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取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项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事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智慧火花。低调可以让人有最好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也。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第④段中,与第②段画线词语“恣意轻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是:

                                                   

            • 2.

              人类水资源现状

                  ①水是人类及其他生物繁衍生存的基本条件,是人们生活不可替代的重要资源,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具有许多其他资源所没有的、独特的性能和多重的使用功能,是工农业生产重要资源。工业生产中,水具有冷却、加工、沸腾、蒸发、传送等一系列功能。农业用水占了全球使用量的73%,这里主要指灌溉用水。

                  ②全球有水139万亿立方米,其中97.3%是咸水。2.7%的淡水中又有69%以冰雪形式存在或作为冰帽集中在南北极的高山上难以开发利用。只有很少的水可供人们使用,有直接经济效益。水的数量虽在一定时期内是保持平衡的,但在一定的时间、一定的空间范围内又是非常有限的。目前,世界上早已有出现了水危机的国家如埃塞俄比亚。联合国已发出警告:"水将成为一种严重的社会危机。"水资源已成了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持续发展的非常稀缺的资源。现在世界上约2/3的国家都不同程度地反映出水的危机。

                  ③我国是一个水资源十分短缺的国家,人均水资源量仅占世界平均水平的1/4.尽管我国水资源总量为28000亿立方米左右,但地区分布十分不均,有八成分布在南方,而南方耕地只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3左右。水土资源不相匹配,生态环境相对脆弱。我国地域广阔,南北跨度极大,远距离调水的难度可想而知。因此,总的水资源可利用量并不很大。我国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2300立方米,到2030年人口高峰将达到16亿,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为1700立方米,将接近或达到世界公认的用水警戒线。缺水将越来越成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严重制约因素。中国平均每年因旱受灾的耕地面积约四亿亩。正常年份全国灌区每年缺水300亿立方米,城市缺水60亿立方米。全国年排放废污水总量近600亿吨,其中80%未经处理直接排入水域。在全国调查评价的700多条重要河流中,有近50%的河段、90%以上的城市沿河水域遭到污染。

              ④供需失衡的结果,一是国民经济用水挤占生态环境用水,二是城市与工业用水挤占农业用水。目前,北方水资源开发程度已超过50%,导致河道断流和湖泊萎缩;南方水网地区污水超标排放,造成水体污染;西北干旱区大量挤占生态用水,荒漠化趋势蔓延;西南山丘区坡陡田高水低,水资源开发利用工程艰巨。从全国看,水资源现状承载能力和生态环境容量已经明显不足。

              (1) 

              ①段中"繁衍"的"衍"读音是______________,加横线词"这里"指的是_______________.

              (2) 

              根据语境,③段中加横线词"脆弱"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这篇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是_________________,说明顺序是_______________.

              (4) 

              这篇说明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

                  

              (5) 

              从③段中看,我国水资源十分短缺的主要原因是 

                 (1)____________________(2)____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针对我国目前水资源现状,请你提两条合理化建议,并简要说明理由。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清晨我漫步在山坡谷地,

              晨光宣泄着永恒的秘密, 

              山涧里流倘出一条小溪,

              她在歌、在唤、在吐露心曲:

              生活并非安逸,   

              它是思念和希冀。

              死亡并非哀歌,   

              它是失望与憔悴。

              智者不在言词,   

              其秘密在言词背后藏nì。

              伟人不在高位,   

              不屑权位者才配享荣誉。

              (纪伯伦《小溪,你说什么》节选)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      )     藏nì(      )     不(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        ”,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        ”。

              (3)“宣泄”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有下面三个义项。请根据诗歌语境,选择恰当的一项( )。

              A.使积水流出去B.舒散C.泄露

              (4)诗中划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

            • 4.

              母爱是一根穿针线

              母亲为儿子整理衣服时,发现儿子衬衣袖子上的纽扣松动了。

              它决定给儿子钉一下。

              儿子很年轻,却已是一名声誉日隆的作家。天赋和勤奋成就了他的今天。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母亲能从儿子的神态上看出,他正文思泉涌。他在抽屉里拢针线时,不敢弄出一点声响。惟恐打扰了儿子。还好,母亲发现了一个线管,针就插在线管上。她把他们取出来,轻轻推好抽屉。

              可他遇到了麻烦,当年的绣花女连针也穿不上了。一个月前她还穿针引线缝被子,现在明明看见针孔在那儿,就是穿不进。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

              ——还是失败。

              再试……

              线仍未穿进针眼里。

              儿子在对文章进行后期排版,他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怔住了。他忽然觉得自己就是那根缝衣针,虽然与母亲朝夕相处,可它的心却被没完没了的文章堵死了。母亲的针线在他这里已找不到进的“孔”,可他还是不甘放弃。

