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岳麓书院

                 ①岳麓书院坐落在岳麓山青枫峡峡口,背倚层林叠翠的赫曦峰,面临碧波粼粼的湘江,它历经千年风雨,几度毁灭,又几度修复,是我国古代书院的标本。岳麓书院的建筑布局保留了宋代学堂的设计传统,分为讲学、藏书、供祀三大部分。除供祀部分较为独立外,总体依东西中轴线对称分布,中间大两头小,形状宛如一个橄榄。
                 ②转过书院外的林阴大道,步入正门,兀立于前的便是当门建筑的赫曦台。古朴的亭台,掩映在数株枝叶披离的古树下,与门前左右两旁对称分布的二亭(风雩亭,吹香亭)、二池(饮马池,黉门池)相呼应,形成独特的建筑趣味。立身赫曦台上,首先映入眼帘的便是左右墙壁上如龙蛇盘绕、浑厚有力的“寿”、“福”两个大字。

                 ③步下赫曦台,正前方便是书院的大门,“岳麓书院”这幅笔墨苍劲的匾额悬于大门正上方,系北宋第三个皇帝宋真宗书赐。“惟楚有材,于斯为盛”,悬挂于匾额下。

                 ④进人大门,穿过天井,便来到了二门前。时值金秋,南道两旁的树木蓊蓊郁郁。石榴树枝条斜垂,挂满了又红又大的果子。银杏是我国稀有树种,静植在这里,与古老庄严的学府讲堂相呼应,愈见绝代风华。

                 ⑤沿四级台阶而上,来到书院正厅。正厅是书院核心,当时用来讲学,又叫讲堂。堂内左右两壁嵌有朱熹于宋乾道三年来书院讲学时手书的“忠孝廉节”四字石刻。所以讲堂又名为“忠孝廉节”堂。作为讲学重地,堂内两廊还置放着清代乾隆年间由欧阳正焕所写的“整齐严肃”四字石刻。讲堂正中央上方悬一块金匾日“道南正脉”,为清乾隆皇帝御书,表彰书院之意明显。金匾下置大屏风,上书《岳麓书院记》,系宋代理学家张拭撰写。屏风前面,设置的是先生的太师椅。

                 ⑥绕过屏风,便望见了亭台殿阁式的御书楼。楼阁三层结构,琉璃瓦铺顶,重檐挑角,檐角形如龙尾,活活泼泼地翘向蓝天。

                 ⑦返身下御书楼的台阶,信步所至,是中轴线两旁一左一右对称布局的拟兰亭、汲泉亭、半学斋等地方。

                 ⑧再经过赫曦台,回望西下夕阳,整座书院在苍莽起伏的林海的围拥下,显示出它特有的幽静、清雅、超凡、脱俗。这时,一种庄严肃穆的情感在我心中升起……

              (1)请用一句话概括岳麓书院在建筑和历史上的地位。

              (2)全文是按什么顺序来说明的?第③④⑤段的观察点分别是哪里?

              (3)第⑤段“沿四级台阶而上”句中的“四级”有什么作用?若去掉意思有什么变化?

              (4)第⑥段画横线的句子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怎样的作用?

            • 2.

               ①综观各国城市,中国与外国最大的不同就是围墙。据不完全统计,我国公共单位(不含住宅)的围墙总长500多万千米,可绕地球125圈,占地面积1100多平方千米,加上两侧墙脚不能利用的死角,共达3350平方千米。

                 ②迈出国门,浏览包括某些发展中国家在内的世界各国的城市,哪里都看不到如此“壮观”的围墙阵!

