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①我在始发站上了公共汽车,坐到最后一排。在我的后面,紧跟着上来一对母女。妈妈三十多岁,戴着无框眼镜。她的女儿五六岁,怀里紧抱着一只毛绒玩具。那时车厢里尚有部分空座,可是小女孩瞅瞅那些空座,然后坚定地指指我,对她妈妈说:“我要坐那里。”

              ②我愣住了。 

              ③女人抱歉地冲我笑笑。她低下头,对小女孩说:“咱们去那边靠窗的位置坐吧。” ④“不,我要坐那里!”小女孩再一次指指我。 

              ⑤我不知道小女孩为什么非要坐到我的位置。但我知道,现在她与妈妈犟上了,任女人如何哄她,就是站在那里,不肯随女人去坐。她不去坐,女人也不去,两个人站在狭窄的过道里,任很多人用异样的目光打量她们。 

              我想,现在小女孩想要的并非是一个座位,而是一种满足。习惯性的满足,有理或者无理要求的满足。或许大多数时候,她的这种满足可以在家里得到,在她妈妈那里得到。问题是,现在,她并不是在家里。(A  (1)  

              ⑦“你应该向我要这个座位,而不是你的妈妈。”我终于忍不住了,提醒她说。 

              小女孩似乎没有听到我的话。她看着妈妈,拽着妈妈的手,说:“我要坐那里,我要坐那里。”(B  (2)  

              ⑨“那你们过来坐吧。”我说,“你和你妈妈挤一挤,或者你妈妈抱着你……”虽然我并不想惯着她,可是我实在不忍看到女人尴尬的模样。 

              ⑩“不!”她说,“我不要和妈妈一起坐!我要一个人坐!” 

              这就太过分了。或者说,对她的妈妈来说,这已经远非胡搅蛮缠,而是威胁了。 

              我告诉小女孩,她乘公共汽车是免费的,她的妈妈并没有为她花一分钱。既然是免费,公共汽车上就没有给她准备座位。现在我把座位让给她,她应该把座位让给妈妈。或者,就算她花了钱,就算她有一个座位,有老人或者孕妇上来,她也应该给他们让座。现在,全社会都在这样做。 

              “我要坐那个座位!”小女孩对我的话充耳不闻,她一门心思缠着她的妈妈。 

              我想起一个词:教养。 

              那天,直到终点,我也没有给她让座。我始终坐得安安稳稳,再也没有和小女孩说一句话。而她则始终站在我的面前,拽着妈妈的手,每隔一会儿,就要说一遍“我要坐那个座位”。 

              可是,没有用。她的要求在今天、在这辆公共汽车上、在我的面前,注定不会得到满足。 

              车上的人看着我,看着她,看着她的妈妈,目光里,各种情绪都有。但不管如何,我想,大概没有人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也没有人觉得我应该把座位让给她。 

              那天我必须拒绝她,不仅要用语言,还要用行动。我想告诉这个小女孩:这世上,有些东西并不属于她。不属于她的东西,并非撒娇,或者威胁唯一可以对她没有立场和底线的妈妈就可以得到的。 

              小女孩终会长大。但愿长大后她会明白:世界不是她家的客厅,别人的东西不是她怀里的毛绒玩具,别人也绝非她的妈妈。 

              这是世间最为简单的道理。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孩子,有些东西不属于你”的表达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品读AB两处画线的句子,任选一处加以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了本文,你明白了怎样的道理?请你从孩子或家长的角度谈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阅读《雪落无声》,然后答题。

                                                                                                                      雪落无声

              ①那是临入伍前一个难忘的日子,天下着雪。午饭后,父亲套上那件早已泛白的军大衣,说要上街给我买件纪念品,不等我想出阻止的理由,他就出了门。

              ②已是入夜,街上华灯竞放,不少的铺子耐不住寒气的侵袭,匆匆打了烊,父亲仍不见回来。我透过雾濛濛的窗玻璃,木然地望着窗外父亲回家必经的那条路。

              ③雪花无声地飘落在路面,瞬间即被来往的车辆碾成一滩水渍,衬着迷离的灯光,延伸出一条狭长的诡谲的寂寥的纽带,除了路面尚在泛光,房顶、树干、地面都裹上了白皑皑的雪衣。(A)路上极少行人,一长溜法国梧桐的影子在北风的呼啸声中像鬼魅一样晃来晃去

              ④父亲会不会发生什么意外?我顾不上户外寒冷的肃杀,冲出门到街上借助满街霓虹搜寻父亲的身影。

              ⑤终于,父亲在我的视野中出现了。他不停地走着,显得很匆忙,灯光把他原本瘦削的影子拉得很长很长。忽然父亲一个趔趄,摔倒在马路上,“爸——”我狂喊着奔向父亲,把他搀扶起来。

              “碎了,碎了,给你买的东西一定是碎了,都怪我不小心。”父亲絮絮地自责,在大衣兜里窸窸窣窣地掏摸着。他身上满是雪,简直成了一个雪人。我觉得心底有一种说不出的东西往上拱,拱得我喉头发涩鼻子发酸,忍不住扑过去抱住父亲的双肩:“爸,我不要,不要……,我只要你平安,好好地……”

