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人之最

                 人生道路漫长,然而最要紧处只有几步;一辈子遇见的人很多,然而最亲近者只有几人。度过的日子,经历的往事,都变成回忆。时间长了,色彩淡了,最能够记起的、最激动人心的,又是什么呢?

                 这些被称为最的,曾经深深打动我们的,也被植入记忆深处。

                 去的最远的地方是哪里?是县城还是省城?如果是“新马泰”,那这次就去一下欧洲。人一生都在行走,越远越开阔。人生的半径,也是视野的半径。

                 最喜欢吃的菜是什么?民以食为天。人与世界最多的交流恐怕就是食物了。吃饭是为了活着,出来打拼也是为了混口饭吃。世界美味缤纷,好吃你就多吃。

                 最疼爱的人是谁?就请对其尽心。付出的快乐只有爱的人体味。爱的权利属于自己,不图回报的感情光鲜圣洁。那份愉悦全在被爱者的幸福里。

                 那么最大的爱好呢,是下棋还是唱歌?不要以为打牌浪费时间,游戏打发时光,事实上它们增进了友谊。人生就是这样,先有爱好,然后才是满足爱好;先有满足,然后才是满足的喜悦。

                 最伤心的事,要赶快放下,不再回忆。这些早已经过去,放下就随风而逝了。

                 “最”是个表现程度的副词。能称之为最的,总是给人深刻的印象和强烈的感受,是那么酣畅淋漓、兴奋不已。这样一来,生活就更充分了。

                 如果没有最,不温不火,一切无所谓,这日子将十分平淡。

                 所以,做个明亮的人,率性的人。最喜欢的音乐,下载作为铃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倘若有人说,最喜欢钞票,这是大实话,但比较难办。总不能去偷、去抢、去当贪官吧。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是急不得的!只有一步一步走,才有劳动的芳香。

                 对于最喜欢,有总好过无。这是人生的动力,也是生命的趣味。等到有一天,你我都老了,回首往昔,并不遗憾。那些“人之最”,像花一样开放在走过的路上。

              (选自《思维与智慧》上半月2016年第11期)

            • 2.

              ①七月,盛夏,银杏还是青翠的绿色,而我的心痛已经渐渐弥散开去。

                 ②最后一堂课,是和老师告别;考完最后一场试,是和学业告别;通过毕业论文答辩,是和学生生涯告别。然后,知道一个个朋友离去的日期,开始一场场告别。告别朋友,告别同窗,告别四年已经习惯的大学生活。

                 ③已经习惯了晚饭后在校园竹林中漫步,习惯了晚上的卧谈会,习惯了下雨时有人把衣服一起收回,吃饭前尝两口别人的饭菜,几个室友像一家人似的相濡以沫。离别的日子将近,学校周

              围的饭馆总是挤得满满的。所有的朋友在那里举杯,为过去的日子和情感,为今天的惜别与感伤。

                 ④还记得入学第一天我们的自我介绍么?

                 ⑤还记得我们的“新生杯”篮球赛么?

                 ⑥还记得“小刚”的梦话,“鲁汉”的鼾声么?

                 ⑦还记得我们一起读书,一起辩论,一起赋诗,一起唱歌么?

                 ⑧那些有趣的、飞扬的,色彩鲜明、动人心弦、无比快乐的时光将要一去不复返了。我会永远记住那些和善可爱的面庞,记住你们每个人青春的风采,记住那星光下曾经相伴的蛙吟虫鸣,

              记住朋友们在夏夜里那轻柔如风的人生畅想……每一个画面,每一种声音,每一个瞬间都会因那里有我生命中最美好的回忆而被永恒地怀念,

                 ⑨再见了,我的老师、我的慈母、我的恩人!你们那渊博的学识、崇高的人格,真让我由衷敬佩;你们那________、________。真让我________。在这临别之际,我披着月光。独上西楼,凭栏眺望着你们住处的灯光,依恋着一个个熟悉的身影,耳畔又响起了你们深情的寄语。面对着浩瀚的夜空,我思绪万千,百感交集,除了频频回味外,更多的却是感恩和祝福。

                 ⑩再见了,我们呆过的这间寝室,四年来,你如同一个好兄弟,默默地为我们透风挡雨,无私地为我们完全付出。对着空无一人的寝室依依道了一声:“兄弟,我走了!”然后轻轻掩上门……

                 ⑪再见了,我的恩师;

                 ⑫再见了,我的青春;

                 ⑬再见了,我的学生时代!

