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体育娱乐化,亲民还是庸俗

              新媒体时代下的这届里约奥运会,仿佛一场盛大的网络狂欢,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娱乐热点刷爆各种社交媒体。如今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不禁让人开始反思:体育的娱乐化,究竟是亲民还是庸俗?

              观点一:            

              原来的体育明星,都是高大全、伟正光的形象,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人们对他们只有崇敬,没有亲近。这与当时刻板的体育传播模式有关,当时是单方面的灌输,现在是全方位的互动,时代不同了,体育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竞技体育以成绩为中心,体育传播以受众为中心,受众越多越广越好,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关注度,快速提高关注度的最好方法就是娱乐八卦,在轻松搞笑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把这项体育项目推向大众,何乐而不为呢?

              观点二:人们都希望看到真实生动的比赛

              生怕里约变成“奥运会春晚”的人们可以放宽心,傅园慧、张国伟的表情包成为热潮,绝不会妨碍正面、积极的体育精神去传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这是体育竞技自带的基因。我们也绝不会因为娱乐热潮,而无视精彩的体育竞技。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从来不缺少正剧。同样的,在这个舞台上也不能缺少插曲、花絮,甚至是反面剧情,正如每一部电影都无法缺少反面角色一样。这才是真实的奥运会大戏,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今天已经是网络的世界,信息大爆炸,表达更自由。如果两眼只盯着正面引导和传播,试图在现今社会里实现只有一种声音的“理想国”,这才是全社会的浅薄。

              观点三:对体育的认识不应表面化

              网红和段子成为热议的话题,比赛本身反倒成了配角,当一众娱乐媒体都开始将奥运会作为他们的素材库时,大众对体育的关注点也会随着娱乐报道发生偏移,而它最终的偏移方向是绝不会回归到体育本身的,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就会表面化,甚至于无知化。体育到底是什么?娱乐?狂欢?这都不是体育!当抛却体育本身,带着娱乐至死的眼光去观看奥运会比赛时,不如换个频道去看看各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吧,那里带给你的快乐可能会更多。

              (1) 阅读“观点一”相关内容,提炼观点。 (2) 结合“观点二”相关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从来不缺少正剧

              (3) 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你认为它可以论证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为期16天的奥运会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洪荒之力”这个词,但很少有人知道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

              (4) 下面是另外两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有理有据地阐述。

              观点四:体育娱乐化能减少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观点五:没有一个运动员是靠说段子而成功的

            • 2.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现。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3) 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______。 

            • 3.

              生活中需要思索


              ①记得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不能想象,他每次在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在中国,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于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定要审慎地探求人生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而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一生中只知道吃饭、睡觉而不会思索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    

              ⑦生活中需要思索!


              (1)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2) 在文章第②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选择一种方法说说它的作用。
              (4) “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句中的“更”能否删去?为什么?
              (5) 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感受,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 4. 善的友爱
                                                    朱佩娴
                  ①一位哲人曾把友爱分为三种:“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和“善的友爱”.他认为,人们之所以互相友爱,主要出于三种原因:一是能够从对方身上得到好处,这就是“有用的友爱”;二是对方能够为自己带来快乐,比如人们愿意同幽默的人相处,是因为这个人能够带来快乐,这就是“快乐的友爱”;三是 基于一种善良的愿望,希望对方好而形成的友爱,这就是“善的友爱”.从一定意义上说,友善就是“善的友爱”,它源自人们对善的追求,传递的是平等、尊重和互助.
                  ②稍加分析就 不难理解,“善的友爱”比“有用的友爱”“快乐的友爱”更值得倡导.有用或快乐都很难持久;当一方不再能为另一方带来好处或快乐时,这种友爱就容易破裂.而“善的友爱”是基于希望对方好的利他精神,这种精神基于理性认知和自觉,能促使人与人之间建立持久、稳定的友好关系.因此,“善的友爱”更稳定、更持久,也更值得人们去追求.一段时间以来,社会各界就“路人跌倒扶不扶”的问题展开了热烈讨论.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妨问一下自己;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亲人,我会扶吗?如果跌倒的人是我的客户,我会有扶吗?相信大多数人的回答是“扶”.因为扶亲人是亲情使然,扶客户可能带来好处.但是,如果跌倒的是一个素不相识的人,我会扶吗?对于这个问题,一些人就纠结了.因为有“扶 路人反被讹”的案例在先,人们就会想:扶他不一定会带来好处,反而可能带来麻烦和损失.在这种情况下,能做到毫不犹豫帮扶的人,一定有利他精神在作支撑.在这里,选择“扶”不是期望从陌生人身上得到某种好处,而是基于为他人好的“善的友爱”.只有这种友善成为扶者与被扶者的一种共识,互信互爱的良好人际关系才能得以维系.
                  ③基于“善的友爱”,人们才不仅“各扫自家门前雪”,而且会“管他人瓦上霜”;基于“善的友爱”,经济社会生活才不只是“有用无用¨的考量和利益交换,更是在交往交流中实现互助共赢,在实现自我利益的同时促进他人的利益的增加.在社会意识多样多变的社会转型期,我们更需要用“善的友爱”架起心与心沟通的桥梁、形成人与人联系的纽带,雅斯贝尔斯说:“用一棵树摇动另一棵 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这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友善的原因所在.
                  ④歌曲《爱的奉献》这样唱道:这是心的呼唤,这是爱的奉献…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这反映了人们的期望,道出了爱的力量抑或说“善的友爱”的力量.                            (摘自《人民日报》有改动)
              (1)作者在这篇文章中表明了怎样的观点?
              (2)第②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请给文章第②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仿照示例写一个句子.(要求:意义相关,句式工整)
              示例:善的友爱是春雨,悄无声息,滋润万物;
              善的友爱是    
            • 5.