              ⑦风卷起雪花,肆意地抽打着我和父亲。我牢牢地拽紧父亲,惟恐他会从眼前失去。许久许久,父亲脱下大衣披在我身上,从大衣兜里掏出四截断开的大理石条。父亲就着路灯光把碎成四块的石条拼成一对完整的镇纸,两行俊逸妍美的行草书赫然入目:海阔凭鱼跃       。我接过断裂的镇纸,紧紧地攥在胸前,心中涌起莫名的感动,一丝温暖洋溢在我的脸上、心中。

              ⑧夜,缓缓地合上了帷幕,(B)那高高曲颈张望的路灯,微笑而宁馨地目送我和父亲向回家的路上走去。

              ⑨雪,依旧纷纷扬扬地……

              ⑩冬夜的一段插曲和逝去的岁月,已经随着入伍前的那场大雪,消融在记忆的古井中了,结合而那两块大理石镇纸,藏匿着父亲炽热的爱心与亲情,永远地被粘合胶维系着,从裂缝中透出父亲关切的眼睛,引导我翻动一页又一页的履历。

              (注:镇纸,写字画画时压纸的东西。)

              (1) 

              30.将第⑦段中划横线句子的后半部分补充完整。

              (2) 

              31.文中第②③段的景物描写突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有什么作用?

              (3) 

              32.文中第③⑧段中画线的A、B两个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各是什么?

              (4) 

              33.第⑥段画线句子运用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父亲怎样的情感?

              (5) 

              34.父亲特意选择这对“镇纸”作为送给“我”的纪念品,主要是为了:      

              (6) 

              35.第⑩段中划线的“从裂缝中透出父亲关切的眼睛,引导我翻动一页又一页的履历”一句的含义是什么?

            • 3.

              多爱一次

              鲁小莫

              前年,他患眼疾,视力严重下降,外物在他眼里只是一团模糊。那是一段心灰意冷的日子。先是单位借故辞退他,而后女朋友离开他。他的心里,成天灰蒙蒙地飘着细雨。

                每天下午他都要去附近一家医院治疗,傍晚时分,再顺原路回来。这条路,他走了20年。路边的每一块石砖,他都再熟悉不过了。可那段时间,这段路整修,到处被挖得坑坑洼洼。

                他极力辨认着坑洼处,尽量绕开,可还是不可避免地闯进去,一次次摔倒。根本没人注意他。他的心里充满愤怒。以前,他曾多次帮助盲人过马路,可为什么自己需要帮助时,却无人理睬?他想,视力恢复后,他一定将这些愤怒,扔垃圾一样统统还给周遭。

                他摔了三天跤。第四天,再经过这段坑洼路时,他听见一阵“咚咚咚”的脚步声,一个小男孩跑来,说:“叔叔,我帮你。”一只小手伸进他的手心。

                他的心里吹进一股清凉的风。由男孩牵引,他很顺利地通过坑洼处。

                此后的第二天、第三天……男孩总是及时出现在他身边。他有些惊讶,问起才知,男孩住在路边,从自家的阳台上,可以看见他走过来。

                他微笑着问:“你家住哪一栋哪一层?”他想视力恢复后,一定要登门感谢,感谢男孩和他的父母。

                男孩却沉默一会儿,说:“叔叔,妈妈说,不要告诉陌生人住在哪里。”

                他笑了,不再过问。

                第二天,他带来一罐饼干。没想到男孩还是沉默一会儿,说:“叔叔,谢谢你!可妈妈说了,不能吃陌生人的东西。”转身又跑了。

                他拿饼干的手擎在半空,愣住。原以为孩子的心,是没有污染的天空。其实,孩子同大人一样,也会遭遇冷漠、自私、欺骗……于是,孩子早早地学会保护自己。这也许无可厚非。令他感动的是,尽管男孩心存警惕,却不妨碍他用一颗善良的心,帮助别人,爱别人。

                他觉得一股强烈的阳光,猛地射进他的心中。

              眼睛康复后,他又找到一份工作。那段路,他还常常走过,他的掌心里,始终留有男孩的温暖。是男孩教会他,不管世界怎样,都不妨碍我们做个好人,多爱一次。

              (《青年文摘》2008年7月上)

              (1) 请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作者的观点。(2分)
              (2) 找出文章中“他”心情变化的句子,写在下面,并说说变化的原因。(5分)

              心情变化的句子:

              变化理由:

              (3) 文章最后一段“那段路,他还常常走过,他的掌心里,始终留有男孩的温暖。”一句中,“男孩的温暖”指什么?(2分)
              (4) 小男孩的妈妈在文中并未出现,但她深深影响着小男孩的行为,请根据文章的相关内容,分析小男孩的妈妈是一个怎样的人。(4分)
            • 4.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去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和我上路了。
                  ③“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 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而空淳。
                  ④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⑤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 !”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⑥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⑦风裹着雪吹过来, 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⑧“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⑨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 !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⑩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还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神情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如果也遇到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什么,爹?”
                 “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 根据作者写作的思路,把情节补充完整,填在下面横线上。
              父亲摸黑砍柴→ _ _               ____ →_ __                  ___
              (2) 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3) 第③段画线处主要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4) 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即“将来你有钱了,不要让别人在你面前低头弯腰”)表达了父亲怎样的心愿。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