                 ⑭永别了,我的学生时代!

                 ⑮青春散场,一幕幕的场景,就像一张张绚丽的剪贴画,串连成一部即将谢幕的电影,播放着我们的快乐和忧伤,记录着我们的青春和过往,也见证着我们的友谊和感情。

                 ⑯我们等待下一场开幕。我们将会在前面的旅途上,迎着灿烂的阳光,乘着青春的翅膀,勇敢地飞向梦想的天堂。(文段有删改)

            • 3.

              仰望父亲 ◆加天山

                 ①父亲去世的那一年,我18岁。从1岁到18岁,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上小学到读高中,我是在仰望着父亲忙碌而疲惫的身影中长大的。从小,我看惯了父亲在山上放羊砍柴、开垦荒地挥汗如雨的忙碌身影;看惯了父亲在高高的树杈间腾挪跳跃的矫健身影;看惯了父亲修缮房顶远眺天际的从容身影……

                 ②父亲的身影,不时地在我脑海中映现,使我由时时思念父亲,进而常常思考父亲,心目中更加钦敬父亲。

                 ③父亲的孝行,让人仰望。小时候村里一些大人常在我面前讲:“你父亲真是个孝子。”给我印象深刻的是父亲对我奶奶的饮食起居特别在心。父亲为了使奶奶活得心气顺、活得有精神,过段时间总要给奶奶买些好吃的,每天再忙都要和奶奶说会话,在精神上抚慰奶奶。父亲在世时,每年清明,引领家族男人上坟祭祖,心态虔诚,行止敬重。在我祖爷爷的碑楼上刻有一副对联。上联:深恩堪裕后,下联:至孝在尊亲,横批:追远。我想这肯定是我们家族的良风美德,是影响了父亲一生的传统孝文化。

                 ④________。父亲教我做事明理。记得有一年春天种玉米,父亲在前面犁地,母亲在中间撒种子,我和哥哥在后面施粪。偶尔我偷懒不好好施粪。待到秋收之时,父亲把我领到地里,指着长得参差不齐的玉米对我说:“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看着因我施粪不匀而长势不好的庄稼,我心里十分懊悔。父亲在教我做这些农家活的过程中,使我明白许多事理。父亲教我明志。记得我12岁那年,父亲领我在山上开垦荒地,我累得精疲力竭。坐下休息时,父亲问我:“天山,你长大了想干什么?”尽管我当时的回答不切实际,但父亲没有嘲笑我,却深情地抚摸着我的头,眼望着远方,颇有感触地对我说:“生在山村里,要有走出深山的想法才行。山外的世面大着呢!”现在想起来,正是父亲的那一问,点燃了我心中的梦想和希望。

                 ⑤父亲的力行,让人仰望。________。50年代后期,爷爷患病,大伯早逝,家道中落,家庭一下子跌到谷底。全靠父亲上下照应,里外兼顾。____b____。听说大伯去世前,曾借了邻家300元钱。大伯去世后,人家上门讨债,父亲眼见到期没有筹到钱,下狠心卖了自家耕地磨面的犍牛,偿还了大伯欠下的外债。____c____。父亲20多岁被抓壮丁,经受过枪林弹雨的战场,解放后遭受过不明不白的批斗。30岁到40岁,领头创办县级煤矿,曾任总经理,取得过骄人业绩,但更遭受过莫大的委屈……____d____。60年代,为了全村人出行方便,父亲带领村民,费尽艰辛,打通了盘山路,那是我们村走出深山通往县城的第一条大路。改革开放初期,父亲响应党的号召,经商、创办企业。最后,在为集体创办煤矿的过程中,含辛茹苦、积劳成疾,一病不起。

                 ⑥记得父亲去世当天,我赶回家,匍匐在炕上给父亲清洗双脚。那是怎样的一双脚啊,脚上有土、有煤渣子,脚底的老茧厚厚的一层,脚上的肉很少,骨头和青筋缠在一起。我知道父亲艰难坎坷、勤苦力行的人生,就是靠这双脚走过来的。如今,我愈加明白:人生的路是走出来的,再好的梦想也需要行动。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脚下功夫深,生活行程远;脚下行程远,人生境界高。

                 ⑦仰望父亲,眼底潮涌;仰望父亲,心生光明;仰望父亲,行止入常。

            • 4.

