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人皆可为国王

              ①说到权力和享受,国王可算是一国之最。因此王位就成了很多人追求的目标,但我们也大可不必妄自菲薄,我们人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的国王。

              ②虽然大有大的好处,但它却不能占据全部的风光。比如,同是长度单位,以“里”去量路程可以,去量房屋之大小则不成;以“尺”去量房屋大小可以,去量一本书甚至一张纸的厚薄则难为它了。同是观察工具,望远镜可以观数里、数十里之外,看微生物则不行,能挥洒自如的是显微镜。以人而论,权大位显,如王如皇亦有他的局限。比如他就不能享受村夫之乐、平民之趣。《红楼梦》里凤姐说得好,“大有大的难处”。据说现在的荷兰女王也很为继承人发愁,因为她的三个子女因担心失去生活之趣对王位都不感兴趣。

                 ③在现代社会里,每一个成功者都可以在自己的王国里成为国王,享受高呼万岁的崇敬,享受鲜花和红地毯。你看歌星、球星是追星族的国王;作家、画家是欣赏者的国王;学者、教授是他学术领域的国王;幼儿园的阿姨、小学校的教师整天享受着孩子们的拥戴,也俨然如王——孩子王。就是牧羊人,在蓝天白云下长鞭一甩,引吭高歌,也有天地间唯我独尊的国王感。

                 ④当一个人壮志难酬或怀才不遇时,他仍然可以为王。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北宋时的柳永,宋仁宗不喜欢他,几次考试不第连个做臣子的资格也拿不到,他只好去当“民”。“凡有井水处都有柳词”。因而他在词坛成为了自己的国王——词王。林则徐被清政府贬到新疆伊犁,沿途官民却争相拜迎,泪洒长亭,赠衣赠食争睹尊容。到住地后人们又去慰问,去求字。以至于待写的宣纸堆积如山。在人格王国里林则徐被推举为王。

                 ⑤在日常生活中更是人人可以为王。我看过一场演唱会,那歌手也没有什么名,但当时着实有王者风范,台下的女孩子毫不羞涩地高喊“我爱你”,演唱结束,要跟他拥抱。

                 ⑥国王的精神享受有三:一是有成就感;二是有自由度;三是有追随者。只要做到这三点,不管你是白金汉宫里的英国女王,还是拉着小提琴的街头艺术家,在精神上都能得到同样的满足。要做到这一点并不难,只要诚实、勤奋就行——因为你虽没有王业之成,大小总有事业之成;虽没有权的自由,但有身心的自由;虽没有臣民追随,但一定有朋友、有人缘,也可能还有崇拜者。所以人人皆可为国王,谁也不用自卑,谁也不要骄傲。

            • 2.

              一场影响全国7省市60多个城市的严重雾霾不期而至。环保部在通报中陈述这场大面积、区域性空气重污染时,特别强调是“受明显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同时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这60多个城市,统一启动了预警响应,首次实现了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

              与环保部通报有得一拼的,是某气象局官微12月4日傍晚发布的霾红色预警,这条信息除了告知当夜至次日上午,本地区多地有重度霾,而且对外表示期盼:“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

              全国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这个预警联动机制的创新可圈可点。但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点名批评之后,整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然需要回到直面问题的根本性命题上来。

              常识告诉我们,“明显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大面积雾霾的成因中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或者说祸首,还是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而这轮雾霾面积更大、区域更广,表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到位,说明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60多个城市大区域的预警、抗霾机制,也顶多只能说明像消防队一样,几个消防队一起接到了警报和任务,但火势还在,隐患还在。

              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区域级别之高、预警范围之广,首先暴露出来的是问题,而不是成绩。“大家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除雾霾。”雾霾,作为环境污染谈霾色变的头号公敌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还得靠风来吹,这是令人无比失望的一件事情。我们在治理污染、监督执法过程当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不把平时当战时,等到雾霾大面积构成之后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平时就应该关停、控制的污染源,到了雾霾来袭的时候才必须关停。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在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上的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平时少战、免战,预警来了“抗战”“全战”。

              对于真正科学治理、责任治理、主动治理的大气环境工作来说,雾霾的构成,跟风没有关系。靠整天刮个不停、能够驱散雾霾的风,是不可能把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因此,中国治理大气,迫切需要一场风,但它是一场正正经经、彻彻底底的法治之风、问责之风、制度之风。

              (选自《人民网》,有删改)

            • 3.

