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一位母亲创造的奇迹

                 ①“二战”结束后,德国一个纳粹战犯被处决。他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众人的羞辱与谩骂吊死在自家的窗外。

                 ②第二天,邻居们走了出来,一抬头就看见了那个可怜的女人。窗户微开,他两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眼看另一场悲剧就要发生了,人们屏住呼吸默然地观望。

                 ③这时一个叫艾娜的女人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她收养了这个孩子,而她的丈夫曾经因为帮助犹太人而被这个孩子的父亲当街处决。街坊邻居没人理解他,甚至没有人同意让这个孩子留在他们的街区,他们让她把孩子送到孤儿院或者把孩子扔掉。

                 ④艾娜不肯,便有人整日整夜地向她家的窗户扔秽物、辱骂她。她自己的孩子也对她心存芥蒂,甚至以离家出走相威胁。可是,艾娜始终把孩子紧紧抱在怀里,她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你是多么漂亮啊,你是一个小天使。”

                 ⑤渐渐地,孩子长大了,邻居们的行动已不偏激了,但是还有人常常叫他小“纳粹”,同龄的孩子都不跟他玩。他变得性格古怪,常常以搞恶作剧为乐。直到有一天,他打断了一个孩子的肋骨,邻居们瞒着艾娜把他送到了十几里外的教养院。

                 ⑥半个月后,几乎发疯的艾娜费尽周折,终于找回了孩子。当他们再次出现在愤怒的邻居们的面前时,艾娜紧紧地护着孩子,祈求邻居们说:“给他点爱吧,他也会是一个可爱的天使的。”

                 ⑦孩子就在那个时候知道了自己的身世,他痛哭流涕,悔恨充斥着幼小的心灵。艾娜告诉他,最好的补偿就是爱,爱你身边的每一个人。

                 ⑧从此,他痛改前非,认真做人。在别人的诋毁和侮辱面前,他不再针锋相对,在别人有困难时,他又总是不计前嫌,乐于助人,并友善地与人相处,礼貌待人——多年来一直有一个小小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一个不相干的女人给了自己一份母亲的爱,我有什么理由不去爱别人!

                 ⑨中学快毕业那年,别的同伴都会断断续续地收到一些礼物。哪怕是一支钢笔,或是一辆单车,可他什么也没有,他的母亲艾娜依旧日夜操劳,他开始有一丝失落,不知道自己的出生究竟是对是错。

                 ⑩终于,毕业典礼如期举行。校长念一个人的名字,然后这个人就走上台,那一刻是多么神圣而骄傲!作为一个“纳粹”的儿子,他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已是不容易,他多想对世界大喊——我毕业了!

                 ⑪“雅克里……”他听到校长在念自己的名字,他沉重地移动步子,沮丧地向台上走去,“雅克里,祝贺你正式毕业。”这时,雅克里听到台下掌声如潮,他回过头,看见自己的母亲艾娜和许许多多的邻居不知什么时候站在台下,正粲然地冲着他微笑。他的邻居们每家都派了代表来观看他的毕业典礼,这在该校可是史无前例的。

                ⑫“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雅克里在台上激动得只说了这么一句毕业发言。

                ⑬这是发生在德国的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那样的年代,一个纳粹战犯的儿子受到如此的礼遇的确罕见,如果说这算得上一个奇迹的话,那么,我想说的是,这是一位母亲用爱创造的奇迹。


              (1)本文的叙述顺序是什么?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这种顺序的标志性词语。

              (2)雅克里被邻居送往教养院的直接原因是什么?根本原因是什么?

              (3)雅克里是如何“痛改前非,认真做人”的?支撑他这样做的信念是什么?

              (4)第12段中雅克里激动地说:“我收到了这一生中最好的礼物……”,你认为“最好的礼物”含义是什么?

              (5)文中写道:“两岁的孩子正伸手向悬挂在窗框上的母亲爬去”,艾娜“不顾一切地向楼上冲去,把危在旦夕的孩子救了下来”。揣摩一下:当时艾娜心里是怎样想的?请你用一段文字描写她的心理活动。(60字左右)

            • 2.

              挨打的记忆

              阎连科

                 ①每每想起我父亲,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

                 ②能记得的第一次痛打是我七八岁的当儿。那时候,每年的春节之前,父亲都会千方百计存下几块钱,全都换成一叠儿簇新的一角的毛票,待到了初一那天,再一人一张、几张地发给他的儿女、侄男侄女们。

                 ③可是那一年,父亲要给大家发钱时,那几十上百张一毛的票儿却没有几张了。那一年,我很早就发现那苇席下藏有新的毛票儿,我还发现在我上学的路上,一个人卖的芝麻烧饼也同样是一毛钱一个。我每天上学时,总是从那席下偷偷地抽走一张钱,在路上买一个烧饼吃。

                 ④那一年,从初一到初五,父亲没有给我脸色看,更没有打我和骂我。可到了初六,父亲问我偷钱没有?我说没有。父亲便厉声让我跪下了。又问我偷没有,我仍然说没有,父亲就在我脸上打了一耳光。再问我偷没有,仍说没有时,父亲便更为狠力地朝我脸掴起耳光来。到了实在不能忍了我才说那钱确是我偷了,说我偷了全都买了烧饼吃掉了,然后,父亲就不再说啥,把他的头扭到一边去。等他再扭头回来时,我看见他自己眼里含着的泪。

