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气宇轩昂、容貌高雅的喜鹊,常伫立在最高的枝头,喳喳的鸣叫略带金属质感,又不失婉转,闻之让人心悦。(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喜鹊的气度不凡,表现了作者对喜鹊的喜爱、欣赏之情。)
              B.淄博山水如画。如果说博山、淄川、沂源的风景如同一气呵成的写意山水画,那么桓台马踏湖就是工笔细作的江南画风。(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淄博的山水之美,同时又区分了“博山、淄川、沂源”与“桓台马踏湖”风景的不同风格。)
              C.在浪漫中呼吸的巴黎、在历史中行走的罗马、在花园里游憩的新加坡,为我们提供了城市建设管理中的“他山之石”。(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写出了我们进行城市建设可供借鉴的多个角度。)
              D.我们用什么来丈量时间呢?是读完一本书还是刷完朋友圈?我们用什么来记录青春呢?是厚积薄发还是匆匆碌碌?(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提醒“我们”要珍惜时间,用读书积累来让青春过得有意义。)
            • 2.

              夜发分宁寄杜涧叟

                                                   (宋)黄庭坚

              阳关一曲水东流,灯火旌阳一钓舟。

              我自只如常日醉,满川风月替人愁。

              【注释】①分宁:今江西修水,诗人的老家。②杜涧叟:作者的好友。③旌阳:山名,在分宁县东侧。

              (1) 诗中 “         ” 一词暗示了诗人出发的时间,照应了题目中的“夜发”二字。

              (2) 结合诗歌表达的情感,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满川风月替人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阅读《日出》回答问题,下列句子中所使用的修辞判定有误的是( )

              A.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对比 ) 
              B.(太阳)从一片狭长的云层后面隐隐地浮起来,露了露脸,然后就又躲进它周围淡淡的紫雾里去了(拟人) 
              C.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 比喻  ) 
              D.我在体会着“我们是早上六点钟的太阳”这一句诗那最优美、最深刻的含义(引用  比喻  ) 
            • 4.

              阅读《日出》回答问题,对下列各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我躯体无限地长大,脚下的山峦比例我的身量,只是一块拳石。(夸张、比喻)
              B.这时,拂拂的海风吹着我们的衣襟,一卷一卷浪花拍到我们的脚下,发出柔和的音像,好像在为我们惋惜。(比喻)
              C.好不容易脱身出来,巨大的身躯已经损失了许多,万分懊悔地向远方溜走。(拟人)
              D.这时我们的车停了下来,包括陪同我们一起进罗布泊的“老地质”,都被地平线上那辉煌的一幕震撼了。(借代)
            • 5.

              阅读《日出》回答问题,下列句子中使用修辞判定有误的是(  )


              A.在朝旭未露前,宛似无量数厚毳长绒的绵着,交颈接背地眠着,卷耳与弯角都依衡辨认得出(比喻  ) 
              B.这巨人竖方在大地的顶尖上,仰面向着东方,平拓着一张长臂,在盼望,在迎接,在催促,在默默地叫唤;在崇拜,在祈祷,在流泪——在流久慕未见而将见的悲喜交互的热泪……( 排比  夸张 ) 
              C.一方的异彩,揭去了满天的睡意,唤醒了四隅的明霞——光明的神驹,在热奋地驰骋(  拟人  比喻 ) 
              D.听呀,这普彻的欢声,看呀,这普照的光明!(对比 ) 
            • 6. 阅读《艺术品》回答问题,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是( )
              A.“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争渡”运用了反复手法,表现了词人急着寻路回家、奋力划船的情状。
              B.“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运用对偶手法,描绘了一幅天高日丽、红碧交辉的彩色图画,令人心旷神怡。
              C.“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运用反问手法,表现了女主人公对在外服徭役的丈夫深切的思念之情。
              D.“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运用了夸张手法,写出了青山的动态美。
            • 7.

              阅读《汉字的魅力》回答问题,文中作者为什么把汉字比作“一团火”、“一盏灯”、“一声乡音”?

            • 8.

              ①每天天没亮,母亲就第一个起身,接着听见祖父起来的声音,接着大家都离开床铺,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②母亲在家庭里极能任劳任怨。③她的性格( )(和睦 和蔼 和气),没有打骂过我们,没有同任何人吵过架。④因此,虽然,在这样的大家庭里,长幼、伯叔、妯娌相处很( )(和睦 和蔼 和气),母亲同情贫苦的人——这是朴素的阶级意识。⑤虽然自己不富裕,还周济和照顾比自己更穷的亲戚。⑥她自己是很节俭的,父亲有时吸点旱烟,喝点酒;母亲( )(管教 管理 管束)着我们,不允许我们染上一点。⑦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有深刻的印象。

              (1) 从文中括号里选择恰当的词语填在前边的括号里。
              (2) “喂猪的喂猪,砍柴的砍柴,挑水的挑水”这句话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
            • 9.

              下列有关各句的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一个外国人,毫无利己的动机,把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当作他自己的事业,这是什么精神?这是国际主义的精神,这是共产主义的精神,每一个中国共产党员都要学习这种精神.

              分析:这个句子运用了反问的修辞手法.

              B.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

              分析:这个句子中“没有一个不”表达了肯定的意思.

              C.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

              分析:运用对比手法,严厉批评了“不少的人”,指出了向白求恩学习的必要性.

              D.这就是我们的国际主义,这就是我们用以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国际主义.

              分析:运用反复手法,突出表明“我们的国际主义”是“反对狭隘民族主义和狭隘爱国主义的”,是有着鲜明的针对性的.

            • 10.

              判断下面说法的正误,在括号中打“√”或“×”。

              (1)《白杨礼赞》是一篇抒情散文。文章运用象征手法,托物抒情,借白杨树的形象,赞美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坚持抗战的北方农民,质朴、坚强、力求上进的精神,抒发了作者对抗日军民的崇敬之情。( )

              (2)象征与比喻、拟人不同。象征是文艺创作的一种表现手法,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具体事物(即象征物)来表现与之有某种联系的概念、思想和感情(即象征义),从而使抽象的情理形象化,使所要表达的意思更含蓄、更深刻。因此象征是就篇章而言的,而比喻、拟人是修辞方法,只表现在具体的句子上,不在篇章上。( )

              (3)《白杨礼赞》是以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为全文的主线的。( )

              (4)《白杨礼赞》作者是杨朔,我国现代作家。( )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