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雨说》这首诗借“春雨”的真情诉说,表达了诗人对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孩子们的温柔亲切的爱意,以及希望孩子们自由快乐地亲近自己、无忧无虑地快乐生活的诚挚祝福。
              B.《故乡》一文中,“我”二十多年前远离故乡,过着辛苦辗转的生活。再回到故乡,“我”看到故乡的衰败和故乡人生活的贫困。离开故乡时,“我”憧憬美好的故乡。小说中的“我”就是作者本人。
              C.《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一文,作者针对当时有些人散布的中国人对抗日前途失去信心的悲观论调进行了有理有据的批驳,指出有充满自信力的中国人存在,他们是中华民族的筋骨和脊梁,极大地鼓舞了广大中国人民的民族自信心,展现了作者的爱国赤心。
              D.《唐雎不辱使命》一文,为了惟妙惟肖地塑造唐雎和秦王的形象,作者把两个人物放在一场尖锐的矛盾冲突中,通过对话表现他们各自的性格特点。
            • 2.

              多陪孩子一起吃饭

              ①现在许多家庭已经很少在一起吃晚饭了,生活节奏的加快,生存压力的加大,使得一家人齐聚餐桌共进晚餐也变成一种奢望。工作、社交、娱乐的繁忙,总是让日程表排得太满。

              ②其实,经常与家人共同进餐的青少年在校表现更优秀。他们学习更专注,更善于社交,而且较少出现情绪抑郁。

              ③餐桌上的亲子交流有助于父母了解自己的孩子,根据孩子特点来教育培养孩子。一家人吃饭,父母静下心来倾听孩子的诉说,会对孩子的个性、交友和处事有清晰的了解,教育和辅导孩子就比较容易且有效。例如台湾著名的女作家罗兰,她在一篇文章中写道:我曾做过笨学生,那时我的算术不好,老师讲的鸡兔同笼和童子分桃等问题,我完全听不懂。老师越是单独给我讲,我越是听不懂……当我拿着48分成绩单回家,吃饭时,父亲说:“你理解力不行,但记忆力很好,不用急,等你长大一点,理解力会慢慢成熟的。”后来事实证明,到了高中,我的几何代数就都不成问题了。正是由于父女在餐桌交流中多了一份理解和肯定,帮助罗兰摆脱了学业失败的困扰。

              ④孩子与家人共同进餐不但有助于满足孩子的情感需要,还能促进孩子心理成长。餐桌边,每个人都谈谈自己一天的见闻和感想,爸爸妈妈遇到的问题没有必要避着孩子,让孩子了解家里的经济情况、投资打算,商量家庭旅行计划……孩子作为家庭的一分子,他从小就明白自己对家庭的职责与担当,他会成长更快。

              ⑤家庭共餐还能培养优良的生活饮食习惯。称职的父母会把孩子食物的质量掌握在自己手里,他们买来多样化的天然食品原料,给家人制作安全健康的饭菜,他们赞美粗粮薯类,远离甜点薯片。父母对食物的态度会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的营养认知,进而养成健康的饮食习惯,使他们终生受益。

              ⑥正如著名语言教育家玛格丽特•米克所言:“谈话,构成我们童年最早的记忆,从孩提时代听过的谈话中,我们继承了讲述自己感觉的方法,继承了我们认为举足轻重的价值观念,继承了我们所信仰的真理。”

              ⑦与此相反,孩子独自用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会带来负面影响。国际学生评估项目(PISA)调查15岁的“经合组织”国家学童后发现,学生平均旷课率是15%,但那些不经常和家人用餐的孩子旷课率达到30%。来自保加利亚的肥胖专题研究称,每周与父母共同用餐少于两次的孩子,超重的可能性比同龄人高40%。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研究则发现,每周和父母共餐超过5次的孩子,对烟酒、大麻依赖的情况更少。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不和家人一起吃饭时,很多孩子选择用廉价快餐等垃圾食品填饱肚子,外卖食物含有更多的对人体不利的脂肪、盐分和卡路里。另一个原因是,独自吃饭会产生疏离感。

              ⑧针对此种现象,国外许多国家把每年九月的第四个星期一定为“家庭聚餐日”,其实,健康晚餐并不麻烦:凉拌蔬菜和新鲜水果盘就很简单;煲汤只要把有荤有素的几种原料和香辛料扔进电热砂锅里,焖两小时即可;一锅红薯玉米蒸米饭只需电饭锅就能搞定,再加一份炒菜,就是丰富的一餐。

              ⑨为了孩子,多花费点时间,给他们亲手做饭,和他们一起吃饭吧,让共同用餐成为家庭生活的重要仪式。

            • 3.

