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 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能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 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下列对文本信息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②③段从母语环境的重要性及母语是教养的基本功两个方面,正面论述中心论点。
              B.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并指出了网络语文的缺点及危害。
              C.作者善于引用,巧妙分析,使文章富有文化底蕴。
              D.作者号召我们要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母语学习的范本应该是民族的经典作品。
            • 2.

              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

              在节日扎堆的下半年,刚刚过完万圣节,孩子们又将迎来感恩节、圣诞节、元旦和春节。其中洋节日在孩子们中间受宠指数却很高。到底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到底该让孩子如何过洋节,成为“万圣节”之后各大亲子论坛讨论的热点话题。

              观点PK

                  正方:洋节比中国传统节日更适合孩子

                  豆豆爸爸:全球化时代,孩子的世界是开放的。孩子长大后,他们很有可能出国旅游、游学、竞赛或留学等,需要跟外国朋友交往。因此,对于不同年龄的孩子来说,都需要认真了解国外的文化、宗教、节日、礼仪等。让孩子过洋节,无疑是最好的学习机会。

                    琳琳妈:我觉得应该支持孩子过洋节。孩子们需要圣诞老人那样的童真想像。中国的传统节日虽多,但除了给孩子压岁钱,还给过孩子什么?

                反方:家长应该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并让孩子从中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琪琪爸:中国传统文化是根,是属于我们的最宝贵的文化,是更适合孩子的精神养分。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丧失了自己的传统文化,那么我们的民族向心力也就随之烟消云散了。孩子小的时候,多让他感受中国文化,外国的文化可以在他长大后让他自己去了解。

                彤彤妈:“圣诞节”是一个宗教节日,人们把它当作耶稣的诞辰来庆祝,因而又名耶诞节。让我不明白的是,大张旗鼓过圣诞节的爸爸妈妈们,你们是基督徒吗?个人认为,“洋节日”是商家们的促销节。喜欢洋节日的爸爸妈妈们其实是中了商家促销的毒。

              专家看法:  不管是洋节还是中国节,关键是要过对!

                  在“亲亲袋鼠”资深早教专家符欣看来,对于孩子而言,不管是洋节日,还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都必须要过对。

                  首先,要让孩子对洋节和传统节日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洋节的优点是轻松、娱乐、互动性比较强。传统节日的特点是内涵比较丰富。作为家长,我们可以在洋节日里带给孩子欢乐,同时可以在中国传统佳节,多让孩子参与各种传统活动,了解一些跟节日有关的文化和传统。

                  其次,要通过亲身示范和言语提醒,让孩子明白节日的意义所在。过节,不只是买东西或者吃大餐,应提倡重视其节日的文化内涵,亲友团聚时,应该引导孩子与平日难得相见的亲友们深入交流,让节日成为亲友之间联络感情的纽带。

                  最后,无论是洋节日还是中国传统节日,在陪孩子过节时,“陪”的过程是很重要的。想要让孩子们对节日本身感兴趣,父母就应该和孩子一起,去挖掘节日的美好所在。虽然传统节日相对比较沉重,但是父母可以通过和孩子一起做月饼、剪窗花、贴春联、扎灯笼,让孩子更多地参与到节日活动中来。一旦孩子有机会参与,一些传统节日就会变得有意思,也会让孩子更难忘。

              链接一:5岁的昊昊,刚在幼儿园过了“万圣节”之后,最近一直提着和爸爸一起做的南瓜灯不撒手。问他最爱的节日是什么时,昊昊马上答“万圣节”。昊昊爸笑言,圣诞节的时候给昊昊买棵圣诞树,昊昊最喜欢的节日估计会变成圣诞节啦。

                记者在昊昊所在的幼儿园开展了一项小调查,调查结果显示,除儿童节,孩子们最喜欢过的是圣诞节,其次是万圣节,只有28%的孩子喜欢过春节,12%的孩子喜欢过中秋节,6%的孩子喜欢过国庆节。几乎所有的孩子都认为,在“洋节日”里,爸爸妈妈不用走亲戚,会“陪”自己一起玩,更有趣一些。

