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他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及。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这条围巾。

              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寒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条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摸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围巾一直会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来买走它。”

              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太小气了。

              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第1段中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_____ 改为______


              (2).第4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玛娅非常喜欢并且希望买下那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原因是什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根据提示,将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 好感 )→( )→( )

              (5).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哪个人物,结合文章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那是在1913年,我走进法国普罗旺斯地区,在游人稀少的阿尔卑斯山地,做了一次旅行。这里海拔一千二三百米,一眼望去,到处是荒地。光秃秃的山上,稀稀拉拉地长着一些野生的薰衣草。在无边无际的荒野中,我走了三天,终于来到一个废弃的村庄前。我在倒塌的房屋旁边支起帐篷。从前一天晚上起,就没有水喝了。现在,我必须去找点儿水。我猜想,这里虽然成了废墟,但是,像马蜂窝一样一间挨着一间的房子周围,总会有一口水井,或是一眼泉水吧!我确实找到了一个泉眼,可惜已经干涸了。这里有五六栋没了屋顶的房子,任由风吹雨打。旁边还有一座教堂,钟楼也已经坍塌了。这一切,让人能想象出当时人们在这里生活的情景。如今,却一点儿生气也没有了。那是六月晴朗的一天,太阳快要把人烤焦了。在毫无遮拦的高地上,风吹得人东倒西歪。狂风呼啸着穿过破房子的缝隙,像一只饥饿的野兽发出吼叫。我打消了在这里过夜的念头。

              继续向前走了五个小时,我还是没有找到水,连一点儿希望都没有。到处是干旱的土地和杂草。我看见远处有一个黑影。开始,我以为是一棵枯树,但没有选择,我还是朝那儿走了过去。原来是一个牧羊人,他周围有三十来只羊,懒懒地卧在滚烫的山地上。

              牧羊人让我喝了水壶里的水,又带我去了他山上的小屋。他从一口深井里给我打了一些水,井水甜丝丝的。井台上,装着简单的吊绳。这个男人不太爱说话,独自生活的人往往会这样。不过,他显得自信、平和。在我眼里,他就像这块不毛之地上涌出的神秘泉水。

              他不住帐篷,而是住在一座结实的石头房子里。看得出,他是一点一点地把一座破旧的房子修整成现在的样子的。房顶很严实,一滴雨水也不漏。风吹在瓦上,发出海浪拍打沙滩的声音。房间里收拾得很整齐,餐具洗得干干净净,地板上没有一点儿灰尘,猎枪也上过了油。炉子上,还煮着一锅热腾腾的汤。看得出,他的刚刚刮过胡子。他的衣服扣子缝得结结实实,补丁的针脚也很细,几乎看不出来。

              ……

              从1920年开始,我几乎每年都去看望这位植树的老人。我从没见过他有任何动摇或怀疑,只有天知道这有多难!

              1945年的6月,我最后一次见到植树的老人,那年他已经87岁了。我再次踏上这条通往荒原的路。我完全认不出这条我曾经走过的路了。一切都变了,连空气也不一样了。以前那种猛烈而干燥的风,变成了飘着香气的微风;高处传来流水般的声音,那是风穿过树林的响声。

              昔日的荒地如今生机勃勃,成为一片沃土。1913年我来时见到的废墟上,建起了干净的农舍,看得出人们生活得幸福、舒适。树林留住了雨水和雪水,干涸已久的地里又冒出了泉水。人们挖了水渠,农场边上,枫树林里,流淌着源源不断的泉水,浇灌着长在周围的鲜嫩薄荷。那些废弃的村子一点点重建起来。从地价昂贵的城市搬到这里安家的人带来了青春和活力,还有探索新生活的勇气。一路上,我碰到许多健康的男男女女,孩子们的笑声又开始在热闹的乡村聚会上飘荡。一直住在这里的老一辈人,已经被舒适的新生活改变了。加上新来的居民,一万多口人的幸福生活,都源于这位叫艾力泽﹒布菲的老人。

              每当我想到这位种树的老人,他靠一个人的体力与毅力,把这片荒漠变成了绿洲,我就觉得,人的力量是多么伟大啊!可是,想到要做成这样一件事,需要怎样的毅力,怎样的无私,我就从心底里,对这位没有受过什么教育的普通农民,感到无限的敬佩。他做到了只有上帝才能做到的事。

            • 3.