                 ③外国一些城市所谓的“围墙”,或是雅致的栏杆,镂空的铁丝网,或是生机盎然的“绿色围墙”:建筑物在“围墙”内若隐若现,既不损坏城市的环境整体美,也不妨碍市民的野空间。

                 ④所谓“绿色围墙”,就是利用植物代替砖、石或钢筋水泥“砌墙”。这种生机盎然的色墙,不但占地面积少,省料省钱,而且在绿化美化市容市貌、减噪防尘、净化空气、调节温度等方面效果显著,颇受人们欢迎。

                 ⑤世界上最具特色的城市绿色围墙建筑首推巴西的“植物墙”。在巴西,人们看到的绿色墙是用空心砖砌成的,砖上附有树胶和肥料,再种上草籽,只要气候适宜,小草便从里面长出来,绿满墙面。这种植物墙,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而且可以减少噪声和空气污染。

                 ⑥巴西各大城市的楼房常见绿色荡漾,青草在微风中摇曳,原来外墙使用了一种特殊的“生物砖”。墙面平时适当喷水,就可以常年碧绿,隔热隔音,吸收二氧化碳,净化居住区的空气。在巴西首都巴西利亚,人均绿地近百平方米,雄踞世界第一。巴西法律规定,没有绿化设计的项目不得施工;有绿化设计的施工项目完工后,地面上有裸土的不予验收。因此,房屋落成之日,草坪、花坛、绿篱亦同时建成交工。每10栋左右公寓楼组成一个“方街”,即住宅小区。它由一条大绿色植物带环围(其中包括四季常青的灌木墙、小花园和草坪),起着过滤空气、阻止噪音的作用。巴西利亚是1960年才建立起来的新首都,几乎毫无历史价值可言中,1987年却被联合国定为“人类文化遗产”,除了构思奇巧的三权广场、布局新颖的城市风格外,还因为该城突出绿化,人与环境和谐共存,成了现代化新城的典范。1990年巴西巴拉那州首府库里蒂巴市又被联合国命名为“生态之都”。该市人口虽然从战后的50万猛增到150万人,人均绿地面积却从0.5平方米增加到54平方米。市民将建筑围墙的精力用在绿化上,营造了重重“绿墙”。

              (选自《环球城市 风行绿墙》)

            • 3.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③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④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⑥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⑧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时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

                 ⑨辐射也并不是总干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⑩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 4.

              身在“辐”中要知“辐”

                 ①手机有辐射、电脑有辐射、微波炉有辐射、太阳光也有辐射……现代人早已身在“辐”中。可是,我身边很多人对于“辐射”两字,可以说是谈虎色变。如果是这样,那说明你身在“辐”中不知“辐”,因为辐射远没有你想象中的那么可怕。

                 ②辐射是科学上常用的一个名词,指的是物体以电磁波或粒子的形式向周围发射能量的过程,也称为“放射”。科学告诉你,自然界中的一切物体,只要温度在绝对零度(接近-273.15℃)以上,都以电磁波和粒子的形式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送热量,这就是辐射。

                 ③依据能量高低及电离物质的能力大小,可以笼统地把辐射分为电离辐射和非电离辐射。

                 ④所谓“电离”,一般而言,是指电子被高能辐射从电子壳层中击出,使原子带正电。拥有足够高能量的辐射可以把原子电离,人们因而称之为“电离辐射”。比如,让人谈虎色变的核辐射就是一种高强度的电离辐射。

                 ⑤非电离辐射,是指含有的能量很低,不足以让原子电离,它是由电场和磁场交互作用产生的电磁波向外释放形成的,所以也被称为电磁辐射。例如紫外线、红外线、激光、微波都属于非电离辐射。在我们生活中最容易接触到的就是太阳光和一般家用电器发出来的非电离辐射。

                 ⑥虽然非电离辐射对细胞组织影响的研究时间并不长,但不管怎么说,它比电离辐射的伤害要小得多。当然,凡事无绝对,如果你天天24小时手机不离身,总是戴着耳机听音乐,那肯定或多或少会对身体造成伤害。

