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体育娱乐化,亲民还是庸俗

              新媒体时代下的这届里约奥运会,仿佛一场盛大的网络狂欢,每天都有层出不穷的娱乐热点刷爆各种社交媒体。如今奥运会已经落下帷幕,不禁让人开始反思:体育的娱乐化,究竟是亲民还是庸俗?

              观点一:            

              原来的体育明星,都是高大全、伟正光的形象,高高在上,不食人间烟火,人们对他们只有崇敬,没有亲近。这与当时刻板的体育传播模式有关,当时是单方面的灌输,现在是全方位的互动,时代不同了,体育传播的方式也发生了改变。竞技体育以成绩为中心,体育传播以受众为中心,受众越多越广越好,所以一定要想方设法提高关注度,快速提高关注度的最好方法就是娱乐八卦,在轻松搞笑的氛围中,潜移默化地把这项体育项目推向大众,何乐而不为呢?

              观点二:人们都希望看到真实生动的比赛

              生怕里约变成“奥运会春晚”的人们可以放宽心,傅园慧、张国伟的表情包成为热潮,绝不会妨碍正面、积极的体育精神去传播,追求更高、更快、更强,坚持公平、公正、公开,这是体育竞技自带的基因。我们也绝不会因为娱乐热潮,而无视精彩的体育竞技。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从来不缺少正剧。同样的,在这个舞台上也不能缺少插曲、花絮,甚至是反面剧情,正如每一部电影都无法缺少反面角色一样。这才是真实的奥运会大戏,才是真实的社会生活。今天已经是网络的世界,信息大爆炸,表达更自由。如果两眼只盯着正面引导和传播,试图在现今社会里实现只有一种声音的“理想国”,这才是全社会的浅薄。

              观点三:对体育的认识不应表面化

              网红和段子成为热议的话题,比赛本身反倒成了配角,当一众娱乐媒体都开始将奥运会作为他们的素材库时,大众对体育的关注点也会随着娱乐报道发生偏移,而它最终的偏移方向是绝不会回归到体育本身的,大家对体育的认识和了解就会表面化,甚至于无知化。体育到底是什么?娱乐?狂欢?这都不是体育!当抛却体育本身,带着娱乐至死的眼光去观看奥运会比赛时,不如换个频道去看看各卫视的真人秀节目吧,那里带给你的快乐可能会更多。

              (1) 阅读“观点一”相关内容,提炼观点。 (2) 结合“观点二”相关内容,理解下面句中划线词的含义。

              在奥运会这个舞台上,从来不缺少正剧

              (3) 分析下面链接材料,你认为它可以论证哪个观点?请说明理由。

              【链接材料】

              为期16天的奥运会结束后,几乎所有人都知道了“洪荒之力”这个词,但很少有人知道傅园慧在女子100米仰泳半决赛中,以58秒95的成绩排名第三,晋级决赛。

              (4) 下面是另外两个观点,请选择其中一个进行有理有据地阐述。

              观点四:体育娱乐化能减少竞技体育的残酷性

              观点五:没有一个运动员是靠说段子而成功的

            • 2.

              ①无私奉献是人类最纯洁、最崇高的道德品质。她像冰山雪莲,洁白无瑕;她像满山杜鹃,情暖人间。在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明史中,最耀眼的是无私奉献的灿烂光辉,最醒人的是无私奉献的杰出人物。屈原、司马迁、杜甫、孙中山等,他们之所以耀眼、醒人,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业绩,无私地奉献给了社会、祖国和人民。“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句诗为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作了一个形象的诠释。

              ②那么,怎样才能达到无私奉献的境界呢?

              ③无私奉献,要确立自己的远大理想。理想就是人生追求的目标,也就是那种对人类和社会有较大意义的奋斗目标。人的高层次的精神需要比贪图享受的物质需要更具有驱动力。

              ④高尔基说过:“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力就发展得越快,对社会就越有益。人的思想境界高一分,无私奉献的精神就会登上一个新阶梯。”

              ⑤古代的先贤,现代的英雄,当今的模范,不都是为追求理想的人生目标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吗?古代大禹怀着治服洪水、为民除害的宏愿,三过家门而不入;现代的无数先烈为了民族的解放,甘洒热血写春秋;今日的优秀青年为了实现远大理想,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之中去。

              ⑥无私奉献,要培育忘我的献身精神。有人把人生的境界分为“小我”、“大我”、“忘我”三个层次。“小我”者,利己也,只顾自己而不顾集体;“大我”者,热衷于为社会做贡献,但缺乏献身精神;只有“忘我”者,才能像一滴水溶化在大海里一样,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

