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知天地之奥秘,敬自然之神奇。

              一个被忽视的敌人

              ①在哥本哈根的全球气候大会上,如何减少二氧化碳以及碳排放,再次紧紧抓住了世人的眼球。然而,科学家也指出,当所有人都把注意力放在碳排放身上时,很可能忽视了另一个非常危险的敌人——臭氧。

              ②臭氧问题的讨论被哥本哈根气候搁置在一旁,而实际上,臭氧是温室效应很强的一种气体,而且转移性极强。据英国最新一期《自然》杂志公布的研究显示,臭氧污染物只需几天时间就可进行“跨洲旅行”。

              ③人们早已知道污染是一个全球化现象:科学家在爱斯基摩人和北极熊身上找到了几千公里以外的工业国家生产的重金属残物和污染物;而太平洋的某部分洋面全被塑料袋和其他污染物覆盖。所以,臭氧其实只是远距离输出污染物中最令人惊心动魄的一分子。

              ④对造成上述污染现象的人类来说,臭氧确实令人头痛。当臭氧在大气层变得稀少的时候,它就失去了阻挡紫外线以保护地球生物的重要功能,但它在对流层过分集中时,其对动物和生物所起的作用就如同毒素一般,不但会使植物的叶子氧化,还能损害人和动物的呼吸系统。

              ⑤不过,假如臭氧在高空稀少,在地面过于集中,这时的问题就出在人类身上了,这是冷却气体和喷气在高空造成的恶果,大名鼎鼎的氟利昂就是这些冷却气体之一。《蒙特利尔协约》虽然规定了限制使用这类气体,但仍然需要许多年才能使围绕在极地上空的赫赫有名的臭氧洞消失。

              ⑥不得不承认,人类在减少对流层臭氧方面的工作做得十分糟糕。对流层的臭氧在二十世纪增加了两倍,它的产生是太阳对氮化物的辐射造成的,而氮化物又是汽车尾气排放、烟囱、火化以及森林大火等造成的。

              ⑦研究证明,臭氧的污染问题具有明显的全球性和转移性。印尼滥伐森林就可能与蔓延到西部非洲的臭氧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在法国,乡村的对流层臭氧比例明显高于城市;在亚洲和美国的春季,情况亦是如此。这些臭氧的来源和流动的踪迹已被美国大洋与大气层研究机构的科学家调查清楚。

              ⑧目前仍需要进一步了解清楚的是,这些“进口”臭氧最终落地之后会对农业、人类和动物的健康产生怎样的后果。此事关系重大:欧洲环境研究所2007年公布的一份研究报告证明,臭氧污染是导致地球上2.14万人早死的罪魁祸首。在农业方面,也有相关研究指出,由于臭氧污染导致歉收,2000年全球范围内的损失高达140亿至260亿美元。

              ⑨最近几年,发达国家因臭氧造成的污染高峰较前些年有减弱之势。这同采取了严格的废气排放措施有相当的关系,但值得注意的是,经常性的污染也在不断地增加。科学家预计,未来十年臭氧污染增长最快的地区将是非洲和亚洲。

              ⑩同二氧化碳不同的是,臭氧在大气层里只能生存几个星期。科学家认为,控制臭氧将有双重好处:一方面控制了温室效应,另一方面也对抗了气候转暖。

              ⑾全球已有多国通过了于1988年签署的、有关控制远距离国界大气污染的协约,旨在应对酸雨并减少氮化氧气体的产生。而臭氧问题的防治工作,还有待于国际社会的进一步通力合作。

              (摘自2010年2月9日《科技日报》

              (1) 臭氧污染问题是人类的“敌人”,请写出这个敌人的两大特性。 (2) 造成臭氧浓度偏高的人类活动有哪些?写两点即可。 (3) 第⑦段的画线句运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选取一种说明其作用。 (4) 本文的语言除了准确严密以外,还具有生动形象的特点。试从文中找出一例,简要赏析这一特点。 (5) 积累链接:在刘方平的《月夜》中春气萌发,虫声涌动,春天的脚步越来越近了,描绘了一幅自然和谐美好的场面,请写出相应的诗句
            • 2.