              节日,再多一些文化如何?

              春节即将来临,在这个传统节日中应该做些什么,恐怕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过节就剩吃了,这是多年来大家一再的感叹。其实还有鞭炮和娱乐,现在一到过节,似乎就是吃喝、放炮,再加呆坐在电视机前。这两年又增添了一项新内容:目不转睛地盯着手机。即将到来的新年和春节假期,阅读微信、转发微信,估计将会成为过节的首要任务,人人都会乐此不疲,拜年、问候、欣赏、分享、说三道四,恐怕都会在微信里完成。

              吃喝、放炮、娱乐,早就是多年一贯制,再变也变不出什么新花样,而从早到晚盯着屏幕又太毁眼睛,出去旅游,当然是一项很好的选择,但不出去或者出不去的时候怎么办呢?__  (1)  __

              我们总在喊节日的文化内涵在消失,可如何挽留,或是如何增加?

              一是传承。__  (2)  __。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根小小的火柴,但仍能点亮一片星空;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如一片绿叶,但仍能点缀整个春天;传承优秀传统文化,我们虽若驾一叶扁舟,但仍能惊动一片大海。现在大家都喜欢练练毛笔字,还喜欢当众挥毫,开办展览,四处发表,而我更觉得,书法爱好首先应该融入到我们日常的生活里。过节了,门口的春联如今都是物业公司在那里忙活,买来的春联由电脑统一制作、海量批发,这样的春联千篇一律,又有多大意思?你还不如自己动手,铺纸研墨提笔。大家不都在呼吁恢复、延续传统文化吗?诗词就是传统文化,对联更可以显示传统文化的根基。写一副自己得意的春联,这就是最朴素的文化传承,贴在门口,供家人、客人和邻居欣赏,如此的文化享受是何等的惬意。如果还有雅兴,不妨帮左邻右舍再写几副,这比硬充书法家,一门心思钻营办展览强多了。

              二是创新。文化是在不断地创新中得以发展的。(甲)可见,拥有创新精神是多么重要。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雄鹰一样,搏击万里长空;拥有创新精神,我们能如昙花一现,留下美丽瞬间。正如春节如果实在离不开微信,那就自己创作问候的内容、撰写拜年的新句子,学会如何将自己的心意、亲人的想法、朋友的情感,在微信中巧妙地描绘下来,有情趣有幽默感地互相传递。现在是自媒体的时代,这为个个创新表达人人创作提供了最广阔的空间和发表的机会,可很多人还是不会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想要增加文化素养,首先就要学会使用自己的语言,微信的往来,正可以锻炼自己的语言能力。通过微信中创作,在微信里提高文化品位,过这样的节日,比天天盯着低俗段子、传递不实信息、不加鉴别地胡乱转发,好过不知多少。

              当节日过后,我们回想这些日子,创作了多少微信,写就了多少春联,拥有了哪些乐趣,丰富了哪些知识,就会具有满足感、获得感,觉得没白过。诚如高教授所说,中国传统节日之所以能流传千百年,是因为每个节日背后都有着深厚的文化渊源,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们是一个民族的历史记忆,也就使春节变得神圣。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份挽留和增加的责任,因为过节是每个人的事,只有通过每个人的行动才能提升节日的文化含量。

              (《人民日报》2016年12月29日,有修改)

            • 4.