              链接二: 中国民间农历每月都有节日,南方人有此民谣:正月油豉,二月饼,三月清明,四月八,五月节,六月十九,七月十四,八月十五,九月重阳,十月朝,十一月冬、十二月年。各个节日或敬鬼神,或庆团圆,或贺丰收,或尊长辈,各有内涵,表现了中国人们赋予生活的美好期待。(图:中国春节挂灯笼、贴春联、包饺子) “洋节”也饱含他国人民的价值观及对生活的理解。“情人节”象征着美好的爱情,“母亲节”体现母爱的伟大。 “感恩节”旨在感谢生命中遇到的一些人和事。



              链接三: 据考证,“母亲节”最早起源于古希腊,但在美国“发扬光大”进而风靡世界。“春节”“中秋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但很多国家受中华文化的影响,也纷纷过起了中国春节和中秋节,特别是东南亚和东北亚一些国家中秋节也是他们的传统节日。 ( 图:韩国“中秋节”,家团圆,品松糕)




              (1) 下面对家长认为该不该让孩子过“洋节”的观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面对专家符欣如何让孩子“过对节”的观点理解 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面对文章内容分析理解 正确的一项是(      )
              A.豆豆爸爸认为全球化时代,为了解外国文化,与外国人交流准备,孩子应过“”洋节”。  
              B.琳琳妈认为中国传统节日都是给孩子钱,不如“洋节”充满童真想像,应过“洋节”。
              C.琪琪爸认为孩子应以中国传统文化为根,长大后再接触外国文化,不应过“洋节”。
              D.彤彤妈认为“圣诞节”是基督徒节日,其他“洋节”也是商家促销节,不应过“洋节”。

            • 3.

              一场影响全国7省市60多个城市的严重雾霾不期而至。环保部在通报中陈述这场大面积、区域性空气重污染时,特别强调是“受明显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同时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这60多个城市,统一启动了预警响应,首次实现了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

              与环保部通报有得一拼的,是某气象局官微12月4日傍晚发布的霾红色预警,这条信息除了告知当夜至次日上午,本地区多地有重度霾,而且对外表示期盼:“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

              全国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这个预警联动机制的创新可圈可点。但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点名批评之后,整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然需要回到直面问题的根本性命题上来。

              常识告诉我们,“明显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大面积雾霾的成因中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或者说祸首,还是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而这轮雾霾面积更大、区域更广,表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到位,说明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60多个城市大区域的预警、抗霾机制,也顶多只能说明像消防队一样,几个消防队一起接到了警报和任务,但火势还在,隐患还在。

              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区域级别之高、预警范围之广,首先暴露出来的是问题,而不是成绩。“大家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除雾霾。”雾霾,作为环境污染谈霾色变的头号公敌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还得靠风来吹,这是令人无比失望的一件事情。我们在治理污染、监督执法过程当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不把平时当战时,等到雾霾大面积构成之后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平时就应该关停、控制的污染源,到了雾霾来袭的时候才必须关停。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在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上的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平时少战、免战,预警来了“抗战”“全战”。

              对于真正科学治理、责任治理、主动治理的大气环境工作来说,雾霾的构成,跟风没有关系。靠整天刮个不停、能够驱散雾霾的风,是不可能把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因此,中国治理大气,迫切需要一场风,但它是一场正正经经、彻彻底底的法治之风、问责之风、制度之风。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 4.

              节日,再多一些文化如何?

              春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节日中应该做些什么,恐怕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过节就剩吃了,这是多年来大家一再的感叹。其实还有鞭炮和娱乐,现在一到过节,似乎就是吃喝、放炮,再加呆坐在电视机前。这两年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即将到来的新年和春节假期,阅读微信、转发微信,估计将会成为过节的首要任务,人人都会乐此不疲,拜年、问候、欣赏、分享、说三道四,恐怕都会在微信里完成。

              吃喝、放炮、娱乐,早就是多年一贯制,再变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而从早到晚盯着屏幕又太毁眼睛,出去旅游,当然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但不出去或者出不去的时候怎么办呢?__  (1)  __

              我们总在喊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消失,可如何挽留,或是如何增加?