                 ⑤第二次,仍是在我十岁之前,我和几个同学到人家地里偷黄瓜。我们偷了黄瓜,其中还有人偷了人家菜园中那一季卖黄瓜的钱。人家挨个儿地找到我们每一个人的家里去,说不把钱还给人家,人家一家就无法度过那年的日子去。父亲也许认定那钱是我偷了的,毕竟我有着前科,待人家走了之后,父亲让我跪在院落的一块石板铺地上,先劈里啪啦把我痛打一顿后,才问我偷了人家的钱没有。我说真的没有偷,父亲就又劈里啪啦地朝我脸上打,直打得他没有力气了,才坐下直盯盯地望着我。

                 ⑥因为心里委屈,夜饭没吃,我便早早地上了床去。上床了也就睡着了。睡到半夜父亲却去把我摇醒,好像求我一样问:“你真的没拿人家的钱?”我朝父亲点了一下头。然后,父亲就拿手去我脸上轻轻摸了摸,又把他的脸扭到一边去,去看着窗外的夜色和月光。看一会他就出去了。出去坐在院落里,孤零零地坐在我跪过的石板地上的一张凳子上,望着天空,让夜露潮润着,直到我又睡了一觉起床小解,父亲还在那儿静静地坐看没有动。

                 ⑦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应该把我打得鼻青脸肿,头破血流的,可是父亲没打我。是我没有让父亲痛打我。那时我已经越过十周岁,也许已经十几岁,到乡公所里去玩耍,看见一个乡干部屋里的窗台上,放着一个精美铝盒的刮脸刀,我便把手窗缝伸进去,把那刮脸刀盒偷出来,回去对我父亲说,我在路上拾了一个刮脸刀。

                 ⑧父亲不是一个刨根问底的人,我也不再是一个单纯素洁的乡村孩子了。到后来,那个刮脸刀,父亲就长长久久地用将下来了,每隔三朝两日,我看见父亲对着刮脸刀里的小镜刮脸时,心里就特别温暖和舒展,好像那是我买给父亲的礼物一样。不知道为啥儿,我从来没有为那次真正的偷窃后悔过,从来没有设想过那个被偷了的国家干部是个什么模样儿。直到又过了多年后,我当兵回家休假时,看见病中的父亲还在用着那个刮脸刀架在刮脸,心里才有一丝说不清的酸楚升上来。我对父亲说:“这刮脸刀你用了多年了。下次回来我给你捎一个新的吧。”父亲说:“不用,还好哩,结实呢,我死了这刀架也还用不坏。”

                 ⑨听到这儿,我有些想掉泪,也和当年打我的父亲样,把脸扭到了一边去。

                 ⑩两年多后,我的父亲病故了。回家安葬完了父亲,收拾他用过的东西时,我看见那个铝盒刮脸刀静静地放在我家的窗台上,黄漆脱得一点都没了,铝盒的白色在锃光发亮地闪耀着。

                 ⑪算到现在,父亲已经离开我了四分之一世纪。在这二十四五年里,我不停地写小说,不停地想念我父亲。而每次想念父亲,又似乎都是从他对我的痛打开始的。我没想到,活到今天,父亲对我的痛打,竞使我那样感到安慰和幸福;竞使我每每想起来,都忍不住会拿手去我儿子头上摸一摸。

              (选自《人生与伴侣》,有删改)

              阅读全文,用简练的语言概述前两次“我”被打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自然段中,父亲明明知道“我”偷了他的钱,为什么从初一到初五一直没有打骂“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⑥段划线句子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作者为什么说“第三次,父亲是最最应该打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在阅读交流过程中,同学们对父亲的“打”有不同看法。请你结合文章内容阐述自己的看法。

              甲:该父亲显得粗暴,他教育孩子主要靠打。

              乙:常言道:打是亲,骂是爱。父亲的打其实是爱的表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课外阅读

              平分生命 

              ①男孩与他的妹妹相依为命。父母早逝,她是他惟一的亲人。所以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

              ②然而灾难再一次降临在两个不幸的孩子身上。妹妹染上重病,需要输血。但医院的血液太昂贵,男孩没有钱支付任何费用,尽管医院已免去了手术费。但不输血妹妹就会死去。

              ③作为妹妹惟一的亲人,男孩的血型和妹妹相符。医生问男孩是否勇敢,是否有勇气承受抽血时的疼痛。男孩开始犹豫,10岁的大脑经过一番思考,终于点了点头。

              ④抽血时,男孩安静地不发出一丝声响,只是向着邻床上的妹妹微笑。抽血完毕后,男孩声音颤抖地问:“医生,我还能活多长时间?”

              ⑤医生正想笑男孩的无知,但转念间又被男孩的勇敢震憾了:在男孩10岁的大脑中,他认为输血会失去生命,但他仍然肯输血给妹妹。在这一瞬间,男孩所作出的决定是付出了一生的勇敢,并下定了死亡的决心。

              ⑥医生的手心渗出了汗,他握紧了男孩的手说:“放心吧,你不会死的。输血不会丢掉生命。”

              男孩眼中放出了光彩:“真的?那我还能活多少年?”

              ⑧医生微笑着,充满爱心地说:“你能活到100岁,小伙子,你很健康!”男孩高兴得又蹦又跳。他确认自己真的没事时,就又挽起了胳膊——刚才被抽血的胳膊,昂起头,郑重其事地对医生说:“那就把我的血抽一半给妹妹吧,我们两个每人活50年!”

              ⑨所有的人都震惊了,这不是孩子无心的承诺,这是人类最无私纯真的诺言。

              (1)联系上下文,理解第⑧段中加下划线词语“郑重其事”的意思。

                                                                                   

              (2)从全文看,“男孩爱妹妹胜过爱自己”主要表现在哪两件事上?请概括回答。

                                                                               

              (3)第⑦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男孩”眼中为什么会“放出光彩”?