                                                                                             眼泪这么近,背影那么远

                                                                                                            包利民

              ①第一次在众人面前痛哭失声,是我作为一名实习教师在听别的老师讲课的时候。当时那个老教师讲的是朱自清的《背影》,听着听着,我竟失控地哭出声来,惹得全班40多个学生都惊愕地看着我。

              ②我想起的是娘。娘不是我的亲生母亲。娘是村里出了名的傻女人,那是真正的傻,整天胡言乱语,连生活甚至都无法自理。据说,是娘给母亲接的生。母亲生下我一个多月后,便被公安人员带走了。而我,从此就成了娘的孩子,那一年,娘43岁。

              ③从记事起,我最常见的就是娘的白发和泪眼。听别人说,娘以前从没掉过眼泪,自从有了我,便整天地抹泪。

              ④印象中娘只打过我两次,打得都极狠极重。第一次是我下河游泳。村西有一条清清亮亮的小河,夏天时村里的孩子都去水里扑腾,我当然也去。从不管我的娘突然跳入水里,把我揪了上来,折了一根柳条就没命地抽在我身上,打出了一道道的血痕。我那时一点儿也不记恨她,只是不明白,我在那么浅的河里游泳,她却这样狠打。

              ⑤还有一次,那时我已在镇上读初中了。有一天她到学校给我送粮,正遇见我在校门前和一个女生说笑。当时她扔了肩上的粮袋,疯了一般冲过来打我,我的鼻子都给打出了血。我虽然不明所以,可依然不恨她。那时,我已能想懂很多事,也从别人口中知道了自己的身世。这样的一个女人,能把我拉扯大,供我上学,所付出的,比别人要多千百倍。我感激我的娘!

              ⑥要说娘有让我反感的地方,就是她的眼泪了。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只要一见到我就哭,这让我从心里不舒服。有时我问她:“娘,你怎么一见我就哭啊,不如当初你不养我了!”那样的时刻,她依然流泪不止,说不出一句话来。娘对我从没有过亲昵的举动,至少从记事起就不曾有过。她很少抱我,连拉我手的时候都没有。这许多许多,想着想着便也不去想了,娘不是一个正常的人,为什么和她计较这些呢!

              ⑦在镇上上学,娘每月给我送一次口粮。她把时间拿捏得极准,总是在周六的下午一点钟准时来到学校门口,而那时我正等在那里。她把肩上的粮袋往地上一放,看上我一眼,转身就走。我常常怔怔地看着她的背影发呆,那背影渐行渐远,她间或抬袖抹一下眼睛,轻风吹动她乱蓬蓬的白发。每一次我都看着娘的背影消失在街道的拐角处,不期然间,那背影竟渐渐走进我的梦里。

              ⑧考进县城一中后,娘来的次数便少了,几个月一次。主要是为了给我送钱。高三上学期的一天,刚经历了一次考试,我和一个住校的女同学一边往宿舍走一边讨论着试题。到宿舍门前时,竟发现娘站在那里,风尘仆仆的,30里的路,她一定又是徒步走来的。她看到我还有我的女同学,愣了一下,猛地冲过来,高高扬起手,停了一会儿,慢慢地落在我的脸上,轻轻地抚摩了一下,那一刻,我的心底涌起一种巨大的感动。她从怀里掏出一卷钱塞进我的口袋里,又看了我一会儿,眼角渗出泪来,然后便转身走了。我转头对那个女同学说:“这是我娘……”

              ⑨那竟是我和娘最后一次见面,她在一个月后的一天夜里,静静地离开了这个世界,这一年,她62岁。我常想起最后一次见到娘时的情形,她用最温暖轻柔的一个抚摩,把她的今生定格在我的生命里。

