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母语是教育的起点

                                                                                                   周国平

              ①尼采曾经指出:母语是“真正的教育由之开始的最重要、最直接的对象”,良好的训练是“一切后续教育工作”的“自然的、丰产的土壤”;教师应当使学生从少年时代起就严肃地对待母语,“对语言感到敬畏”,最好还“对语言产生高贵的热情”。我完全赞同他的见解。

              ②教育是心智成长的过程,而母语是心智成长最重要的环境之一。母语就好比文化母乳,我们在母语的滋养下学会了思考、表达和交流。虽然后续教育有不同领域和学科之分,但一切教育的基本要求是正确地读、想和写,而这种正确性正是通过良好的母语训练打下基础的。认真对待语言,力求准确地使用每一个词,这不仅是为了避免他人的误解,更是对待心智生活的严肃态度。不难想象,一个对写给别人看的文字极其马虎的人,自己思考时会非常认真。相反,凡是呕心沥血于精神劳动的人,因为珍惜劳动成果,在传达时对文字往往都近乎怀有一种洁癖。

              ③如果说文化是一种教养,那么,母语就是教养的基本功,教养上的缺陷必定会在语言上体现出来。一个语言粗鄙的人,我们会立刻断定他没文化。一个语言华而不实的人,我们也可以立刻断定他伪文化。举止上的高贵风度来自平时最一丝不苟的训练和自我训练,语言上的良好作风也是如此。不用说写公开发表的文章,哪怕是写只给某一个人看的信,只给自己看的日记,都讲究用词和语法的正确,文风的端正,不肯留下一个不修边幅的句子,如此持之以恒,良好的文字习惯就化作本能了,而这便是文字上的教养,因为教养无非是化作本能的良好习惯罢了。

              ④一百多年前,尼采埋怨德国青少年不是向德语经典作家、而是从媒体那里学习母语,使得他们“尚未成型的心灵被印上了新闻审美趣味的野蛮标记”。如果尼采生活在今天这个网络时代,真不知他会作何感想。我本人认为,网络语文的繁荣极大地拓宽了写作普及的范围和发表自由的空间,诚然是好事,但也因此更应该警惕尼采所说的“新闻审美趣味”的蔓延。网络语文往往是急就章,因此可能导致两个后果,一是内容上的浅薄,缺乏酝酿和积累,成为即兴发泄和时尚狂欢的娱乐场;二是语言上的粗率,容易滋生马虎对待母语的习气,成为错别字和语病的重灾区。

              ⑤所以,我提倡,各民族都拥有优秀母语写作的传统,这个传统存在于本民族的经典作品之中,它们理应成为母语学习的范本,而不该是网络语文。

              (摘自《中国教育报》)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②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作者坚决否定了网络语文学习母语的做法,网络语文究竟有哪些缺点及危害?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书写,是母语教育的基础;键盘打字,是时代进步的必然。结合文本,联系自身实际,谈谈你对汉字书写及键盘打字的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善待挫折

              (1)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2)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3)“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4)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5)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3.

              最美的姿态

              张鸣

                 ①阅读与不阅读,区别出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或人生方式。一面草长莺飞,繁花似錦,一面必定是一望无际的、令人窒息的荒凉和寂寥。

                 ②一种人认为:人既然作为人,存在着就必须阅读。肉体的滋长、强壮与满足只需五谷与酒肉,但五谷与酒肉所饲养的只是一具没有灵魂、可以行走、可以叫嚣的躯体。人应该是一种追求精神并从精神上获得偷悦的动物,这种动物是需要通过修炼的,而修炼的重要方式之一便是阅读。

                 ③另一种人,即使书籍堆成山耸立在他们面前,他们也不可能思考一下这些书与他们自己的人生与生活有何关系。吸引这些人的只是物质与金钱,再有便是各种各样的“娱乐”。

                 ④人这一辈子,无论怎样辛劳、勤勉,实际上只能在极小的范围内经历生活,经历人生。由于如此,人认知世界,十有八九是盲人摸象,很难有对世界的完整把握,而图书呈现了人类在不同时期、不同领域的不同经验。一个识字人,只需有书在手,坐在家中,或案前,或榻上,或瓜棚豆架之下,便可走出生活圈栏,进入一个无边的疆域。明明是身居斗室,却从别人的文字里看到了沙漠驼影、雪山马迹、深宫秘事、坊间趣闻……读书渐久,经验渐丰,你会发现,读书使人的心灵宛如秋天雨+的池塘,逐渐充盈。