                                                                                 

                                                                                 

              (4)文中的“男孩”具有怎样的品质?

                                                                                 

              (5)请找出文章的中心句。(原文)

            • 4.

              林奶奶

              杨绛

              ①林奶奶小我三岁,今年七十。十七年前,“文化大革命”的第二年,她忽到我家打门,问我用不用人。我说:“不请人了,家务事自己都能干。”她叹气说:“您自己都能,可我们吃什么饭呀?”她介绍自己是“给家家儿洗衣服的”。我就请她每星期来洗一次衣服。据我后来知道,她的“家家儿”包括很多人家。她干活儿认真,衣服洗得干净;如果经手买什么东西,分文也不肯沾人家的便宜。

              ②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身上虽瘦,肚皮却大。其实那是虚有其表。只要掀开她的大襟,就知道衣下鼓鼓囊囊一大嘟噜是倒垂的裤腰。她系一条红裤带,六七寸高的裤腰有几层,有的往左歪,有的往右歪,有的往下倒。一重重的衣服都有小襟,小襟上都钉着口袋,一个、两个或三个:上一个,下一个,反面再一个,大小不等,颜色各别。衣袋深处装着她的家当:布票,粮票,油票,一角二角或一元二元或五元十元的钱。她分别放开,当然都有计较。我若给她些什么,得在她的袋口别上一二只大别针,或三只小的,才保住东西不外掉。

              ③她是青年守寡的,伺候婆婆好多年。她有一子一女,都已成家。她把儿子栽培到高中毕业。女儿呢,据说是“他嫂子的,四岁没了妈,吃我的奶。”死了的嫂子大概是她的妯娌。她另外还有嫂子,她曾托那嫂子给我做过一双棉鞋。

              ④林奶奶得意扬扬抱了那双棉鞋来送我,一再强调鞋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我恍惚记起她曾哄我让她量过脚寸。我一试,恰恰一脚,真是按着我脚寸特制的呢!那位嫂子准也按着林奶奶的嘱咐,把棉花絮得厚厚的,比平常的棉鞋厚三五倍不止。簇新的白布包底,用麻线纳得密密麻麻,比牛皮底还硬。我双脚穿上新鞋,就像猩猩穿上木屐,行动不得;稳重地站着,两脚和大象的脚一样肥硕。

              ⑤林奶奶老家在郊区,她在城里做零工,活儿重些,工钱却多,而且她白天黑夜的干,身上穿的是破烂,吃的像猪食。她多年省吃俭用,攒下钱在城里置了一所房子;花一二千块钱呢。

              ⑥她曾邀一个亲戚同住,彼此照顾。她和我讲:“我死倒不怕,”——吃苦受累当然也不怕,她一辈子不就是吃苦受累吗?她说,“我就怕老来病了,半死不活,给撩在炕上,叫人没人理,叫天天不应。我眼看着两代亲人受这个罪了……人说‘长病没孝子’,……孝子都不行呢……”她不说自己没有孝子,只叹气说“还是女儿好”。那个亲戚住了些时候有事走了。

              ⑦那年冬天,林奶奶穿着个破皮背心到我家来,要把皮背心寄放我家。我说:“这天气,皮背心正是穿的时候,藏起来干吗?”她说:“怕人偷了。”我知道她指谁,忍不住说,“别神经了,谁要你这件破皮背心呀!”她气呼呼的含忍了一会儿,咕哝说:“别人我还不放心呢。”我听了忽然聪明起来。我说:“哦,林奶奶,里面藏着宝吧?”她有气,可也笑了,还带几分被人识破的不好意思。我说:“难怪你这件背心鼓鼓囊囊的。把你的宝贝掏出来给我,背心你穿上,不好吗?”她大为高兴,立即要了一把剪子,拆开背心,从皮板子上揭下一张张存款单。我把存单的帐号、款项、存期等一一登记,封成一包,藏在她认为最妥善的地方。林奶奶切切叮嘱我别告诉人,她穿上背心,放心满意而去。

              ⑧我的旧保姆回北京后,林奶奶已不在我家洗衣,不过常来我家作客。她也许觉得孤身住在城里不是个了局。她换了调子,说自己的“儿子好了”。连着几年,她为儿子买砖、买瓦、买木材,为他盖新屋。她有心眼儿,早和儿子讲明:新房子的套间——预定她住的一间,得另开一门,这样呢,她单独有个出入的门,将来病倒在炕上,村里的亲戚朋友经常能去看看她,她的钱反正存在妥当的地方呢,她不至于落在儿子、媳妇手里。

              ⑨林奶奶的背越来越驼,干活儿也没多少力气了。幸亏街道上照顾她的不止一家。她又旧调重弹“还是女儿好”。从此以后,林奶奶多年没有动用的存款,不久就陆续花得只剩了一点点。原来她又在为女儿盖新屋。我末了一次见她,她的背已经弯成九十度。翻开她的大襟,小襟上一只只口袋差不多都是空的,上面却别着大大小小不少别针。不久林奶奶就病倒了,不知什么病,吐黑水——血水变黑的水。街道上把她送进医院,儿子得信立即赶来,女儿却不肯来。医院的大夫说,病人已没有指望,还是拉到乡下去吧。儿子回乡找车,林奶奶没等车来,当晚就死了。我相信这是林奶奶生平最幸运的事。显然她一辈子的防备都是多余了。(有删节)

               (1)后文中与第②段画线句对比照应的是哪一句话?前后这一变化说明了什么?