              ⑩我考上师范的时候,回村迁户口,乡亲们在小学校里摆了几桌饭,为我送行。席间,老村长对我讲起了娘的过去。老村长说,娘原本是邻村的村民,丈夫死于煤井中,她拉扯着一个儿子艰难地生活。儿子上了中学后,由于早恋,成绩越来越差,任她怎么管教也无济于事。后来,和她儿子谈恋爱的那个女生感情转移,她的儿子就投进了村南的河里,淹死了。从那以后,她就变得疯疯癫癫,开始了走村串屯乞丐一般的生活,直到来到了这个村子安下身来。

              ⑪那一刻,我忽然记起了娘打我的那两次,心中顿时恍然。就觉得曾被娘打过的地方,又开始疼起来,直疼到心里。娘当初的泪水如今都汇集到我的眼中,而那背影已是远到隔世……

            • 5.

              刀爱

                 ①明媚的三月三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晴朗的阳光中,手拿一把磨得锃亮的刀,节奏分明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们抵御冰雪的珍贵铠甲。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子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庆幸。惊悸和疑惑当然也有,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美名远扬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绿意。成百上千把雪亮的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虔诚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的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⑪“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

                 ⑫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⑬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在逆境的时候,去承受挫折并积蓄养料;在顺利的时候,自己给自己一把刀并慎用养料。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迎接累累硕果。

              (选自《思维与智慧》乔叶,有删改)

            • 6.

              不要欺负那个爱你的人

                 ①一向都看不起母亲,因为母亲不识字。不识字,素质就低。我烦母亲大嚷门说话,仿佛在与人吵架。我讨厌母亲生吃黄瓜的样子,把黄瓜只在衣摆上擦擦就吃,还说:“不干不净,吃了没病。”我嫌弃母亲经常把我的剩饭都端起来吃,一边吃一边说:“浪费了可惜。”我最厌恶母亲总爱生吃大蒜,一嘴大蒜味儿,让我闻到了就想吐。

                 ②正是因为看不起母亲,所以我从来不跟母亲一起出门逛街,我怕她影响我白领丽人的形象。在单位,我从来不提起母亲,我不想让人知道我的母亲不识字、没文化。结婚后,我不常去母亲家。就是去了,把东西往地上一放,就想转身离去。母亲总说:“陪我说说话嘛!”我说:“说什么?难闻死了。”我逃跑似的离去,一秒钟也不想停留。

                 ③居高临下的神情与不可侵犯的气势终于激怒了母亲,可能是由于自尊心受损,母亲有一天对我说:“以后你就不要来看我了,看见你的眼神,我就气饱了。”“这是你说的,你别后悔。”一跺脚,我转身就走。出门时,我回头看了一眼母亲,母亲的脸上写着落寞,眼角有泪花闪烁。此情此景,只不过让我离去的脚步放缓了一些。从此以后,我就再也没有去看望过母亲。

                 ④倒是母亲常常托人给我送来她亲手做的食品,红烧肉、卤鸡肉、卤牛肉什么的。我咬牙切齿地不想吃,可又抵不住食品的诱惑,只好一边吃一边骂自己没骨气。母亲知道了,笑着说:“我的女儿,吃惯了我做的饭,我知道。”于是我托人转告母亲,不要再送东西给我,送了我也不吃。后来。熟人告诉我,我的话让母亲伤。了许久,哭了许久,眼睛都哭肿了。

                 ⑤我得了重感冒,昏睡在床上,迷迷糊糊的,只想喝一碗小米粥。睁开眼睛,就见母亲坐在床边,手里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小米粥。“听说你病了,我急得不行,就熬了一锅小米粥送过来,路滑,还摔了一跤。还好,我抱在怀里的粥碗没摔掉,还热着呢,快喝吧!”母亲小声说,眼神四下游移。不敢看我的眼睛。那神情,仿佛一个做错了事的孩子。我的眼睛一瞬间湿了。心中那坚硬的部分像冰雪,遇到融融春日,融化成了温情的溪水。

