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故宫三大殿

              林徽因

                  ①北京城里的故宫中间,巍然崛起的三座大宫殿是整个故宫的重点,紫禁城内建筑的核心。以整个故宫来说,那样庄严宏伟的气魄,那样富于组织性,又富于图画美的体形风格,那样处理空间的艺术,那样的工程技术,外表轮廓,和平面布局之间的统一的整体,无可否认的,它是全世界建筑艺术的绝品,它是一组伟大的建筑杰作,它也是人类劳动创造史中放出异彩的奇迹之一。我们有充足的理由,为我们这“世界第一”而骄傲。

                 ②三大殿的前面有两段作为序幕的布局,是值得注意的。第一段,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第二段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小广场,更是一个美丽的前奏。这里一道弧形的金水河,和河上五道白石桥,在黄瓦红墙的气氛中,北望太和门的雄劲,这个环境适当地给三殿做了心理准备。

                 ③太和、中和、保和三座殿是前后排列着同立在一个庞大而崇高的工字形白石殿基上面的。这种台基过去称“殿陛”,共高二丈,分三层,每层有刻石栏杆围绕,台上列铜鼎等。台前石阶三列,左右各一列,路上都有雕镂隐起的龙凤花纹。这样大尺度的一组建筑物,是用更宏大尺度的庭院围绕起来的。广庭气魄之大是无法形容的。庭院四周有廊屋,太和与保和两殿的左右还有对称的楼阁和翼门,四角有小角楼。这样的布局是我国特有的传统,常见于美丽的唐宋壁画中。

                 ④三殿中,太和殿最大,也是全国最大的一个木构大殿。横阔十一间,进深五间,外有廊柱一列,整个殿内外立着84根大柱。殿顶是重檐的“庑殿式”,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平脊)和四条斜脊组成。瓦顶,全部用黄色的琉璃瓦,光泽灿烂,同蓝色天空相辉映。底下彩画的横额和斗、朱漆柱、金锁窗,同白石阶基也作了强烈的对比。这个殿建于康熙三十六年(1697),已有255岁,而结构整严,完好如初。内部渗金盘龙柱和上部梁藻井上的彩画虽稍剥落,但仍然华美动人。

                 ⑤中和殿在工字基台的中心,平面为正方形,宋元工字殿当中的“柱廊”竟蜕变而成了今天的亭子形的方殿。屋顶是单檐“攒尖顶”,“攒尖顶”有多种形式,其共同点是顶部都有一个集中点,即“宝顶”。上端用渗金圆顶为结束。此殿是清初顺治三年(1646)的原物,比太和殿又早五十余年。

                 ⑥保和殿立在工字形殿基的北端,东西阔九间,每间尺度又都小于太和殿。上面是“歇山式”。“歇山式”是中国传统建筑屋顶形式之一,由四个倾斜的屋面、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四条戗脊和两侧倾斜屋面上部转折成垂直的三角形墙面组成,形成两坡和四坡屋顶的混合形式。殿顶,它是明万历的“建极殿”原物,未经破坏或重建的。至今上面童柱上还留有“建极殿”标识。它是三殿中年寿最老的,已有337年的历史。

                 ⑦三大殿中的两殿,一前一后,中间夹着略为低小的单位所造成的格局,是它美妙的特点。要用文字形容三殿是不可能的,而同时因环境之大,摄影镜头很难把握这三殿全部的雄姿。深刻的印象,必须亲自进到那动人的环境中,才能体会得到。

              选自《林徽因文集•建筑卷》
              (1) 作者为什么说故宫是“世界第一”? (2) 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有力地说明了                            。 (3) 本文作者林徽因是一位建筑家,更是一位诗人。即使在介绍建筑物的文字里,也能感受她到的美学眼光和文字功力。请说说下面句子中“严肃”一词的妙处。

              由天安门,经端门到午门,两旁长列的“千步廊”是个严肃的开端

              (4) 阅读下面链接材料,根据文意,在下面读书卡片的编号处填上恰当的内容。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自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

              篇名:《故宫博物院》

              作者:黄传惕

              选段说明内容:(1)________

              选段说明顺序:(2)___________

              (5) 本文作者林徽因是一位中国古建筑专家,她写作此文的着眼点与《故宫博物院》的作者有什么不同?
            • 2.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科学告诉你,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接近-273.15℃)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辐射。

                 ③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④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⑥虽然非电离辐射对细胞组织影响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不管怎么说,它比电离辐射的伤害要小得多。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由于电离辐射会破坏细胞组织,可以引发癌症,所以,一般人常说的辐射都是指电离辐射。

                 ⑧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⑨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

                 ⑩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⑪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当然,不要指望用这个取暖哦,它的热量太微不足道了。

                 ⑫最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随着人类对辐射的认识逐渐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防辐射的办法越来越多。所以,辐射想干点坏事,还真不容易找到机会呢。

                 ⑬辐射也并不是总于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⑭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 3.