              清澈的声音   ◆ 包利民

                 ①有一些声音就似遗落在人间的精灵,偶入耳中,便入心底,濯洗着那些漫漫尘埃,让心温润如初,仿佛流年沧桑还不曾侵染。

                 ②十多年前,在一个大山深处的小村当了一段时间代课老师,那时正失意,在这天涯一般的地方,一种朴素的美很能将一颗烦躁的心平抚得极为柔软而易感。离开的时候,正是秋天,满山的树都斑斓着离别的心绪。翻过那座山,便是一条通往镇上的路,脚步刚刚踏上那片崎岖,就听到身后的山顶,一个孩子的声音遥遥传来:“老师,我会想你——”

              ③那声音带着山间溪水的清透,穿过满山的树,直击在我心灵最柔软处。那个女生,我上课的这三个月时间里,从不举手回答问题,也不敢读课文,甚至课间也不大声地说话。不管我怎样鼓励她,她都是怯怯的,只是有一次,悄声对我说:“老师,我一定会大声地说话的,可是现在还不能!”

              ④在我悄悄离开的时刻,她用她响亮的声音为我送行,回望,她小小的身影,在远远的山顶,那声音依然在回荡,回荡,回荡成一片温暖的海,漫流过我以后所有的日子。

                 ⑤记得去年回故乡的城市,正是冬季,漫天飞雪。慢慢行走在大街上,脚步声敲醒着许多沉睡的过往,在这个小小的县城里,曾度过我整个的中学时代,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⑥忽然,便听到有人喊我的名字,隔着风雪,隔着车流人海的喧嚣,仿佛久违的呼唤这许多年中,无数次听到别人喊我的名字,却都没有此刻的感受。那声音里,带着一种清澈的亲切,一种纯净的惊喜,我转头看,一个和我年纪相仿的男人,正目光闪亮地看着我。我一声惊呼,虽然过去了那么多的岁月,我依然一眼认出了曾经的中学同学。相拥的那一刻,周围全是直入人心的暖。

                 ⑦说了些什么已经不记得了,而那一声呼喊,却一直响在耳畔,将心一次次拉回那圣洁遥远的时光里,那些朴素而温暖的情谊,总是在风尘漫漫落寞重重时,悄悄浸润着心中所有的希望。

                 ⑧有一年离家很久很远,归来时风尘仆仆,且满心失落,当梦想失落在追逐里,黯淡的心境便契合了秋的萧瑟。刚走进自家所在的那个小胡同,便传来几声长长的叫声:“哇……哇……”心里便忽然一暖,眼睛一下子就濡湿了。那是胡同里一个聋哑的孩子,且有些智力低下,他只能发出这一种声音,一直以来,都能听到他的喊声。原来总是觉得难听至极,而此刻,却如流淌的长风,将我心底的阴霾吹散。

                 ⑨有时很羡慕那个孩子,没有长久的烦恼,每一天自在无忧,唯一的声音,可以是笑,可以是哭,没有任何的修饰和伪装,自然而然。而我们,却在世事劳碌中丢了最真实的声音,丢了最真实的自己。所以,当我失意归来,那个孩子的叫声才会如天籁入耳,而那一刻,我的泪也应该是极清澈的。

                 ⑩去年夏天,在老家,中午时小睡,梦见自己依然是儿时,睡在母亲的身边,做了噩梦,大哭,梦中的梦中醒来,却发现母亲不在,便大喊。却听见母亲就在耳畔叫我,一如童年。迷梦归来,母亲白发萧然,问我是不是做噩梦了,因为听见我不停地喊她,就像小时候一样。

                 ⑪我知道,我在梦里听见的母亲的呼唤,是此生最美的声音;而我在梦里喊出来的“妈妈”,却是母亲耳中永远响着的眷恋,纯纯如山顶的月。

              (1) 声音是本文的线索,请在梳理全文情节的基础上完成下列括号中的内容。 

              山里送行孩子的声音→(             )→小巷聋哑孩子的喊声→(             )

              (2) 文章第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什么作用?  (3) 结合语境,理解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含义 ?