                 ⑦由于电离辐射会破坏细胞组织,可以引发癌症,所以,一般人常说的辐射都是指电离辐射。

                 ⑧非电离辐射看上去很麻烦,事实上我们一点也不用怕它。

                 ⑨首先,家用电器的功率很小,相对的辐射“剂量”也很有限,一般不足以对人体造成伤害。有人说,微波炉这个家伙的功率可不小啊,而且靠发射电磁波工作,难免会释放大量的微波辐射。但是,请放心,微波是无法穿透金属的,一般微波炉都是全金属外壳,所以,一个合格的微波炉是不可能让微波出来游逛的。

                 ⑩其次,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人类早就发明了很多防范辐射的方法。比如,给微波发生器加上金属罩;放射工作人员穿上专门的防护衣服;核电站的核反应堆深埋地下,并加上层层防爆防护罩……这些都是很有效的防护方式。

                 ⑪再次,对于自然界中的辐射,如太阳光,因为人类从古到今一直面对它,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抵抗力和适应性,人体皮肤完全可以吸收小剂量的辐射,并把它转化成热量。当然,不要指望用这个取暖哦,它的热量太微不足道了。

                 ⑫最后,也是更重要的一点,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随着人类对辐射的认识逐渐增加和人们健康意识的增强,防辐射的办法越来越多。所以,辐射想干点坏事,还真不容易找到机会呢。

                 ⑬辐射也并不是总于坏事的,它也能为人类造福。我们熟知的一些医疗手段,比如癌症放疗、核磁共振检查、X光检查、CT扫描,都是利用了辐射。

                 ⑭如此看来,我们身在“辐”中要知“辐”,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利用辐射为我们的生活服务,也就不会谈“辐”色变了。

            • 5.

              阅读下面三段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A】《苏州园林》节选(作者:叶圣陶)

              游览苏州园林必然会注意到花墙和廊子。有墙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层次多了,景致就见得深了。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有几个园林还在适当的位置装上一面大镜子,层次就更多了,几乎可以说把整个园林翻了一番。

              【B】                          建筑与汉字

              ①作为同源的文化现象,中国建筑与汉字紧密相联,体现了共同的文化心理。

              ②首先,它们都注重对称法则。汉字中有许多字是对称的,如“中”“申”等, 其中的竖笔便是对称轴。中国传统建筑也呈现出同样的特征,也常以对称为格局, 故宫是对称的, 中华世纪坛也是对称的。确切地说,这是一种静态的均衡,在心理上偏于严谨, 因而具有庄严肃穆之感。很多建筑组合的对称形态还与汉字有直接关联,借助汉字表达人生愿望。

              ③其次,它们都讲究宾主法则。汉字书法讲究一字之内,笔画分主次。以横画为主笔,扁横铺展,质朴古雅;以竖画为主笔,纵势挺拔,俊秀伟岸;以撇、捺作主笔,则体势开张,有险峻之象。其余笔画与之相配,在变化中追求一种动态的均衡,呈现生动活泼之态。建筑上的宾主法则要求主、副建筑相互呼应,既能突显主建筑物,又可展现设计者追求的精神意蕴。

              ④第三,它们都注意疏密之法。书法家在进行创作时,将笔画未到的空白处也计算在它的造型之中,黑白相互穿插,形成特有的空间美感。建筑师的设计思路与之相同,即利用各个建筑应高低错落,并可借助廊、桥、亭等元素,让建筑物之间有对话、有分合,从而构造出“通、透、空”的意境。这使建筑空间在满足居住的实用之外,又承载了提升生活品位的文化内涵。

              ⑤中国建筑与汉字的这些相通不是偶然的, 它与中华民族强调的和谐与秩序的文化理念相呼应,正如《论语》中所说:“乐者天地之和, 礼者天地之序。”汉字与建筑中所追求的境界其实都反映了中国人对人与人、物与物、物与人之间和谐有序的生存状态的向往。

              ⑥随着时代的发展,未来的世界趋于一体化,各国的传统文化将很容易受到其它文化的覆盖。那么,要使传统文化中精髓部分得以继承,只有将传统文化理念灌输到现代设计思维之中,建筑设计作品才能充满生命力和竞争力。

              【C】《汉字歌》(节选)(作者:陈建武)

              横横竖竖,清清楚楚

              汉字教我认识万物

              礼义廉耻,道德品质

              汉字教我人之初

              撇撇捺捺,笔墨无数

              唐诗宋词,经典名著

              天文地理,古今中外

              汉字教我万卷书,万卷书

            • 6.