              在阳光下看人

              韩志金

                 任何人都有优点和缺点。如何看待一个人的优缺点,固然有其客观标准,但也与观察者看人的角度有一定关系。用灰暗心理看人,从人的短处着眼,所 看到的缺点自然多于优点,短处多于长处;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所看到的优点一定多于缺点,长处多于短处、,而用人的正确态度应该是:用人之所长。避人之所短。

                 唐代柳宗元在《梓人传》中记述了这样一件事:一个名叫杨潜的“二把刀”木匠,连自己的床都修不好,却声称能造屋,且所要工钱是一般工人的三倍。柳宗元听了大笑,觉得这是个贪图钱财、喜欢吹牛的家伙。后来,在一个很大的造屋工地上,柳宗元又看到这位老兄,只见他发号施令,指挥若定,众多工匠在他的指挥下奋力做事,有条不紊。柳宗元大为惊叹。时这个人应当怎么看?如果把他看成一个“棒槌”弃之不用,无疑埋没了一位出色的工程组织者。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这样一个道理:人各有所长,亦各有所短,只要扬长避短,天下便没有不可用之人。

                 扬长避短是用人的基本方略,其重点应该在扬长。因为人的长处决定一个人的价值,扬长不仅可以避短、抑短、补短,而且能够强化人的才干和能力,使人的才干和能力不断地成长和发展。舍长以求短,智者难为谋。这里需要区分两种情况:一种是“优势”与“劣势”分明的人。受主观和客观因素的影响,人在知识和技能方面的特长具有明显的领域性,一旦离开所适应的领域,这些特长可能变得没有意义。正所谓: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一名职业作家能写出灵动激越的文字,但对图书销售却可能一窍不通。同样,一位营销高手能在图书市场上叱咤风云,但点灯熬夜写出的文字却可能不值几何。用人就要根据人的特长领域区别任用,使其长处得到发展,短处得到 弥补或规避。另一种是“优点”与“缺点”并存的人。古人说,有高世之才,必有遗俗之累。一个有着明显长处和强项的人,也常有明显的短处和弱点。有才干的人往往恃才自傲;有魄力的人容易不守常规;意志坚定的人容易固执己见;为人谦和的人又多胆小怕事……人的优点越突出,缺点往往越明显。用人就要破除“任人唯全”的束缚,用其所长,避其所短。给“虎”一座山,给“鲨”一片洋,让其长处和优势得到充分发挥。而不能把无伤大雅的毛病看重,无关痛痒的问题看大,无足轻重的缺点看死,更不能削足适履。

                 日本松下电器创始人松下幸之助说,能看出部属长处的人是非常幸福的。光自己一个人能干,能做的事情毕竟是有限的。即使是个卓越超群的人,也无法胜任所有的事情。唯有知人善任的管理者,才能完成超出一己之力的事情。在用人所长的同时,还要容其所短,特别是人的某些失误或过错。接受任务者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由于种种意想不到的原因,任务完成得不够好,或偶尔出现失误在所难免。对于一些方法上的过失,要用宽容心来包容,帮助其总结经验教训,避免再犯同类错误。一出现失误就任意指责,简单处罚,接受任务者就会变得谨小慎微。畏葸不前,甚至会激化 矛盾,影响工作。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在阳光下看人,从人的长处着眼,才能用好更多的人。谁要是指望找到没有缺点的人才任用,那恐怕就得永远孤军奋战了。

            • 5.

              奋斗的另一面

                 最后一课。

                 社会心理学教授在讲台上告诉他的学生们:“奋斗通常是指一种强硬的人生态度,主张不屈不挠的,勇往直前。但事实上,人面对社会乃至整个自然界,是极其渺小的,因此,不要因为年轻的激情而被‘奋斗’这个词误导。”

                 学生们很惊奇,这样的话竟然由敬爱的导师讲出来,活像某个小品中的场景。教授显然看懂了台下的情绪,笑呵呵地说:“在我看来,奋斗包含两个层面——积极斗争和消极适应。请大家随我走一趟。”

                 数十号人来到教授家门前的草坪上,教授指着一棵老槐树说:“这里有一窝蚂蚁,与我相伴多年。”学生们凑上前观看:树缝里有小洞,小蚂蚁们东奔西跑,进进出出,很热闹。教授说:“近些日子,我常常想办法堵截它们,但未能取胜。”学生们发现,树周围的缝、小洞大多被泥巴、木楔给封住了。“可它们总是能从别处找到出路。”教授说,“我甚至动用樟脑丸、胶水,但是,它们都成功地躲过了劫难。有一段时间,我发现它们唯一的进出口在树顶,这是很不方便的;而一周后,我发现它们重新在树腰的空虚处开辟了一个新洞口。”