              二十年的烟云易散,不散的只有这个城市每个角落拥挤着的回忆。

              (4) 请揣摩第④段划线句子,想象此时“我”的心理活动并写下来。(30字左右)  (5) 最后一段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效果?  (6) 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标题“清澈的声音”中“清澈”一词蕴含着怎样的含义?  (7) 积累链接:请写出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中“夜卧听雨”的诗句。
            • 3.

              少年护城河

              肖复兴

              ①在我童年住的大院里,我和大华曾经是“死对头”。原因其实很简单,大华倒霉就倒霉在他是个“私生子”,他一直跟着他小姑过,他的生母在山西,偶尔会来北京看看他,但谁都没有见过他爸爸,他自己也没见过。这一点,是公开的秘密,全院里的大人孩子都知道。

              ②当时,学校里流行唱一首名字叫《我是一个黑孩子》的歌,其中有这样一句歌词:“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在黑非洲。”我给改了词儿:“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这里黑孩子的“黑”不是黑人的“黑”,而是找不着主儿即“私生子”的意思,我故意唱给大华听,很快就传开了,全院的孩子见到大华,都齐声唱这句词。现在想想,小孩子的是非好恶,就是这样简单,又是这样偏颇,真的是欺负人家大华。

              ③大华比我高两年级,那时上小学五年级,长得很壮,论打架,我是打不过他的。之所以敢这样有恃无恐地欺负他,是因为他的小姑脾气很烈,管他很严,如果知道他在外面和哪个孩子打架了,不问青红皂白,总是要让他先从他家的胆瓶里取出鸡毛掸子,然后撅着屁股,结结实实挨一顿揍。

              ④我和大华唯一一次动手打架,是在一天放学之后。因为被老师留下训话,出校门时天已经黑了。从学校到我们大院,要经过一条胡同,胡同里有一块刻着“泰山石敢当”的大石碑。由于胡同里没有路灯,漆黑一片,经过那块石碑的时候,突然从后面蹿出一个人影,饿虎扑食一般,就把我按倒在地上,然后一痛拳头如雨,打得我鼻肿眼青,鼻子流出了血。等我从地上爬起来,人影早没有了。但我知道除了大华,不会有别人。

              ⑤我们两人之间的“仇”,因为一句歌词,也因为这一场架,算是打上了一个“死结”。从那以后,我们彼此再也不说话,即使迎面走过,也像不认识一样,擦肩而过。

              ⑥没有想到,第二年的夏天,我的母亲突然去世了。父亲回老家沧县给我找了个后妈。一下子,全院的形势发生了逆转,原来跟着我一起冲着大华唱“我是一个黑孩子,我的家不知在何处”的孩子们,开始齐刷刷地对我唱起他们新改编的歌谣:“小白菜呀,地里黄哟;有个孩子,没有娘哟……”

              ⑦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⑧我很想和他说话,不提过去的事,只是聊聊乒乓球,说说游泳世界冠军就好。好几次,碰到一起了,却还是开不了口。再次擦肩而过的时候,我看见他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

              ⑨一直到我上了中学,和他一所学校,参加了学校的游泳队,由于他比我高两年级,老师指派他教我总也学不规范的仰泳动作,我们才第一次开口说话。这一说话,就像开了闸的水,止不住地往下流。过去那点儿事,就像沙子被水冲得无影无踪,我们一下子成为了无话不说的好朋友。童年的心思,有时就是这样窄小如韭菜叶,有时又是这样没心没肺,把什么都抛到脑后。只是,我们都小心翼翼的,谁也不去碰过去的往事,谁也不去提私生子或后妈这令人厌烦的词眼儿。

                ⑩大华上高一那年春天,他的小姑突然病故,他的生母从山西赶来,要带着他回山西。那天放学回家,刚看见他的生母,他扭头就跑,一直跑到护城河边。他的生母,还有大院好多人都跑了过去,却只看见河边上大华的书包和一双白力士鞋,不见他的人影。大家沿河喊他的名字,一直喊到了晚上,也再没有见他的人影。大华的生母一下子就哭了起来,大家也都以为大华是投河自尽了。

