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个“熬”字益人生

               ①莫言说,回老家与侄子们交谈,他们竟然不明白“站着说话不腰疼”的含义,因为他们从没有弯腰割过麦子:刘震云说,他姥姥割麦比别人快,诀窍就是弯下腰不直起来,直腰次数越多腰越疼。正是“干活原本无技巧,能忍自然效率高。人生态度千万种,一个熬字万事销”。   

               ②这个“熬”字很传神。人生马拉松,很多要靠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生活工作多是重复,熬才能出头;后浪催前浪,人生进进退退,熬住有作为,对于自己的事情不轻易放弃,不随便离开自己的位置,就在那里一步一步地努力,熬得住,才有柳暗花明。心灵励志作家黄桐在《人生总要慢慢熬》中告诉年轻人:“当好事降临,不用得意忘形;当坏事来袭,不必惊慌失措。”人生中的“幸”或“不幸”,其实没有一定。没事,慢慢来,熬过去,是你的,总会有。

                ③粥多熬黏稠,汤多熬有味。有准备地熬,是看透时势地熬,犹如磨石磨刀,越磨越锋利。“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熬得住,才有真功夫;“猝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熬得起,方有大境界。作家池莉有一本书叫《熬至滴水成珠》,全书可谓是池莉人生经验的提炼和感悟,她说:A “懂事需要经历.经历需要时间,用漫长的时间去经历,这就是熬了。这个熬的意思相当于中草药制作汤药的那个熬:煎熬。于是,可以说,意象是熬出来的,苏醒是熬出来的,人生的春是熬出来的。”评书名家单田芳,总结人生就一个字:熬。身处逆境,苦熬能挺住;陷入危机,苦熬撑得起;适逢险阻,苦熬能过关。人生不怕熬,就熬出智慧,熬出功力,熬出精粹,熬出境界。

              ④冯仑在《伟大是熬出来的》一书中说:“什么是熬?熬是一种直面问题,不逃避的精神。”有心志地熬,不少是自找的。旁人看似熬,自觉是遨游、畅游其中,自得其乐。你喜在熙熙攘攘中穿行,他好在冷冷清清中持正;你求“花月正春风”,他好“冷落车马稀”,枯燥生滋味,苦涩有甘甜。B陈景润破解哥德巴赫猜想,屈居于6平方米的小屋,借一盏昏暗的煤油灯,伏在床板上,用一支笔,耗去了几麻袋的草稿纸,熬出了成就。经受了生活的风风雨雨,走过了道路的曲曲折折,摆脱了人事的恩恩怨怨,超越了思想的高高低低,熬创造着价值,涵养了性情,升华了境界和人格。

                  ⑤天地悠悠,世事茫茫,眼前事,孰能料?身后事,孰看透?熬着走,有亲历,有明白。天公不遂人意,无可奈何地熬,挺住,切莫灰心丧气;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忍气吞声地熬,忍住,切莫一怒碰得头破血流,一衰败得随波逐流;欲壑难填,利欲熏心地熬,守住,切莫眼里看得过,肚里忍不过。熬过疾风暴雨,懂得什么是坚强;熬过痛苦,懂得收获的珍贵;熬过失败,才会更好地把握成功的时机。熬的经历丰富,人生绚丽多彩。人生经得几番熬,不枉世间走一遭。

                ⑥熬,是一种坚持,一种历练,一种毅力。多年的媳妇熬成婆,饱经风霜,饱览沧桑,饱通世事,阅历中有品味,挣扎中有感悟。所以,倪萍著书《姥姥语录》,有一句话说:“人命不是撂下,是咬着牙挺着,挺到天亮。”不泯希望,熬中的酸甜苦辣有滋有味;不坠志气,熬中的跌宕曲折有情有致。冠军是熬出来的,“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才有拼搏的硬功夫;名角是熬出来的,“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日积月累地重复,才有德艺双馨的风采。

               ⑦毛泽东说过:“往往有这种情形,有利的情况和主动的恢复,产生于‘再坚持一下’的努力之中。”人生难测,世事难料,熬,不是逆来顺受,不是心如死灰,骨子里是坚持。熬中有思索,有窥望,有碰撞,有突破,便是充满活力的努力,充满希冀的奋斗,便是有益的人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中划线的AB分别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请为本文第四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 请简述第 ⑹⑺ 段的论证思路。

            • 2.

              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

              在节日扎堆的下半年,刚刚过完万圣节,孩子们又将迎来感恩节、圣诞节、元旦和春节。其中洋节日在孩子们中间受宠指数却很高。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到底该让孩子如何过洋节,成为“万圣节”之后各大亲子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

              观点PK

                  正方: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适合孩子

                  豆豆爸爸:全球化时代,孩子的世界是开放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很有可能出国旅游、游学、竞赛或留学等,需要跟外国朋友交往。因此,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都需要认真了解国外的文化、宗教、节日、礼仪等。让孩子过洋节,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琳琳妈:我觉得应该支持孩子过洋节。孩子们需要圣诞老人那样的童真想像。中国的传统节日虽多,但除了给孩子压岁钱,还给过孩子什么?