                 ⑥这就是我的母亲,无论我们怎样对待母亲,母亲对我们永远只有一种姿态。无论我们做错了什么事,母亲都会敞开怀抱,拥抱我们。

                 ⑦喝下那碗浸透着母爱的香喷喷的小米粥,我也读懂了母亲的心。

                 ⑧这以后,我常常与母亲一起出门逛街。出门之前,我会仔细地帮母亲系好鞋带。过马路时,我挽着母亲的手小心地走过去。阳光下,母亲的一头银发闪闪发光,她慈祥的笑容显得格外温暖。

                 ⑨我不再计较母亲不识字、没文化,也不再厌烦母亲爱吃大蒜的嗜好。母亲的大嗓门我已经习惯了。——不要欺负这世上最爱你的那个人。善待母亲,我们的心才不会疼。迁就母亲所有的缺点,因为她是我的母亲,是这世上最爱我的人。

              ——(选自《读者》有删改)

            • 7.

              老海棠树

              史铁生

                 ①如果可能,如果有一块空地,不论窗前窗后,要是能随我的心愿种点什么,我就种两棵树。一棵合欢,纪念母亲。一棵海棠,纪念奶奶。

                 ②奶奶和一棵老海棠树,在我的记忆里不能分开;好像她们从来就在一起,奶奶一生一世都在那棵老海棠树的影子里张望。

                 ③老海棠树近房高的地方,有两条粗壮的枝丫,弯曲如一把躺椅,小时候我常爬上去,一天一天地就在那儿玩。

                 ④春天,老海棠树摇动满树繁花,摇落一地雪似的花瓣。我记得奶奶坐在树下糊纸袋,不时地冲我唠叨:“就不说下来帮帮我?你那小手儿糊得多快!”我在树上东一句西一句地唱歌。奶奶又说:“我求过你吗?这回活儿紧!”我说:“我爸我妈根本就不想让您糊那破玩艺儿,是您自己非要这么累!”奶奶于是不再吭声,直起腰,喘口气,这当儿就呆呆地张望——从粉白的花间,一直到无限的天空。

                 ⑤或者夏天,老海棠树枝繁叶茂,奶奶坐在树下的浓阴里,又不知从哪儿找来补花的活儿,戴着老花镜,埋头于床单或被罩,一针一线地缝。天色暗下来时她冲我喊:“你就不能劳驾去洗洗菜?没见我忙不过来吗?”我跳下树,洗菜,胡乱一洗了事。奶奶生气了:“你们上班上学,就是这么糊弄?”奶奶把手里的活儿推开,一边重新洗菜一边说:“我就一辈子给你们做饭?就不能有我自己的工作?”这回是我不再吭声。奶奶洗好菜,重新捡起针线,从老花镜上缘抬起眼,又会有一阵子愣愣地张望。

                 ⑥有年秋天,老海棠树照旧果实累累,落叶纷纷。早晨,天还昏暗,奶奶就起来去扫院子,“刷啦——刷啦——”,院子里的人都还在梦中。那时我大些了,正在插队,从陕北回来看她。那时奶奶一个人在北京,爸和妈都去了干校。那时奶奶已经腰弯背驼。“刷啦刷啦”的声音把我惊醒,赶紧跑出去:“您歇着吧我来,保证用不了三分钟。”可这回奶奶不要我帮。“咳,你呀你还不懂吗?我得劳动。”我说:“可谁能看得见?”奶奶说:“不能那样,人家看不看得见是人家的事,我得自觉。”她扫完了院子又去扫街。“我跟您一块儿扫行不?”“不行。”

                 ⑦这样我才明白,曾经她为什么执意要糊纸袋,要补花,不让自己闲着。有爸和妈养活她,她不是为挣钱,她为的是劳动。她的成分随了爷爷算地主。虽然我那个地主爷爷三十几岁就一命归天,是奶奶自己带着三个儿子苦熬过几十年,但人家说什么?人家说:“可你还是吃了那么多年的剥削饭”这话让她无地自容。她要用行动证明。证明什么呢?她想着她未必不能有一天自食其力。奶奶的心思我有点懂了:什么时候她才能像爸和妈那样,有一份名正言顺的工作呢?大概这就是她的张望吧,就是那老海棠树下屡屡的迷茫与空荒。不过,这张望或许还要更远大些——她说过:得跟上时代。

