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内容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敬业与乐业》一文严格按照“引论---本轮---结论”的顺序布局谋篇,结构严谨,条理清晰.
              B.《雨说》是一首抒情诗,诗人借雨抒发了对祖国大地和祖国的儿童深厚的爱心
              C.《我的叔叔于勒》的作者是英国小说家莫泊桑,他与俄国小说家契诃夫.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世界短篇小说巨匠.
              D.议论文的论证一般分为立论和驳论两大类型,据此,可将议论文分为立论文与驳论文.我们学过的《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就是一篇驳论文.
            • 2.

              读书是一种心灵修复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对我来说,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励志修德,可以怡情养性,是一种最好的心灵修复方式。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清新隽永的散文,如沐春风饮清泉般畅快……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尤其作为一名干部,不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 3.

              ①最近,有关“正能量”的话题着实很热闹、很时髦。作为褒义词,相比“负能量”来说,在如今社会生活工作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着实吸引了不少人的眼球。毕竟,谁都希望自己或者自己的周围,能够多些正能量而少些负能量。

              ②何为“正能量”?英国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对“正能量”一词的定义是:一切予人向上和希望、促使人不断追求、让生活变得圆满幸福的动力和感情。说白了,正能量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意念力,就是一种朝气蓬勃的生活态势。

              ③积蓄正能量能带来快乐。每个人身上都是带有能量的,健康、积极、乐观的人带有更多的正能量。和这样的人交往,能将正能量传递给你,令你受到那种快乐向上的感染,让你觉得活着是一件很值得、很舒服、很有趣的事。因此,我们应该多交一些这样的朋友和知己,他们可能学识广博,兴趣广泛,阳光健康;他们也可能知足常乐,幽默睿智,享受人生;他们还可能诚实守信,正直果敢,不走极端……不管怎么说,这些朋友、知己带给你更多的是乐观向上的力量,而不是低眉苦脸的惆怅。

              ④有时,我们也应该释放正能量。在工作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这样那样带有比较强的负能量的人:啥东西摆在他面前,总习惯性地只看不足、麻烦和问题,这也不好那也不好,这也不对那也不行;本来好好的工作,也常常觉得枯燥乏味,这山望着那山高……如此这般。这就需要你运用自己的正能量,去影响他们,去稀释他们身上的“负能量”。面对这些身陷困惑、热衷于争执或态度消极的人,你应当尽力做个智者,尝试着去正面引领他。或许,不经意间你就会发现,能够帮助别人,原来也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⑤其实,人们喜欢光明快乐的人,都乐于和有正能量的人交往。因此我们会觉得自己那点不开心的事情,原来不过是生命中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插曲,没什么大不了的,更无须沉湎其间。装了一半水的杯子,乐观的人看到的是半杯水,悲观的人看到的是半个空杯。无论你怎么看,那个杯子都是装了一半的水,不以你的意志为转移,那我们为何不让自己多一点满足,多一点快乐呢?如果你想生活得更充实、美好,不妨从现在开始,多积蓄点正能量,多释放点正能量,尽情地感受正能量带给你的快乐。

              ⑥当然,我们需要“正能量”,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社会、工作和生活中存在的这样或那样的问题视而不见、麻木不仁,而是说,要用积极乐观的态度去对待、去解决。相信我们的生活会变得愈来愈美好!

            • 4.