              (2)从第⑥段林奶奶的话看,她一辈子防备的是什么?请概括体现了她的这种防备的几件事。(至少三件)


               (3)根据文章语境揣摩句子。

              ①她天天哈着腰坐在小矮凳上洗衣,一年来,一年去,背渐渐地弯得不肯再直,不到六十已经驼背;身上虽瘦,肚皮却大。(从人物描写的角度分析)


              ②我相信这是林奶奶生平最幸运的事。(为什么说林奶奶的死是“最幸运的事”?)


              (4)杨绛说:“老王、顺姐、林奶奶等,都是我的贫贱朋友呀。……我对他们不是悲悯,只是友好,很平等的友好,一点点不高高在上。”文中是如何体现“我”和林奶奶之间“平等的友好”?在人际交往方面,这对你有什么启示?



              动物的节能术

              ①蛇的耐饿本领源于它们那一套节约能量的技术。人们一摸到猫或狗身上,总是感到热呼呼的,可是一摸到蛇的身上,却是冷冰冰的。这是因为前者是恒温动物,后者是变温动物。恒温动物的身体,好像是只具有恒定温度的炉子,为了保持恒定的体温,就要消耗体内的能源物质。可是,作为变温动物的蛇就省去了这笔能量开支。它们一年四季的体温不同,就是同一天中的体温也随外界温度变化而有较大的变动。所以,它们体内动用的能源物质,远比恒温动物少。拿重量相等的猪和大蟒蛇相比较,如果猪每天消耗150份单位重量的能源物质的话,那么蛇只要1份就够了。

              ②与此同时,蛇类吸收营养成分的效率特别高。一口气连吞四五只小白鼠,对蛇来说是并不稀奇的。有时,它们还能吞食比自己大而且长的食物。 一般地,只要5天左右的时间,蛇就把吞进肚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连骨头也消化得精光,只剩下一些兽毛和鸟羽从粪便中排出来。消化以后,这些营养成分便在体内贮存起来。正因为在能量的积聚和消耗上能“开源节流”,所以蛇的耐饿本领特别高强。

              ③龟是寿命很长的动物。1766年法国探险家把一只大龟带到了毛里求斯岛上,到1918年,由于爬上炮床而被士兵“就地正法”了。这只龟是在成年时被捉住的,看来它的寿命至少也有180年。新陈代谢缓慢,能量消耗较少,是龟长寿的一个重要原因。

              ④骆驼是一种能长时间忍耐干渴的动物,人们把它叫做“沙漠之舟”。骆驼之所以能耐干渴,是因为在它的驼峰里装满脂肪。脂肪在氧化产生热量的同时,也产生了水分。骆驼不仅能贮水,而且善于保水。它很少出汗,排尿量也少得可怜。别的动物如果小便不多,不能排出尿素等废物,就会中毒。骆驼却可以通过肝脏,利用尿素制成新的蛋白质。

              ⑤近年来,科学家已经发现,骆驼耐渴的奥秘就在它特殊的机体功能。骆驼的血浆中有一种特殊的蛋白质,可以保持血液中的水分;每当体内的水分明显损耗时,这种蛋白质仍能维持血液中的水分,保证血液循环的正常进行。科学家把骆驼血浆内的这种蛋白质注射到兔子体内,结果这些兔子在沙漠中断水7天,体内水分丧失30%之后,仍未死去;而没有注射过这种蛋白质的兔子,失水10%就夭折了。

              ⑥动物的能量利用率也是很高的,在这方面鸟类可算是佼佼者了。 哺乳动物每奔跑1千米,100克体重大约消耗2400焦耳的能量;鸟类每飞行1千米,100克体重只消耗680焦耳的能量;后者所消耗的能量不到前者的三分之一。有一种金鸻(一种群居海滨的鸟),每年春秋季节往返于阿拉斯加和夏威夷群岛,在海洋上空不吃也不睡,一口气飞4000多千米,体重只减轻0.06千克。


              (5)本文标题为“动物的节能术”,通读全文后,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动物的节能术的?




              (6)第⑥段划线的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7)第②段划线词“一般地”能否删掉?为什么?

              一般地,只要5天左右的时间,蛇就把吞进肚里的食物消化完了,连骨头也消化得精光,只剩下一些兽毛和鸟羽从粪便中排出来。




              (8)结合文中提到的一种动物,思考:动物的节能术对人类未来的生活有何意义?

            • 5.

              阅读《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完成下列小题。

              从公开的文字上看起来:两年以前,我们总自夸着“地大物博”,是事实;不久就不再自夸了,只希望着国联,也是事实;现在是既不夸自己,也不信国联,改为一味求神拜佛,怀古伤今了——却也是事实。

              于是有人慨叹曰: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

              如果单据这一点现象而论,自信其实是早就失掉了的。先前信“地”,信“物”,后来信“国联”,都没有相信过“自己”。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失掉了他信力,就会疑,一个转身,也许能够只相信了自己,倒是一条新生路,但不幸的是逐渐玄虚起来了。信“地”和“物”,还是切实的东西,国联就渺茫,不过这还可以令人不久就省悟到依赖它的不可靠。一到求神拜佛,可就玄虚之至了,有益或是有害,一时就找不出分明的结果来,它可以令人更长久的麻醉着自己。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了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看地底下。

              (1)作者所要批驳的观点是什么?所要证明的观点又是什么?

              答:                                                                        

                                                                                             

              (2)文中指出“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其充分的理由有哪两点?