                 ⑧所以冬天,在我的记忆里,几乎每一个冬天的晚上,奶奶都在灯下学习。窗外,风中,老海棠树枯干的枝条敲打着屋檐,磨擦着窗棂。奶奶曾经读一本《扫盲识字课本》,再后是一字一句地念报纸上的头版新闻。在《奶奶的星星》里我写过:她学《国歌》一课时,把“吼声”念成了“孔声”。我写过我最不能原谅自己的一件事:奶奶举着一张报纸,小心地凑到我跟前:“这一段,你给我说说,到底什么意思?”我看也不看地就回答:“您学那玩艺儿有用吗?您以为把那些东西看懂,您就真能摘掉什么帽子?”奶奶立刻不语,唯低头盯着那张报纸,半天半天目光都不移动。我的心一下子收紧,但知已无法弥补。“奶奶。”“奶奶!奶奶——”我记得她终于抬起头时,眼里竞全是惭愧,毫无对我的责备。

                 ⑨但在我的印象里,奶奶的目光慢慢离开那张报纸,离开灯光,离开我,在窗上老海棠树的影子那儿停留一下,继续离开,离开一切声响甚至一切有形,飘进黑夜,飘过星光,飘向无可慰藉的迷茫和空荒……

                 ⑩而在我的梦里,我的祈祷中,老海棠树也使随之轰然飘去,跟随着奶奶,陪伴着她,围拢着她;奶奶坐在满树的繁花中,满地的浓阴里,张望复张望,或不断地要我给她说说:“这一段到底是什么意思?”——这形象,逐年地定格成我的思念,和我永生的痛悔。

            • 8. 火车上的故事
              尤今

              ①晚上,我由广东湛江市搭乘火车到广州去,八个多小时的路程,买了四人同室的软卧票。 尽管觉得和素昧平生的人同室共寝是一件十分别扭的事,然而,别无其他选择,也只好随遇而安了。

              ②进入那间极为局促的车厢寝室时,已有一位年过六旬的妇人坐在里面了。浅灰色的高领套头毛衣,极为得体地配以轶灰色的西式套装衣裤;染黑了的短发,一丝不苟地梳得整整齐齐;方形的细枢眼镜,恰如其分地衬托出一股斯文淡定的书卷味儿。

              ③举谈之下,知道她是广州一份知性杂志的主编,几天前专程到湛江去约稿,现在,大功告成,启程回家。由于志趣相投,我们谈得十分投缘。就在这时,火车站的扩音器突然响起:“请各位注意:软卧的车票还有几张,有意购买的人赶快去买!’’妇人转头对我说道:“真希望这间寝室没有人再进来,图个清静。”我一听,便笑了起来,因为我心里也正转着同一个念头。

              ④然而,不到十分钟,我们的希望便破灭了。一位中年妇女拖着一个行李箱,踏着碎步走了进来。她身材高大,穿了套花格子的绒质衣裙,惹人注目的是她的丝袜,橘红色的,使她的两条腿看起来好像是两根活动的胡萝卜。一进寝室,她便以极大的嗓门朝我们友善地打招呼: “嗨,回广州啊?”老编辑微微领首,目光停驻在她双腿的丝袜上,眸子里原先蕴含的笑意全都没有了,而原本车厢里那一份融洽的气氛,也倏地僵了、冷了。

              ⑤中年妇女吃力地把大大的行李箱安顿好,然后身体斜斜地靠在卧铺上,把手上的塑料袋打开.取出里面的多种零食.摊放在窄窄的桌面上,笑着说:“吃,你们吃,不要客气!”霎时,甜 的、酸的、咸的、辣的味儿,扭扭捏捏地交缠在一块儿.猥猥琐琐地窜满了整个车厢。老编辑皱起双眉,怏怏地把脸转到另一边去。她见我们没有反应,自顾自地抓起了一大把瓜子,嗑、嗑、嗑,发出一种极为单调而又扰人的声响,还一边嗑,一边把瓜子壳朝下扔,不一会儿,满地都是愣愣地张开了口的瓜子壳。老编辑的脸色更难看了。