              ⑦无私奉献,要树立不为名利的价值观。要使自己能够真正地做到无私奉献并非易事。无私奉献之难点在于“无私”二字。正如布莱希特所说:“无私是稀有的道德,因为从它身上是无利可图的。”要做到无私奉献,就要树立不追逐名利的人生价值现。只有树立了这种价值观,才能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做到无私奉献。

              ⑧无私奉献,要坚持埋头苦干的务实态度。如果说“无私奉献”是我们思想修养追求的彼岸,那么“埋头苦干”则是抵达这一彼岸的桥梁。因为无私奉献不是凭口头怎么说,而是要看行动怎么做。就是说,无私奉献不仅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更重要的还要表现为实实在在的具体行动。作为工作,就应为国家和人民多生产合格的产品;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

              ⑨让我们吸吮中华民族的精神营养,把自己培养成为一个无私奉献的人。

              (1) 文章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章第④⑤两段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论证方法。 (3) 将文章第⑧段的横线上应填写的句子写在下面。

              作为农民,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军人,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科学家,就应______________;作为学生,就应______________。 

            • 3.

              英雄与奸贼

              ◆易中天

              ①身败名裂的王敦是东晋第一叛臣,也是东晋第一英雄。他的气焰嚣张,他的飞扬跋扈,他的镇定自若,他的睥睨一切,都让后人极为向往。

              ②奸贼与英雄何以出现在一人之身?这要从曹操说起。

              ③许劭(shào)是东汉末年著名的评论家,每个月的初一都会对当时的人物发表评论,叫“月旦评”(大年初一叫元旦,每月初一叫月旦)。被许劭点评过的人都立即名闻天下。年轻的曹操去见他,许劭给出了这样的评价:清平之奸贼,乱世之英雄。

              ④奸贼,英雄,合起来就是奸雄。从此,奸雄二字,就成了曹操的标签。奸雄是英雄吗?在汉末魏晋时期,似乎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⑤我们来看“英雄”这个词,草之精秀者为英,兽之特群者为雄。很明显,英和雄是一回事,即卓异突出。只不过植物中最优秀的叫英,动物中最杰出的叫雄。就像群和众一样,动物叫群,人类叫众。所以一个人,像花儿一样漂亮就叫英俊,像虎豹一样强劲就叫雄姿。于是,原本用于动植物的“英雄”挪用到人物,得到这样的定义:聪明秀出谓之英,胆力过人谓之雄。显然,英,就是才华出众,如   A   ;或天赋过人,如   B   ;或青春焕发,如   C   。雄,则是大无畏的,如雄霸;或强有力的,如雄风;或极威武的,如雄赳赳。

              ⑥据此,曹操当然是英雄。他自己这么认为,别人也这样看。有一次,匈奴派使节来华。魏王却因其貌不扬而自惭形秽,便让崔琰(当时的美男子)代为接见,自己扮作卫士握刀站在一旁。事后,曹操派人去问使节:你对魏王的印象怎么样?使节说:魏王(指崔琰)仪表堂堂。但他坐榻旁边那个“捉刀人”(指曹操),才是真正的英雄。

              ⑦此事的真实性不妨存疑,体现出的观念却无疑属于那个时代。第一,英雄是引人注目的。第二,一个人是不是英雄,无关乎外貌,也无关乎道德,只关乎气质。或者禀赋非凡,英气逼人。

              ⑧在汉末和魏晋人的眼里,枭雄、奸雄都是英雄。因为那是一个乱世。乱世出英雄。也    英雄,    能在乱世一显身手,大展宏图。

              ⑨这是一种新的价值取向。

              ⑩众所周知,两汉推崇的是功业,汉代风云人物都是与功业联系在一起的,比如张骞通西域,卫青平匈奴,司马迁写史记。没有这些功业,他们就没有价值,也不被世俗所承认。

              ⑪魏晋却不以成败论英雄。只要有英雄之志,哪怕未能如愿或功败垂成,也照样能得到人们的敬重。比如祖逖和刘琨。关于他们闻鸡起舞和击楫中流的故事,如今已成为中国人的励志教材。事实上,他们俩都未能实现自己的愿望。祖逖忧愤而死,刘琨被人冤杀,却像出师未捷的诸葛亮一样让人怀念