              ①今天在说到“传统思维”“传统经济”“传统模式”时,所谓的“传统”往往都带有“落后”“过时”的意味,但似乎唯独谈及“传统文化”时,“传统”就转成了褒义。《汉语大辞典》对“传统文化”的定义为:“一个民族中绵延流传下来的文化。任何民族的传统文化都是在历史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既体现在有形的物质文化中,也体现在无形的精神文化中。如人们的生活方式、风俗习惯、心理特性、审美情趣、价值观念等。”

              ②与传统文化相关的另一个概念是“文化传统”。传统文化反映的是一个民族的特质和风貌,是其在历史上各种物质形态、思想文化的总体“大集合”。文化传统却是指贯穿于民族和国家各个历史阶段的各类文化的“核心精神”。它不具有形的实体,不可抚摸,仿佛无所在;但它却无所不在,既在一切传统文化之中,也在一切现实文化之中,而且还在你我的灵魂之中,无时无刻不影响着我们的思维与行动方式。文化传统,更多属于形而上的,像“孝悌”“忠勇”等。

              ③传统文化、文化传统就如一枚硬币,既有“A面”,也有“B面”,然而我们却很少去思考这样的基本常识。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文化传统,其属性就如传统思维、传统经济、传统模式一样,应该是一个中性概念,既然是中性概念,就有一个“运用之道,存乎一心”的问题,不加辨别地将传统文化一股脑儿地引入校园,难免混淆视听,误人子弟。是的,我们的确曾有高度发达的文明,但这并不能成为今天盲目自信和自豪的根据,特别是在并不理想的教育现状中,对传统文化究竟是全盘吸收,顶礼膜拜,还是重新解构,焕发新姿,已经成为一个现实问题摆在了每个人的面前。

              ④尤其值得警惕的是《弟子规》《二十四孝图》等传统文化读本,其中的许多内容,与其说是要“扬善”,还不如说是为了纵恶。比如《二十四孝图》宣扬的封建孝道不顾儿童的性命,将“肉麻当作有趣”,“以不情为伦纪,诬蔑了古人,教坏了后人”这样的东西;比如《弟子规》中“皇权”“父权”“顺从”之类的东西……如果没有甄别,一股脑儿地照搬,不单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更是对后代的戕害

              ⑤泰勒说:“文化,就其在民族志中的广义而言,是一个复合的整体,它包含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泰勒关于文化的阐述告诉我们,文化不仅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等元素,更要紧的,它是“个人作为社会成员所必需的其他能力及习惯”。这样的能力与习惯,自然是应该有所选择的,而不是简单地照单全收。那么是不是因为这些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我们就应当“连同孩子与污水一起泼掉”呢?显然也没有那么简单。甄别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发展。

              ⑥如何正确地对待传统文化与文化传统?我觉得美国学者瑞克•玻斯纳的态度是值得我们学习的。他在《收获幸福的教育——一所从不考试的公立学校》一书中,用大量的文字解读了中国的传统教育理念。他认为“在新世纪之初的信息时代,从中美两国文化的根基中,我们都可以汲取营养,找到方法来帮助我们的学生成长为自我调整良好、富有建设性的人”。他对中美不同的文化传统,既没有妄自菲薄,也没有妄自尊大。他认为,孔子的教育理念中,强调的是“根据自己的心性去发展,才是自我价值的实现之道”,孔子的教育与现代教育相比是“相当随意”的,是“不讲究系统结构”的,然而“个性成长、人格发展、学以致用”确是孔子教育思想的“关键特征”。孔子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让学生对自我、家庭、社区和世界的整体理解”,这其实就是现代教育所提倡的“广泛的实践拓展”。

              ⑦他认为,对信息进行过滤、处理和质疑属于中国的传统模式,中国道家强调的是一种“本质上更具灵性和体验性的学习”,而在孔子看来“学习不只是体验,更是某种高度个性化的心理进程”,在孔子的教育理念中,“没有个人思考的研究以及只是死记硬背式的学习”都是无用功。他还认为,把老师作为向导、教练和顾问,而非信息输出传递方,是中国传统哲学的另一部分,在他看来,孔子、老子这些中国的先哲们并“没有试图更多地去教”,相反,他们更多的是在“引导学生去发展智慧”。

              ⑧总之,                                                               。今天我们需要认真思考的是,传统文化教育究竟应该彰显怎样的文化传统。

                                                                     (选自《中国教育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