              ⑥火车开动不久,查票员进来了。依据惯例,他要求每一位乘客出示证件。我交出了国际护照,老编辑交出了身份证。然而,那位中年妇女把自个儿大大的皮包翻遍了,就是找不到证件。查票员要她说出证件的号码,她支支吾吾地说不出来:“啊,我记不清啦!”好脾气的查票员并没有坚持,便走了出去。

              ⑦我和老编辑交换了一下眼神,这个“来历不明”的女人,骤然成了我们两人心中长出来的一颗瘤。想起层出不穷的火车偷窃案与抢劫案,又想到我背包里的几千美元,我坐立不安。过了约莫一盏茶工夫,老编辑终于憋不住了,她站起来,快步走了出去。刚好稽查员就在过道不远处,她毫不客气地向他提出了投诉:“我要换房!我房里那个迟来的女人,没带证件,不知道是什么身份,现在世道很坏,我不想冒这个险!”稽查员说:“别的房间都满了呀,换不了。不会有问題的啦,购买火车票时,都要出示证件的,她大约是用了家眷的证件买的票,出了事情,一定追查得到,你放心吧!”“出了事,再来追查,不是太迟了吗!”老编辑生气地说。“不会出事的,您就请放心吧!”稽查员淡定地回应。当时,四周很静,老编辑和稽查员的对话,每一句都清清楚楚地传进我们那间寝室里。我觉得很不好意思,看那妇女的表情,她竞若无其事,好像外面谈论的事情与她一点关系也没有。

              ⑧半夜里,老编辑哮喘病发作,嘶嘶嘶地喘气,好不辛苦。那女人二话不说,从自己的皮包里取出一个喷雾器,要老编辑张开口,帮她喷。接着,又为她搓药油,从自己的热水瓶里倒出热水,喂她喝。忙了老半天,终于把她安顿好,再妥妥帖帖地替她盖好被子,才返回自己的床铺。老编辑内心感激,连声道谢。睡在上铺的我,把这一切看在眼里,既感动,又感慨,啊,有许多时候,真的不可“以貌相人”呀!

              ⑨早上,有人敲门,通知我们起身,还有半个小时便到广州了。老编辑揉着浮肿的双眼坐起来时,女人立刻对她说道:“我昨晚听了新闻,知道北部寒流今天南下,气温降得很低,大约只有七八度,你有哮喘病,最好披上我的大衣再出去。我的家人会开车来接我,就让我送你回家吧!” 老编辑涨红了脸,愧疚地说:“昨晚我对你有些误会,真是对不起!”女人微笑着说:“没有关系, 我从来都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因为我清清楚楚地知道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

              ⑩我双眼湿润,觉得自己上了人生极好的一课。


            • 9.

              背影图

                 ①朱自清的名作《背影》已镶嵌在我记忆的画屏上,成为一幅永恒的图画……

                 ②而我的眼前,我的心中,也有一幅鲜活的背影图。

                 ③那是星期天的下午,我从城里放学回家,村里刚好在分山砍伐树木。久已没为家里干点活的我便跟随父亲来到山上。

                 ④砍倒一棵大松树时已经日落西山了。父亲捎来口信,叫我和他一起抬回家。松树根部大,梢部小,我自忖(细想)1.68米的块头,抬根部是“小儿科”。我就要去抬,父亲拦着说:“不行,你抬不起,骨头太嫩,等我来抬根,你抬梢。”父亲说完便蹲下身子,准备把树扶上肩头,可是,试了几次都扶不上。于是我走到他面前,说:“爸爸,我来吧。”父亲却不同意。他掏出一袋旱烟抽起来,吩咐我先歇会,“天还早呢。”父亲说。

                 ⑤一袋烟快抽完了,父亲叫我站起来。他慢慢地蹲下身,用手拍拍大树,把头凑近松树,“嗨”了一声,使劲抱起松树扛到自己肩上,然后小心翼翼地伸展着腿部,我觉得他佝偻的身躯在夕阳的余辉中一点一点地凝聚着力量,一点一点地高大。还剩的一口旱烟吐了出来,笼罩在他的头上,悠悠地在空中扩散。

