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唐代柳宗元《小石潭记》)

              (1) 

              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1)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

                                                                                       

              (2)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2) 

              文中的“凄神寒骨,悄怆幽邃”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 2.

              ①忽然有一种自私的念头触动了我。我从破碎的窗口伸出手去,把两枝浆液丰富的柔条牵进我的屋子里来,教它伸长到我的书案上,让绿色和我更接近,更亲密。我拿绿色来装饰我这简陋的房间,装饰我过于抑郁的心情。我要借绿色来比喻葱茏的爱和幸福,我要借绿色来比喻猗郁的年华。我囚住这绿色如同幽囚一只小鸟,要它为我作无声的歌唱。

                 ②绿的枝条悬垂在我的案前了,它依旧伸长,依旧攀缘,依旧舒放,并且比在外边长得更快。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从前我有个时候,住在乡间的一所草屋里,地面是新铺的泥土,未除净的草根在我的床下茁出嫩绿的一芽苗,草茵在地角上生长,我不忍加以剪除。后来一个友人一边说一边笑,替我拔去这些野草,我心里还引为可惜,倒怪他多事似的。

                 ③可是每天在早晨,我起来观看这被幽囚的“绿友”时,它的尖端总朝着窗外的方向。甚至于一枚细叶,一茎卷须,都朝原来的方向。植物是多固执啊!它不了解我对它的爱抚,我对它的善意。我为了这永远向着阳光生长的植物不快,因为它损害了我的自尊心。可是我系住它,仍旧让柔弱的枝叶垂在我的案前。

                 ④它渐渐失去了青苍的颜色,变成柔绿,变成嫩黄,枝条变成细瘦,变成娇弱,好像病了的孩子。我渐渐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把天空底下的植物移锁到暗黑的室内;我渐渐为这病损的枝叶可怜,虽则我恼怒它的固执,无亲热,我仍旧不放走它。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

              (1) 选文第①段加下划线的“自私的念头”指的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语言简要概括。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②段说“绿”在“我”案前生长,“我好像发现了一种‘生的欢喜’,它超过了任何种的喜悦。”这句话中“生的欢喜”指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选文第③段中为什么说常春藤是“固执”的?这表现了常春藤怎样的精神品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选文第④段一方面说“不能原谅我自己的过失”,另一方面又称“魔念在我心中生长了”,这是怎样的矛盾心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影响我一生的母亲

                                                 莫言

              ⑴我获奖后,很多人分享了我的光荣,但我的母亲却无法分享了。

              ⑵我是我母亲最小的孩子。

              ⑶我记忆中最早的一件事,是提着家里唯一的一个热水瓶去公共食堂打开水。因为饥饿无力,失手将热水瓶打碎,我吓得要命,钻进草垛,一天没敢出来。傍晚的时候,我听到母亲呼唤我的乳名。我从草垛里钻出来,以为会受到打骂,但母亲没有打我也没有骂我,只是抚摸着我的头,口中发出长长的叹息。

              ⑷我记忆中最痛苦的一件事,就是跟随着母亲去集体的地里捡麦穗,看守麦田的人来了,捡麦穗的人纷纷逃跑,我母亲是小脚,跑不快,被捉住,那个身材高大的看守人搧了她一个耳光。她摇晃着身体跌倒在地。看守人没收了我们捡到的麦穗,吹着口哨扬长而去。我母亲嘴角流血,坐在地上,脸上那种绝望的神情让我终生难忘。多年之后,当那个看守麦田的人成为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在集市上与我相逢,我冲上去想找他报仇,母亲拉住了我,平静地对我说:“儿子,那个打我的人,与这个老人,并不是一个人。”

              ⑸我记得最深刻的一件事是一个中秋节的中午,我们家难得地包了一顿饺子,每人只有一碗。正当我们吃饺子时,一个乞讨的老人,来到了我们家门口。我端起半碗红薯干打发他,他却愤愤不平地说:“我是一个老人,你们吃饺子,却让我吃红薯干,你们的心是怎么长的?”我气急败坏地说:“我们一年也吃不了几次饺子,一人一小碗,连半饱都吃不了!给你红薯干就不错了,你要就要,不要就滚!”母亲训斥了我,然后端起她那半碗饺子,倒进老人碗里。