                 ⑤读书人的高贵气质是由连绵不断的阅读潜移默化养就的。有些人,就造物主创造的毛坯而言,也许是没有魅力的,甚至是有缺陷不完美的。然而,读书生涯使他们由内到外获得了新生。虽然还是从前的身材与面孔,却有了一种比身材、面孔高贵得多的叫“气质”的东西。一些以读书为生的先生,当他们安坐在藤椅里向你平易近人地叙事或论理,当他们站在讲台上条分缕析地讲述他们的发现,当他们在餐桌上很随意地诙谐了一下时,你会觉得这些先生真是很有神采。此时,你就会真正领略“书卷气”的迷人之处。

                 ⑥人类无疑是一切动物中最善于展示自身的动物,体育场、舞台、T型台……这一切场所,都是人类展示自己身体以及姿态的地方,但你知道吗?人类最优美的姿态是读书。

              (选自《北大中文系第一课》,有删改)

              (1) 第①—③段用了什么论证方法?请简要分析其作用。

                                                                                      

              (2) 简述本文的论证过程。

                                                                                     

              (3) 联系你的阅读经历,谈谈读书给你带来的好处。

            • 4.
                世间需要厚道人
                                                              赵畅
              ①厚道之人,就是待人诚恳、做事诚实、能宽容、不刻薄之人。要让世界成为充满爱心与和谐的世界,就少不了厚道人。
              ②刘翠霞是评剧“四大流派”之一的刘派创始人,上个世纪 30 年代名噪津门。一次,她在后台刚化好妆,正要去穿戏衣,被一位美工搬布景时不小心给撞倒。她二话没说,赶忙去补妆。散戏后,她到处找那个美工,有人告诉她那个美工吓跑了。她听了非常着急,立马吩咐人去找。找回后,她扶起跪在自己面前的美工,和颜悦色地说:“我找你回来,是向你道歉,是我未留心,碍了你搬景的道。”美工听了十分感动,当天刘翠霞还掏钱陪美工吃了一顿饭为他压惊。在世俗眼里,名角被普通的美工给撞倒了,这还了得?然而,刘翠霞宽容、不刻薄,她非但没出口伤人,反而诚恳地给人赔礼道歉。因为她的厚道,避免了尴尬场面的出现,避免了难以预料的后果发生。
              ③厚道,好似一帖润滑剂,让人与人之间平添一份可贵的温馨。厚道,也是打造理性社会、秩序社会、诚信社会的道德基础,有时更需要人们的奉献,甚至是必要的牺牲。厚道之人,往往是低调内敛之人。想起了一个故事:一位将军,在大军撤退时总是断后。人们都称赞他的勇敢。将军却说:“并非吾勇,马不进也。”将军把自己断后的无畏行为说成是由于马走得太慢。其实,如此低调厚道,绝对不会抵消将军的英雄形象。这也从一个侧面告诉了我们厚道何以为人们称颂,何以成为人们存世立身的要义的答案。
              ④苏东坡赞美西湖诗曰:“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湖如此,西子如此,厚道的人也是如此,该浓则浓,该淡则淡,浓淡相宜。该浓时,就浓个轰轰烈烈,全身心地干事业,闯天下,报效祖国,奉献社会,“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该淡时,就淡个心如止水,沉稳恬静,“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是啊,厚道人,或许没有靠一点滑头、使用一些噱头得意于一时的幸运,但他们始终保持人格的尊严,一如山中的清泉,以其清纯的本色而为人称道。
              ⑤对于厚道人,鲁迅先生真切地愿“引以为朋友”。陶行之先生对老实人之“傻”堂堂正正地吟道:“唯有傻瓜,能救中国!” 然而,曾几何时,厚道被一些人讥为过时,并与“无能”“傻”画上了等号。更有甚者,靠投机钻营,尔虞我诈取得利益。或许,刁钻之人、油滑之人,一时可以得计,但决不可能长久,这是历史的必然,自古其然
              ⑥“处世无奇但率直,传家有道惟存真”。厚道不是软弱畏缩,而是一种默默的克制,一种无声的等待,一种严格的自律;厚道是向善的通道,它来源于人类理性和博爱的情感,来源于知识的充实和道德的修养。
                                                    (选自《人民日报海外版》有删改)
              (1) 本文的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③段除了道理论证外,还采用了哪两种论证方法,其作用分别是什么?