              强者让不适变得舒适 

              王 石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有人说过,“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就像狂风中展翅翱翔的雄鹰,就像沙场上驰骋奔腾的骏马,强者永远懂得接受不适,改变不适。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变得像睡觉前刷牙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让自己舒适一些,但是后来我明白一些不适有时并不是件坏事。事实上,你可以学会享受这种不适,例如,我每天都会做一些力量训练,虽然这点不适不会严重到我讨厌的地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能逃避的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借口。我开始告诉自己,既然锻炼肌肉这点痛苦和不适并不影响什么,我不如坚持下去,看看结果怎么样。于是,我制定了计划表格,让这点不适参与我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15个引体向上,我会在引体向上那一栏写上15,每个月我都会换新的纸张,并总结上个月的情况。不经意间,几个月时间我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早起的习惯,其实每天闹铃一响就起床和再睡几分钟起床效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会有点小不适,后者会更舒适一些。我给自己制定了闹铃一响就起床的计划。只要我能在闹铃响后就立刻爬起来,就在纸上写下+1,如今,我已经坚持超过200+了。
                 后来 ,我发现任何只要是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生活中的强者有很多,你最敬佩的强者是谁,请举例谈谈你为什么最敬佩他?
            • 6.

              读永恒的书

                                                       周国平

                 ①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是通过各种物质形式保存的,其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就是文字。因而,在我们日常的精神活动中,读书便占据着很大的比重。一般而言,我们很难想像一个关注精神生活的人会对书籍毫无兴趣。“我扑在书籍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一样。”高尔基说的这句话,非常贴切地表明了这一点。

                 ②然而,古今中外的书不计其数,该读哪些书呢?从精神生活的角度出发,我们也许可以极粗略地把天下的书分为三大类。一是完全不可读的书,这种书只是外表像书罢了,实际上是毫无价值的印刷垃圾,不能提供任何精神的启示、艺术的欣赏或有用的知识。在今日的市场上,这种以书的面目出现的假冒伪劣产品比比皆是。二是可读可不读的书,这种书读了也许不无益处,但不读却肯定不会造成重大损失和遗憾。世上的书大多属于此类。我把那些专业书籍也列入此类,因为它们只对有关专业人员才可能是必读书,对于其他人却是不必读的书,至多是可读可不读的书。三是必读的书。这类书每一个关心人类精神历程和自身生命意义的人都应该读,不读便会是一种欠缺和遗撼。

                 ③应该说,这第三类书在书籍的总量中只占极少数,但绝对量仍然非常大,它们实际上是指人类文化宝库中的那些不朽之作,即所谓经典名著。这些伟大作品不可按学科归类,不论它们是文学作品还是理论著作,都必定表现了人类精神某些永恒的内涵,因而具有永恒的价值。在此意义上,我称它们为永恒的书。要确定这类书的范围是一件难事,事实上不同的人就此开出的书单一定有相当的出入。不过只要开书单的人确实有眼光,就必定都会选中一些最基本的好书。例如,他们决不会遗漏掉《论语》、《史记》、《红楼梦》这样的书,柏拉图、莎士比亚、托尔斯泰这类作家的著作。

                 ④在我看来,真正重要的倒不在于你读了多少名著,古今中外的名著是否全读了,而在于要有一个信念,那便是非最好的书不读。有了这样的信念,即使你读了许多并非最好的书,你仍然会逐渐找到那些真正属于你自己的最好的书,并且成为它们的知音。事实上,对于一个具有独特个性的追求的人来说,他的必读书的书单绝非照抄别人的,而是在他自己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的,这个书单本身也体现着他的个性。正像罗曼•罗兰在谈到他所喜欢的音乐大师时说的:“现在我有我的贝多芬了,犹如已经有了我的莫扎特一样。一个人对他所喜爱的历史人物都应该这样做。”

                 ⑤费尔巴哈说,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至少就精神食物而言,这句话是对的。从一个人的读物大致可以判断他的精神品位。一个在阅读和深思中与古今哲人文豪倾心交谈的人,与一个只读明星轶闻和凶杀故事的人,他们当然有着完全不同的内心世界。天下好书之多,一辈子也读不完,我们岂能把只有一次的生命浪费在读无聊的东西上。

              (1) 

              第①段从人类最重要的精神财富形式是文字写起,其作用是什么?

              (2) 

              纵观全文,作者对读书提出了哪些建议?

              (3) 

              如何理解第⑤段引用费尔巴哈“人就是他所吃的东西”这句话?

              (4) 

              文章认为《论语》、《史记》、《红楼梦》属于永恒的书,请你以其中一例来说明此观点,也可列举其他名著为例进行表述。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