              ⑹我最后悔的一件事,就是跟着母亲去卖白菜,有意无意地多算了一位买白菜的老人一毛钱。算完钱我就去了学校。当我放学回家时,看到很少流泪的母亲泪流满面。母亲并没有骂我,只是轻轻地说:“儿子,你让娘丢了脸。”

              ⑺我十几岁时,母亲患了严重的肺病,饥饿,病痛,劳累,使我们这个家庭陷入困境,看不到光明和希望。我产生了一种强烈的不祥之感,以为母亲随时都会自寻短见。每当我劳动归来,一进大门,就高喊母亲,听到她的回应,心中才感到一块石头落了地,如果一时听不到她的回应,我就心惊胆颤,跑到厢房和磨坊里寻找。有一次,找遍了所有的房间也没有见到母亲的身影。我便坐在院子里大哭。这时,母亲背着一捆柴草从外边走进来。她对我的哭很不满,但我又不能对她说出我的担忧。母亲看透我的心思,她说:“孩子,你放心,尽管我活着没有一点乐趣,但只要阎王爷不叫我走,我是不会去的。”

              ⑻我生来相貌丑陋,村子里很多人当面嘲笑我,学校里有几个性格霸蛮的同学甚至为此打我。我回家痛哭,母亲对我说:“儿子,你不丑。你不缺鼻子不缺眼,四肢健全,丑在哪里?而且,只要你心存善良,多做好事,即便是丑,也能变美。”以至于后来我进入了城市,有一些很有文化的人依然在背后甚至当面嘲弄我的相貌,我想起了母亲的话,便心平气和地向他们道歉。

              ⑼在村子里,我是一个贫嘴的孩子。我在小说《牛》里所写的那个因为话多被村子里厌恶的孩子,就有我童年时的影子。我母亲经常提醒我少说话,她希望我能做一个沉默寡言、安稳大方的孩子。但在我身上,却显露出极强的说话能力和极大的说话欲望,这无疑是极大的危险,但我说故事的能力,又带给了她愉悦,这使她陷入深深的矛盾之中。”

              ⑽我母亲虽不识字,但对识字的人十分敬重。我们家生活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但只要我对她提出买书买文具的要求,她总是会满足我。她是个勤劳的人,讨厌懒惰的孩子,但只要是我因为看书耽误了干活,她从来没批评过我。

              ⑾俗话说“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尽管我有父母亲的谆谆教导,但我并没有改掉我喜欢说话的天性,这使得我的名字“莫言”,很像对自己的讽刺。

              节选自莫言《诺贝尔获奖感言》,有删改


              莫言是一位善于讲故事的作家,在文中前六段中,他以独到的方式,讲述了与母亲相关的四个故事。除了第⑶段和第⑷段所写的两件事外,请仿照示例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其它另外两件事的内容及这两件事带给“我”的感受。

              【示例】事件:目睹母亲捡麦穗而被人扇耳光。    感受:让“我”最痛苦

              (1)事件:                     感受:               

              (2)事件:                     感受:               

            • 4.

              阿长与《山海经》(节选)

              鲁迅

                 ①我那时似乎倒并不怕,因为我觉得这些事和我毫不相干的,我不是一个门房。但她大概也即觉到了,说道:“像你似的小孩子,长毛也要掳的,掳去做小长毛。还有好看的姑娘,也要掳。”

                 ②“那么,你是不要紧的。”我以为她一定最安全了,既不做门房,又不是小孩子,也生得不好看,况且颈子上还有许多炙疮疤。

                 ③“那里的话?!”她严肃地说。“我们就没有用么?我们也要被掳去。城外有兵来攻的时候,长毛就叫我们脱下裤子,一排一排地站在城墙上,外面的大炮就放不出来;再要放,就炸了!”

                 ④这实在是出于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惊异。我一向只以为她满肚子是麻烦的礼节罢了,却不料她通有这样伟大的神力。从此对于她就有了特别的敬意,似乎实在深不可测;夜间的伸开手脚,占领全床,那当然是情有可原的了,倒应该我退让。

                 ⑤这种敬意,虽然也逐渐淡薄起来,但完全消失,大概是在知道她谋害了我的隐鼠之后。那时就极严重地诘问,而且当面叫她阿长。我想我又不真做小长毛,不去攻城,也不放炮,更不怕炮炸,我惧惮她什么呢!