              ①论证方法 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论证方法 ___________ ,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简述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材料,你对第⑤节划线句子是如何理解的,谈谈自己的观点。
              材料:经典著作《周易》中云“君子以厚德载物”,《国语》中云“唯厚德者能受多福”,《红楼梦》又云“大凡做个人,原要厚道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胡耕

                 ①人言即信。

                 ②从字的结构可见,仓颉老祖用意深远。在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理念中,有五个非常重要的字——“仁、义、礼、智、信”,可以说这五个字涵盖了中国人理想的人格精神。其中“信”字占有重要的地位,是其它四个字的基础。“言而无信,不知其可”,很难想象一个不诚实的人能够有仁爱之心,做义气之举,讲礼貌之言。因此可以说,“信”是中国传统道德文化中最推崇和最依赖的精神理念。它是超越了时代和阶级的一种至高人格标准。

                 ③中国历史上就不乏“信”的经典。孔子的学生曾子,因为妻子随口答应要杀猪给孩子吃,他不愿言而无信,也不管乡亲笑他迂腐,说服妻子,并一起杀猪,煮了肉分给孩子和乡邻们吃;《喻世明言》中的汉朝书生范式与张劭约定两年后在他家见面,范式游魂千里迢迢赶来赴约;商鞅在秦国变法时,宣布谁能搬动立在门口的木头就有赏金,后来他果然给搬   动木头的人以重赏……

                 ④言而有信,行而有果。信,必然使人受到人们的信赖和尊重。

                 ⑤古人云,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必衰。当今社会,“信”尤显重要。一个人要时刻对自己的言行负责,说了就要做,做不到就不要说。“言而不信,何以为言。”“一言百系”就须“一诺千金”,一言既出,驷马难追。可以说,在人际交往中,“君无戏言”,更不可信口开河,信口雌黄。失信必寡,寸步难行。时下,流行信用卡,有人说,它是一种时尚潮流、个人身份的象征,有人却戏谑:有信不用卡,无信才用卡。信用被卡住了,就需要这张卡片当通行证。

                 ⑥“信”的丧失,常常让人言中的陷阱机关显得太多。现如今,很多时候人言不仅不可信,而且是“人言可畏”。怎样让人言不仅不可畏而且可信呢?前日,与一位诗友谈论信息,他高深莫测地进行了一番剖析,让人醍醐灌顶:“人言”为信,“自心”为息。对信息发布者来讲,若想确保自己的信息算得上可信的“人言”,就要进行一番“自心”的检点。对信息的接受者来说,“人言”是否有诈,是否可信,尚需用“自心”做出冷静清醒的判断。信息能让你发达,也能让你败家破产、身陷囹圄。人言固然不少,鬼言也很多,否则怎么会有“信息垃圾”和“信息战”之说呢?

                 ⑦人言若非信,自心当忏悔。如今懂得“信”的人太少了。许许多多的人一方面在谴责社会种种恶劣行为的同时,自己却偏偏忘了“信”的根本,心外求心,误入歧途。

                 ⑧信,就是一面亮澄澄的镜子,每个人对着照一照,其义早已说得清清楚楚,只是人们在一旁谁也不愿意去揭穿而已。

              ⑨子曰: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我们在召唤“信”的回归时,切莫忘了自己。

              (1) 选文第③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2) 文章通篇围绕“信”展开论述,其中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否调换?并说明理由。

              (3) 当前形势下如何营造“信”的社会风气?细读文本并结合“链接材料”,阐述你的观点。

              【链接材料】

              ①近日,上海某白领打车,答应下车后用手机付款,但司机一直未收到36元车费。司机找到该白领所在单位,单位因此将其开除。36元给了白领一个警示,也给大家拉响了“警钟”。

                                                                                                                                                                  (摘自《中国剪报》2016年第55期)

              ②成都一家卤味店采用自助售卖形式,购买者自行选购,自觉付费。营业两天,顾客的自助付款额还不足商品总价值的百分之三十。人们没有意识到“信”的重要性,而把占便宜当成了自然的事。

            • 6.