              所谓的抗霾食品

              ①网上一直流传有些食品能够抗霾,比如猪血、鸭血、五花肉、青菜等。这些“抗霾食品”真的有效吗?

              ②中医所推荐的滋阴润肺、助肝排毒的食疗方法可“抗霾”吗?古代并没有过这种人类污染造成的雾霾天,食物对雾霾有什么作用,古人也不可能做过相关研究并有可靠的经验留给我们。所以,所谓“润肺”的食材未必对雾霾有特效。但适当吃点木耳、银耳,获得一些可溶性膳食纤维,对于减少胃肠道中重金属元素的吸收还是有所帮助的,对健康有益无害。

              ③不过,也有人认为菌类食品污染大,会富集环境中的重金属,如木耳、银耳就属于菌类。按目前各地测定的结果,的确存在菌类重金属超标的问题,但比例还是很小的,大部分产品是合格的。菌类中重金属污染状况的轻重主要与它的生长环境有关。在土壤、水源已经被重金属污染的地区,野生菌类是最危险的,而人工栽培的菌类长在培养基上,不接触外界环境,反而相对安全。另外,菌类的重金属并不是可溶状态,通常是和膳食纤维结合而存在,即便进了人体,吸收率也是较低的。所以,在少量食用的前提下,各种菌类的安全性是无需担心的。

              ④民间还有一种说法,就是“多吃青菜可以对抗雾霾”。这个说法虽然有点道理,但也只是“沾边”而已。这是因为菠菜、苋菜、小油菜、芥蓝等深绿色的叶菜中富含叶绿素和胡萝卜素。叶绿素有利于减少人体内某些化学毒物的致突变作用,而胡萝卜素在身体内转变成维生素A,有利于提高上皮组织(包括消化道、呼吸道、生殖道、眼睛的黏膜和皮肤等)的抵抗力和修复能力,其中的多种抗氧化物质也有利于降低炎症反应,这些作用对于预防雾霾造成的呼吸道黏膜损坏可能有一定益处。不过,这绝不意味着青菜是抗雾霾的特效食品。

              ⑤维生素A的主要食物来源是动物肝脏、肾脏、奶油、蛋黄等高胆固醇食物,但人们同时又顾虑这些食物中的胆固醇。深绿色、橙黄色蔬菜、水果中的胡萝卜素可以转化成维生素A,而这些食物同时又有利于预防各种慢性病。按我国膳食指南的推荐,一个人每天应当吃250克左右深绿色的叶菜。

              ⑥如果你平日很少吃青菜,因为听说吃青菜能抗雾霾的说法而增加了绿叶菜的食用量,那真值得庆祝了。因为吃深绿色叶菜的好处实在太多,对于预防心血管病、糖尿病、老年认知退化和骨质疏松,都大有益处。

              ⑦很想提示一下担心雾霾危害的朋友,不要听到什么食物能“抗霾”就拼命吃,用它挤占其他天然食物的份额。比如,有人听说木耳能清除污染,就顿顿以木耳当主要菜肴吃;有人听说百合对肺好,就把百合当主食吃。这样的做法是不可取的,因为少数几种食材并不能代替其他食材的健康价值。合理的方式是,以抗雾霾为契机,增加食物的多样化程度,更加重视自己的饮食健康。

              ⑧其实,雾霾只是我们身体所面临的多重健康危害因素之一。除了雾霾,人的身体还面临精神压力、坏情绪、晚睡熬夜、缺乏运动、食物营养不合理、烟酒过度、滥用处方药等很多危害。虽然雾霾问题我们真的没法在短期内解决,但是其他问题,却是每一个人可以自己控制的。遗憾的是,很多人会这样强词夺理:“雾霾还没有解决,我健康生活有什么用?”“食品都污染了,我注意营养有什么用?”……这种逻辑实在有害。

              ⑨在环境污染短期没法解决的情况下,我们所能做的,就是努力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在污染的环境中,比别人的抵抗能力更强一些,活得更有质量一些。

            • 7.