              一是传承。__  (2)  __。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仍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现在大家都喜欢练练毛笔字,还喜欢当众挥毫,开办展览,四处发表,而我更觉得,书法爱好首先应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过节了,门口的春联如今都是物业公司在那里忙活,买来的春联由电脑统一制作、海量批发,这样的春联千篇一律,又有多大意思?你还不如自己动手,铺纸研墨提笔。大家不都在呼吁恢复、延续传统文化吗?诗词就是传统文化,对联更可以显示传统文化的根基。写一副自己得意的春联,这就是最朴素的文化传承,贴在门口,供家人、客人和邻居欣赏,如此的文化享受是何等的惬意。如果还有雅兴,不妨帮左邻右舍再写几副,这比硬充书法家,一门心思钻营办展览强多了。

              二是创新。文化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得以发展的。(甲)可见,拥有创新精神是多么重要。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雄鹰一样,搏击万里长空;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昙花一现,留下美丽瞬间。正如春节如果实在离不开微信,那就自己创作问候的内容、撰写拜年的新句子,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心意、亲人的想法、朋友的情感,在微信中巧妙地描绘下来,有情趣有幽默感地互相传递。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这为个个创新表达人人创作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和发表的机会,可很多人还是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增加文化素养,首先就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微信的往来,正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微信中创作,在微信里提高文化品位,过这样的节日,比天天盯着低俗段子、传递不实信息、不加鉴别地胡乱转发,好过不知多少。

              当节日过后,我们回想这些日子,创作了多少微信,写就了多少春联,拥有了哪些乐趣,丰富了哪些知识,就会具有满足感、获得感,觉得没白过。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责任,因为过节是每个人的事,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行动才能提升节日的文化含量。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9日,有修改)

            • 5.

              实话实说

              ①实话,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认识;实说,是对这种本质表达的一语道破。实话实说是自我内心真实反映的一种直白外观:我说即我所想、我所做。

              ②实话实说是需要勇气的。日本某音乐指挥家在年轻时一次关键的考试中,突然发现乐谱不对——但这么重大的考试,在场的都是权威考官——能出现错误吗?万一……他战胜了自己的犹豫,让音乐停下来,勇敢地说出了“不”……结果他赢得了满堂喝彩。因为他的“发现”就是这次考试的一个有意安排。如果他明知有错却屈从于考场的压力,而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那么他一生的命运可能就会流于平庸。

              ③实话实说是需要智慧的。在“文革”中,彭真同志坐了九年牢。恢复工作后,1979年的一天,他到中央党校作报告。下边有人递条子,询问他九年狱中生活情况,他看了一眼,继续讲话,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过一会儿又来电了。这时,只见他拿起纸条念了一下,然后说:“这九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但你想开了,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过像刚才灯暂时灭了一会儿一样。现在,灯重新亮了,我们该做什么,就应该去做什么了。”他的句句属实的话,引来长时间的掌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老革命家的智慧和胸怀。

              ④实话实说应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最简单的说话方式,同时,它也应是一种说话表达方式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它与世俗的直言粗语有着天壤之别。

            • 6.

              读书的“体”与“用”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 以往,“读书人”的称谓专属于少数人;如今,在“全民阅读”的时代,读书已成为大众普遍拥有的权利。伴随人类文明的发展,尤其是知识生产的积累,读书越来越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方式。然而,为什么读书?读什么书?怎样读书?读书有用抑或是无用?这些围绕“读书”而产生的问题似乎都悬而未决。

                关于读书,可以从“体”与“用”这两个方面来理解。大致上说,“体”指的是事物的本性、本根、本体,而“用”则是指“体”外化而生成的功用功能。

                从“用”的层面看,开卷有益,学以致用。这里的“有益”和“致用”都意在表明读书确实包含着实用的功利诉求。从这个角度考量,读书利国利民、利人利己。通过读书,人们可以获得生存技能以创造财富改善生活;通过读书,人们可以到达更高的社会阶位而改变命运。

