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二)唯有淡定才能强大无比

              ①生活在快节奏、高频率的现代社会,我们都有一个感觉:累。我们需要承受重重压力:学业的压力,工作的压力,生活的压力等等。所以,时下有一句流行的话:累并痛苦着。我们为什么会觉得痛苦,感到活得很累?因为我们有太多的欲求,太多的愿望,太多的梦想,什么都想得到,什么都不想放弃,什么都要拥有,什么都不愿舍去。患得患失,贪得无厌,当然就很累,当然就痛苦。 
                 ②美国现代成人教育之父卡耐基在《淡定——做内心强大的自己》一书中告诉我们:唯有淡定,我们才能强大无比;唯有淡定,我们才能静观花开花落,笑看云卷云舒;唯有淡定,我们才能尽情享受生活的赐予,获得人生的幸福。 
                 ③什么是淡定?作者告诉我们,淡定就是对名利荣辱的淡然,就是对爱恨情仇的超脱,是对世态炎凉的看破。它能让浮躁的人们学会放下,告诉人们一切顺其自然便能宁静致远;它让人们在淡定中滋养心灵,在智慧中升华人生。心怀淡定之心的人,必将是最坦然、最和平、最洒脱的人。 
                 ④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者无不具有“宠辱不惊”的宝贵品格。莫言在获得诺贝尔文学奖后,各种评论纷至沓来。莫言超然地说:“起初,我还以为大家争议的对象是我,渐渐地,我感到这个被争议的对象,是一个与我毫不相关的人。我如同一个看戏的人,看着众人表演,我看到那个得奖的人身上落满了花朵,也被掷上了石块,泼上了污水,我生怕他被打垮,但他微笑着从花朵和石块中钻出来,擦干净身上的脏水,坦然地站在一边。”这就是淡定,处世的智慧。 
                 ⑤怎样才能保持淡定,做有智慧的人呢?有智慧的人能够正确面对宠辱得失,无论世间如何变化,无论人生经历怎样的风雨,内心总能风平浪静。有智慧的人,是懂得生活辩证法的人,知道有所得必有所失,拥有的同时也会失去,必须学会放弃。有智慧的人,是自信的人,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能够自己掌控自己,不会被别人的议论所左右。有智慧的人,懂得调节自己的心情,保持良好的心态,不会因打翻牛奶而影响好心情。有智慧的人,也是懂得宽容的人,既宽容自己,宽容失败,也宽容别人,宽容错误,深知原谅别人就是解脱自己。 
                 ⑥世间一切烦恼都是自找的。一个人能否成功,并不取决于别人怎样看待自己,而在于自己怎样看待自己。无论面对怎样的生活景况,无论生活带给我们什么样的痛苦,必须始终记住:影响我们生活的不是处境,不是身份,而是我们的心境。一定要让自己的心情保持永远的畅快。“淡定”被誉为洗涤内心污秽,解除心灵束缚,自我救助,还原幸福的心灵修行宝典。 
                 ⑦总之,淡定,是一种生活态度,一种思想境界,一种豁达人生,一种成熟心态。唯有内心淡定,我们才能强大无比,让我们学会淡定吧,珍惜人生,享受快乐,追求幸福。 
            • 2.

              中医别丢了自信

                 ①一位中医博士读了8年中医,女儿发烧,下了几服药都不见效,最后还是到西医院去输了液。连他自己都承认,学了这么多年中医,基本上不会看病,因此也不太信中医。

                 ②其实,在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很多人都掌握不了“望闻问切”,没学到中医看病的真功夫。正如《内经·灵枢》所云:“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句话意思是,没治好病,是没掌握治病的方法,没掌握治病的要领。《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感叹:“中国各中医大学五十年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中医药人才。”

                 ③在古代,学中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人们常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范仲淹也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40岁才学医,民国名中医恽铁樵38岁时弃文从医。现代中医名家岳美中25岁开始学中医,自学成才,曾9次受命为外国领导人治病,为中医赢得了声誉。

                 ④现代人普遍认为学中医难,主要是因为中医院校教育走了样。例如,院校教育使用的是教材不是医古文,而是经过翻译的白话文。这一翻译,不仅文字变了味,而且经过现代逻辑的梳理,甚至连意思也南辕北辙。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同的语言,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嚼别人嚼过的馍不香,不去读中医原著,就无法准确地领悟原意。例如,阅读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时,受到启发,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由此发现青蒿素,最终登上著名的拉斯克奖领奖台。

                 ⑤如今,中医院校招生大多以理科为主,在教学上又不重视甚至忽视古汉语教育。很多中医院校学生由于缺乏深厚的国学功底,学习中医倍感艰难。面对阴阳五行等陌生观念,他们常常一脸茫然甚至抗拒、排斥。中医发源于古老的东方文明,“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是其思想认识论的哲学基础。现代思维不仅给人们理解东方文化设置了障碍,也给中医的语言表达造成了困扰,导致大学生们无法建立起中医的思维体系。一名中医如果缺乏中医思维,照搬照抄书本知识,即使所用的药都对症,照旧治不好病。

                 ⑥我国一些中医院校完全照搬了西医院校教学的模式,忽视了最根本的整体辨证思维,要求学生像西医学生一样进实验室,搞量化研究。结果是中医理论被简单化为概念,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中医,根本体会不到中医的伟大和神奇。

                 ⑦中医的不自信,其实源于文化的不自信。20世纪以来,学界在相当大程度上将“西学”与“国学”当作相互对立的两个门派。从梁启超到陈独秀,都认为中医不科学,这些错误认识一直沿袭至今。如果在骨子里深藏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中医将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境地。德国一位学者曾尖锐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中国人不能丢了文化自信,中医也不能丢了发展的自信。

                 ⑧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原创性战略优势。增强对中医的文化自信,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医,让中医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3.