                 学生们表示钦佩。教授说:“蚂蚁们的生存环境不比你们广阔,它们的奋斗舞台实在很狭窄,更重要的是,它们深深理解自己的力量。因此,它们没有与我这个‘命运之神’对抗,而是忍让与适应。当它们知道自己无法改变洞口被堵死这一事实时,它们就很快地适应了。而自然界中那些善于拼搏、厮杀的猛兽,如狮子、老虎、熊,目前的生存境况大多岌岌可危,因为它们与蚂蚁相比,似乎不太懂得奋斗的另一层力量——适应。”

                 教授说:“适应环境本身就是奋斗的组成部分,只有在此基础上开辟战场去对抗,生活才有胜算的光明。好了,祝你们奋斗成功。”

            • 6.

              如果地球病了,没有人会健康

                               ——马云在联合国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的主题演讲

                 有朋友听说我参加气候变化大会,说我发疯。为什么放着那么多事不做跑到巴黎来?

                上个星期北京雾霾特别严重。这几年我有亲戚和朋友在经受癌症折磨。每当想到这些,我真希望自己真的是外星人,可以逃回我的星球。

                 但是很可惜,人类只有一个地球。我们没有别的地方可去。

                 这不仅仅是政治家讨论的问题,是所有人的责任。

                 今天我们都已经没有选择。

                 我十二岁去一个湖里学游泳,水很深我差点淹死。五年前我再到这个地方,湖水已经全干。

                 你知道中国人最喜欢在社交媒体上分享什么图片吗?是蓝天。我担心五十年之后,我们的孩子会问我们什么是珊瑚礁,什么是大象,什么是老虎……这些有一天可能都会像恐龙一样消失,我们的后代可能都不知道了。

                 约翰· 肯尼迪说过:“我们的问题是人为的,所以可以由人来解决”。

                 我想说的是,我们的环境问题是人为的,所以必须由我们自己来解决。

                 我想我们这一代,从能源中受益许多,现在也从中受苦。所以我们这一代需要做出的弥补,也应该是最多的。

                 但是有人会问,那么经济不发展了吗?

                 商机总是在抱怨最多的地方。如果昨天我们还把气候变化当成我们面临的困难,那么从今天起,我们应该把这一切当作机会。

                 创新是逼出来的。如果我们迟早都要改变自己去适应变化,为什么不提前改变,分享改变,形成标准?

                 十年前,阿里巴巴的年轻人算过一笔帐,十笔电商交易要消耗的能源,可以煮熟四个鸡蛋。他们现在已经让这个能耗,下降到了一个鸡蛋。他们做了很多创新,比如通过深层地下水的天然降温,节省了服务器60%的能耗。今天,这成了阿里巴巴通过技术创新的一种竞争能力!

                 有人认为发展和保护地球是一对矛盾。 我认为做正确的事和正确地做事,不是矛盾的。

                 今天这样的大会已经开了二十多次,结果怎么样呢?

                 这不是我的问题或是你的问题,不是我的责任还是你的责任,而是共同的责任。政府、企业家、科学家都要学会合作。

                 今天,我们不应该再争论谁对谁错,谁应该承担更多责任!今天,我们应该讨论的是谁有更好的办法来分享。

                 如果地球病了,没有人会健康。

                 我们今天的任务不仅仅是寻求一个大家都认同的协议,我们今天的任务是找到一条人类在不伤害地球,不伤害我们后代的前提下,依然能够繁荣发展的道路。

                 我从美国学了很多65,特别是美国的TNC大自然保护组织。在中国,我们40多个企业家成立了“桃花源基金会”。我们在四川买了地,保护森林,帮助熊猫生存,我们告诉农民不要再砍树了。农民说我们得生活,不砍树怎么活下去?我们发现当地有一种蜜蜂,我们教他们生产蜂蜜,在网上卖,用新的办法生存下去。

