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善待挫折

              (1)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2)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3)“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5)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2.

              过有“容”的人生

                 ①对于别人的过失,过错,是选择斤斤计较还是选择大度包容?

                 ②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十之八九。这种“不如意”除了来自物质、肉体方面外,也包括精神的苦痛。这苦痛产生的根源,究其因,多半是人们缺失了本应该具有的包容的气度。

                 ③社会是一个大家庭,如何和谐相处,是一门交际艺术。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果人们彼此间不能够包容,就可能使已经存在的隔阂加大,鸿沟加深,更有甚者会使人想方设法、费尽心机地寻找机会报复对方,从而产生于人于己都不利的后果。因此,我们在生活中要学会包容别人。

                 ④那么,我们如何做呢?

                 ⑤要敞开胸怀。海洋纳百川,天空容众禽,草原蓄万物,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无私的包容。因为海洋浩瀚,鱼儿才可以悠然畅游;________,________;因为草原广袤,牛羊才可以闲庭信步。雨果说:“世界上最辽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辽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辽阔的是人的胸怀。”因此,我们应该敞开胸怀待人。

                 ⑥要审视自己。我们往往容易看到别人的缺点,却不容易看到自己的不足。“为什么看见你弟兄眼中的刺,却不想自己眼中有梁木呢?”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如果我们面对别人的过错,能够严格审视自己,就可以更加理性地看待问题。这样我们就能以平和的心态去对待他人的过错,自然也会化解心中的不满、愤懑。

                 ⑦要换位思考。三国时,蜀国主持朝政的蒋琬有容人之量。他与部下杨戏说话,杨戏总是只应不答,有人责其“怠慢”。蒋琬说:“人各有脾气秉性,让他当面说赞扬我的话,那不是他的本性;让他当着众人的面说我的不是,他会觉得我下不来台,所以只好不做声了。”蒋琬如此为他人着想,被人赞为“宰相肚里好撑船”。如果我们能够设身处地站在对方的立场去考虑问题,那人际关系也就会和谐。

                 ⑧当然,包容别人的过失、过错,并不是纵容别人去犯错,而是要让别人明白自己的错误并改正,避免因为一意孤行而犯更大的错误。如果放任其自流,一味地迁就,那是无原则和不负责任的表现,这也是非常有害的。

                 ⑨其实,学会包容别人,最终受益的还是自己。虽然包容的根本出发点不是出于自己的私利,但实际上,在别人因为自己的包容而纠正错误并有所进步的同时,自己也有收获。

                 ⑩人生容量的大小,往往体现于人的涵养与境界,它决定了人的成败与得失。我们要有“容人、容事”的雅量,学会包容别人,过有“容”的人生!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
              (2) 第⑤~⑦段依次从(1)________;(2)________;(3)________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
              (3) 根据第⑤段内容,在该划线处填入恰当的语句,构成排比________。
              (4) 第⑥段中的“这个道理”指的是________。
              (5) 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中最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娄师德多次推荐狄仁杰任宰相,但狄仁杰并不知情,常排挤他。对此,娄师德毫不介意。狄仁杰知道实情后感叹:“娄公品行之好我根本看不到边啊!”人们因此更敬重他。娄师德任将相多年,得以善终。

              放在第________段中,理由:________

              (6) 我们曾学过林则徐的自勉联,请写出有关“容”的两句________
            • 3.

                                                                                     《不要空喊读书》

              ①要读书,就应该拿起书来,一字一句地认真读下去,为什么会有空喊的呢?