              ⑫人物比功业更重要,这是一个转变。也许,这就是“魏晋风度”了:道德评判退隐,个人价值彰显。吸引眼球颠倒众生的,不再是功业、节操、学问,而是气质、才情、风神。或者说,正因为怀疑和否定了外在权威,才有了内在人格的觉醒和追求。

              ⑬所以,英雄可以同时是奸贼。

                                                                                                                                                       ——选自易中天《魏晋风度》(有改动)


              (1) 纵观全文,说说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2) 结合上下文,在第⑧段的横线上填上一组关联词。 (3) 请将“英气”“英才”“英年”三个词语分别还原到第⑤段中A、B、C处。 (4) 第⑩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 “魏晋不以成败论英雄”,请结合第⑪、⑫段的内容说说杨修能算是那个时代的英雄吗?为什么? (6) 【积累链接】文中提到“出师未捷的诸葛亮”“让人怀念”,不禁令人想到《出师表》中表现他临危受命、大义担当的千古名句:                         ,                                        
            • 4.
                              

                 ①当下是一个“成功学”泛滥的时代。在中国有很多扭曲和乱象,都与追求表面上的成功有关。我们往往只追求现实的结果,不追求真理;我们把结果看得非常重,因此我们无法享受过程;我们为了实现某种愿望,往往不择手段。

                ②2012年,我参与了伦敦奥运的报道。伦敦奥运会的口号是“影响一代人”。有记者提问:“体育如何影响一代人?”伦敦奥组委的一位官员回答:“体育教会孩子们如何去赢。”这句话很正常,在中国,很多事都能教孩子们如何去赢,但是他的下一句话让我格外感动:“同时,教会孩子们如何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③这是中国人很缺乏的一种教育。在我们的教育体系中,孩子从小到大,什么时候学习过体面并且有尊严地输?

                ④我记住了这句话。一方面,它让我更加明白,为什么体育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着如此重要的角色;另一方面,它像一面镜子,映照出此时的中国。

                ⑤其实老祖宗早已明白这个道理,说“人生不如意事十有八九”。既然不如意事十有八九,那么为什么我们从来不教“十有八九”时的心态和应对方法?相反,十之一二的成功,被看得极其重要;十之八九的挫折,也被放大到无以复加。

                ⑥回头看中国历史,包括世界历史,想想看,失败很可怕吗?中国有无数的历史人物,他们之所以伟大,是因为失败,而不是因为成功。

                ⑦岳飞是因为成功才伟大吗?如果我们从现在“成功学”的角度来看,岳飞很失败。不管仗打得怎么样,岳飞终究被朝廷用20道金字令牌召回,最后还给“办”了。在当时来说,他是一个失败者。

                ⑧项羽是成功者吗?作为一个男人,一个将领,项羽已经失败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吧?但是他仍然以英雄的形象,存留于中国的戏剧故事和百姓谈论当中。反倒是“成功者”刘邦,会让我们在内心里产生某种不屑或者不那么喜欢的感觉。

                ⑨失败,其实有很多意义,这些意义比成功的意义大,或者说有一种成功必须是以失败作为助推力的。南唐李后主的失败极其惨痛,我们想要经历那样的失败都很难。但我们至今仍在谈论他,为什么?因为他作为一个伟大的文学创作者,留在了中国的文学史上。如果不是彻底的国破家亡,他会写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样一种感怀吗?不在他的文字中,失败,竟然成为了一种美妙的意境。

                ⑩还有很多伟大的诗人,正是因为人生中的不幸、挫折和难过,才创作出了伟大的作品。我们都知道苏轼的作品好,但苏轼的官宦生涯其实是非常糟糕的,他屡屡被排挤,被贬谪,即便这样,他仍然留下了传世的佳作,连生活中的负面情绪也找到了别出心裁的出口,否则“东坡肉”是哪儿来的?所以,以史为鉴,回归到个人去看,我们应该知道,失败有时是必要的,而且是伟大创作的重要动因。

                ⑪此外,我们还应该明白,挫折与失败原本就为变革提供了机会。要知道,人在胜利的时候是不必做决定的,但在失败的时候要做决定。   

                 ⑫做出决定,往往意味着一种变革的开始,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呢?每当失败与挫折来临,你应该怀着好奇心去看待它,试图弄明白它的目的:难道这是一次提醒?难道我应该做出一个更好的决定?

                             (摘自白岩松著《白说》,2015年9月出版,有删改)

              (1) 请为本文拟一个标题,作为本文的中心论点。

                                                                                     

              (2) 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⑩段的论证思路。

                                                                                     

                                                                                     

              (3) 文章的第⑥---⑩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什么?有何作用?