                 ⑥但当我哀悼隐鼠,给它复仇的时候,一面又在渴慕着绘图的《山海经》了。这渴慕是从一个远房的叔祖惹起来的。他是一个胖胖的,和蔼的老人,爱种一点花木,如珠兰、茉莉之类,还有极其少见的,据说从北边带回去的马缨花。他的太太却正相反,什么也莫名其妙,曾将晒衣服的竹竿搁在珠兰的枝条上,枝折了,还要愤愤地咒骂道:“死尸!”这老人是个寂寞者,因为无人可谈,就很爱和孩子们往来,有时简直称我们为“小友”。在我们聚族而居的宅子里,只有他书多,而且特别。制艺和试帖诗,自然也是有的;但我却只在他的书斋里,看见过陆玑的《毛诗草木鸟兽虫鱼疏》,还有许多名目很生的书籍。我那时最爱看的是《花镜》,上面有许多图。他说给我听,曾经有过一部绘图的《山海经》,画着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三脚的鸟,生着翅膀的人,没有头而以两乳当作眼睛的怪物,……可惜现在不知道放在那里了。

                 ⑦我很愿意看看这样的图画,但不好意思力逼他去寻找,他是很疏懒的。问别人呢,谁也不肯真实地回答我。压岁钱还有几百文,买罢,又没有好机会。有书买的大街离我家远得很,我一年中只能在正月间去玩一趟,那时候,两家书店都紧紧地关着门。

                 ⑧玩的时候倒是没有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⑨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都对她说了。

                 ⑩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⑪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⑫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⑬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选文中,作者回忆了阿长哪两件事?作者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

               1、结合语境,赏析下面的句子。

              (1)“哥儿,有画儿的‘三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2)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 5. 闲悟梧桐 

                                                                                                           ◆余秋雨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处,整日整夜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的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yù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④浮想联piān,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⑤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⑥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天那遮天蔽日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树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⑦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⑧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阕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 根据拼音写出第③段和第④段的两个汉字。 

              yù寒(   )    浮想联piān(   )

              (2) “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3) 请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第⑥段中划线句子“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  (4) 文中第③段写道“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此处的“契合”指的是什么?(请用原文回答)  (5) 结合上下文,请在第④段划横线处在续写一个句子。  (6) 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各是怎样的?  (7) 梧桐面对外界打击从容不迫,莲花同样正直高洁,请你写出《爱莲说》中表现莲花洁身自好的句子。
            • 6.

              乡村的风

                     ◆许俊文

                 ①风是乡村的魂。它不喜欢老是待在一个地方,到处游荡着,时南时北,忽东忽西的。它走到哪里,哪里就能感觉到乡村的呼吸。

                 ②每次从城里回到老家豆村,第一个迎接我的便是风。我们虽然好多年没见面了,但它一点儿也不生分,先是用顽皮的小手,把我服服帖帖的头发拨弄乱,再在我干净的皮鞋和西服上,随意撒些尘土与细碎的草屑。要是春天,风就像一只摇头摆尾的小花狗,当我刚从汽车上走下来,视觉还没来得及舒展开,它就从我的身上嗅出了豆村的气味,亲亲热热地扑过来,伸出温软的小舌头,一下一下舔我的手与脚踝,你赶也赶不走。如果是秋天,风里便有了果实发酵的味道,那幽微的醇意,好像一个去镇上打酒的孩子,不小心把酒洒了一路,惹人隐隐地有些陶醉。

                 ③因为风的缘故,乡村里许多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事物,便有了某种诗意。你瞧,那晚风中的炊烟,怎么看都像是一幅悬腕挥就的狂草,云烟乱舞,该虚的地方虚,该实的地方实,那是我们在绢和纸上无法做到的,可谓真正的“天书”了。莲荡也是。一阵风吹过去,一阵风又吹过来,满荡田田的莲叶便乱了。然而,乱是乱了,但却乱出了味道。究竟是什么味道呢?我也说不清。看来这世界上的许多事情,就像这风中的“乱荷”,有一种不触动情欲的美,大美。你可以观,可以赏,但你却没有风的能耐,把好端端的东西破坏了,还居然翻出新意。还有秋风中的那些树木,原本蓊蓊郁郁的,可是经不住风的手轻轻地摇晃,三摇两摇的,就只剩下一副骨骼了。还是古人高明,他们面对这样的凋零景象,只用“删繁就简三秋树”七个字,就把很复杂的意思表达出来。随着黄叶随风飘逝,树上那些平时看不见的鸟巢,一个一个都露了出来,远远看去,恰似一个个黑色的音符挂在枝柯上……

