信息,从而有效地减轻植物受侵害的程度,提高植物的生存能力。如果有一株植物被毛虫咬食了,那么在同一个网络中的其他植物都会接到内部的警告信号。在接到警告信号之后,那些还没有被咬食的植物就会进行化学物质防御和机械防御,使自己不易受到侵害。此时,毛虫就像打了败仗的士兵,无计可施了。可见,聊天网络功不可没。  

              ④当然,任何事物都可能有利弊两个方面,植物的聊天网络也是如此。就好比计算机网络上流行的病毒,在植物聊天网络中,有些特殊病毒就利用网络进行传播,致使整个网络内的植物都可能被感染。

               ⑤这项研究令人称奇的地方,在于它改变了人们对植物的传统认识。现在我们才发现,我们身边那些最常见的植物其实早就是网络聊天的高手了。 (选文有删改) 

            • 6.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 7.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下列小题。


              据统计,全世界有7000多种蚂蚁,它们的个体数远远超过所有其他陆生动物。(a)蚂蚁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很强,(b)无论是高山洞穴,还是冰天雪地,或者戈壁沙漠,到处都可以找到它们的踪迹。
                 昆虫学家发现,蚂蚁是一种高级社团性昆虫。(c)
                 刚出生的幼蚁,它们在专门的“托儿所”里度过自己的童年。在“托儿所”里有职业“保育员”,这些“保育员”经常带领“婴儿”在“托儿所”附近散步。蚂蚁一旦生病,有“医生”给以精心治疗。“医生”每天实行预防性检查。当蚂蚁受伤时,“医生”就会小心翼翼地舔它的患处,分泌一种胶质来为“伤员”治病。
                 在南美洲有一种会种庄稼的蚂蚁,它们先在树木裂缝中装满泥土,然后在这些独特的土地上栽种各式各样的作物。一到收获季节,所有成员全力以赴,一起参加收割庄稼的劳动。有些蚂蚁家族利用自己的前院后宅来种植庄稼。它们把收得的果实作为粮食,而把又短又软的禾秸作为建筑材料。
                 在墨西哥南部森林中,有一种会放牧的蚂蚁。它们能“豢养”和“放牧”一种罕见的蝶形幼虫,以获取它们身上的分泌物。每晚,它们把幼虫驱赶到寄生植物的顶叶上去“放牧”;拂晓,蚂蚁又把幼虫赶回地面洞中,留下一些蚂蚁守卫。
                 蚂蚁还具有一种类似人的情感。当同伴或幼蚁死亡时,蚂蚁明显的表现出闷闷不乐。它们还有送葬仪式呢。“掘坟穴工人”把已故者抬到坟地,坟地通常位于自己家园附近,掩埋深度为2-2.5厘米。
                 罗马尼亚昆虫学家认为,蚂蚁的某种先天性本能对其生命活动具有极大的意义。(d)至于说到与人的关系,某些专家认为,蚂蚁是害虫。这是因为,它会给人类带来危害,例如有些红蚁专鲸吞植物的根和茎,使农作物生长不良,甚至枯萎死亡。然而,有不少蚂蚁却是十分有益的,据有关昆虫学家称,有一种竹筒蚁可食害虫60种以上。在我国的台湾和福建,利用竹筒蚁防治甘蔗娄虫已有相当长的历史。前苏联科学家发现,有些蚂蚁是森林的天然保护者,因而他们正在对蚂蚁在生态平衡中的作用和对植物效果的影响等进行研究。(有删改)

            • 8.

              荔枝材料三则

              材料一:

              ①白居易在《荔枝图序》中这样描述荔枝,说荔枝“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日五日色香味尽去矣”。这样看来,“红颜易逝”似乎是荔枝的宿命了。

              ②为何荔枝的色香味会在很短的时间内变化呢?这还要从荔枝果实的结构说起。别看荔枝壳就像一身铠甲,其实那是不折不扣的“样子货”。这身“铠甲”不仅不能保护荔枝,还会带来不少麻烦。荔枝外果皮上那些“护心镜”模样的裂片突起,不仅很薄,内部组织之间还有很多空隙,很多宝贵的水分会从这些空隙跑出去,留下干巴巴的荔枝果实。

              ③不过,与干旱孤军奋战,还不是荔枝所要面对最糟糕的问题。荔枝壳还含有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这些酶会把很多无色的多酚类物质都加工成为黑色素,这就是会使荔枝颜色变深的褐变作用。这些酶的加工速度很快,“一日而色变”足以说明它们的工作效率。


              ④虽然荔枝在采摘一日之后,果肉还会保持相对良好的状态,但是用不了多久,它也会步果壳的后尘,而衰老的原因出在它自己身上。植物的果实(比如苹果、梨等)同我们人类一样,也需要喘气呼吸,在这个过程中,果实内的糖类物质会被逐渐消耗。只不过,这个过程进行得很缓慢,我们听不见它们的喘气声罢了。

              ⑤不过,荔枝的呼吸强度可以达到苹果或梨的4倍,不仅如此,从树上摘下来的那一刻起,荔枝的呼吸作用还会不断加强。其结果是果肉中的糖类物质被迅速消耗,维生素C也会迅速下降,同时还会产生一些气味不佳的醇醛类物质。荔枝在采摘二三日之后香味尽失,在很大程度上是他们“大喘气”的结果。