                 企业家总是能找到办法,只要从我们的内心出发来做生意。

                 我们不能以破坏地球为代价来做生意。 这是一场人类共同必须打赢的战争。因为这场战争的失败,意味着没有人是赢家。因为失败了也许就没有人类了。

                 人类在懂得使用石油这种新能源之前,从来没有想象过可以踏上月球的土地。未来三十年,我们必须改变原来的方法,未来我们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消灭我们的子孙后代,要么给地球带来一个持续发展的环境。

                 过去两百年,知识等于力量,人类依靠知识的力量发展。

                 知识让人聪明,让人知道自己要什么。

                 但是智慧让人知道,我们应该放弃什么。 人类经过了几千年,是时候该学会放弃些什么了。

                 IT时代是让自己强大,DT时代是让别人强大。DT时代是利他主义时代,应对气候变化问题,需要利他主义。DT时代是让别人成功,只有别人成功了,你才能成功。不要问你可以从中受益多少,而要问你可以为别人做什么。

                 所以其实我们面对的,是一场关于人类战胜自身弱点的战争。今天190多个国家在这里,不仅仅是要取得一个协议,而是找到人类共同解决难题的办法。

                 今天,我很荣幸地宣布,我和我年轻的同事们加上各位,很荣幸地能够参与“第三次世界大战”。现在我们面临“第三次世界大战”,我们用我们的知识,我们的智慧,向贫困宣战,向疾病宣战,向气候变化宣战。如果我们失去了这场战争,人类将没有赢家。


            • 7.

              (二)生命的品格

                 ①生命是有限的,从一定意义上说,我们无法把生命延长到我们理想的程度,那我们所能做的就只有提高这有限生命的质量,使这有限的人生旅途更有意义。那么,如何提高这有限生命的质量呢?

                 ②要懂得珍惜。珍惜每一寸光阴。要把有限的时间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花在学习上,多读一点书,多学一点东西。多了解一点世界。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花在工作上,多做一些有益于社会的事情。当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时,真正做到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要珍惜一粒米、一寸布、一张纸、一支铅笔。“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我们享受的每一份服务,我们使用的每一件物品,都凝聚着多少人辛勤劳动的汗水。

                 ③要有悲悯情怀。人生在世,要有一颗感恩的心。小时候,我们离不开别人的养育,吃着母亲的奶水长大;长大了,也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吃着别人生产的粮食,穿着别人缝制的衣服,住着别人建造的房子;生病了,还要别人照顾,也是别人教我们读书写字。我们的每一步,都离不开别人。所以,要尊重别人,包容别人,常怀一颗慈悲的。去帮助别人。帮助了别人,自己的。灵也会得到慰藉,境界也会得到升华;“赠人玫瑰,手留余香。”

                 ④要有面对困难的意志和勇气。人一生下来的啼哭就预示着人生就要经历种种磨难。关键是要有敢于面对苦难、直面苦难的信心和勇气。当一个人从不计较受到的磨难,忍受磨难就不是一种惩罚,而是一件快乐的事。有时候,通过忍受磨难,才能表达真理和爱,才能唤醒人性中的良知。一个人只有敢于并勇于承受磨难,才能不断修炼成无所不克的意志,才能不断增长道德勇气,以至可以无畏地直面死亡。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说的也是这个意思。

                 ⑤人世间,我们每个人都是匆匆过客,都是一个行者。沿途的风景再好,你只能尽情地看,但不能带走;路上的客店再舒适,你只是一个过客,但客店不是属于你的。所以,要有一个明白头脑,把人生想透彻。在滚滚红尘中,要学会“爱惜自己的羽毛”,从而自始至终干干净净地做人,走完人生的旅程,这就是生命的品格。

            • 8.