                ④说到风,我想起了一件事,有一年我从豆村带回一棵小枣树,栽在城里自家的庭院中,栽树之前我是下足了底肥的,可是几年过去了,并没有见它有多少长进。我很纳闷,就问父亲是什么原因。父亲看了看周围的环境,给出两个字:缺风。对,缺风。生长在乡村的树可不是这样的。你千万不要以为风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其实它是树和庄稼的神灵。一棵得风的树,就如同一个人得了机遇,东风来了摇一摇,西风来了晃一晃,每摇晃一次,它的根就往泥土深处扎一扎,晃着晃着,一棵树就在风中长高长粗了。父亲把这种现象叫做“得风水”。记得豆村牛鼻凹里有一棵歪脖子黄栌,据说已经很有些岁数了,可就是长不大,村里有人想把它砍下做犁弓,父亲制止道,这棵树虽然长得不是地方,但只要树头能从这凹里蹿出来,一旦招了风,不愁它不成材。后来那棵黄栌居然有了出头之日,风吹着呼呼地往上蹿,一年一个样,一年又一个样,如今它已经有合抱粗了,成了我们豆村的一个标志。这大概就是神奇的风使然吧。当然神奇的还有我的父亲,尽管岁月的风已经把他的头发吹白了,腰吹弯了,甚至连牙齿也吹脱落了,在风中踽踽而行时,须拄一根拐杖,然而他能够从飘忽不定的风里悟出一点“道”,想必也该知足了。

              ⑤乡村里的许多事物,小至一片浮萍,一株草,大到一棵树,一座山,都与风息息相关。春风归来遍地绿,它们不得不绿;秋风君临千叶黄,它们不得不黄。在这回黄转绿的变幻之中,永远不老的似乎只有土地,只有风。一拔又一拔的风,吹了几千年,几万年,它吹走了许多东西,又吹来了许多东西。庄稼在风中拔节,驴马在风中友情,鸟雀在风中飞翔,蟋蟀在风中浅唱低吟……

              ⑥倘若没有风,这个世界多么沉寂!

              (1) 文章开头“风是乡村的魂”一句,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 (2) 文章第2段的语言生动活泼,请结合具体例句从修辞角度简要赏析。 (3) 第③段中用三幅画面表现乡村“诗意”,仿照示例概括前两幅画面(不超过5字)。

                                ②                  ③ 风摇秋树

              (4) 根据你的生活体验,仿照第5段划下划线的句子,再续写两个句子。 (5) 第④段写了小枣树、黄栌树及自己年迈的父亲,是为了表现风的什么特点?用原文词语回答。 (6) 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点加以概括。 (7) 请写出《商山早行》中由10个名词构成、蕴含6种景物,表现早行之早的诗句。
            • 7.

              【甲】陋室铭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醉翁亭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1) 文学常识填空

              (1)  甲文标题中的“铭”指:________

              (2)  乙文的作者是:__________

              (2) 解释下列加线词。

              (1)惟吾德   __________

              (2)无案牍之形  __________

              (3)杂然而前者  __________

              (4)筹交错   __________

              (3) 翻译下列句子。

              (1)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宴酣之乐,非丝非竹。

              (4) 甲文中“斯是陋室”与“何陋之有?”是否存在矛盾?如何理解? (5) 甲文中说“无丝竹之乱耳”,乙文中也谈到了“宴酣之乐,非丝非竹”。这两句话分别流露出作者怎样的精神追求?
            • 8.