              除了本身“体质”的大缺陷,荔枝还有个不利于“美容养颜”的坏毛病,那就是释放乙烯。乙烯和我们常吃的香蕉有着不解之缘。为了便于运输,蕉农一般会在成熟前把青色的香蕉采收下来,等送到目的地之后,只要用乙烯一喷,在很短时间内青色的果实就会变成看起来黄澄澄的大香蕉了,这可能是北方吃到的香蕉总是淡而无味的一个原因。

              ⑦但乙烯不仅可以把青果催熟,而且可以把熟果催败。荔枝的危险之处正在于此,它们不但会释放乙烯,而且会越放越多。直到把自己催得“人老珠黄”,流水变味,释放量才会下降,可一切为时已晚。

              ⑧总之,种种自身缺陷注定荔枝在脱离大树之后,不用多久就会“香消玉殒”。

              材料二:

              唐朝的杨贵妃爱吃荔枝,皇帝曾派人从四川派马疾驰到长安,只为把荔枝送给她吃。为了博得贵妃那难得的一笑,众多能工巧匠都得开动脑筋来使荔枝保持新鲜。据蔡襄的《荔枝谱》记载,在竹林里砍下一颗大竹子,凿开一个洞做成竹筒,把鲜红色的荔枝放在水分充足的竹筒里头,然后用泥或者蜡密封。这样一来,荔枝能保藏到次年的冬天,依然保持着新鲜和美味。

              材料三:

              越南荔枝“美国梦”破碎,全因中国保鲜技术先进

              带着丰收的喜悦,满怀信心的越南水果出口商2015年6月初开始向美国空运鲜荔枝,试图在美国市场与中国产荔枝一争高下。短短半个多月后,由于售价高出中国荔枝3倍多,越南荔枝在美根本卖不动,难圆“美国梦”。

              越南荔枝在美国市场真正的竞争对手是中国荔枝。中国荔枝成熟期比越南荔枝早一个月左右,凭借采摘后一系列先进保鲜措施,中国销往美国的荔枝大多通过海运以降低成本,再加上多年开发美国市场积累的丰富经验,中国荔枝在美的销售价格只有每公斤2.5美元,大大低于越南荔枝。相比中国,越南荔枝由于保鲜措施有限,目前还只能空运美国。越南出口商采购荔枝价格约为每公斤0.8美元,运到美国的到岸价已上涨到8美元,这其中空运成本就占了一半还多。

              越南业内人士认为:“和中国荔枝争夺美国市场,越南荔枝还远不是对手。”

              (转自新华国际客户端报道)

            • 9.

              ①提高全民阅读,非但不必盯着纸质图书的阅读量,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数字化阅读水平。只有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才能更好地创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和环境。

              ②“世界读书日”即将到来之际,第12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在京公布。调查显示:2014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为58%,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为58.1%;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56本,电子书阅读量为3.22本。

              ③与2013年相比,去年我国成年国民图书阅读率上升了0.2个百分点,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上升了8个百分点,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比2013年的4.77本略有下降,电子书阅读量比2013年的2.48本有所提升。这就是说,去年国内的数字化阅读率和电子书阅读量均比传统阅读有了明显提高。

              ④这些年来,国内全民阅读无论人群覆盖面还是阅读量来讲,一直都处在低位水平。比如,成年国民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近年来一直都在4本出头,远低于韩国的11本、法国的20本,以及日本的40本。 考虑到生活方式和读书习惯养成不易,这一现象短期内恐怕难以得到根本改观,纸质图书阅读在未来还可能进一步走低。

              ⑤不过,数字化阅读的发展,可为全民阅读的提高拓宽渠道和平台。这一方面是因为,数字化阅读是未来大趋势。近年来,国内数字化阅读增长很快,成为越来越多人的阅读偏好。2013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首度超过了50%。另一方面在于,电子书等数字化阅读方式,为不同人群提供了低成本、易获取、内容多的阅读选择。

              ⑥纸质图书价格近年来一直在上涨。如今一本纸质图书动辄四五十元,比前几年贵出不止一倍。这让许多原本就不经常买书的人望而却步。数字化阅读则不一样,不仅正规出版的电子书远较纸质图书便宜,而且在电脑、PAD、手机等平台都可随时阅读,十分方便。电子书易于保存和内容搜索,也是数字化阅读的优点。种种因素决定了,未来人们将越来越多地通过数字化媒介进行图书阅读。

              ⑦许多人一直有所误解:提到阅读,联想到的就是纸质图书、杂志等传统阅读方式,而不把电子书当作正儿八经的阅读行为。特别是有些爱书人士,觉得电子图书阅读格调太低,耻于言及。实际上,纸质图书和电子图书不过是媒介、载体不同而已,哪怕阅读感受有所区别,在内容获取上并无差异。历年全国国民阅读调查都把数字化阅读当作一项重要指标,也足以说明问题。

              ⑧提高全民阅读,非但不必盯着纸质图书的阅读量,还应采取多种方式提高数字化阅读水平。如在乡镇、村居整合建设数字图书服务平台,就是为提高全民阅读水平的一种重要手段。今年是“十二五”期间全国实施“公共电子阅览室建设计划”的最后一年,这项工作的进展及其未来规划,应受到足够重视。只有让阅读变得触手可及,才能更好地创造全民阅读的氛围和环境。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