              沸腾的湖泊

                 ①据说,几个探险者来多米尼加山区探险,他们走进这片山区时,突然看到远处的山谷中热气蒸腾,仿佛有人正在露天里生火造饭。几人当时又累又饿,看到荒山中升起炊烟,大家紧赶慢赶,到达山谷里时,眼前的情景让他们大吃一惊:冒出热气的地方,原来是一个沸腾的湖泊!

                 ②从远处看,这个沸腾的湖泊长  (1)  米,宽约  (2)  米,整个湖面热气腾腾,就像一锅煮开的水,特别是在湖的中心,湖水不停翻滚,水下涌起的水蒸气使湖面翻滚着灰蓝色的水泡,仿佛是开水沸腾时冒出的水花。由于两边的山体十分陡峭,因此沸水湖的湖底又陡又深,距离湖岸不远处,湖水便深达90米,使人不敢离湖岸太近。可以说,沸水湖不但是一个可怕的滚水池,还是一道令人恐怖的深渊。再加上沸水湖周围地区由于长期受含硫气体及其他一些有害气体的影响,动植物都不敢靠近湖岸“安家”。

                 ③那么,沸水湖的温度到底有多高呢?有探险者曾经冒着危险,用温度计测量过近岸的湖水:好家伙!靠近岸边的湖水竟然达到了90℃。看着“噌噌噌”上涨的温度计读数,强忍着水汽带来的炽热感,探险者望了一眼翻滚的湖水,心有余悸地离开了岸边。由于湖水常年沸腾,人们根本无法测量沸水湖中心的水温。

                 ④沸水湖是如何形成的呢?据当地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并没有沸水湖,当时山谷里植被茂密,鸟儿在这里歌唱,野羊、兔子等动物经常出没。可以说,在沸水湖出现之前,这个山谷是动植物的天堂。可是有一天,山谷里突然传来一声巨响,有人看见天上掉下来一把巨大的水壶,落地之后,水花四溅,热气蒸腾,转瞬之间,水壶化成了一个沸腾翻滚的湖泊。据说,这个水壶是上帝用来烧开水的;但这一天,他可能心情不好,不小心碰翻了水壶,于是装满开水的壶从天而降,落下来便形成了沸水湖。

                 ⑤________一些科学家来到多米尼加山区的沸水湖这里考察,试图弄清沸水湖形成的真正原因。后来,科学家们发现沸水湖是由一眼间歇泉形成的。间歇泉“休息”的时间一般很短暂,当它恢复“体力”时,新一轮喷发又开始了,一时间地动山摇,山谷里轰响如雷,只见一股灼热的水柱从湖底喷涌而出,湖面上很快烟雾缭绕,热气腾腾。那么,间歇泉的水是如何被“煮沸”的呢?原来,间歇泉坐落在一个古老的火山口上,地下火红的岩浆就像一只大火炉,把带有大量矿物质和含硫气体的水烧开后,再由火山口通道(即喷孔)猛烈喷出来,于是便形成了这个大自然的奇观。

              (节选自《百科知识》)

            • 8.

              全球进入地震活跃期了吗?