              阅读《纪念白求恩》选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 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 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________的人,一个________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4.

              一场影响全国7省市60多个城市的严重雾霾不期而至。环保部在通报中陈述这场大面积、区域性空气重污染时,特别强调是“受明显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同时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这60多个城市,统一启动了预警响应,首次实现了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

              与环保部通报有得一拼的,是某气象局官微12月4日傍晚发布的霾红色预警,这条信息除了告知当夜至次日上午,本地区多地有重度霾,而且对外表示期盼:“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

              全国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这个预警联动机制的创新可圈可点。但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点名批评之后,整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然需要回到直面问题的根本性命题上来。

              常识告诉我们,“明显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大面积雾霾的成因中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或者说祸首,还是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而这轮雾霾面积更大、区域更广,表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到位,说明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60多个城市大区域的预警、抗霾机制,也顶多只能说明像消防队一样,几个消防队一起接到了警报和任务,但火势还在,隐患还在。

              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区域级别之高、预警范围之广,首先暴露出来的是问题,而不是成绩。“大家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除雾霾。”雾霾,作为环境污染谈霾色变的头号公敌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还得靠风来吹,这是令人无比失望的一件事情。我们在治理污染、监督执法过程当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不把平时当战时,等到雾霾大面积构成之后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平时就应该关停、控制的污染源,到了雾霾来袭的时候才必须关停。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在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上的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平时少战、免战,预警来了“抗战”“全战”。

              对于真正科学治理、责任治理、主动治理的大气环境工作来说,雾霾的构成,跟风没有关系。靠整天刮个不停、能够驱散雾霾的风,是不可能把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因此,中国治理大气,迫切需要一场风,但它是一场正正经经、彻彻底底的法治之风、问责之风、制度之风。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 5.

              节日,再多一些文化如何?

              春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节日中应该做些什么,恐怕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过节就剩吃了,这是多年来大家一再的感叹。其实还有鞭炮和娱乐,现在一到过节,似乎就是吃喝、放炮,再加呆坐在电视机前。这两年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即将到来的新年和春节假期,阅读微信、转发微信,估计将会成为过节的首要任务,人人都会乐此不疲,拜年、问候、欣赏、分享、说三道四,恐怕都会在微信里完成。

              吃喝、放炮、娱乐,早就是多年一贯制,再变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而从早到晚盯着屏幕又太毁眼睛,出去旅游,当然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但不出去或者出不去的时候怎么办呢?__  (1)  __

              我们总在喊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消失,可如何挽留,或是如何增加?

              一是传承。__  (2)  __。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仍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现在大家都喜欢练练毛笔字,还喜欢当众挥毫,开办展览,四处发表,而我更觉得,书法爱好首先应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过节了,门口的春联如今都是物业公司在那里忙活,买来的春联由电脑统一制作、海量批发,这样的春联千篇一律,又有多大意思?你还不如自己动手,铺纸研墨提笔。大家不都在呼吁恢复、延续传统文化吗?诗词就是传统文化,对联更可以显示传统文化的根基。写一副自己得意的春联,这就是最朴素的文化传承,贴在门口,供家人、客人和邻居欣赏,如此的文化享受是何等的惬意。如果还有雅兴,不妨帮左邻右舍再写几副,这比硬充书法家,一门心思钻营办展览强多了。

              二是创新。文化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得以发展的。(甲)可见,拥有创新精神是多么重要。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雄鹰一样,搏击万里长空;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昙花一现,留下美丽瞬间。正如春节如果实在离不开微信,那就自己创作问候的内容、撰写拜年的新句子,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心意、亲人的想法、朋友的情感,在微信中巧妙地描绘下来,有情趣有幽默感地互相传递。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这为个个创新表达人人创作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和发表的机会,可很多人还是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增加文化素养,首先就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微信的往来,正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微信中创作,在微信里提高文化品位,过这样的节日,比天天盯着低俗段子、传递不实信息、不加鉴别地胡乱转发,好过不知多少。

              当节日过后,我们回想这些日子,创作了多少微信,写就了多少春联,拥有了哪些乐趣,丰富了哪些知识,就会具有满足感、获得感,觉得没白过。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责任,因为过节是每个人的事,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行动才能提升节日的文化含量。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9日,有修改)

            • 6.