                 ⑥父亲终于站立了,虽然大树压得他摇晃了几下,但他很快就稳住了重心。

              ⑦我盯着他的背影,我的眼眶湿润了。几十年来,父亲为我们兄妹几个的成长,兢兢业业地操持着这个家,奔波辛劳。他的容颜已在日出日落中憔悴了,他的背已在日出日落中微微弓起……

              ⑧泪水模糊了我的眼睛,我和父亲抬着树回家。看着父亲的背影,我感到有一座丰碑矗立在心中……

              ⑨“背影图”悬挂在我心中的高处。

            • 10.

              秋游八里沟

              ①金秋十月,听说要到河南辉县八里沟旅游,心情激动。晚上十一点出发,第二天五点就到。

                 ②一路踏着脚下的青石板,扶着横过来的大树,不敢有丝毫的马虎。脚下峻谷深涧,飞泉流瀑,令人心惊。拐过一处陡崖,揪着草向上攀登,但见红崖碎石,小路潮湿而逼仄,委实让人唏嘘不已!

                 ③总算熬过来了,还得过铁索桥。双手扶着锈迹斑斑的铁链,心也随着跳跃的铁链抖个不停。最要命的是桥面由一截截的山木铺就,圆圆的不老实,动不动滚一下,让人看到下面不敢看的万丈深渊,着实觉得生命与死亡原来相距得如此之近!

                 ④中午,在柿林里休息,可享受山里的野味饭,还可跑到树下执杆打果子。此时,秋已八九分光景,满树的柿子已渐红渐黄,远望,像一团团的火焰在燃烧;近观,又如一盏盏的灯笼缀满枝头。稠密的果子把柿叶都挤掉了,可真是“红肥绿瘦”啊。

                 ⑤山里人见了,也不管,他们倒乐得你做个自由的、放肆的“山里人”。

                 ⑥下午,观山顶飞瀑。吃饭早的,已上去了,遥遥的在瀑边向我招手。我沿着柿林中的小路想上去,但风已不小了,瀑布从几十米高的山顶上跌落下来,已成琼珠碎玉,万朵杨花,被风一卷,老远就刮我一身,我不免有点怵。几次想跟了去,又退了下来。路滑,还布着一缕一缕的苔痕,令人不敢弓身前行,几近于“蠕动”了。

                 ⑦这时,同行的伙伴跟上来,将我一军:“上不上?”我不知哪来的勇气:“上!”

                 ⑧水哗哗哗地滚落下来,砸在下面的硬石上,溅了个风雾弥漫的世界。水流去,约二三十米,便扑入一个深潭。那潭,远远地看去,也一汪一汪的,蓄积着山里所特有的绿。天阴沉沉的,让人觉得又冷又怕。

              ⑨从瀑下经过,像是穿行在当年孙悟空曾修行过的水帘洞中,心情好了点。那里有水与石万年合作才形成的喀斯特地形溶洞景观,有石林、石笋、石柱、龙宫等,恰似人间的天堂。

              ⑩往回走,路过一丛不大的原始林,遭遇了一群“流氓猴”的袭击,猴子不知从什么方钻出来,向我们讨零食,一个个机灵灵的,样子喜人,只是太顽皮、太好客,有点让人招不住。[中国#教*&育出版^网~]

              终于,赶在日落前,我们胜利抵达一个叫“李家大院”的小旅店内。疲乏了一天也来不及看山里的月光,听山里的泉水叮咚,吃了点东西,就美美地睡去……

              夜里醒来,以为外面下雨,呜呜地,特别洪大。好奇地开门,来到院中,方知是、天的飞瀑从山顶上滚落,汇成小溪,凝成大河,日日夜夜地从门前汤汤流过,奔向远方。顿觉天地间唯水伟大,唯水坚韧,唯水永恒……

              不能细想,一想,就再也不能眠。听凭月光闪闪地照着,风也萧萧·地跑……

                 (作者:金星亮)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