                 ①自今年4月10日前后以来,日本、缅甸印度边境、菲律宾、阿富汗等亚洲、太平洋沿岸多国相继发生地震,造成人员伤亡。4月16日凌晨,日本九州岛发生里氏7.3级地震,目前已造成至少3人死亡,民众避难中,当地发生大规模断电。14日,日本熊本县发生6.5级地震,截至目前已造成至少9人死亡、上千人受伤,数万人被迫疏散;14日凌晨,菲律宾5.9级强震,造成3人受伤;13日,缅甸西北部发生6.8级地震,在孟加拉国造成60余人受伤,在印度造成6人受伤,并造成印、缅、孟部分建筑物倾斜或受损;10日,阿富汗发生7.1级地震,致巴基斯坦3人遇难、27人伤。连日来,巴布亚新几内亚、瓦努阿图也数次发生5.0级以上的地震。这些地震震级较高、发生次数频繁、具有一定程度的破坏力、影响人类生活。种种迹象让人不得不开始怀疑,地球是否进入了地质活跃期?

              ②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及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这两大地震带,可能已进入活跃期。环太平洋火山地震带主要涵盖了太平洋的周边地区,包括南美洲的智利、秘鲁,北美洲的危地马拉、墨西哥、美国等国家的西海岸,阿留申群岛、千岛群岛、日本列岛、琉球群岛以及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和新西兰等国家和地区。因地壳板块相互碰撞频繁,环太平洋地震带是全球地震活动最强烈的地带,全球约80%的地震都发生在这里。近期发生地震的日本、菲律宾位于该带上。地中海-喜马拉雅火山地震带全长两万多公里,跨欧、亚、非三大洲,该带地震释放的能量约占全球能量15%。该地震带西起大西洋亚速尔群岛,穿地中海,经伊朗高原,进入喜马拉雅山东端向南拐弯经缅甸西部、安达曼群岛、苏门答腊岛、爪哇岛之班达海附近,与西太平洋地震带相连。近期发生地震的缅甸、阿富汗则位于该带上。

              ③据地震学家统计,地球每天发生上万次地震。不过,它们之中绝大多数因震级太小或离人口聚居地太远,人们感觉不到。而真正能对人类造成严重危害的地震,全世界每年约有一二十次。震级为8级左右的地震,全球每年仅出现一两次。相关统计显示,用地震仪测出的地震,每年全球达约50万次,其中有感地震10万次,造成破坏的1000次,而7级以上、足以造成巨大灾害的有十几次。鉴于全球有85%的地震发生在板块边界上,故有观点认为,板块运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是引起地震的重要原因。地震活动是正常现象,地震造成的破坏是局部性的,因此民众大可不必过于恐慌。

              ④全球是否进入地震活跃期?专家说法不一:在被问及地球是否已进入地震活跃期的问题时,美国地质勘探局地球物理学家兰迪.鲍德温曾指出:“这很难说,我看到有研究说是,也看到有研究说不是。在全球范围内,强震多发区可能在任何年份发生强震,但我们不认为一个或多个地震活跃区之间存在联系。”不过,也有学者言之凿凿地就大地震进行过预测,如日本名古屋大学地震火山研究中心主任山冈耕春警告说,日本南海海槽地震是“一定会发生的、宿命般的巨大地震”,称下一次在举办东京奥运的2020年之后4、5年内发生“也不稀奇”,并建议日本政府尽早采取应对措施。值得注意的是:迄今,全球地震学家尚未找到任何一种异常现象,可在所有大地震之前被无一例外地观测到。这意味着,人类还无法对迫在眉睫的大地震进行准确预报。但通过长期观测地壳断层,可对某地区未来数十年发生地震的概率进行评估。此外,发达的预警和信息传播技术,也可在破坏性较小的地震纵波到达地面时立即发出警报。在导致房屋倒塌的地震横波到达之前,为人们逃生抢出几秒至几十秒的宝贵时间。有理由相信,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人类在应对大地震等相关灾害时将会更加从容不迫。



            • 9.