                 ⑪我不信。我知道大华的水性很好,他要是真的想不开,也不会选择投水。夜里,我一个人又跑到护城河边,河水很平静,没有一点儿波纹。我在河边站了很久,突然,我憋足了一口气,双手在嘴边围成一个喇叭,冲着河水大喊了一声:“大华!”没有任何反应。我又喊了第二声:“大华!”只有我自己的回声。心里悄悄想,事不过三,我再喊一声,大华,你可一定得出来呀!我第三声大华落了地,依然没有回应,一下子透心凉,我一屁股坐在地上,再也忍不住哇哇地哭了。

                 ⑫就在这时候,河水有了“哗哗”的响声,一个人影已经游到了河中心,笔直地向我游来。我一眼看出来,是大华!

                 ⑬我知道,我们的友情,从这时候才是真正的开始。

                 ⑭一直到现在,只要我们彼此谁有点儿什么事情,不用开口,就像真的有什么心灵感应一样,保证对方会在第一时间出现在面前。我们两人都相信,这不是什么神奇,是真实的存在。这个真实就是友情。罗曼•罗兰曾经讲过,人的一辈子不会有那么多所谓的朋友,但真正的朋友,一个就足够。

              (选文有改动)

              (1) 

              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文章的故事脉络。(每空8个字)

              ①篡改歌词,欺负大华———②____________————③母亲去世,遭受欺负————④___________⑤深夜寻访,找到大华

              (2) 

              大华的“眉毛往上挑了挑,嘴唇动了动”,这个细节表现了大华怎样的心理?

              (3) 

              请结合语境,说说下面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发现,唯一没有对我唱这个歌的,竟然是大华!

              (4) 

              文中有多处地方相互照应,请找两处抄写在下面。

            • 4.

              黄陵庙:宜昌三峡最大的古建筑

               

                黄陵庙是长江三峡最大且年代最久远的古建筑群。为长江西陵峡中著名古迹之一。黄陵庙位于宜昌市夷陵区三斗坪镇黄陵庙村,长江南岸黄牛岩北麓九龙山,距三峡大坝7千米。传始建于汉,名黄牛庙(又称黄牛灵应庙),祀黄牛神,传为纪念黄牛曾助大禹开山治水的功绩而修建的。唐宣宗大中元年(847年)复建,名黄牛洞。北宋景祐三年(1036年)祀禹王,改今名。来源于宋欧阳修任夷陵(今宜昌)县令时,只信禹王开山之功,不信神牛触石之说,故将“黄牛庙”改名为“黄陵庙”。现存禹王殿为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一说正德五年即1510年)所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重修。A现存建筑群占地面积20980平方米,建筑面积4680平方米,由山门、禹王殿、屈原殿、祖师殿(亦称佛爷殿)构成一条中轴线,分别建在逐次升高的四个平台上(相距高度约2米)。此外四周还分布有玉皇阁、武侯祠、天会桥、白骨塔、放生池、黄牛泉井等建筑。这里保存有大量有关长江三峡水文遗迹和实物资料。2008年以来,宜昌市夷陵区相继对黄陵庙山门、武侯祠、古民居、文物展厅和禹王殿等进行了全面维修。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有意思的是,黄陵庙之名颇令人费解。据说始于明洪武年间。据《东湖县志》载:明洪武初,正式封黄牛庙所祀之牛归神。永乐壬寅(1422年)年冬,佥事张思安按部夷陵,闻黄陵江石滩群虎为害,当地设井捕获十有三焉,遂率夷陵守汪善并拜之,感谢黄陵神之灵应默佑做于斯民,并撰《黄陵神灵应碑记》。同治末年(1874年),清典史黄肇敏因专事制作峡江纪游图,于黄陵庙撰刻《游黄陵庙记》,记中云:“考诸古迹,今庙之基,即汉建黄牛庙之遗址也。庙遭兵焚,古褐无存,迨明季重建,廓而大之,兼奉神禹,盖嫌牛字不敬,故改为黄陵”可知。
              一.主轴线建筑