              答:①                                                                        

               ②                                                                       

              (3)为什么对方的论据都是事实,可结论却是错误的呢?

              答:                                                                        

              (4)作者通过分析批驳,得出了怎样的结论?应如何理解这一结论?

              答:                                                                         

                                                                                              

              (5)仿拟是英语语言学分支修辞学的重要修辞手法。它有意仿照人们熟知的现成的语言材料,根据表达的需要临时创造出新的词语、句子来,以使语言生动活泼,或讽刺嘲弄,或幽默诙谐,妙趣盎然。赏析下面句子中的两个仿词的表达效果。

              ①假使这也算一种“信”,那也只能说中国人曾经有过“他信力”,自从对国联失望之后,便把这他信力都失掉了。 ② 中国人现在是在发展着“自欺力”。

              答:                                                                       

            • 6.

              一场影响全国7省市60多个城市的严重雾霾不期而至。环保部在通报中陈述这场大面积、区域性空气重污染时,特别强调是“受明显不利气象条件影响”。同时强调,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这60多个城市,统一启动了预警响应,首次实现了区域高级别、大范围预警应急联动。

              与环保部通报有得一拼的,是某气象局官微12月4日傍晚发布的霾红色预警,这条信息除了告知当夜至次日上午,本地区多地有重度霾,而且对外表示期盼:“大家再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扫雾霾。”

              全国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这个预警联动机制的创新可圈可点。但表扬与自我表扬、批评与点名批评之后,整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然需要回到直面问题的根本性命题上来。

              常识告诉我们,“明显不利气象条件”的影响,在大面积雾霾的成因中是次要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或者说祸首,还是污染源没有得到控制。而这轮雾霾面积更大、区域更广,表明我们的环境保护工作没有到位,说明这么多年来取得的成绩非常有限。60多个城市大区域的预警、抗霾机制,也顶多只能说明像消防队一样,几个消防队一起接到了警报和任务,但火势还在,隐患还在。

              60多个城市联合抗霾,区域级别之高、预警范围之广,首先暴露出来的是问题,而不是成绩。“大家忍一忍,很快就会有大风来帮忙清除雾霾。”雾霾,作为环境污染谈霾色变的头号公敌到了今天这个份儿上,还得靠风来吹,这是令人无比失望的一件事情。我们在治理污染、监督执法过程当中,似乎进入了一个怪圈:不把平时当战时,等到雾霾大面积构成之后才立即进入“战斗”状态;平时就应该关停、控制的污染源,到了雾霾来袭的时候才必须关停。实际上这反映的就是我们在治理大气污染工作上的一种本末倒置现象——平时少战、免战,预警来了“抗战”“全战”。

              对于真正科学治理、责任治理、主动治理的大气环境工作来说,雾霾的构成,跟风没有关系。靠整天刮个不停、能够驱散雾霾的风,是不可能把大气污染治理成功的。因此,中国治理大气,迫切需要一场风,但它是一场正正经经、彻彻底底的法治之风、问责之风、制度之风。

              作者说“整个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依然需要回到直面问题的根本性命题上来”,请你联系上下文,说说需要直面的问题究竟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阅读理解

              (一)阅读 《藤野先生》相关语段

              (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全是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A)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B)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学年没有完业,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事,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填空

              甲段中两个加横线的“他们”分别指的是    A   (人)和   B  (人);加点的“那时那地”指的是        ,“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指的是       

              甲段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结合乙段内容,“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二)阅读文章《青 虫 之 爱》(毕淑敏)

                 ①我有一位闺中好友,从小怕虫子。

                 ②大家不止一次地想法治她这个毛病。早春,男生把飘落的杨花坠,偷偷地夹在她的书页里。待她走进教室,翻开书,眼皮一翻,身子一软,就悄无声息地瘫到桌子底下了。从此再也不敢锻炼她了。

              ③许多年过去,各自都成了家,有了孩子。一天,她到我家中做客,我下厨,她在一旁帮忙。我择柿子椒的时候,突然钻出一条青虫,胖如蚕豆,背上还长着簇簇黑刺。【A】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然后用杀虫剂将那虫子扑死,才想起酷怕虫的女友,未曾听到她惊呼,该不是吓得晕厥过去了吧?

              ④回头寻她,只见她神态自若地看着我,淡淡说,一条小虫,何必如此慌张。我比刚才看到虫子还愕然地说,啊,你居然不怕虫子了?吃了什么抗过敏药?

              ⑤女友苦笑说,怕还是怕啊。只是我已经练得能面不改色,一般人绝看不出破绽。你知道我为什么怕虫子吗?我撇撇嘴说,我又不是你妈,我怎么会知道啊!

              ⑥女友说,你可算说到点子上了,怕虫就是和我妈有关。我小的时候,有一次叫虫蛰了。从此以后我妈只要看到我的身旁有虫子,就大喊大叫地吓唬我……一来二去的,我就成了条件反射,看到虫子,真魂出窍。

              ⑦后来如何好的呢?我追问。女友说别急,听我慢慢说。有一天,我抱着女儿上公园,那时她刚刚会讲话。我们在林荫路上走着,突然她说,妈妈……头上……她说着,把一缕东西从我的发上摘下,托在手里,邀功般地给我看。