              ②空喊读书的,可能有几种人:第一种人因为自己没有养成读书的习惯,坐不住,安不下心,读不下去,但是又觉得读书很有必要,于是就成了空喊。第二种人因为有一些误解,以为拿起书来从头到尾读下去,就会变成读死书,所以还不敢也不肯这么做,于是也变成了空喊。第三种人因为太懒了,不愿意自己花时间去读书,只希望能找到什么秘诀,不必费很多力气,一下子就能吸收很多知识,所以成天叫喊要读书,实际上却没有读。

              ③这三种人即使是极少数的,我们也应该耐心地给以帮助,使他们不再空喊,而认真地坐下来读书。并且对这三种人还要有所区别,采取不同的办法给以帮助。

              ④三种人之中最难办的是懒病太深的人。这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是要促使他痛下决心,勤学苦读。虽然不必采取什么“以锥刺股”那样的办法,但是,也要有相当的发愤之心,否则是一事无成的。而只要真的勤学苦读了,那么,有时候才有可能达到“豁然贯通”的境界。唐代大诗人李白“梦笔生花”的故事,不是全属无稽之谈。古人类似这样的故事还多得很。例如,唐代鲍坚的《武陵记》一书,还写了这样的一个故事:“后汉马融勤学。梦见一林,花如锦绣。梦中摘此花食之;及寤,见天下文词,无所不知。时人号为绣囊。”

              ⑤很明显,马融所以能够变成“绣囊”,并非真的因为他做梦吃了花儿的缘故,而是因为他勤学苦读的缘故。

              ⑥听了这个故事,如果不从勤学苦读方面去向马融学习,而光想做梦吃花儿,那又会有什么结果呢!

              ⑦可是,按照懒人的想法,却很可能不从勤学苦读上着眼。他也许会想到:这真妙啊!古时马融做梦吃了花儿,醒来就能通晓天下的文词;那么,现在能不能请一位科学家,发明一种神奇的办法,比如用注射针之类,对人脑进行注射,来代替读书呢?如果能发明这样的方法就太好了。到那时候,打一针或者吃一服药,就能吸收多少部书;这么一来,只消一个早上就培养成千上万的知识分子和专门人才,岂不妙哉!

              ⑧当然这只不过是痴人说梦而已,决不会真有人做这样的想法。但我们能从中体会到老老实实的读书态度的重要性,便有极大的受用。

              ⑨然而,是不是一字一句从头到尾地读书,又会被批评为读死书呢?决不会的。我们反对读死书主要是指那种目的不正确的而言,并非说:认真读书都是读死书。要是这样理解,就大错特错了。其实,有许多人根本还没有读什么书,完全说不上什么读死书或者读活书的问题。

              ⑩有的人老爱高谈阔论。什么事也没有做,先要谈论个不休。大家都曾见到,有的成天在订计划,开书目,请人讲读书方法,在许多场合都很热心地泛论读书的重要性,如此这般耗费了许多时间和精力,结果误了别人也误了自己,倒不如把耗费的这些宝贵时间,放在老老实实的认真读书上面,也许可以得益不浅。

              ⑪至于那种坐不住的人,只要下决心坐下来,很快就能养成习惯。这种人的毛病最轻,最好治。

              ⑫一句话,读书不要空喊,到处叫嚷毫无用处。你觉得自己最需要什么知识,就赶快到图书馆去找有关的书籍,如有可能再想法买到这些书籍,抓住一天半天的时间,老老实实地从头到尾地一字一句地耐心读下去,遇到自己有用的重要材料就用本子记下来。这样做,从自己最需要的地方下手,兴趣很快也会培养起来,日积月累,就能读好多书,掌握好多知识。舍此以外,别无路子可走。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________________。

              (2) 第⑤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样的作用?

              (3) 第⑨段划线句子中“这样”指代什么?为什么说这样的理解大错特错?

              (4) 试分析文章的论证思路。

              (5) 文章中“梦笔生花”“后汉马融勤学”的故事,对你的学习有哪些启发?

            • 4.

              (三)最好的化妆是读书

                  ①在我看来,读书之要在于提升气质。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可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淡泊,转促狭为开阔,令偏激为平和。

                  ②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读书之于造就人的气质的最好诠释。气质,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坚持多读书,人就会逐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进而不断提升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记得著名学者张中行说过:“我主张多读书,念的书多了,脑子里装着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钞票是看不起的。”众所周知,“善养吾浩然之气”,代表着古人修养的最高要求。文天祥慷慨就义后,人们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不就是他毕生读书学习、修养积累的结果吗?文天祥身上凸现的刚正不阿的气质,是那样的让人肃然起敬。