                                                                                    

                                                                                    

              (4) 联系全文和自己的生活实际,举例谈谈如何将自己的失败变为“美妙的意境”。

                                                                                     

            • 5.

              生活中需要思索


              ①记得马克思的座右铭是“思考一切”。这句话告诉我们,生活中需要思索。  

               ②翻开中外五千年的历史画卷,不难发现,大凡有过卓越成就的人,都与“思索”结有不解之缘。科学巨匠爱因斯坦,在牛顿提出了天体运动方面的定律之后,经过自己反复思索和实验,终于创造出了震惊世界科坛的“狭义相对论”。爱迪生在试制电灯的过程中,经受了几万次试验的失败,终于,他成功了。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成功就是思索的成果。不能想象,他每次在失败之后,停止了思索,而最终能够制成电灯来造福人类。在中国,这样的事例也不胜枚举,              。《论语》中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可见,思索是何等的重要。凡事思索了再做,做起来就会比较得心应手。这种例子是不胜枚举的。   

               ③那么,青年面对生活是否也要注重于思索呢?答案也应当是肯定的。   

               ④青春,是短暂的,但它却是人生道路上的一个重要阶段。在青年时期,一定要审慎地探求人生的意义。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  

               ⑤如今,我们面临社会经济转型,面对现代产业和高新技术,将会遇到许多不甚了解,甚至是全新的问题。时代在向我们挑战,青年人任重而道远,不思索行吗?  

               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失去思索的生活是平庸的、僵化的生活。一生中只知道吃饭、睡觉而不会思索的人,无异于一具行尸走肉。思索,不是胜利的附庸,而是成功的前奏。它能驱散意识中的迷雾,融化灵魂中的冰霜,把人引向无比幸福的明天。    

              ⑦生活中需要思索!


              (1) 这篇文章的论点是                  
              (2) 在文章第②段横线处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3) 第二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请选择一种方法说说它的作用。
              (4) “就这一点来说,青年更需要思索”句中“这一点”指的是什么?句中的“更”能否删去?为什么?
              (5) 结合你的学习或生活感受,谈谈阅读本文后的感受。
            • 6.

              强者让不适变得舒适 

              王 石
                 这个世界上有两种人,一种人是强者,一种人是弱者。强者给自己找不适,弱者给自己找舒适。有人说过,“同在一个环境中生活,强者与弱者的分界就在于谁能改变它。”想要变得更强,就必须要学会强者的必备技能,那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

                 如果你学会了这种技能,你可以搞定很多事情,例如克服拖延,健身,学习新语言,探索未知领域等等。但是很多人都倾向于回避这种不舒适,毕竟没有一件事情是简单的,都需要付出很多努力,忍受很多痛苦,甚至是让自己遍体鳞伤。就像狂风中展翅翱翔的雄鹰,就像沙场上驰骋奔腾的骏马,强者永远懂得接受不适,改变不适。例如,你想要改掉拖延的毛病,你必须要在任务出现的时候给自己设定时间期限,然后立即去做,直到任务完成。但是在做的过程中会有各种各样的干扰,你必须要与之相斗争,其过程必然是痛苦的,这种不适会持续很久,直到有一天你习以为常了,那么你也就不再拖延了。这个过程,就是让不适变得舒适,变得像睡觉前刷牙一样,成为一种习惯。

              我以前一直觉得我们应该让自己舒适一些,但是后来我明白一些不适有时并不是件坏事。事实上,你可以学会享受这种不适,例如,我每天都会做一些力量训练,虽然这点不适不会严重到我讨厌的地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能逃避的困难,我们总能找到借口。我开始告诉自己,既然锻炼肌肉这点痛苦和不适并不影响什么,我不如坚持下去,看看结果怎么样。于是,我制定了计划表格,让这点不适参与我的生活,形成一种习惯。每当我完成15个引体向上,我会在引体向上那一栏写上15,每个月我都会换新的纸张,并总结上个月的情况。不经意间,几个月时间我已经做了1000个引体向上了。
                 用同样的方法,我们可以训练自己早起的习惯,其实每天闹铃一响就起床和再睡几分钟起床效果没有什么区别,但是,前者会有点小不适,后者会更舒适一些。我给自己制定了闹铃一响就起床的计划。只要我能在闹铃响后就立刻爬起来,就在纸上写下+1,如今,我已经坚持超过200+了。
                 后来 ,我发现任何只要是有一点不适的事情都是可以训练的,我们可以将一件不适的事情变成一种习惯,然后你会离不开它,觉得这点小痛苦其实是平淡无奇生活中的一种调味料。这件事由不适变得舒适,良好的习惯就是这样养成的。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3) 文中第二段划线句的论证方法是什么?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 生活中的强者有很多,你最敬佩的强者是谁,请举例谈谈你为什么最敬佩他?
            • 7.