              实话实说

              ①实话,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认识;实说,是对这种本质表达的一语道破。实话实说是自我内心真实反映的一种直白外观:我说即我所想、我所做。

              ②实话实说是需要勇气的。日本某音乐指挥家在年轻时一次关键的考试中,突然发现乐谱不对——但这么重大的考试,在场的都是权威考官——能出现错误吗?万一……他战胜了自己的犹豫,让音乐停下来,勇敢地说出了“不”……结果他赢得了满堂喝彩。因为他的“发现”就是这次考试的一个有意安排。如果他明知有错却屈从于考场的压力,而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那么他一生的命运可能就会流于平庸。

              ③实话实说是需要智慧的。在“文革”中,彭真同志坐了九年牢。恢复工作后,1979年的一天,他到中央党校作报告。下边有人递条子,询问他九年狱中生活情况,他看了一眼,继续讲话,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过一会儿又来电了。这时,只见他拿起纸条念了一下,然后说:“这九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但你想开了,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过像刚才灯暂时灭了一会儿一样。现在,灯重新亮了,我们该做什么,就应该去做什么了。”他的句句属实的话,引来长时间的掌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老革命家的智慧和胸怀。

              ④实话实说应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最简单的说话方式,同时,它也应是一种说话表达方式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它与世俗的直言粗语有着天壤之别。

            • 7.

              请敬畏规则

                 ①中国人往往敬畏权威,但是漠视规则或者信奉潜规则。

                 ②不遵循规则的民族好像很拽,其实很苦和累,因为一直要寻思“不走寻常路”!

                 ③我常常站在中国的十字路口犯傻,红灯当前,有时只剩下我一个人“不敢”闯红灯。有一次,一辆标有某执法单位的小车闯红灯,当它傲慢地与我擦身而过时,我指了指红灯说:“看到红灯了没有?”那司机居然要停车下来揍我,结果把遵守规则的我吓跑了,他们汹涌着一车人,我可不吃眼前亏。

                 ④可悲的是,中国人总觉得最拽就是敢于不守规矩的中国人很多,敢于不守规矩也是很多国人唾沫横飞吹牛的资本。

                 ⑤有个“海归”朋友告诉我说,在美国,公司做决策时,往往有许多不同意见,大家吵得不可开交,甚至一地鸡毛,但是一旦规则定了下来,不管是哪一派都心服口服地百分百去执行;相反,在国内,在讨论方案的时候,大家好像和气一团,没有争议,可是一旦新规则定下来后,有人就故意找茬不合作,来阴的与规则作对。

                 ⑥从最简单的“排队”这一社会规则看,中国人的表现可以说是最差的。不管是在银行、医院、车站、机场,甚至火葬场,总有人“插队”,大家喜欢“挤挤”一堂,“乱”中取栗,不排队或者插队不觉得这很羞耻,反而在很多人心目里是“能干”“机灵”“厉害”的代名词。

                 ⑦很早以前,读过这样一段文字:夕阳西下,旅游团一行乘车从澳洲墨尔本出发,赶往南端著名的菲律宾岛看企鹅归巢的美景。车至途中恰逢一场大型车赛刚刚散去,迎面蜂拥而来大批的车队。这是一个左右极不对称的车道,一边是光光的道路,从北向南开的车只有我们一辆;一边是密密麻麻数以千计的车队,多是爱炫耀的车迷。没有警察也没有监视器,有的只是车道中间一道毫无约束的白线。然而,对面驶来的所有车辆没有一辆越过中线,没有一个“聪明人”试图去破坏这样的秩序……如此场景凸现了人们自觉遵守规则之美。这是人类社会文明进步之美。

