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英雄与奸贼

              ◆易中天

              ①身败名裂的王敦是东晋第一叛臣,也是东晋第一英雄。他的气焰嚣张,他的飞扬跋扈,他的镇定自若,他的睥睨一切,都让后人极为向往。

              ②奸贼与英雄何以出现在一人之身?这要从曹操说起。

              ③许劭(shào)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论家,每个月的初一都会对当时的人物发表评论,叫“月旦评”(大年初一叫元旦,每月初一叫月旦)。被许劭点评过的人都立即名闻天下。年轻的曹操去见他,许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④奸贼,英雄,合起来就是奸雄。从此,奸雄二字,就成了曹操的标签。奸雄是英雄吗?在汉末魏晋时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⑤我们来看“英雄”这个词,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很明显,英和雄是一回事,即卓异突出。只不过植物中最优秀的叫英,动物中最杰出的叫雄。就像群和众一样,动物叫群,人类叫众。所以一个人,像花儿一样漂亮就叫英俊,像虎豹一样强劲就叫雄姿。于是,原本用于动植物的“英雄”挪用到人物,得到这样的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显然,英,就是才华出众,如   A   ;或天赋过人,如   B   ;或青春焕发,如   C   。雄,则是大无畏的,如雄霸;或强有力的,如雄风;或极威武的,如雄赳赳。

              ⑥据此,曹操当然是英雄。他自己这么认为,别人也这样看。有一次,匈奴派使节来华。魏王却因其貌不扬而自惭形秽,便让崔琰(当时的美男子)代为接见,自己扮作卫士握刀站在一旁。事后,曹操派人去问使节:你对魏王的印象怎么样?使节说:魏王(指崔琰)仪表堂堂。但他坐榻旁边那个“捉刀人”(指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

              ⑦此事的真实性不妨存疑,体现出的观念却无疑属于那个时代。第一,英雄是引人注目的。第二,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无关乎外貌,也无关乎道德,只关乎气质。或者禀赋非凡,英气逼人。

              ⑧在汉末和魏晋人的眼里,枭雄、奸雄都是英雄。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出英雄。也    英雄,    能在乱世一显身手,大展宏图。

              ⑨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⑩众所周知,两汉推崇的是功业,汉代风云人物都是与功业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张骞通西域,卫青平匈奴,司马迁写史记。没有这些功业,他们就没有价值,也不被世俗所承认。

              ⑪魏晋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愿或功败垂成,也照样能得到人们的敬重。比如祖逖和刘琨。关于他们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的故事,如今已成为中国人的励志教材。事实上,他们俩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祖逖忧愤而死,刘琨被人冤杀,却像出师未捷的诸葛亮一样让人怀念

              ⑫人物比功业更重要,这是一个转变。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⑬所以,英雄可以同时是奸贼。

                                                                                                                                                       ——选自易中天《魏晋风度》(有改动)


              (1)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上下文,在第⑧段的横线上填上一组关联词。 (3) 请将“英气”“英才”“英年”三个词语分别还原到第⑤段中A、B、C处。 (4) 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魏晋不以成败论英雄”,请结合第⑪、⑫段的内容说说杨修能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吗?为什么? (6) 【积累链接】文中提到“出师未捷的诸葛亮”“让人怀念”,不禁令人想到《出师表》中表现他临危受命、大义担当的千古名句:                         ,                                        
            • 2.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下列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答:                                                                        

                                                                                             

              (2)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有哪两点?

              答:①                                                                        

               ②                                                                       

              (3)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答:                                                                        

              (4)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答:                                                                         

                                                                                              

              (5)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赏析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仿词的表达效果。

              ①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答: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