              儿子的眼睛热了。他这才想起许久不曾和母亲交流过感情,也没有关心过她的衣食起居了。

              妈,我来帮你。儿子离开电脑,只一刹那,丝线穿针而过。母亲笑纹如花,用心为儿子针起钮扣来,像是在缝合一个美丽的梦。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因为母亲很容易满足,比如,只是帮她穿一根针,实现她为你钉一颗钮扣的愿望,使她付出的爱畅通无阻。如此简单。

              (1) “母亲因此而骄傲——她是作家的母亲!”一句中加点字“骄傲”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是________词。(感情色彩)
              (2) “屋子里很静,只有儿子敲击键盘的嘀嘀嗒嗒声,为他行云流水的文字伴奏。”这句用“嘀嘀嗒嗒声”来衬托屋里的安静,我们平时也有过类似的体验,当一种单调而细小的声音传入你的耳中,你就会感觉到周围环境的宁静。请举一例。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她不相信视力下降的这么厉害。再次把线头伸进嘴里濡湿,再次用左手的食指和拇指把她捻得又尖又细,再次抬起手臂,让眼睛与针的距离最近,再试一次。”这段话中连用几个“再次”并且将穿针的过程写得很具体,有何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写儿子“从显示屏上看见反射过来的母亲”,为什么不写他扭过头去看见母亲?作者如此安排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母亲反反复复也未能将线穿进针眼里,儿子只一句“妈,我来帮你”,母亲就完成了这一工作,并且“笑纹如花”,这是为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儿子知道今后该怎么做了”,你认为儿子今后会怎样做?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二)   

                                                                                                                  谈大气污染

                  ①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10月17日发布报告,首次指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并视其为普遍和主要的环境致癌物。专家认为,量化到每个人,大气污染致癌几率不高,但危害在于几乎难以完全避免这种可能。

                  ②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其实并非新鲜话题。因为基于常识性判断以及现实的诸多案例都足可证明。比如,国外早有研究显示,空气污染提高一级,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会增加3%。同时,作为空气的处理器官,呼吸道和肺部必然首当其冲。每当一些地方空气质量下降,患呼吸系统疾病的人数就会增加,高污染地方的肺癌发生率也会比低污染地方高。

                  ③然而,这些都没有经过权威机构的认定,并作出科学的结论。世界卫生组织是联合国负责卫生的专门机构,其权威性、科学性和专业性自不用说,其发布的相关医学研究结论,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

                  ④首次认定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将会带来认识上的革命,有助于消除人们的侥幸心理,加强空气污染对健康危害严重性的认识,并对其后果心存敬畏。尽管大家都对空气污染的后果有所畏惧,但由于缺乏必要的理论支撑,使诉求很难引起正视,监督的正当性难以获得保障。时下,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快,空气污染状况日益严重,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由于没有权威的科学依据,从官方至民间对其危害性还未能形成统一的意见,自然在行动上也就摇摆不定。同样,无论是公共政策的出台,还是个体的行为表达,都缺乏自觉遵守的动力和互相监督的依据。

                  ⑤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意味着任何一种污染行为都可能“殃及鱼池”而无例外。事实上,相比于土壤污染和水质污染,空气污染更具公平性。正如有论者所言,你可以不吃受污染的食物,不喝受污染的水,却无法不吸被污染的空气,除非你生活在空气被净化的环境中。很显然,这种可能性几乎没有。也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看到,随着京津冀的空气污染加剧,雾霾状况日益严重,治理手段也日益严厉。而在国外,比如雾都伦敦的空气治理,其成功的最大动力,还在于全民性的健康需要。

                  ⑥大气污染“致癌”当聚凝成防治共识,其带来的最大变化在于,无论公共治理还是个人行为,都将更加注重对空气的保护,并强化彼此的责任意识和监督精神。对于公共权力来说,由于没有“不会致癌”作为挡箭牌,将无法回避自己的保护和治理责任。若其不再履行责任,必然会招致公众的强烈抗议,并面临极大的民意压力。而对于每个人来说,由于空气质量关系到自己和家人的切身利益,其在行为上将会更加自觉和主动。更重要的是,由于每个人的利益具有一致性,没有了认识上的分歧作为障碍,监督和被监督,促进与被促进就会成为常态。

              (1)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意味着任何一种污染行为都可能“殃及鱼池”而无例外。

                 ②由于没有“不会致癌”作为挡箭牌,公共权力将无法回避自己的保护和治理责任。

              (2) 

              第2段中写“国外早有研究显示”,有什么作用?

              (3) 

              世界卫生组织下属国际癌症研究机构首次认定大气污染“对人类致癌”,具有哪些指导意义?请分点简要回答。

              (4) 

              根据本文的内容,从不同角度提出两条防治大气污染的措施。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