              蝮(fù)蛇的利器

              在孤岛上,蛇的仅有的食物是从天上飞来的小鸟。尽管有的无毒蛇偶尔也能吃到小鸟,但是小鸟善飞,没有特殊的办法和利器,捉鸟是不容易的。因此,无毒蛇最终的命运只能是挨饿和被淘汰。

              至于毒蛇却是另一番情景。生活在岛上的毒蛇是蝮蛇,这种蛇是蛇类中较先进的一类,它除了具有卵胎生繁殖的特点外还有两种先进的捕食工具:毒牙和颊窝。毒牙是一种中空的小刺,类似特细的注射针头。毒牙基部有导管与头后的毒腺相通,毒腺外面有肌肉,当蛇张口咬食物时,肌肉随着收缩,就把毒液注到捕获物中去。毒蛇中含有能破坏红血球、血管、心脏和神经的毒素,能很快杀死鸟、鼠等。颊窝是长在鼻孔两侧的两个凹陷。这对颊窝对温度     (A敏感  B敏捷  C敏锐),对周围差别仅千分之几度的物体都能分辨出来,而且能感知这种物体的方位,所以又叫测位器。蝮蛇捕鸟   (A反映  B反应)灵敏迅速,百发百中,靠的不是眼睛、耳朵,而是这种测位器。这些蝮蛇具有较先进的器官,能在生存斗争中处于优越的地位,所以才能在这孤岛上生存并逐渐繁盛起来。

            • 4.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也许,它们清楚那道色泽鲜艳远看像桥的东西其实是水汽被阳光折射出来的幻影,但然走投无路了,那就怀着梦想与幻觉走向毁灭,起码可以减轻死亡的恐惧。

                  灰黑色母斑羚的身体已经笼罩在彩虹炫目的斑lán光带里,眼看就要一脚踩进深渊去,突然,镰刀头羊“咩——咩”发出吼叫。这叫声与我平常听到的羊叫迥然不同,没有柔和的chàn音,没有甜腻的媚态,也没有绝望的叹息,音调虽然也保持了羊一贯的平和,但沉郁有力,透露出某种坚定不移的决心。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下划线的字注音。

              斑lán(    )    chàn(    )音    (    )然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

              (3)“迥然不同”一词中“迥”的意思是________,“一贯”在文中的意思是________。

              (4)这两段文字主要运用了________、________的修辞手法。

            • 5. 综合性学习

              2015年3月的全国两会上,李克强总理指出“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这是继2014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倡导全民阅读”后,第二次将全民阅读写入《政府工作报告》。连续两年把“全民阅读”写入了《政府工作报告》可以看出国家对这件事格外看重。请阅读下面材料,然后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的“焚书坑儒”,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清朝的“文字狱”,建国后的文化大革命,这些让中国始终无法形成代代沿袭的阅读传统,阅读自然难以蔚然成风。

              材料二:中国人已经不迷信中国传统文化,对传统书籍很冷淡;中国人又不太情愿相信西方文化,对西方文化半信半疑,只懂皮毛;中国人对当前的泡沫文化很无奈,甚至很反感。

              材料三:在华龙网2015年4月23日《世界读书日-重庆人爱读什么》主题调查中有如下结果:关键词:有用和无用。问题你喜欢读“有用”还是“无用”的书?其中59%的人选择职场技巧、实用工具书和对生活工作有帮助的书。41%的人选择文学、史哲等看起来对生活没有帮助的书。

              材料四:在中高考指挥棒的指挥下,学生的所有阅读都要为考试服务,凡是与考试无关的、对考试无益的,一概不被提倡和鼓励。学生被剥夺了自主阅读的权利,不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快乐阅读,以致逐渐丧失了阅读的兴趣。