              多陪孩子一起吃饭

              ①现在许多家庭已经很少在一起吃晚饭了,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得一家人齐聚餐桌共进晚餐也变成一种奢望。工作、社交、娱乐的繁忙,总是让日程表排得太满。

              ②其实,经常与家人共同进餐的青少年在校表现更优秀。他们学习更专注,更善于社交,而且较少出现情绪抑郁。

              ③餐桌上的亲子交流有助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特点来教育培养孩子。一家人吃饭,父母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诉说,会对孩子的个性、交友和处事有清晰的了解,教育和辅导孩子就比较容易且有效。例如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曾做过笨学生,那时我的算术不好,老师讲的鸡兔同笼和童子分桃等问题,我完全听不懂。老师越是单独给我讲,我越是听不懂……当我拿着48分成绩单回家,吃饭时,父亲说:“你理解力不行,但记忆力很好,不用急,等你长大一点,理解力会慢慢成熟的。”后来事实证明,到了高中,我的几何代数就都不成问题了。正是由于父女在餐桌交流中多了一份理解和肯定,帮助罗兰摆脱了学业失败的困扰。

              ④孩子与家人共同进餐不但有助于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还能促进孩子心理成长。餐桌边,每个人都谈谈自己一天的见闻和感想,爸爸妈妈遇到的问题没有必要避着孩子,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投资打算,商量家庭旅行计划……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他从小就明白自己对家庭的职责与担当,他会成长更快。

              ⑤家庭共餐还能培养优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称职的父母会把孩子食物的质量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买来多样化的天然食品原料,给家人制作安全健康的饭菜,他们赞美粗粮薯类,远离甜点薯片。父母对食物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营养认知,进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

              ⑥正如著名语言教育家玛格丽特•米克所言:“谈话,构成我们童年最早的记忆,从孩提时代听过的谈话中,我们继承了讲述自己感觉的方法,继承了我们认为举足轻重的价值观念,继承了我们所信仰的真理。”

              ⑦与此相反,孩子独自用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15岁的“经合组织”国家学童后发现,学生平均旷课率是15%,但那些不经常和家人用餐的孩子旷课率达到30%。来自保加利亚的肥胖专题研究称,每周与父母共同用餐少于两次的孩子,超重的可能性比同龄人高4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则发现,每周和父母共餐超过5次的孩子,对烟酒、大麻依赖的情况更少。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和家人一起吃饭时,很多孩子选择用廉价快餐等垃圾食品填饱肚子,外卖食物含有更多的对人体不利的脂肪、盐分和卡路里。另一个原因是,独自吃饭会产生疏离感。

              ⑧针对此种现象,国外许多国家把每年九月的第四个星期一定为“家庭聚餐日”,其实,健康晚餐并不麻烦:凉拌蔬菜和新鲜水果盘就很简单;煲汤只要把有荤有素的几种原料和香辛料扔进电热砂锅里,焖两小时即可;一锅红薯玉米蒸米饭只需电饭锅就能搞定,再加一份炒菜,就是丰富的一餐。

              ⑨为了孩子,多花费点时间,给他们亲手做饭,和他们一起吃饭吧,让共同用餐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仪式。

            • 4.

              阅读下面的议论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3分)

                                                                                     谈 自 立

                  ①常言说大树底下好乘凉,然而庇护在大树底下的小树苗是长不成参天大树的。同样,人也是如此,不求自立是不会成才的。

              ②自立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个人只有自立才能有发展的前途。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的自立本领就很强。他十三四岁时为了建造实验室,常常到车站卖报,同时还在自己的后院里种植蔬菜,收获时再拿到市场上去卖。他用这些钱为自己建造了一间实验室,在此基础上他的发明也层出不穷。由此可见,自立对一个人的成功多么重要,要想成才,先得自立。

              ③相反,一个人如果不自立,样样都依赖别人,那么他是不会成大器的。球王贝利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我能成为球王,而我的儿子是不会成为球王的。”他说的话是有道理的。贝利能成为球王是因为他有很强的自立本领,而他的下一代却在富足的环境下产生了依赖的心理,缺乏吃苦的精神,这就决定了球王的儿子永远成不了球王。

              ④球王贝利认识到了这一点,可是,在我们现实生活中庇护子女的现象却十分严重。含辛茹苦的家长们为子女们样样操心,尽力为子女们减轻一切负担,然而这却使不少少年养成了过度依赖的坏习惯。殊不知我们当代的少年是跨世纪的一代,肩负着历史的重任。视子如宝的家长们,你们应该还自己子女一份自由,让他们自立,为他们将来建设祖国打下基础。

              ⑤自立对于每一个人来说都是十分重要的。想成才的青年朋友们,让我们一起摆脱别人的庇护去自立吧!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