              实话实说

              ①实话,是对事物最本质的认识;实说,是对这种本质表达的一语道破。实话实说是自我内心真实反映的一种直白外观:我说即我所想、我所做。

              ②实话实说是需要勇气的。日本某音乐指挥家在年轻时一次关键的考试中,突然发现乐谱不对——但这么重大的考试,在场的都是权威考官——能出现错误吗?万一……他战胜了自己的犹豫,让音乐停下来,勇敢地说出了“不”……结果他赢得了满堂喝彩。因为他的“发现”就是这次考试的一个有意安排。如果他明知有错却屈从于考场的压力,而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动摇,那么他一生的命运可能就会流于平庸。

              ③实话实说是需要智慧的。在“文革”中,彭真同志坐了九年牢。恢复工作后,1979年的一天,他到中央党校作报告。下边有人递条子,询问他九年狱中生活情况,他看了一眼,继续讲话,就在这时,突然停电了。过一会儿又来电了。这时,只见他拿起纸条念了一下,然后说:“这九年是一段漫长的时间,但你想开了,它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过像刚才灯暂时灭了一会儿一样。现在,灯重新亮了,我们该做什么,就应该去做什么了。”他的句句属实的话,引来长时间的掌声。从中,我们不难看出一个老革命家的智慧和胸怀。

              ④实话实说应是一种勇气和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种最简单的说话方式,同时,它也应是一种说话表达方式返璞归真的最高境界,它与世俗的直言粗语有着天壤之别。

            • 9.

              决定成功的利器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丁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甲]   谓之“圣人”;   [乙]   谓之“愚人”;   [丙]   谓之“君子”;   [丁]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

            • 10.

              书卷气是最好的气质

                 ①《红楼梦》里说:才华馥比仙,气质美如兰。书卷气就是这样一种内外一致的气韵美、动静结合的灵动美,可以作为年轻人培养气质的目标。

                 ②所谓书卷气,是一种饱读诗书后形成的高雅的气质和风度,是良好素质的表现。书卷气采自于书卷,得益于孜孜不倦地读书。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浊俗可以变为清雅,奢华可以变为淡泊,促狭可以变为开阔,偏激可以变为平和。

                 ③拥有了书卷气,便消除了傲气、娇气、霸气、激愤气、粗俗气、痞子气、卑微气、小市民气;拥有了书卷气,便增加了静气、秀气、灵气、自在气、文明气、富足气、高贵气、泱泱大气。一部经典,半杯香茗,足以富可敌国、贵比王侯了。

                ④“有气则有势,有识则有度,有情则有韵,有趣则有味。”古典文化充满了精华和珍品,我们应在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穿越时空,与历史人物对话。在浩瀚无际的书的海洋里,熏染古人逸飞的豪情、横溢的才华、博大的胸怀、独具的人格。

                 ⑤经验告诉我们,一个人要有书卷气,不但要爱读书,还要善读书。唐代皮日休认为,书籍“譬乎药,善服有济,不善服反为害”。所谓善读、善服,包括许多内容,我看主要有三点,即读旨端正、选读好书、方法得当。读书具备了这三点,方能长智怡情,提高气质。读书妙诀有千条万条,但最重要的一条就是“通”字。茅盾的“穷本溯源”,是为求通;华罗庚的“厚书薄读”,是为求通;钱钟书的“取长补短”,是为求通;秦牧的“牛嚼鲸吞”,是为求通;冯友兰的“知音解味”,是为求通。把握了“通”的原则,我们在读书中就能做到学贯中西、识透古今。

                 ⑥真正的“书卷气”应当与博学、谦逊、高雅、悲悯情怀等人类美德紧密联系在一起,只有那样的书卷之气才是我们追求的。当我们走进书山,会发现里面的风景美不胜收。这是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一束彩虹,这是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一道闪电,这是乌云散去装点西天的一抹晚霞。这份美好牵引着你读下去,精气神就会渐入佳境。

                 ⑦打开书,便打开了一扇面对世界的窗口。你读天,无际的长天予你灵性;你读地,宽厚的大地赠你理性。打开书便打开了一面审视生命的镜子,那扑面而来的真善美,令人陶醉,长此以往,你便会体现出浓郁的书卷气了。“惟书有色,艳于西子;惟书有华,秀于百卉。”书卷气不可自封,有麝自然香,何必当风立?从来读书长精神,应与书籍伴终身。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