                然而,对实用功利的追求只是读书的一个方面,过分地强调读书的实用功能,往往会遮蔽读书的根本要义。“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这种劝学篇,主要用读书的好处和用处来激励人们学习,会养育狭隘的读书观念。

                从“体”的层面看读书,也就是探究读书这件事情的根本意义是什么。当我们说“人是一种读书的动物”时,就意味着读书是一种专属于人的活动,读书与做人几乎就是同一件事情。读书的根本要义是“人性养成”,“人文化成”。从这种意义出发来理解读书才可能达到读书的至境。

                一般来说,受功利之“用”驱使的读书可归为“要读书”一类,而怀有“体”之情怀的读书则可称之为“好读书”。“要读书”乃是“五经勤向窗前读”,与之相反,“好读书”偏偏是“闲来无事好读书”。以前读陶渊明的《五柳先生传》,里面说到“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常常觉得不着边际。因为既然是读书,便应该正襟危坐,皓首穷经,衡量得失,怎么能“不求甚解”呢?读书而不好好学习,兴之所至,随性自然,算是什么好学上进?后来,渐有所悟,是因为明白了孔子的感叹:十年有五而志于学,五十而知天命。这是孔子对于知识与人生宿命的感叹,“知天命”后也就熄灭了“志于学”的功利之心,最终达到“从心所欲”、领悟人生的境界了。

                归根到底,“要读书”致力于实用知识,“好读书”致力于人生体悟。后者往往可以不执着于书本身,前者却陷于斤斤计较。带着患得患失的心去读书,有时候就会执着于一念而忘记了风来水面与月到中天。

                雅文深境,幽思明悟,在一方局促的生命空间里,俯仰于天地大化之间,不正是读书的根本意义之所在吗?


              (1) 下列对读书的“用”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对读书的“体”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读书的“体”与“用”的联系和区别,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读书的“用”是指读书能满足人的实用功诉求。
              B.人与一般动物的区别就在于所有的人都追求读书之“用”。
              C.追求读书的“用”,在阅读时往往会执着一念,衡量得失。
              D.过分强调读书的“用”会让读书的观念变得狭隘。
            • 7.

              读书莫忘做笔记     汤欢

                  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钱锺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钱锺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

                 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锺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极大地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人民日报》2015年03月31日24 版)

              下列说法符合原文意思是一项是(   )(4分)
              A.学者、作家都市时必须作笔记;对于普通人,笔记可做可不做。
              B.时代在进步,作笔记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做电子笔记也是很好的。
              C.现代人们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书报杂志也越来越多,因此,读书做笔记也要越来越快。
              D.自己做的笔记自己是做清楚的,不用温习也可以前后贯通,发现新问题。
            • 8.

              ①在社会上常听到叫某人为“大师”,有时是尊敬,有时是吹捧。又常不满于某件作品,说有“匠气”。匠人与大师到底有何区别?

                 ②匠人在重复,大师在创造。一个匠人比如木匠,他总在重复做着一种式样的家具,高下之分只在他的熟练程度和技术精度。比如一般木匠每天做一把椅子,好木匠一天做三把、五把,再加上刨面更光,合缝更严等等。但就算一天做到100把也还是一个木匠。大师则绝不重复,他设计了一种家具,下一个肯定又是一个新样子。判断他的高下是有没有突破和创新。匠人总在想怎么把手里的玩艺儿做得更多、更快、更绝;大师则早就不稀罕这玩意,而在不断构思新东西。

                 ③匠人在实践层面,大师在理论层面。匠人从事具体操作水平的上限是经验丰富,但还没从经验上升到理论。虽然这些经验体现和验证了规律,但还不是规律本身。大师则站在理论的层面上,靠规律运作。面对一片瓜地,匠人忙着一个一个去摘瓜,大师只提起一根瓜藤;面对一大堆数字,匠人满头大汗,一道接一道地去算,大师只需轻轻给出一个公式。匠人常自持一技,自炫于一艺,偶有一得,守之为本;大师视鲜花掌声为过眼烟云,进取不竭,心犹难宁。居里夫人把诺贝尔奖章送给小女儿当玩具,但是接着她又得了一个诺奖。