              (三)最好的化妆是读书

                  ①在我看来,读书之要在于提升气质。人通过读书,在幽幽书香潜移默化的熏陶下,自可化浊俗为清雅,变奢华为淡泊,转促狭为开阔,令偏激为平和。

                  ②古人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就是对读书之于造就人的气质的最好诠释。气质,说到底,其实是一个人对学习、工作和生活的一种态度。坚持多读书,人就会逐步改变对人生的态度,进而不断提升属于自己的独特气质。记得著名学者张中行说过:“我主张多读书,念的书多了,脑子里装着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甚至西方的康德、爱因斯坦等等,一般的几张钞票是看不起的。”众所周知,“善养吾浩然之气”,代表着古人修养的最高要求。文天祥慷慨就义后,人们发现,在他的腰带上写着:“孔曰成仁,孟曰取义,惟其义尽,所以仁至。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文天祥的坚贞不屈、英勇就义,不就是他毕生读书学习、修养积累的结果吗?文天祥身上凸现的刚正不阿的气质,是那样的让人肃然起敬。

                  ③无独有偶,蒋逸人是鲁迅笔下蒋瑞藻的儿子。“文革”时,要他交代已故父亲“反动文人”的罪行,他带上鲁迅的书,去问造反派头头:“鲁迅是反动还是革命的?”头头说当然是革命的。他又问那对鲁迅有帮助的是什么人?头头说当然也是革命的。他就翻开鲁迅的书给他们看,鲁迅说他读了蒋瑞藻的书“颇获裨助”,造反派头头哑口无言。在那个“人人不敢多言逆来顺受的年代,他敢与造反派叫阵”,靠什么?靠的就是气质——由知识、智慧和正义打造的勇士之气。

                  ④人的容貌自会有好差,虽说通过化妆差的容貌也可以得到一定的改观,但这只是“治标”之举而并非“治本”之策。诚如一位台湾化妆师所言:“化妆只是最末的一个枝节,它能改变的事实很少。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体质,让一个人改变生活方式,睡眠充足,注意运动和营养,这样她的皮肤改善,精神充足,比化妆有效得多。再深一层的化妆是改变气质,多读书、多思考、多欣赏艺术……”读书改变气质,是因为书中有“骤雨初霁晴日丽天的束束彩虹,沉沉黑夜划破苍穹的道道闪电,乌云散去妆点西天的抹抹晚霞”,读书者手捧心仪已久的书籍,在抖动的书页里,与高尚的智慧的人们进行着心灵的沟通,时时享受着书籍中那些充满人文精神的生活;是因为读书者总是心无挂碍、崇尚俭朴,看淡人世间的功名利禄,经得起诱惑,耐得住寂寞。如此读书,读书如此,读书人不就是在净化自己的人生、实现灵魂的泅渡吗?曾国藩说过这样一番话:“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以变换气质,古之精相法者,并言读书可以变换骨相。”他还说:“书味深者,面自粹润。”“面自粹润”,不仅是指肉体的面部,更是指精神的内在。否则,就很难理解林语堂所言:“章太炎脸孔虽不漂亮,王国维虽有一根辫子,但是他们是有风韵的。”精神气质的美,当比任何肉体的美重要,且无可替代。

                  ⑤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如果,以“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是求,功利心十足,陷于“匆匆忙忙、嘈嘈杂杂,混混沌沌、晕晕乎乎”的境地,怎能造就从容、优雅的气质?读书,若拒绝阅读经典,拒绝精致阅读,哪怕读得再勤奋再多,亦无济于事,充其量,不过沦为“两脚橱柜”而已,与提升气质无关。

              人,不能选择改变容貌,但可以选择改变气质;人,要选择改变气质,就必须选择读书——因为只有读书,才可以让人充实灵魂世界而变得越来越自信,变得越来越超凡脱俗,以至变得越来越有高雅的气质。

              (1) 18、请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9、第⑤段中,画线句“读书,能否真正提升一个人的气质,关键取决于读书的目的和读书的方法”中“关键”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20、第②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请任举一例进行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21、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