              ⑧我定睛一看,魂飞天外——一条五彩斑斓的虫子,在女儿的小手内,显得狰狞万分。

              ⑨我第一个反应是要像以往一样昏倒,但是我倒不下去,因为我抱着我的孩子。如果我倒了,就会摔坏她。第二个反应是想撕肝裂胆地叫一声。但我立即想到,万万叫不得。我一喊,就会吓坏了我的孩子。于是我硬是把喷到舌尖的叫声咽了下去。如果我害怕,把虫子丢在地上,女儿一定从此种下了虫可怕的印象。在她的眼中,妈妈是无所不能无所畏惧的,如果有什么东西把妈妈吓成了这个样子,那这东西一定是极其可怕的。

              ⑩【B】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以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因为女儿正在目不转睛地看着我呢。那一刻,真比百年还难熬。女儿清澈无瑕的目光笼罩着我,我不能有丝毫的退缩,我不能把我病态的恐惧传给她……

              ⑪不知过了多久,我把虫子轻轻地放在了地上,我对女儿说,这是虫子。虫子没什么可怕的。有的虫子有毒,你别用手去摸。不过,大多数虫子是可以摸的……

              ⑫那只虫子,就在地上慢慢地爬远了。女儿还对它扬扬小手,说“拜拜……”。我抱起女儿,半天一步都没有走动。衣服早已被粘粘的汗浸湿。

              ⑬女友说完,好久好久,厨房里寂静无声。我说,原来你的药,就是你的女儿给你的啊。

              ⑭女友纠正道,我的药,是我给我自己的,那就是对女儿的爱。

              读文本,请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分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1)【A】我下意识地将半个柿子椒像着了火的手榴弹扔出老远。(从修辞角度)

                                                                                  

              (2)【B】我颤颤巍巍地伸出手,长大以后第一次把一只活的虫子,捏在手心,翻过来掉过去地观赏着那虫子,还假装很开心地咧着嘴。(从描写角度)

                                                                                  

               联系全文思考,文章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细读文本,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文中的女友是位怎样的母亲?

                                                                                  


              (三)阅读《送东阳马生序》(节选)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横线的词

              (1))无从书以观 (       )   (2)从乡之先达执经问 (         )

              (3)四僵劲不能动(       )     (4)余则缊袍衣处其间 (        )

              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1)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 。

              (2)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的原因是什么?(用文中的话回答)

                                                                                  

              作者在行文中写“同舍生”的优越条件,其目的是什么?

                                                                                   

              读了上文,你从作者最终学有所获中得到了哪些启示?(答出两点即可)

            • 8.

              那个温暖的冬天

              (1)在我家的老屋里,一直摆放着一个小火炉,尽管它已经破烂不堪,无法再使用,那是奶奶的小火炉。小的时候,人们的生活还很贫困,村子里常会看到一些衣衫褴褛,背着一个破口袋沿门乞讨的人,我们称之为“要饭的”,大人小孩一看到他们要上门乞讨,往往是慌忙关上屋门,拒之门外。但奶奶却从不让我们那样做。

              (2)奶奶是一位非常慈善的老人,虽然那时我们自己的日子也很不好过,但只要“要饭的”走到家门外,奶奶一定会立即从家里拿出两个馒头来,双手递到他们手里,看着他们离去;如果正赶上我们吃饭,奶奶便会把他们迎进屋,让他们也能吃碗热饭。

              (3)冬天是个最难过的季节,为了抵御寒冷,奶奶请人做了一个小火炉。冬日里,奶奶常会去田野里捡一些干树枝,用来烧炉子。那时,每天早上我一起床奶奶的火炉已经架好了,火苗照在奶奶和我的脸上,奶奶便会笑着说:“冬天的火苗比娘亲!”如果在寒冷的冬天,奶奶发现家门口站着一个瑟瑟发抖的“要饭的”,她一定让他们赶快进屋,把炉子烧得旺旺的,一边让他们烤暖身子,一边赶紧给他们去找吃的;如果看到他们穿得单薄,还会想办法给他们找件厚衣服御寒。

              (4)父亲对奶奶的善良颇有怨言,但却又不好说奶奶什么,只是在一次奶奶容留了一对母子在家里住宿几天后,父亲对奶奶的不满完全地表露了出来。

              (5)那是一个寒冷的冬日午后,天阴沉沉的,一个三十来岁的女人带着一个十几岁的小男孩来到了家门口。这是一对母子,奶奶立即把母子俩迎进了家门,把炉子烧得通红,母子俩烤着火,冻僵的手脚一下子有了活色。这时奶奶发现小男孩已冻得感冒发烧了,便赶忙找来点药给孩子喂下,又给母子俩做了两碗热气腾腾的面条。年轻的母亲流着泪不住地感谢。母子俩要走了,奶奶说,这样不能走,等孩子病好点再走,硬是把他们留下,一留便是三个日夜,直至小男孩彻底退烧。

              (6)送走了母子俩,奶奶的心仍放不下,念叨着母子俩。然而父亲却很不高兴,他对奶奶说:“妈,以后再不要让外人住在家里了,我们都快揭不开锅了!”但奶奶却说,我们再难也比他们出门在外要强,至少家里还有个火炉。沉默了一会,父亲又对奶奶说,“妈,你看看你那儿东西少了没有?”听父亲这样说,奶奶有点不高兴,她责怪父亲不应该把可怜的母子俩当小偷看待。但在父亲的一再要求下,她只好翻了翻,然而这一翻,奶奶的脸上显出不安的神情,疑惑地小声说:“我这放的十几块钱怎么找不到了?”父亲一下子提高了声音,说一定是被那娘儿俩拿走了。奶奶说:“不可能,不可能的”,她把所有的东西都翻了个遍,结果就是没找到那十几元钱。十几元钱在那个时候可不是个小数目,于是,父亲便一再警告奶奶,以后再也不能把“要饭的”带进家里,说别再可怜别人了,世上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你能帮得过来吗?然而奶奶只是轻轻地摇了摇头……