              沸腾的湖泊

                 ①据说,几个探险者来多米尼加山区探险,他们走进这片山区时,突然看到远处的山谷中热气蒸腾,仿佛有人正在露天里生火造饭。几人当时又累又饿,看到荒山中升起炊烟,大家紧赶慢赶,到达山谷里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冒出热气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沸腾的湖泊!

                 ②从远处看,这个沸腾的湖泊长  (1)  米,宽约  (2)  米,整个湖面热气腾腾,就像一锅煮开的水,特别是在湖的中心,湖水不停翻滚,水下涌起的水蒸气使湖面翻滚着灰蓝色的水泡,仿佛是开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花。由于两边的山体十分陡峭,因此沸水湖的湖底又陡又深,距离湖岸不远处,湖水便深达90米,使人不敢离湖岸太近。可以说,沸水湖不但是一个可怕的滚水池,还是一道令人恐怖的深渊。再加上沸水湖周围地区由于长期受含硫气体及其他一些有害气体的影响,动植物都不敢靠近湖岸“安家”。

                 ③那么,沸水湖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有探险者曾经冒着危险,用温度计测量过近岸的湖水:好家伙!靠近岸边的湖水竟然达到了90℃。看着“噌噌噌”上涨的温度计读数,强忍着水汽带来的炽热感,探险者望了一眼翻滚的湖水,心有余悸地离开了岸边。由于湖水常年沸腾,人们根本无法测量沸水湖中心的水温。

                 ④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呢?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沸水湖,当时山谷里植被茂密,鸟儿在这里歌唱,野羊、兔子等动物经常出没。可以说,在沸水湖出现之前,这个山谷是动植物的天堂。可是有一天,山谷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有人看见天上掉下来一把巨大的水壶,落地之后,水花四溅,热气蒸腾,转瞬之间,水壶化成了一个沸腾翻滚的湖泊。据说,这个水壶是上帝用来烧开水的;但这一天,他可能心情不好,不小心碰翻了水壶,于是装满开水的壶从天而降,落下来便形成了沸水湖。

                 ⑤________一些科学家来到多米尼加山区的沸水湖这里考察,试图弄清沸水湖形成的真正原因。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沸水湖是由一眼间歇泉形成的。间歇泉“休息”的时间一般很短暂,当它恢复“体力”时,新一轮喷发又开始了,一时间地动山摇,山谷里轰响如雷,只见一股灼热的水柱从湖底喷涌而出,湖面上很快烟雾缭绕,热气腾腾。那么,间歇泉的水是如何被“煮沸”的呢?原来,间歇泉坐落在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上,地下火红的岩浆就像一只大火炉,把带有大量矿物质和含硫气体的水烧开后,再由火山口通道(即喷孔)猛烈喷出来,于是便形成了这个大自然的奇观。

              (节选自《百科知识》)

            • 4.

              藏在肚子里的“第二大脑” 

               ◆兰政文

              ①自古以来人们就爱用“一肚子坏水”来形容某些奸诈小人,而把那些学识渊博的君子誉为“满腹经纶”。“坏水”也好,“经纶”也罢,都与才智、智慧有关。难道老祖宗早就料到人的肚子也是智慧的“产地”吗?    

              ②老祖宗还真的料到了,现代科学研究发现:人除了位于一身之首的头部大脑外,还有一个大脑藏在肚子里,称为“腹脑”。换句话说,无论你是男是女,都有两个脑子,你再也不能像过去那样将肚子简单地视为“酒囊饭袋”了。它是你的“第二大脑”。    

              ③“腹脑”究竟是什么呢?其实就是你肚子里那个复杂的神经网络,这个网络由大量神经细胞组成。神经细胞广泛分布于消化道内壁、胃部、大小肠中的组织细胞皮层中,相互进行信息传送,构成“腹部神经系统”。    

              ④那么,造物主为何要对人体如此设计呢?科学家们将之归因于物种进化。在生命进化的最初阶段,一些生物(例如管状蠕虫)还没有大脑,其神经系统的直接产物就是“腹脑”,而“腹脑”也足以满足它们对于神经机能的需求。以后随着物种的不断进化,“腹脑”便显得有些“捉襟见肘”了,它们需要功能更完备、信息更灵敏的“指挥中心”,中枢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便应运而生了。但腹部神经系统并没有“下岗”,而是遵循自然选择的规律继续存在。于是,人体便有了两个脑。    

              ⑤两个脑,一个高高在上,一个隐居在下,通过一种叫迷走神经的神经组织联系在一起,关系极其密切,堪称“哥俩好”。    

              ⑥首先,哥俩互通信息,其中上传的信息(由腹部传到大脑)比下传的信息(由大脑传到腹部)要多。由于“腹脑”能主动地储存身体对全部心理过程的反应,并在需要时将信息调出上传给大脑,故大脑做出的一些决定中,“腹脑”的影响力功不可没。德国就流行这样一句话:“在肚子里选择最佳方案并做出最佳决定。”    