              雾霾天气,警惕PM2.5污染 

               ①最近一段时间,随着媒体的关注,以PM2.5为代表的“超细灰尘”污染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

               ②那么,PM2.5是什么?它对人体健康有哪些危害?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

               ƒ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它的直径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虽然PM2.5只是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的组分,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的有毒、有害物质,同时PM2.5在大气中的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天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不易被阻挡,被吸入人体后会直接进入支气管,干扰肺部的气体交换,引发包括哮喘、支气管炎和心血管病等方面的疾病。

               ⑥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对PM2.5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能产生严重后果。例如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⑦PM2.5还可成为病毒和细菌的载体,为呼吸道传染病的传播推波助澜。

               ⑧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不但浓雾缠绕、能见度非常低的天气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时而有雾时而多云的天气也会有同样的问题。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病、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

               ⑨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0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里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那么,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应该如何抵御PM2.5污染呢?

            • 10.

              “永不眨眼”的静轨光学侦察卫星

              ①36000公里轨道高度、50米分辨率,近日发射的高分四号卫星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高轨高分辨率遥感卫星的空白。那么,什么是遥感卫星?其“同门”光学侦察卫星有什么优势?是否也需要像高分4号那样在静止轨道上运行?这是近日高分四号被成功发射以来,人们热切想要知道的。

              利用遥感(探测)设备,从空间对地球及附近区域进行探测并获取信息的卫星称为遥感卫星。按主要是为民用还是军用,它可分为商业遥感卫星和侦察卫星。这样看来,侦察卫星是指获取军事信息(情报)的遥感卫星,也叫间谍卫星。比如照相侦察、电子侦察、导弹预警等卫星。其中,照相侦察卫星又可分为光学、雷达、(光学与雷达)混合侦察卫星三类。光学侦察卫星主要通过可见光相机,对地球目标照相侦察并提取相关信息。

               ③低轨光学侦察卫星,现在一般大都在高度1600千米以下的低轨道,具有分辨率高、可变轨机动、发射难度小等优势。但由于轨道高度低,离地球距离近,低轨光学侦察卫星无法驻留在某一地区上空持续侦察。为克服低轨光学侦察卫星的不足,最好是让它运行到20000千米以上的高轨道,这就是高轨光学侦察卫星。

              ④更进一步,还可让卫星升到36000千米的地球静止轨道上,即静止轨道光学侦察卫星。由于轨道非常特殊,所以它不但能有效克服低轨光学侦察卫星的致命缺点,而且还有着与众不同的其他优点。

                ⑤首先是卫星与地球保持相对静止,能定点悬停在空间凝视目标地区——“永不眨眼”并全时段持续侦察,源源不断地获取变化信息,使任何目标(包括运动或时敏目标)都难逃它的天眼。其次是卫星“站得更高看得更远”,视场很大、覆盖区很广,单颗卫星就能全面监视地球42%的面积,只需等间隔放置三颗卫星,就能覆盖除南北两极附近外的地球所有地区,侦察效率超高。第三是卫星所受空气阻力小,寿命长,且轨道保持速度小,侦察稳定性好。最后是卫星不易被毁伤、生存能力强。现阶段,无论是地基还是天基、软杀伤还是硬摧毁反卫武器,都还不能有效威胁到静止轨道卫星的安全。

              ⑥静轨光学侦察卫星也有不足。比如,发射难度大,载荷的能力弱、类型少,调控要求高,数据传输处理复杂,最重要的是难以获取目标的高分辨率图像,造成对目标的识别能力弱。据推算,如果让静轨光学侦察卫星具备1米的分辨率,可见光相机的镜头口径至少要达到30米。如此大的镜头传统的技术和工艺难以实现,何况其体积和重量也大大超过了目前的卫星发射水平。

              ⑦正因如此,各航天大国不约而同地都将其定为重要目标,为提高同等口径的光学物镜分辨率,纷纷加大在新材料、可展开光学、稀疏孔径成像、图像恢复与增强等技术上的研究力度,并发展大运载力的超级火箭,增强发射能力,以求尽快部署静轨光学侦察卫星。

                                        (选自《科技日报》2016年11月12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