              (7)奶奶似乎没有吸取教训,她总是说,那娘儿俩不会拿她钱的……就算拿了,也不能因为这次而把所有乞讨上门的人关在门外。奶奶依然像她的小火炉一样温暖着每一个她见到的需要温暖的人。

              (8)奶奶的年纪越来越大,渐渐地便行动不便了,她再也不能去外面捡柴禾,整天坐在她的火炕上郁郁寡欢。

              (9)那年冬天,奶奶度过了她83个风雨岁月后,溘然长逝。临终前,父亲跪在奶奶的床前,泪流满面地说:“妈,请您原谅儿子,那年是我在那对母子离开家后,偷偷拿走了您存放的钱。”奶奶笑了,慈祥地闭上了双眼……

              (10)后来,家里的日子越过越好,父亲也开始像奶奶那样乐善好施。一天,家里突然来了一个二十来岁的小伙子,他说,十几年前,他曾和他的母亲来到我们家乞讨,是奶奶收留了他们,并说如今他已大学毕业并参加工作,但他和母亲仍念念不忘当年我们一家对他们母子的恩情,这次是特意来表示感谢的。当他得知奶奶已去世多年后,眼里流下了悲伤的泪水。这么多年过去了,那个小伙子还记着我们一家,逢年过节还会常来看望,父亲也常常教育我要做个善良的人,说能够帮助别人其实也是一种缘分。


              (1)结合全文说说题目“那个温暖的冬天”中“温暖”的含义。

              (2)从文中划线句找出几个体现细节的词语,结合具体内容进行赏析。

              (3)父亲的转变说明了什么?

              (4)奶奶是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

              (5)父亲反对奶奶帮助穷人,除了自身穷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世上那么多需要帮助的人,你能帮得过来吗?”对他这一观点,请你结合生活实际,作出反驳。

            • 9.

              戴着无腿眼镜的父亲

              李公顺

               ①断了腿的眼镜用线缚在脑后,躺在古色古香的太师椅上,双手托一本厚厚的线装古书,没有鲁迅笔下《藤野先生》抑扬顿挫的朗读,却有他那摇头晃脑的神态。这个看书人就是我的父亲了。

               ②父亲是我的第一任老师,当然是我最崇拜的人物了。

               ③父亲识几个字,在村里经常给人家写写对联,主持个红白喜事什么的,颇得村人的敬重。恭维声浸泡得父亲的自尊心悄然生长,于是,父亲便拿这点荣耀来时时警醒我们,不要做出让村人瞧不起的事体,伤了李家门面。

               ④父亲的心理也曾浇灌得我们姐妹个个争强好胜。1981年夏天,高考超出几分的我因报考志愿没有选择好,名落孙山后,我满心想再回学校去“扑腾”一年,又怕第二年再考不上,让村人嗤笑我。迟迟疑疑之间,父亲说你愿去就去吧,谁没个闪失,只要你尽到自己的努力就够了。当时说得我眼眶发热,鼻子发酸,一扭头说:“爹,我走了!”

               ⑤我走了,父亲依旧是原来的父亲,平时依旧有说有笑,村里有红白喜事什么的还依旧照常主持。可回到家里便似乎有了一块心病,母亲说他最惦念的就是我。我知道他也在考虑明年我能不能考上,再考不上怎么办?时间一长,他便找个理由带上点饭菜悄悄到学校来看看我。有时说我一过就一个星期不回家,是不是饭舍不得吃,会不会饿坏了身子熬坏了眼睛;有时来到学校放下东西在教室后窗看看我就走;有时就那么地站在窗外看老师讲课,直到下课他才悄悄地告诉我给我捎来了东西放在宿舍里。等我回一次家,他便左打量右照看。当然,父亲的这些动作都装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可我相信我的第六感官不会有错。每次回学校前,父亲便将我拉到一边塞给我两元钱,那时候,两元钱能使我真正地肥上一星期。可惜,多数时候,还是让我换成了书本和笔记本。有时我想只要把父亲的心意变成我的学习动力就行了,用不着和有钱人家的同学比较吃穿。

               ⑥父亲当时只有50多岁的年纪,生活虽然简朴,但很注意自己的形象,即使穿一件补丁摞补丁的衣服,也要经常洗得干干净净的,在村人的眼里永远是一副干净利落的样子,成天充满着自信。可是,一进入城市,特别是进入我所上学的学校,他的自卑和自尊心理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

               ⑦那年春节前,父亲把养了一年的大肥猪卖了,留下了猪头和猪下水供家人消受。由于我们是补习班没有放假,父亲便一大早踩着雪走了30多里路来到学校给我送,生怕我春节回家时就吃没了。他到学校时我们正在上课,讲课老师看到他站在教室门口附近,便问他找谁?他偷偷地用眼睛的余光瞅瞅我说:不找谁,我就是想听您讲课,我也是老师呢。讲课老师很是感动,看到他落了一身的雪花,让他到屋里听,他却双手摆着“不啦!不啦!”带着一副志得意满的神态走了。

               ⑧父亲没有和我说上话,我知道他肯定不会走。于是便借口去厕所随后追了出来,在学校的宣传栏下我找到了避雪的父亲。我问父亲为什么不叫我出来,他说老师正在讲课呢哪能分得心,再说……父亲没有继续往下说,他扯一扯身上的衣服,我明白了,他是怕同学们知道我的父亲是一位农民。

               ⑨我从父亲手里接过煎饼包,看着父亲胡茬上和棉帽上的冰花,看着他那冻得红红的鼻头,良久,我把煎饼包扔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轻轻地为父亲拍打着落了一身的雪花。

               ⑩看着父亲,我的眼睛模糊了,站在我面前的就是戴着无腿眼镜,手捧线装古书,躺在太师椅上的我那自信而又自尊的父亲吗!