              (1)请根据以上四则材料提供的信息,概括中国人不喜欢阅读的原因。

                                                                                                            

              (2)请解释材料二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有用”:                                                                             

               “无用”:                                                                               

              (3)下列对话的中的妈妈很希望能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但是却遭到了孩子的拒绝。请你依据材料四的观点,以孩子爸爸的身份补出他所说的话。

              妈妈:宝贝,妈妈来给你讲个故事。

              宝贝:我想再玩会积木。

              妈妈:来吧,这个故事很好听哦。

              宝贝:“唉,好吧。”

              孩子无奈地起身目光牢牢的盯着积木。此时孩子的爸爸听到母子的对话,他应该说些什么?

              爸爸:                                                         

            • 6.

                               

                                                                                                             烽火台的诉说

              ①人类为了生存下去,就需要共同抵御洪水、野兽等灾害和天敌,这时就少不了彼此沟通和协作。在远古时期,由于没有文字,人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主要是靠声音和肢体语言;在我国的殷商时期,出现了“击鼓传声”的通信方式;后来人们开始兴建烽火台,出现了用火光和烟雾传递信息的办法。

              ②今天,人们在游览雄伟壮观的万里长城时,依然可以看到修建在制高点上、形似碉堡的方形建筑,那就是烽火台。不过,烽火台的历史要比长城还要久远。

              ③一般来说,我国历史上的烽火台是在西周时期出现的。据史料记载,在周朝时,中央与各诸侯国都在边疆或通往边疆的道路上每隔一定距离就修筑一座烽火台。烽火台上堆满了柴草,哨兵一旦发现有外族入侵,便点燃柴草以烽火报警。各路诸侯见到后,就会派兵前来接应,同御外敌。

              ④说到这里,很多人都会想起《东周列国志》中一个很有名的故事——烽火戏诸侯。故事片说的是荒淫无度的周幽王自从得到美人褒姒之后,便整天想尽办法来博得褒姒开心一笑,可美人一直无动于      zhōng)。有个近臣献计说,当年先王为了防备西戎入侵,在骊山之巅建有20余处烽火台,每当有贼寇侵犯时,烽火台便点火示警,火光、烟雾直冲霄汉,甚为壮观。附近诸侯见此情景,无不发兵相救。这些年为,天下太平,已多年不见烽火点燃,如果君王偕王后同游骊山,夜举烽火,这时诸侯援兵必至,至而无寇,王后必笑无疑。昏庸的幽王居然听从了这位近臣的馊主意,其下场我们也都知道了,周幽王命丧西戎刀下,褒姒也在劫难逃。西周从此走向了灭亡之路。

              ⑤西周的灭亡并不意味着以烽火通报军情的历史就经终结。相反,到了汉代,烽火台的建设规模更大了,使用规则也进一步完备了。用土木筑成的被称为“烽燧”的烽火台,在边陲重镇和交通要道上随处可见。今天,在新疆库车县境内,还留存着一座汉代烽燧,其雄伟的气势可使我们约略窥见当时烽火通信的盛状。那时,烽火台的使用也有了较为完备的规则。白天发现有外敌入侵时,哨兵就在烽燧上燃起柴草或狼粪,其烟直上不散,远远地就能被人看见,人们称之为“狼烟”或“烽烟”;夜间则点燃柴草,以火光报警。点燃的烽火还可以悄悄告诉你一些简单的信息:放一道烽火,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下;放两道烽火,则表示入侵者在500人以上。

              ⑥在古代,烽火总是与战争联系在一起,烽火出现,便意味着战争来临。南朝吴均有诗句“羽檄起边庭,烽火乱如萤”,大意是说军情文书从边疆传来,报警的烽火像萤火虫一样乱飞;唐代大诗人杜甫的《春望》中也有“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的名句。这些都是当时紧张气氛的生动写照。