                反方:家长应该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让孩子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琪琪爸: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是属于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是更适合孩子的精神养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民族向心力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孩子小的时候,多让他感受中国文化,外国的文化可以在他长大后让他自己去了解。

                彤彤妈:“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人们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让我不明白的是,大张旗鼓过圣诞节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基督徒吗?个人认为,“洋节日”是商家们的促销节。喜欢洋节日的爸爸妈妈们其实是中了商家促销的毒。

              专家看法:  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节,关键是要过对!

                  在“亲亲袋鼠”资深早教专家符欣看来,对于孩子而言,不管是洋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必须要过对。

                  首先,要让孩子对洋节和传统节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洋节的优点是轻松、娱乐、互动性比较强。传统节日的特点是内涵比较丰富。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洋节日里带给孩子欢乐,同时可以在中国传统佳节,多让孩子参与各种传统活动,了解一些跟节日有关的文化和传统。

                  其次,要通过亲身示范和言语提醒,让孩子明白节日的意义所在。过节,不只是买东西或者吃大餐,应提倡重视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亲友团聚时,应该引导孩子与平日难得相见的亲友们深入交流,让节日成为亲友之间联络感情的纽带。

                  最后,无论是洋节日还是中国传统节日,在陪孩子过节时,“陪”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想要让孩子们对节日本身感兴趣,父母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去挖掘节日的美好所在。虽然传统节日相对比较沉重,但是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月饼、剪窗花、贴春联、扎灯笼,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一旦孩子有机会参与,一些传统节日就会变得有意思,也会让孩子更难忘。

              链接一:5岁的昊昊,刚在幼儿园过了“万圣节”之后,最近一直提着和爸爸一起做的南瓜灯不撒手。问他最爱的节日是什么时,昊昊马上答“万圣节”。昊昊爸笑言,圣诞节的时候给昊昊买棵圣诞树,昊昊最喜欢的节日估计会变成圣诞节啦。

                记者在昊昊所在的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其次是万圣节,只有28%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2%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6%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在“洋节日”里,爸爸妈妈不用走亲戚,会“陪”自己一起玩,更有趣一些。

              链接二: 中国民间农历每月都有节日,南方人有此民谣:正月油豉,二月饼,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节,六月十九,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十一月冬、十二月年。各个节日或敬鬼神,或庆团圆,或贺丰收,或尊长辈,各有内涵,表现了中国人们赋予生活的美好期待。(图:中国春节挂灯笼、贴春联、包饺子) “洋节”也饱含他国人民的价值观及对生活的理解。“情人节”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母亲节”体现母爱的伟大。 “感恩节”旨在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链接三: 据考证,“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但在美国“发扬光大”进而风靡世界。“春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很多国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纷纷过起了中国春节和中秋节,特别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中秋节也是他们的传统节日。 ( 图:韩国“中秋节”,家团圆,品松糕)




              (1) 下面对家长认为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的观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专家符欣如何让孩子“过对节”的观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豆爸爸认为全球化时代,为了解外国文化,与外国人交流准备,孩子应过“”洋节”。  
              B.琳琳妈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都是给孩子钱,不如“洋节”充满童真想像,应过“洋节”。
              C.琪琪爸认为孩子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长大后再接触外国文化,不应过“洋节”。
              D.彤彤妈认为“圣诞节”是基督徒节日,其他“洋节”也是商家促销节,不应过“洋节”。

            • 3.

              最苦与最乐

              梁启超

              ①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过于身上背着一种未来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失意不苦;老、病、死,乃人生难负的事,达观的人看来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人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做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法逃躲啊!

              ②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于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是带着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灾、病、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开。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更重了。

              ③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得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是真乐。人生须知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来,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

              ④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那责任自然压在你头上,如何躲避?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就永远不能解除了。

              (1) 请用精练的语言概括出本文的中心论点。(10字以内)
              (2) 请用原文填空。

              在作者笔下,贫而不苦的原因是         ,失意不苦的原因是             ,老、病、死不苦的原因是           。作者认为真正的痛苦源自                      

              (3) 请从最后一段中找出与“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内涵相一致的一句。
              (4) 结合你的理解,说说文章最后所说的“卸却”责任与“解除”责任有什么不同?
              (5) 文中多处运用对比论证的方法,试找出一处,并体会它的好处。
              (6) 有的学生认为责任是大人的事,你认为呢?结合中学生的实际谈谈你对“责任”的理解。
              (7) 写出陆游《卜算子 咏梅》中赞美梅花虽饱经摧残却保持高洁品行的句子: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