              敬业与乐业(节选)

              ①第一要敬业。敬字为古圣贤教人做人最简易、直捷的法门,可惜被后来有些人说得太精微,倒变得不适实用了。惟有朱子解得最好,他说:“主一无适便是敬。”用现在的话讲,凡做一件事,便忠于一件事,将全副精力集中到这事上头,一点不旁骛,便是敬。业有什么可敬呢?为什么该敬呢?人类一面为生活而劳动,一面也是为劳动而生活。人类既不是上帝特地制来充当消化面包的机器,自然该各人因自己的地位和才力,认定一件事去做。凡可以名为一件事的,其性质都是可敬。当大总统是一件事,拉黄包车也是一件事。事的名称,从俗人眼里看来,有高下;事的性质,从学理上解剖起来,并没有高下。只要当大总统的人,信得过我可以当大总统才去当,实实在在把总统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拉黄包车的人,信得过我可以拉黄包车才去拉,实实在在把拉车当作一件正经事来做,便是人生合理的生活。这叫做职业的神圣。凡职业没有不是神圣的,所以凡职业没有不是可敬的。惟其如此,所以我们对于各种职业,没有什么分别拣择。总之,人生在世,是要天天劳作的。劳作便是功德,不劳作便是罪恶。至于我该做哪一种劳作呢?全看我的才能何如,境地何如。因自己的才能、境地,做一种劳作做到圆满,便是天地间第一等人。

              ②怎样才能把一种劳作做到圆满呢?惟一的秘诀就是忠实,忠实从心理上发出来的便是敬。《庄子》记佝偻丈人承蜩的故事,说道:“虽天地之大,万物之多,而惟吾蜩冀之知。”凡做一件事,便把这件事看作我的生命,无论别的什么好处,到底不肯牺牲我现做的事来和他交换。我信得过我当木匠的做成一张好桌子,和你们当政治家的建设成一个共和国家同一价值;我信得过我当挑粪的把马桶收拾得干净,和你们当军人的打胜一支压境的敌军同一价值。大家同是替社会做事,你不必羡慕我,我不必羡慕你。怕的是我这件事做得不妥当,便对不起这一天里头所吃的饭。所以我做这事的时候,丝毫不肯分心到事外。曾文正说:“坐这山,望那山,一事无成。”一个人对于自己的职业不敬,从学理方面说,便亵渎职业之神圣;从事实方面说,一定把事情做糟了,结果自己害自己。所以敬业主义,于人生最为必要,又于人生最为有利。庄子说:“用志不分,乃凝于神。”孔子说:“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我说的敬业,不外这些道理。

            • 7.

               文贵有“筋骨”

              ◆陈鲁民

              ①文贵有筋骨,有了筋骨,文章就立起来了,就有生命了。古今中外,那些能流传下来的名文,无一例外都是靠筋骨支撑的。

              ②何谓“筋骨”?即作品中表现的深刻思想、非凡见地与胆识正气。

              ③(A)人需要筋骨,有筋骨可顶天立地、叱咤风云,无筋骨就是行尸走肉;文也需要筋骨,有筋骨可流传古今、启人心智,无筋骨则是一堆毫无价值的文字符号,写得再多也无意义。

              ④文之筋骨,可以有很多表现形式。可以表现为一段精彩议论,如保尔在战友墓前的那段著名自白“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就是《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的筋骨。筋骨也可以是一个动人的情节,一个立体典型人物的成功塑造,如《阿Q正传》里的那个瘌痢头阿桂,“精神胜利”的超级模特。筋骨还可以是一个闪光的思想,像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的所思所想:“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筋骨,甚至可以是一句能传世的名言,譬如李清照的“                            ”。

              ⑤文如其人,言为心声,有筋骨的人方能写出有筋骨的文字。范仲淹胸襟开阔、志向高远,每以天下为己任,因而才能写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那样流传千古的不朽文字。梁任公正气沛然、胆识过人,所以才写出《少年中国说》那样掷地有声、振聋发聩的文字。鲁迅铁骨铮铮、嫉恶如仇,笔下文字也如匕首、似投枪,令众多魑魅魍魉现形,让那些“不是东西者流缩头”。

              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词有境界品自高。同理,文有筋骨气自雄。文章有了筋骨就有了生命、魂魄、气势,有了存在的价值。(B)诗歌有了筋骨,就有了“李杜诗篇万古传”;史论有了筋骨,就有了“班马文章勘墨铅”;散文有了筋骨,就有了前后《赤壁赋》;小说有了筋骨,就有了中国小说四大名著。而且,有了筋骨,短章可有清绝精悍之美,长篇可有丰腴博大之美,古文可有古朴典雅之美,今文可有现代时髦之美。

              ⑦时下,各种文章铺天盖地,多如恒河之沙,其中不乏精品佳作,但多数是平庸篇章,还有不少等而下之文章,既无思想性,也无艺术性,更无观赏性,不忍卒读,形同文字垃圾。究其原因,主要是作者自己没“筋骨”,没思想高度,没境界担当,没胆识正气,亦没生活积累,指望他们写出有筋骨的作品,也实在是有些难为了。“文章千古事,得失寸心知”,每个作者在下笔之时,不妨自问:本文有筋骨吗?         