              ⑦之所以在战争中使用烽火,是因为它传递信息的速度很快。汉武帝时,大将卫青和霍去病率大军出征匈奴时,就以烽火作为进军信号。据《汉书》记载,仅一天时间,烽火信号便可以从当时的河西(今甘肃省)传到辽东,途经千余里。

              ⑧用烽火报警的通信方式一直延续了多个朝代,直至清朝末年。随着电报、电话等现代通信方式的出现,古老的烽火通信终于销声匿迹,退出了历史舞台。(取材于陈芳烈的作品)

              (1)根据拼音,在田字格中正确、规范、美观地填写汉字,并解释这个词语。

              无动于zhōng

              释义:                          

              (2)结合全文,简要说说我国“烽火通信”方式从出现到消亡的过程。
              (3)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两个加下划线的词语分别体现出说明文语言的什么特点?请加以分析。

              ①悄悄告诉:                               

              ②据《汉书》记载:                         

              (4)第⑥段和第⑦段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请结合其内容加以分析。
              (5)作者在说明过程中或讲述故事,或引用诗句,请任选一个方面,请举例分析其作用。
            • 7.

              5.

              芦花荡(节选)

                  ①第二天,中午的时候,非常闷热。一轮红日当天,水面上浮着一层烟气。小火轮开得离苇塘远一些,鬼子们又偷偷地爬下来洗澡了。十几个鬼子在水 里泅着,日本人的水式真不错。水淀里没有一个人影,只有一团白绸子样的水鸟,也躲开鬼子往北飞去。落到大荷叶下面歇凉去了。从荷花淀里却撑出一只小船来。一个干瘦的老头子,只穿一条破短裤,站在船尾巴上,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两只手却忙着剥那又肥又大的莲蓬,一个一个投进嘴里去。

                ②他的船头上放着那样大的一捆莲蓬,是刚从荷花淀里摘下来的。不到白洋淀,哪里去吃这样新鲜的东西?来到白洋淀上几天了,鬼子们还是望着荷花淀瞪眼。他们冲着那小船吆喝,叫他过来。

                ③老头子向他们看了一眼,就又低下头去。还是有一篙没一篙地撑着船,剥着莲蓬。船却慢慢地冲着这里来了。

                ④小船离鬼子还有一箭之地,好像老头子才看出洗澡的是鬼子,只一篙,小船溜溜转了一个圆圈,又回去了。鬼子们拍打着水追过去,老头子张皇失措,船却走不动,鬼子紧紧追上了他。

                ⑤眼前是几根埋在水里的枯木桩子,日久天长,也许人们忘记这是为什么埋的了。这里的水却是镜子一样平,蓝天一般清,拉长的水草在水底轻轻地浮动。鬼子们追上来,看看就扒上了船。老头子又是一篙,小船旋风一样绕着鬼子们转,莲蓬的清香,在他们的鼻子尖上扫过。鬼子们像是玩着捉迷藏,乱转着身子,抓上抓下。

                ⑥一个鬼子尖叫了一声,就蹲到水里去。他被什么东西狠狠咬了一口,是一只锋利的钩子穿透了他的大腿。别的鬼子吃惊地往四下里一散,每个人的腿肚子也就挂上了钩。他们挣扎着,想摆脱那毒蛇一样的钩子。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到腿上来,有的两个,有的三个。鬼子们痛得鬼叫,可是再也不敢动弹了。老头子把船一撑来到他们的身边,举起篙来砸着鬼子们的脑袋,像敲打顽固的老玉米一样。

                ⑦他狠狠地敲打,向着苇塘望了一眼。在那里,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散。

                  ⑧在那苇塘的边缘,芦花下面,有一个女孩子,她用密密的苇叶遮掩着身子,看着这场英雄的行为。

              1,这几段文字写老头子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老头子的什么性格?

              2,第④段加下划线字“张皇失措”的本义是什么?这里为什么写老头子张皇失措?

              3,“那替女孩子报仇的钩子却全找到腿上来”中加下划线词“找”用得妙,为什么?