                 ⑧1764年的一天深夜,一场大火烧毁了哈佛的图书馆,很多珍贵的古书毁于一炬,让人痛心疾首。突发的火灾把一名普通学生推到了一个特殊的位置,他在经过痛苦的思想斗争后,终于做出一个勇敢的选择。原来在这之前,他违反图书馆纪律,悄悄把哈佛牧师捐赠的一本书带出馆外,准备阅读完后再归还。突然之间,这本书成为稀世珍本。该学生怀着不安的心敲开了校长办公室的门,说明理由后郑重地将书还给了学校。校长先是表示感激,并对学生的勇气和诚实予以褒奖,然后就把他开除出校。赏罚分明,一点也不拖泥带水。

              ⑨对此,很多人表示不解,但是校长不做解释,他只亮出哈佛的理念:让校规看守哈佛,比用其他东西看守哈佛更安全有效。在规则面前,他们遵循的是人人平等,要公平就必须敬畏规则。有序的文明社会,必须有各种规则来保证。敬畏所有光明正大的规则,就是尊重公平、效率与我们自己。这个意义上说,中国人还不懂得真正的自由,因为中国人还没有真正懂得规矩。

            • 8.

              中医别丢了自信

                 ①一位中医博士读了8年中医,女儿发烧,下了几服药都不见效,最后还是到西医院去输了液。连他自己都承认,学了这么多年中医,基本上不会看病,因此也不太信中医。

                 ②其实,在中医院校毕业生中,很多人都掌握不了“望闻问切”,没学到中医看病的真功夫。正如《内经·灵枢》所云:“其未可治者,未得其术也。”这句话意思是,没治好病,是没掌握治病的方法,没掌握治病的要领。《思考中医》的作者刘力红感叹:“中国各中医大学五十年没有培养出一个像样的中医药人才。”

                 ③在古代,学中医并不是一件很难的事。人们常说:“秀才学医,笼中抓鸡。”范仲淹也有一句名言:“不为良相,便为良医。”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40岁才学医,民国名中医恽铁樵38岁时弃文从医。现代中医名家岳美中25岁开始学中医,自学成才,曾9次受命为外国领导人治病,为中医赢得了声誉。

                 ④现代人普遍认为学中医难,主要是因为中医院校教育走了样。例如,院校教育使用的是教材不是医古文,而是经过翻译的白话文。这一翻译,不仅文字变了味,而且经过现代逻辑的梳理,甚至连意思也南辕北辙。语言是思维的外壳,不同的语言,体现不同的思维方式。嚼别人嚼过的馍不香,不去读中医原著,就无法准确地领悟原意。例如,阅读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员屠呦呦看到“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时,受到启发,用沸点较低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由此发现青蒿素,最终登上著名的拉斯克奖领奖台。

                 ⑤如今,中医院校招生大多以理科为主,在教学上又不重视甚至忽视古汉语教育。很多中医院校学生由于缺乏深厚的国学功底,学习中医倍感艰难。面对阴阳五行等陌生观念,他们常常一脸茫然甚至抗拒、排斥。中医发源于古老的东方文明,“天人合一”与“阴阳五行”是其思想认识论的哲学基础。现代思维不仅给人们理解东方文化设置了障碍,也给中医的语言表达造成了困扰,导致大学生们无法建立起中医的思维体系。一名中医如果缺乏中医思维,照搬照抄书本知识,即使所用的药都对症,照旧治不好病。

                 ⑥我国一些中医院校完全照搬了西医院校教学的模式,忽视了最根本的整体辨证思维,要求学生像西医学生一样进实验室,搞量化研究。结果是中医理论被简单化为概念,学生靠死记硬背学中医,根本体会不到中医的伟大和神奇。

                 ⑦中医的不自信,其实源于文化的不自信。20世纪以来,学界在相当大程度上将“西学”与“国学”当作相互对立的两个门派。从梁启超到陈独秀,都认为中医不科学,这些错误认识一直沿袭至今。如果在骨子里深藏着“外国的月亮比中国的圆”,中医将一直处于被审视、被验证、被质疑、被改造的境地。德国一位学者曾尖锐地指出:“中医药在中国至今没有受到文化上的虔诚对待。”中国人不能丢了文化自信,中医也不能丢了发展的自信。

                 ⑧中医药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具有数千年的临床实践基础,体现了中华民族独有的原创性战略优势。增强对中医的文化自信,才能继承和弘扬中医,让中医更好地维护人类健康。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