              (1)文章首尾强调父亲“戴着无腿眼睛”,有何作用? 

                                                                                           

                                                                                             

              (2)第⑦段画线句中画线字词“站”“偷偷地用眼睛的余光”,有何表达效果? 

                                                                                             

                                                                                             

              (3)分析下面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他的自卑和自尊心就像秋后的茅草,把他整个儿地淹没了。

                                                                                             

                                                                                             

              (4)阅读第⑨段“良久,我把煎饼包扔在了厚厚的雪地上,轻轻地为父亲拍打着落了一身的雪花”,试揣摩此时“我”的心理,把我的心理活动写下来。 

            • 10.

              ①近几年,人们对碎片化阅读的讨论似乎从未停止,不少读者认为碎片化阅读大量挤占人们深度阅读的时间,对传统阅读无疑是一个打击。手机阅读、电子书等在很大程度上代替了传统阅读,它们在悄无声息地改变人们的阅读方式,大大降低了阅读的享受。阅读本身是一个让人放松、享受的过程,如果这个过程被简化,那么阅读的效果势必会大打折扣。设想你拿着手机,在人潮拥挤的公交车上随意浏览,这样的阅读环境所带来的效果实在堪忧。而且碎片化阅读还会使人形成一种惰性。由于科技发达,什么信息只要上网一查就可以找到,获取过程太过简单,在形成记忆时就会有依赖心理,这种习惯会把对问题的思考转变为通过搜索、提问或者交互来实现,不利于建构起深度、理性化的知识体系,而且这种方式对人们的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判断能力都有所限制。同时,由于碎片化阅读给阅读者的信息都是零星的,所以,很有可能让阅读者对获得的信息形成混淆、错误的形象。碎片化阅读严谨性也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传统书籍的出版大多经过几次审查,相对来说比较严谨。但碎片化阅读的内容可能是任何人发布的,比较随意。如果经常进行此类阅读,那么我们在表达的时候就有可能会不在乎是否准确、严谨,造成表达能力低下。
              当然,碎片化阅读虽然有以上种种弊端,但作为一种伴随着科技发展出现的新型的阅读方式,它还是有不少优势的。比如,能够给人们带来大量的信息。传统书籍大多针对性强,一本书就介绍一个方面的内容——历史书不可能教你数学,计算机书不可能教你做饭——但碎片化阅读的信息量很好地弥补了这一点,多元化信息可以让你查到上至天文地理、下至洗衣做饭的相关知识,在海量的信息中自由选取你需要的部分。同时,碎片化阅读增加了时间利用率。快速、及时、交互以及充分利用零碎时间的特点,都是传统阅读所不具备的优势。碎片化阅读把碎小的时间利用起来,在增加时间利用率的同时,也会给我们带来不少益处。碎片化阅读的即时性,可以让我们很快得知需要的信息。比如想要了解谁发明了发电机,传统方法就是去图书馆查找相关的历史资料,费时又费力;通过碎片化阅读就可以很快得知,只要搜索发电机,就可以得到答案及一系列相关的信息,让读者可以根据需要选择阅读。碎片化阅读代表着一种阅读趋势,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它可以和用户进行一些传统阅读无法完成的交互活动。用户可以自由选择想要阅读的东西,甚至可以选有关阅读的内容搭配,这给了用户极大的阅读自主权利。聂震宁委员说过,碎片化阅读好过不读,就算是利用零散的时间看一些零散的信息,也好过两眼一闭,两耳不闻窗外事。阅读是人们获取信息的一个重要来源,互联网让我们足不出户便可知天下事,碎片化阅读其实也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
              ③在一个智能手机用户超过6亿的国家,看手机的人大大超过看书的人,这其实是很尴尬的。现在身上没有一本书都是可以理解的,但是身上要是没有一部手机就是稀奇的事了。随着科技的进步,手机的作用越来越大,从以前的打电话、发短信发展到如今的读书、看电影。很多人可以一个多月不读书,但是绝不可以一天不看手机。人们通过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保持和外界的联系。现在最火的微博、微信是人们交流和分享的主流平台,这类平台虽然可以让我们获取各方面的信息,但仔细想想有多少是对我们有用的?内容大都是一些娱乐八卦、笑话家常,还有一些自我炫耀,以此获得别人的关注,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所以,碎片化阅读也是分类的,我们与其花时间花精力去阅读一些八卦笑话,倒不如多关注些对自己有帮助的信息。碎片化阅读也好,传统阅读也罢,孰重孰轻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是否能够从中获取知识。
              ④目前,碎片化阅读还处在发展的阶段,有关部门对其应加以正确引导,指导读者正确选择阅读对象,并加强对网络的监管,给读者创造一个更好的阅读环境,而不是让各种垃圾信息泛滥。我们在关注碎片化阅读利弊的同时,更应该关注怎样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重点是阅读本身而不是如何阅读。                               

              (1)碎片化阅读有哪些弊端?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2)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在全文结构中有怎样的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3)第②段中谈到有关“了解谁发明了发电机”这一事例有何作用?

              (4)请给这篇文章拟一个题目,并说明拟此题的理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