              (甲)柳宗元传

                ①柳宗元,字子厚,其先盖河东人。

                ②宗元少精敏绝伦,为文章卓伟精致,一时辈行推仰。第进士、博学宏辞科,授校书郎,调蓝田尉。贞元十九年,为监察御史里行。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及得政,引内禁近,与计事,擢礼部员外郎,欲大进用。俄而叔文败,贬邵州刺史,不半道,贬永州司马,既窜斥,地又荒疠,因自放山泽间,其堙厄感郁,一寓诸文。仿《离骚》数十篇,读者咸悲恻。

                ③元和十年,徙柳州刺史。时刘禹锡得播州,宗元曰:“播非人所居而禹锡亲在堂吾不忍其穷,无辞以白其大人,如不往,便为母子永诀。”即具奏欲以柳州授禹锡而自往播。会大臣亦为禹锡请,因改连州。

                ④柳人以男女质钱,过期不赎,则没为奴婢。宗元设方计,悉赎归之。尤贫者,令书庸,视直足相当,还其质。已没者,出己钱助赎。南方为进士者,走数千里从宗元游,经指授者,为文辞皆有法。世号“柳柳州”。十四年卒,年四十七。

                                                           ——选自《新唐书·柳宗元传》有删节


              (乙)柳州二月榕叶落尽偶题  柳宗元

               宦情羁思共凄凄,春半如秋意转迷。

               山城过雨百花尽,榕叶满庭莺乱啼。

              【注释】①博学宏辞科:唐朝科举考试的科目。②内禁:皇宫。③窜斥:贬逐。④荒疠(lì):指南蛮瘴疠之地。⑤堙(yīn)厄感郁:遭遇困境,感伤抑郁。⑥大人:指母亲大人。⑦庸:雇佣的文书。

              (1) 解释下列句中划线的词。

                (1)得政(  )  (2)读者悲恻( ) (3)数千里从宗元游( )        

              (2) 用“/”给文中划线的句子断句。(限断两处)

               播 非 人 所 居 而 禹 锡 亲 在 堂 吾 不 忍 其 穷

              (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善王叔文、韦执谊,二人者奇其才。

              (4) (甲)文第④段中,柳宗元在柳州为民办了哪件实事?请用自己的话概括。 (5) (乙)诗首句的“       ”字最能体现柳宗元当时的心情。作者将自己的内心情感寄寓诗中,正如(甲)文第②段中所说的“                  ”。 (6) 综合(甲)(乙)两篇诗文,说说诗人明明面对的是春天,为什么会产生“春半如秋”的感觉。
            • 9.

               登泰山记

              [清]姚鼐

              ①泰山之阳,汶水西流;其阴,济水东流。谷皆入汶,阴谷皆入济。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 A 。最高日观峰,在长城南十五里。

              ②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师乘风雪,历齐河、长清,穿泰山西北谷,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月丁未,与知府朱孝纯子颍由南麓登。四十五里,道皆砌石为磴,其级七千有余。

              ③泰山正南面有三谷。中谷绕泰安城下,郦道元所谓环水也。余始循以入,道少半,越中岭,复循西谷,遂至其巅。古时登山,循东谷入,道有天门。东谷,古谓之天门溪水,余所不至也。今所经中岭及山巅崖限当道者,世皆谓 B 天门云。道中迷雾冰滑,磴几不可登。及既上,苍山负雪,明烛天南;望晚日照城郭,汶水、徂徕 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④戊申,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大风扬积雪击面。亭东自足下皆云漫。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彩。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曰,此东海也。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⑤亭西有岱祠,又有碧霞元君祠;皇帝行宫在碧霞元君祠东。是日,观道中石刻,自唐显庆以来,其远古刻尽漫失。僻不当道 C ,皆不及往。

              ⑥山多石,少土;石苍黑色,多平方,少圜。少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冰雪,无瀑水,无鸟兽音迹。至日观数里内无树,而雪与人膝齐。

              ⑦桐城姚鼐记。

              ——选自[清]姚鼐《惜抱轩诗文集》

              【注释】①汶(Wèn)水:也叫汶河。②朱孝纯子颖:朱孝纯,字子颖。当时是泰安府的知府。③蹬(dèng):石级。④负:覆盖。⑤徂徕(cú lái):山名,在泰安东南。⑥摴蒱(chū 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1) 解释文中加下划线的词的意思。

                阳(  )      是(   )      晦(    )    或(   )

              (2) 请将文言语气词“者”“也”“之”填入文中的A、B、C处。 (3) 请用“,”为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4) 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汶水、徂徕如画,而半山居雾若带然。

              (5) 作者与友人在哪个季节登泰山?文中最能反映当时气候之恶劣,登山之艰难的句子是? (6) 从全文看,作者以                为线索,主要表达了作者               的感情。 (7) 积累链接:《望岳》中写出了泰山神奇秀丽和巍峨高大的句子。
            • 10.

              语段【甲】寄托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