                                                           (选自《湖北日报》,有改动)


            • 8.

              人生需要自我雕琢

              ①漳浦天福石雕园的石雕造型优美,形态各异。其中“自我雕琢”的石雕寓意深远。“自我雕琢”为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手握铁锤,刻苦磨炼,为拥有完美的形象不懈地自我雕琢,不断地自我提高,以达到理想的境界。这种情景让人很容易联想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的深刻道理。

              ②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

              ③回顾历史,纵观世相。许多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昂扬奋进,一步步走进成功的殿堂。晋代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徐悲鸿刻苦努力,备发向上,才不愧对艺术大师的称号;邰丽华不懈努力,以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演绎着聋哑人的美丽与坚强,深深地打动了中国和世界。凡人与伟人,成功与失败,大多都不是输在起点,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是否具有自我雕琢的精神。

              _____A_______。俗话说:“心静乾坤大。”面对物欲横流、觥筹交错的世界,必须拥有一颗宁静的心。“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就是告诉我们:在喧嚣与浮躁的生活状态里,在欲望与诱惑面前要沉着淡定 ,静心修炼;宁静才能致远。

              ______B______。“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须知,任何一朵鲜花的盛开,都要花苞的长期孕育。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查《本草纲目》的问世。“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自我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只要有水滴石穿的恒心和毅力,就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_____C_______。外塑形象,更需内强素质。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度决定视野,才足以在金钱名利前抵御诱惑;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丰富知识,浸润心灵,才可以在竞争的时代里自由驰骋;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宽以待人,爱心常伴,感恩相随,才足以在漫漫人生中绽放美丽。

              ⑦在纷纷扰扰的社会中,我们要想立于不败之地,就要自我提升,雕琢自己的思想、智能、心性,让自己健全起来。

              ⑧人生需要自我雕琢,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 9.

              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吴晓波

                 ①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②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③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或,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误导了很多少年。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④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⑤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现在,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⑥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个领域,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这个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⑦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外人不知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⑧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⑨在流传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底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⑩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

                 ⑪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的诞生,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付出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 10.

              阅读《有所敬畏》一文,完成下列各题。

                        ①在这个世界上,有的人信神,有的人不信,由此而区分为有神论和无神论者,宗教徒和俗人。不过,这个区分并非很重要。还有一个比这重要的多的区分,便是有的人相信神圣,有的人不相信,人由此而分出了高尚和卑鄙。

                      ②一个人可以不信神,但不可以不相信神圣。是否相信上帝、佛、真主或别的什么主宰宇宙的神秘力量,往往取决于个人的某种神秘体验,这是勉强不得的。一个没有这些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可能是一个善良的人。然而,倘若不相信人世间有任何神圣价值,百无禁忌,为所欲为,这样的人就与禽兽无异了。

                    ③相信神圣的人有所敬畏。在他心目中,总有一些东西属于做人的根本,是亵渎不得的。他并不是害怕受到惩罚,而是不肯丧失基本的人格。不论 他对人生怎样充满着欲求,他始终明白,一旦人格扫地,他在自己面前竟也失去了做人的自信和尊严,那么,一切欲求的满足都不能挽救他的人生的彻底失败。

                    ④相反,对于那些毫无敬畏之心的人来说,是不存在人格上的自我反省的。如果说“知耻近乎勇”,那么,这种人因为不知耻便显出一种卑怯的无赖相和放肆样。只要不受惩罚,他们可以在光天化日下干任何事。他们的行为每每使善良的人们不解,因为善良的人们无法相信,世上竟然真的会有这样丧失起码人性的人。这种人最终会受到法律或正义力量的制裁。

                      ⑤赤裸裸的凶蛮和冷漠只是不知耻的粗糙形式,不知耻还有另一种形式。有的人有很高的文化程度,仍然可能毫无敬畏之心。他可以六亲不认,背叛朋友,然后装出一副无辜的面孔。其所到之处,再神圣的东西也敢践踏,再美好的东西也敢毁坏,而且内心没有丝毫不安。不论他的头脑里有多少知识,他的心是蒙昧的,真理之光到不了那里。这样的人有再多的财富,也不懂得财富的意义;交再多的哥们,也体味不了友谊的纯正;                     。我一直深信:不相信神圣的人,必被世上一切神圣的事物所抛弃。(选自《甘肃日报》,有改动,周国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