              4,写老头子敲打鬼子时,为什么又写“鲜嫩的芦花;一片展开的紫色的丝绒,正在迎风飘撒”

              5,试揣摩藏在芦花下的二菱目睹老头子的英雄行为时的心理活动并写出来。

            • 8.

              伯乐就是你自己                       

                ①慧眼识珠者为人景仰,知人善任者功德无量。然而茫茫人海之中,这样的“伯乐”却往往是可遇而不可求。韩愈说:“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我却要说:“千里马,你要做自己的伯乐!”

                ②美国著名心理学专家安东尼•罗宾曾经在《唤醒心中的巨人》一书中指出:“每个人身上都蕴藏着一份特殊的才能。那份才能犹如一位熟睡的巨人,等待着我们去唤醒他……上天不会亏待任何一个人,他给我们每个人以无穷的机会去充分发挥自己。”既然如此,我们还等什么,为什么不去做自己的伯乐呢?

                ③当代著名作家贾平凹有一句名言:“人贵能自我发现。”也就是说,你要做自己的伯乐。他本人经过多年的左冲右突,发现了自己写作方面的才能,寻求到一条通往成功的道路。正是因为他发现了自己,才勇敢地将自己的才能展示给了众人,他就是自己的伯乐!

                ④毛遂地位卑微,却果敢得令人钦佩,在赵国被秦军围困的关健时刻,他不顾旁人的鄙夷和耻笑,挺身而出,鼎力自荐。楚国宫殿之上,他凭借自己“三寸不烂之舌”,说服楚王出兵,救国民于水火之中,留下了“小蔺相如”的美称。毛遂之所以能够名垂千古,正是因为他敢于发现自我,欣赏自我,敢于做自己的伯乐。

                ⑤如果你是一匹“千里马”,千万别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当义无反顾地向毛遂学习,做自己的伯乐,发现自己的才能,然后以百倍的信心和勇气,把自己“荐”出去,去一展自己的风采,去实现自己的抱负。万万学不得那个才高八斗、计谋超群的姜子牙,他用几乎一生的时间来等待伯乐发现自己,要不是在垂老之年偶遇周文王,他的才华险些就被自己的消极等待给埋没了。

                ⑥我们常常惊羡别人的成功,却往往忽视自己的努力;常常嗟叹命运不公,却很少发掘自己的潜质。那么,从现在起做自己的伯乐 吧,别让自己把自己埋没,努力地去发现自己的天赋和潜能,并将其发扬光大。把我们心中的巨人唤醒,让我们发现自己、赏识自己,看准正确的人生方向,一步一个脚印往前走,总有一天,我们会走进自己心中的圣殿。

            • 9.

              好读书

              ①因为心灵饥渴,所以要读书。

              ②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这是最简单不过的道理。前辈们用智慧探寻大自然的奥秘,以文字作为了永久的记录,便有了(      );他们研究人类社会的发展史,探求规律,便有了(      );他们思考人与自然、社会之间的关系,便有了(      );他们用生动的形象表达人类的故事,便有了(      )。

              ③读书,自然不能只局限与课本,走出课本读书,那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书,那才是真正惬意的事情。读书要有选择,只要有阅读兴趣,适合自己的年龄层次和品位的书,我们都可以找出来读。但读书并非一味看热闹,也不能因贪婪而              (多指大略地观察一下),囫囵吞枣。(       )看了,(         )一定要有自己的想法。一旦真正读懂了一本或几本书,你就能真正体味到读书的欢愉和乐此不疲,你的修养、素质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

              ④试想,在暖春的艳阳下,鸟儿鸣叫,百花飘香,你领略着自然的神奇,体味着人生的哲理,聆听着智慧老人的谆谆教导;在凉秋的台灯下,                  (周围环境非常安静,一点儿声响都没有),你坐在桌前读书,无数鲜活的形象走到你面前,与你交谈……这是多么惬意的事情。

              读书诱发人的思绪,使想象超越时空;读书丰富了人的思想,如接触大智慧的老人;读书开拓了人的精神世界,使人生更加美丽。

              ⑥书给予人们的实在太多,谁可不读书?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