              ⑦其次,哥俩“患难与共”,一起感受肉体和心情伤痛。一般来说,当你非常生气时,“腹脑”通常的反应就是吃不下饭,甚至发生胃疼等。    

              ⑧再次,哥俩“同病相怜”,“一损俱损”,对某些疾病的反应出人意料地“同步”。比如,老年痴呆症患者,常在头部和腹部出现同样的组织坏死病变;得了疯牛病的人,在大脑受损而出现精神错乱时,胃肠也遭受极度损害;还有,当脑部中枢感觉到紧张或恐惧时,胃肠系统通常会痉挛和腹泻。    

              ⑨此外,“腹脑”与大脑一样,有自己的喜怒哀乐,能指挥,会做梦。就说做梦吧,不少胃肠患者总是噩梦频频,睡不好觉,其奥秘就在这里。    

              ⑩“腹脑”一般负责监控胃部活动及消化过程,“观察”食物特点、调节消化速度、加快或者放慢消化液的分泌等,被誉为人体消化器官的“总开关”。    

              ⑪“腹脑”也有与大脑记忆功能有关的同种物质,因而能存储记忆。举个例子,假如你小时候特别喜欢吃甜点,后来吃腻了,再也不想吃了,这种感觉会被“腹脑”记住,等你长大后一想起这种甜点就会泛酸水,胃部就会不舒服。    

              ⑫“腹脑”与大脑的主要区别在于“腹脑”没有思维能力。那么,能不能通过训练和培养,使这一机能得到“复苏”呢?    

              ⑬这并非异想天开,已经有专家尝试用一种古老的锻炼方法来达此目的,这就是太极拳。研究认为,太极拳独特的“松静自然”、“气沉丹田”呼吸法,将大脑的“神”与“腹脑”的“气”有机地结合起来,如同一种“神经体操”,对“腹脑”产生积极的调节作用。在大脑的推动下,唤醒“腹脑”的思维能力,如同“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一样,达到“肚子一鼓计上心来”的境界。尽管这一探索目前尚处于起步阶段,但科学家的态度是乐观的,变为现实的可能性相当大。 (选自《青年文摘》)

              材料链接:呵护腹脑妙招连连

              要让腹脑的不良“记忆”渐渐淡忘,就必须坚持良好的生活作息,将肠胃保养做到实处。首先,咱要摆脱节日里的大鱼大肉,尽量保证每餐都吃到粗粮、富含纤维的食物以及蔬菜,必要的时候可以摄取一些口服纤维素辅助消化;其次,除去三餐规律、细嚼慢咽的老规矩,还要保证进餐后的3个小时尽量保持站立或者直坐的姿势,不平躺,以确保胃酸停留在胃里,腹脑正常地工作;最后,找出腹脑的耐受临界点,明确自己吃多少量合适,什么不适合多吃,在食用的时候加以控制,逐渐让腹脑放松不再紧张。


            • 5.

              调好你的“食物钟”

                 ①中学上生物课的时候就听老师讲过“生物钟”。生物钟是人体的一套复杂的调节机制,以24小时为周期,掌管着生物的“觉醒”与“睡眠”节奏。但也许你还不知道,人体中除了管理睡觉的生物钟,还有个管理“吃东西”的食物钟。

                 ②食物钟,顾名思义,主要负责调节我们的进食、消化和营养摄取的时间。通常情况下,食物钟与生物钟是一致的,日常的运作程序几乎与生物钟保持着同步。人的大脑、胃和肝等内脏器官中部有感受器,可以接受食物钟传递的信号,这种信号一般被称为“食物相关的生物节律器”。依赖食物钟的调节,我们才有了一日三餐的吃饭习惯。

                 ③食物钟对人体健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食物钟发生紊乱,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研究发现,食物钟紊乱会导致胰岛素紊乱,可能增加糖尿病和肥胖的风险,还与心血管疾病存在一定联系。但日常的一些生活习惯还是会扰乱食物钟,甚至造成食物钟紊乱。目前,常见的可能导致食物钟紊乱的饮食习惯有:不吃早餐、节食、暴饮暴食等。

                 ④现在很多年轻人喜欢晚睡晚起,生活毫无规律,早上都不怎么吃早餐。大量研究发现,经常不吃早餐会干扰食物钟,也会给健康造成影响。台湾研究发现,每周吃早饭次数低于一次的人,肥胖的几率更高;哈佛大学研究发现,不吃早餐的人患糖尿病的风险也更高;在儿童心血管健康方面的研究发现,长期不吃早餐还会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风险。

                 ⑤节食,通常在爱美的女士中比较多。但节食其实不利于减肥,节食会造成饮食紊乱,食量反而不能得到很好的控制,更容易发胖。

                 ⑥暴饮暴食,主要就是指平时吃东西没有节制,大量进食。研究发现,暴饮暴食会给食物钟调控基因增加负担,进而可能扰乱食物钟,也会给健康增加隐患。所以,就算是过节,我们还是最好保持平时的饮食习惯。

                 ⑦总之,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有利于维持良好的食物钟,让“人体机器”更有效的运行,对健康更是有极大的益处。

                 (选文有改动)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