                  ③无独有偶,蒋逸人是鲁迅笔下蒋瑞藻的儿子。“文革”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的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在那个“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他敢与造反派叫阵”,靠什么?靠的就是气质——由知识、智慧和正义打造的勇士之气。

                  ④人的容貌自会有好差,虽说通过化妆差的容貌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观,但这只是“治标”之举而并非“治本”之策。诚如一位台湾化妆师所言:“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读书改变气质,是因为书中有“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束束彩虹,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道道闪电,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抹抹晚霞”,读书者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与高尚的智慧的人们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时时享受着书籍中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是因为读书者总是心无挂碍、崇尚俭朴,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如此读书,读书如此,读书人不就是在净化自己的人生、实现灵魂的泅渡吗?曾国藩说过这样一番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换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他还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面自粹润”,不仅是指肉体的面部,更是指精神的内在。否则,就很难理解林语堂所言:“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根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精神气质的美,当比任何肉体的美重要,且无可替代。

                  ⑤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如果,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求,功利心十足,陷于“匆匆忙忙、嘈嘈杂杂,混混沌沌、晕晕乎乎”的境地,怎能造就从容、优雅的气质?读书,若拒绝阅读经典,拒绝精致阅读,哪怕读得再勤奋再多,亦无济于事,充其量,不过沦为“两脚橱柜”而已,与提升气质无关。

              人,不能选择改变容貌,但可以选择改变气质;人,要选择改变气质,就必须选择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让人充实灵魂世界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变得越来越超凡脱俗,以至变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

              (1)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9、第⑤段中,画线句“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中“关键”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任举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1、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文贵有“筋骨”

              ◆陈鲁民

              ①文贵有筋骨,有了筋骨,文章就立起来了,就有生命了。古今中外,那些能流传下来的名文,无一例外都是靠筋骨支撑的。

              ②何谓“筋骨”?即作品中表现的深刻思想、非凡见地与胆识正气。

              ③(A)人需要筋骨,有筋骨可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无筋骨就是行尸走肉;文也需要筋骨,有筋骨可流传古今、启人心智,无筋骨则是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符号,写得再多也无意义。

              ④文之筋骨,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可以表现为一段精彩议论,如保尔在战友墓前的那段著名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的筋骨。筋骨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情节,一个立体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如《阿Q正传》里的那个瘌痢头阿桂,“精神胜利”的超级模特。筋骨还可以是一个闪光的思想,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所思所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筋骨,甚至可以是一句能传世的名言,譬如李清照的“                            ”。

              ⑤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有筋骨的人方能写出有筋骨的文字。范仲淹胸襟开阔、志向高远,每以天下为己任,因而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流传千古的不朽文字。梁任公正气沛然、胆识过人,所以才写出《少年中国说》那样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文字。鲁迅铁骨铮铮、嫉恶如仇,笔下文字也如匕首、似投枪,令众多魑魅魍魉现形,让那些“不是东西者流缩头”。

              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境界品自高。同理,文有筋骨气自雄。文章有了筋骨就有了生命、魂魄、气势,有了存在的价值。(B)诗歌有了筋骨,就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史论有了筋骨,就有了“班马文章勘墨铅”;散文有了筋骨,就有了前后《赤壁赋》;小说有了筋骨,就有了中国小说四大名著。而且,有了筋骨,短章可有清绝精悍之美,长篇可有丰腴博大之美,古文可有古朴典雅之美,今文可有现代时髦之美。

              ⑦时下,各种文章铺天盖地,多如恒河之沙,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多数是平庸篇章,还有不少等而下之文章,既无思想性,也无艺术性,更无观赏性,不忍卒读,形同文字垃圾。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自己没“筋骨”,没思想高度,没境界担当,没胆识正气,亦没生活积累,指望他们写出有筋骨的作品,也实在是有些难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个作者在下笔之时,不妨自问:本文有筋骨吗?         

                                                           (选自《湖北日报》,有改动)


            • 6.

              人生需要自我雕琢

              ①漳浦天福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自我雕琢”为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

              ②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③回顾历史,纵观世相。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走进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备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失败,大多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

              _____A_______。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 ,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

              ______B______。“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查《本草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_____C_______。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⑦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自我提升,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

              ⑧人生需要自我雕琢,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 7.