                 山门

                 山门建筑在海拔75.56米的江边台地上。宋代尚见有两匹石马的山门,清嘉庆年以前为“敕书楼”,嘉庆八年(1803年)重庆府事赵田坤见敕书楼中殿宫墙因多年风雨飘摇而崩塌,宦囊乐输倡导重修,将敕书楼中殿改建为戏台,并撰刻(万世流芳)碑记至今尚存庙中。为穿斗式砖木结构。现存山门为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宜昌总镇罗缙绅重建的。上刻“神佑行人布帆无恙,踵成善举栋宇维新”门楹。山门外尚有石阶三十三步又十八级,寓意三十三重天和十八层地狱。

                 禹王殿

                 为黄陵庙主体建筑。为纪念夏禹而建。高于山门19米,建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占地面积4000平方米。重檐歇山顶,高17.74米。面阔进深均五间,面阔18.44米,进深16.02米。殿前下檐匾额悬传为崇祯明藩惠玉朱常润所题阳刻“玄功万古”和上檐匾额阴刻清乾隆十四年觉罗齐格所书“砥定江澜”(一说慈禧,曾被洪水淹浸47厘米)两块匾额,殿内立有36根楠木主柱,柱上浮雕九条蟠龙,形态各异,蔚为壮观,殿东北角立有两根“水文柱”,柱上挂一木牌,上书:“庚午年(1870年)洪水至此”。立柱黑黄分明,未被洪水浸淹的上端为黑色,被洪水浸淹过的下端为淡黄色(高37米)。殿内存有圭形石碑,刊《黄牛庙记》,传乃诸葛亮所撰以及1874年黄肇敏撰刻的《游黄陵庙记》、1887年的《钦加提督衔湖北宜昌总镇都督府管带水师健捷副营乌珍马巴图鲁罗缙绅》功德碑和1893年《重修玉皇阁落成序》等碑刻。庙后有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泉井,甚清洌。

                 屈原殿 

                 此殿建在比禹王殿基高27米的台地上,清雍正年间已有该殿,咸丰、同治年间重修过。民国时期被国民党三十军所部拆毁烧了,而禹王殿因为存放军粮马料未拆毁。1870年洪水进殿水深1米。

                 祖师殿   

                 又称佛爷殿。该殿建筑在比屈原殿基高15米的台地上,据《游黄陵庙记》提供,此殿始建于明代,毁败情况同屈原殿。

              二.附属建筑

              武侯祠 

              该建筑是后人为纪念诸葛亮重建黄牛庙的功德而修,始建年代不详。清光绪十二年(1886年)罗缙绅重建,原建在禹王殿左侧台明处,比禹王殿基低70厘米。建筑占地155.6平方米,面阔12.2米,三开间,进深12.58米,四间,穿架式砖木结构,单檐硬山顶,小青瓦屋面,通高9.6米。毁于1870年洪水。1983年迁建到大殿后东北角。该建筑占地160平方米,殿内悬“云霄一羽”匾额,内塑诸葛亮座像,表现三国历史故事壁画惟妙惟肖。祠内后院长有一株铁树,传为诸葛亮当年亲手所种。

              玉皇阁 

              原建筑在黄陵庙左侧,相距200米,俗称“小庙”。兴建年代至迟在清乾隆年间,光绪十九年(1893年)重修,阁基比禹王殿低42厘米,1954年毁,阁址尚存。阁后尚存咸丰四年(1854年)和尚墓,该墓为石质宝塔形。


              (1) 本文主要是围绕黄陵庙的什么特点进行介绍的?(请用文中原句作答) (2)  本文对黄陵庙做了哪些方面的介绍?请你简要概括。(列举4点) (3) 纵观全文,本文主要用了什么说明顺序?并请简述其理由。 (4)  请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A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5) 黄陵庙,乃宜昌古建。黄鹤楼,为天下名楼,历代迁客骚人题联题诗甚多,请写出崔颢《黄鹤楼》中表达思乡之情的诗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