                 ④匠人较单一,大师善综合。我们常说一技之长,一招鲜,吃遍天,这是指匠人,大师则不靠这,他纵横捭阖,运筹帷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因为凡创新、创造,都是在引进、吸收、对比、杂交、重构等大综合之后才出现的。当匠人靠一技之长,享一得之利,拿人一把,压人一筹时;大师则把这一技收来只作恒河一沙,再佐以砖、瓦、土、石、泥,起一座高楼。牛顿、爱因斯坦成为物理大师并不只因物理,还有更重要的数学、哲学等。一个画家,当他成为绘画大师时,他艺术生命中起关键作用的早已不是绘画,而是音乐、文学、科学、政治、哲学等。而一个社会科学方面的大师要求更高,马克思、恩格斯是一部他们那个时代的百科全书,毛泽东则是当时中国政治、军事、文学的宝典。

                 ⑤这就是大师与匠人的区别。研究这个区别毫无贬损匠人之意,大师是辉煌的里程碑,匠人是可贵的铺路石。世界是五光十色的,需要大师也需要匠人,正如需要将军也需要士兵。但是我们必须承认这个世界需要人们有一个较高的追求目标。拿破仑说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将军总是在优秀的士兵中成长起来的。当他不满足于打枪、投弹的重复而由单一到综合,由经验到理性,有了战役、战略的水平时他就成了将军。a.           。虽然从匠人而成为大师的总是少数,但这种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古语说,法乎其上,得乎其中;法乎其中,得乎其下。要是人人都法乎其下呢?这个社会就不堪设想。

                 ⑥我们可能在实际业绩上达不到大师水平,但至少在思想方法上要循大师的思路,比如力求创新,不要重复,不要窃喜于小巧小技,沾沾自喜。对事物要有识别、有目标、有追求。力虽不逮,心向往之。在个人有了这样一种心理,就会有所上进;在民族有了这样一个素质,就会生机勃勃;在社会有了这样一个氛围,就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1) 对文章各部分内容及相互关系概括有误的一项是( )
              (2) 根据上下文判断应插入文中第⑤段画横线a处的论据是( )
              (3) 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下列对“大师”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4) 下列对第⑤段画线句子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第①段提出“匠人与大师有何区别”这一话题,引出下文。
              B.第②段到第④段阐述匠人和大师三个方面的区别,三段之间是层层递进的关系。
              C.第⑤段指出追求成为大师的进取精神是人类进步、社会发展的动力,紧承上文深入论述。
              D.第⑥段表明在思想方法上循大师思路对个人、民族和社会都有帮助,收束全文。
            • 9.

              学会“重用”自己


                 ①哲学家言:每个人都是最优秀的,差别就在于如何认识自己、如何发掘和重用自己。这话耐人寻味,的确,我们不能总指望别人说“你行”,不能总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应知道自己的禀赋和志趣所在,执着地成为最好的自己。

                 ②有位年轻院士,当初决定要回国时,许多朋友对他说:“你是不是疯了?”回国后他坚持独立思考和判断,在人体免疫系统研究领域取得非凡成就。有位都市白领辞职回乡,村民无法理解她为何跳出“农门”又回来当农民,然而她凭借新技术和辛勤劳作,把家庭农场变成了现代农业示范地,富裕了自己也富裕了乡亲。

                 ③他们当初的选择看起来都颇让人惊异,但他们用事实证明了当初选择的正确。原因就在于充分认识并重用了自己,确立梦想,执着追梦,不为困难风险所动,不被求稳怕变所困。自己重用自己,无不是既有梦想又善做“证明题”。

              ④人生的兴衰际遇、顺境逆境往往由不得自己,但怎样作为则取决于自己。苏东坡日:“用舍由时,行藏在我”,他被贬惠州时几乎无职无权,但他依然提交了水管制造方案,积极建议太守王古引泉水解百姓之急。重用自己的大关节处,往往是在人生的低回处。胸中有情怀,什么处境中都能重用自己。倘若无抱负和坚守,则很容易自我放逐。