              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吴晓波

                 ①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②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③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或,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误导了很多少年。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④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⑤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现在,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⑥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个领域,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这个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⑦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外人不知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⑧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⑨在流传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底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⑩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

                 ⑪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的诞生,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付出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 8.

              诺奖不是中医发展的“鸡血”

              “青蒿素是传统中医药送给世界人民的礼物。”屠呦呦获得2015年的诺贝尔生理或医学奖的消息,令人振奋。但喜讯之余,也出现了各种不同声音,“该不该给中医记功”,“中医与西医谁该加冕”,这一问题折射出由来已久的中西医之争。近百年来,西医逐渐占据国内医学的主流地位。与之相对应的是中医边缘化,甚至连科研经费也无法保障。诺奖论功行赏,反对中医的人自然不愿给获奖成果贴上中医的标签,而力挺中医的人则认为当之无愧。

              这种闹哄哄的现象,不能不说是一种讽刺。其实,不妨听听国际上的评价:青蒿素,这种中草药和西医技术的标准结合获得的抗疟疾药物取得了了不起的成果,拯救全球数百万人,得到了全球的认可。青蒿素的发现,源于中医。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记载,“又方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这17个字给了屠呦呦灵感,最终用低沸点的乙醚制取青蒿提取物。但最终的成果不属于中医性质,而是完全意义上的西药。

              也就是说,青蒿素成果是中西药携手合作的产物,但是西药或者是中医,极难取得如此世界级的成果。争论诺奖是谁的功劳,只是无谓的舌战。屠呦呦获奖,不只是中国大陆科学家诺奖零的突破,更是对中国世界级贡献的认可。作为中国人,自当开心地庆祝,又何必纠结于此呢?

              屠呦呦的获奖提醒我们,中医和西医不是对手,需要的是联手,共同为呵护人类健康做出中国人独特的贡献,为医改这个世界级难题提供中国式解决办法。当然,中国式解决办法离不开中医药。正如屠呦呦所言,“中医是宝库,但拿来就用还不够。”中医药是世界医学中无与伦比的宝藏,目前只看到了冰山一角。打开这个神秘的匣子,发展中医药,必须充分借鉴和利用现代科学、现代医学的成果。如果死守着老祖宗的宝贝,固步自封,中药只能是“一筐草”,无法变成“一块宝”。中医药界需要打开封闭的围墙,敞开胸怀接纳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让古老的中医药再立新功。

              有人担心,屠呦呦的获奖容易使中医发展迷失方向。甚至还有人极言之,诺奖不是强心剂,反而可能是中医的一次致命打击。这些话尽管有些危言耸听,却也并非毫无道理。中医西医不同,中药西药有别,二者的发展规律不同。如果把屠呦呦提取青蒿素的模式,误认为是中医药发展的不二法门,而弃中医有效合理众多其他方法和思维方式不顾,如此发展绝非中医之福,也是屠呦呦等科学家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

              今天,在西医强势地位的影响下,中医一直处于被审视的地位,西医成为科学化的唯一标准。事实上,无论是西医还是中医,对于医学规律的认识都远未到完善的程度,大家像是二维空间中看三维物体一样理解彼此,自然难以得出完整和正确的结论。在这种情况下,片面以西医标准去校正中医这只脚,往往容易削足适履。正因如此,从2011年获得拉斯科奖到今年获得诺贝尔奖,屠呦呦一直希望中医药发展有新的激励机制。中医发展不需“西化”的鸡血刺激,而好似更需要中西开放包容的携手突破。

              屠呦呦用一抹小草改变了世界,让中国之蒿走向世界。传承不离古,创新不离宗,历久弥新的中医才能永葆生机。

            • 9.

              阅读《有所敬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的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②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③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 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④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放肆样。只要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事。他们的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这种人最终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

                      ⑤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另一种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六亲不认,背叛朋友,然后装出一副无辜的面孔。其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财富,也不懂得财富的意义;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                     。我一直深信: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选自《甘肃日报》,有改动,周国平)

            • 10.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中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