              ⑤而有的人,活在社会某种预设的期许里,总觉得到了某个年龄段,就应该有相应的平台,得之则喜,不得则忧,最终迷失了自己。比如,有的人职称薪酬未达阶段预期便生“年轻焦虑”,愤愤于“知识改变不了命运”。有的人看到同学当初成绩没自己好,现在房子、票子、位子样样“混得比自己好”,心态不免失衡失落。学会重用自己,做最好的自己,又岂会为外物所扰?

                 ⑥在开放的社会环境中,尽管还有一些社会上升通道没有打通,但必须承认,越来越多的制度藩篱被撤除,每个个体梦想成真的机会越来越多。只要我们有梦想,有奋斗,我们就有机会成为最好的自己。这里的关键就在于重用自己,而不是放逐,不是迷失。

                 ⑦人的命运一半在环境手中,一半在自己手中。人生要义就在于,用手中的一半争取环境制约的另一半。越是善于自己重用自己,手中掌握的就越大,人生则越出彩。“被人重用”有局限,自己重用自己则“上不封顶”,有着无限空间。

                                     (选自2016年06月15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下列不能证明第④段中“胸中有情怀,什么处境中都能重用自己”这个观点的一项是( )
              A.文章的标题“学会‘重用’自己”就是作者的观点。作者按照总——分——总的结构组织文章,条理清晰,论证严密。
              B.作者善于运用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的方法阐述道理。如举年轻院士、都市白领的例子,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又增强了说服力。
              C.第⑤段举了现实生活中一些反面事例,阐明了学会重用自己,就不会受外物干扰的道理,段末的反问句更能引人警醒。
              D.文章告诉我们,人的命运掌握在自己手中,不受他人和环境所制约,只要自己重用自己,我们就一定能成为最好的自己。
            • 10.

              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各小题。

              ①怪哉!同一文题,同一人作,同一人阅,第一次落第,第二次却金榜题名,为何?真金总会发光。

                ②要发光,得是真金。韩愈的文章最终被定为第一名,是因为它是“真金”,它能发光。如果他的文章是一块“石头”,就不会发光。就算给它添上金粉,金粉也会掉落,终究还是不能发光。真金就是真金,把它放入石头中它还是真金。太阳不因为处在黑暗的天宇中而失去光辉,长江不因为处于天地之中而失去一泻千里的气势。它们最终能为人所赞、为人所颂,因为是“真金”。

                ③是真金总会有被人发现之时,没有发现只不过是一时而已。韩愈的文章,第一次没有被选中,第二次终被选中。因为人们是在寻找“真金”,而不是在寻找“石头”。煤炭在地下深藏数百万年后终被人发现,成为“鸟金”;石油在地下沉睡数千万年后终被人们所用,成为工业的“血液”;铀分布于海水之中而最终为人们所提取,成为“能量之源”。人们在寻找“真金”,它最终一定会被发现。

                ④“真金”也要推荐自己,使自己早日发光。虽然终究是会发光的,但是能早日发光最好。自古以来不就是有许多推荐自己“发光”的“真金”吗?毛遂如果不自荐,他会更晚为人所发现,或者失去了发光的机会;韩愈如果不第二次抄自己那篇文章,也就不会有后来的“发光”。茅台酒不被溢出,为人所闻,也不会有后来的名闻世界。推荐自己总比等人发现强。

                ⑤文章如此,人亦如此,人亦要首先使自己成为真金,并不断推荐自己,坚信“真金总会发光”,方能最终发光。如果你不是真金,你决不会发光。韩愈的文章最终被发现,给我们一个启示:真金总会发光。

              (1) 本文段的中心论点是( )
              (2) 第③段主要采用                    的论证方法。()
              (3) 本文段的结构形式是( )
              A.真金总会发光。
              B.要发光,得是真金。
              C.是真金总会有被人发现之时。
              D.“真金”也要推荐自己,使自己早日发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