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孝”是中国的传统美德,请结合文中“我”的具体表现,谈一谈你对“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文章的语言质朴含蓄,“不要被一时的得所迷惑,也不要被一时的失所迷惘。”一句别有深意,请结合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 3.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活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 4. 阅读下面一位小学生的日记,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日记中所述现象的看法。
              10月31日   星期二  晴

              明天就是万圣节了。今天中午,和小伙伴们约好放学后到附近的商店去买“鬼脸”。放学铃声一响,我们几个便迫不及待地冲了出去。可是,到了商店,老板说:“前天刚进的一批‘鬼脸’,今天还没到中午,就已经被抢光了!”真是倒霉!另一个卖“鬼脸”的商店太远了。看来,今年要过一个没有“鬼脸”的万圣节了!

              答:_________
            • 5.

              中国墨

                   佚名

                 ①古代文人曰:“有佳墨者,犹如将之有良马也。”墨在“文房四宝”中的地位不言而喻,好的墨锭常被冠以“金不换”的美名。2007年,乾隆的御墨在拍卖中拍出448万元的天价,“中国墨”引起了更多的关注。

                 ②为什么墨的价值如此昂贵呢?这源于它制作工艺的复杂与考究。墨其实是一种“烟”,是一种以油烟、松烟等为原料纯手工制成的黑色颜料。它的制作,首先要点燃桐油、猪油等各种油类或松木取烟;再在烟中加入鸡蛋白、鱼皮胶、牛皮胶和各种香料、药材等,和成烟料团;然后将烟料团放入铁臼中捣练三万次左右,或用铁锤锤击一万次左右,制成墨团;最后把墨团放入墨模中,合紧锤砸即可制成松烟墨或油烟墨的成品——“烟墨”。

                 ③烟墨的选择和应用直接影响到书画作品的神采,由于制作原料的差异,松烟墨色乌,光泽度差,胶质轻,只宜写字;油烟墨色黑,有光泽,多用于绘画。中国画一般多用油烟墨,只有着色的画偶尔用松烟墨。墨的浓淡更是影响作品艺术效果的直接要素。浓墨书写时行笔实而沉,墨不浮,具有凝重沉稳,神采外耀的效果。苏东坡尤喜浓墨,对用墨的要求是:“光清不浮,湛湛然如小儿一晴。”认为用墨光而不黑,失掉了墨的作用,黑而不光则索然无神气。淡墨介于黑白之间,呈灰色调,给人以清远淡雅的美感。涨墨是指过量的墨水在宣纸上溢出笔画之外的现象,这种墨法保持了笔画的基本形态,线面交融,富有朦胱的墨趣。

                 ④随着科技的发展,传统手工制成的烟墨几乎被现代的墨汁所取代。现代墨汁以炭烟、胶料、添加剂等为主要原料,机械加工而成。它制作工艺简单,生产量大,方便使用和保存。但这种用现代技术化学合成的墨汁固定胶着,创作的艺术作品缺乏层次变化和透明度,没有呼吸的空间,使东方美学的追求有所缺失。

                 ⑤由于人们对墨的喜爱,“墨”已经超过了它作为一种书写工具的内涵,成为构成中国文化的重要元素。从字形上看,“墨”字上“黑”下“土”,表明墨是用黑灰制成的;后来,“墨”因它的颜色而有了“黑色”的意思,明代魏学洢《核舟记》中就有“其色墨”的句子;“墨”又因用它创作的艺术作品的形式,引申为“诗文或书画”。“墨客”指的就是善于书写作画的文人,他们的作品被称为“墨迹”,珍贵的字画则被称为“墨宝”。

              ⑥成语“胸无点墨”用来形容一个人没有学问,“  (1)  ”形容绘画写作诗文的态度极其严谨,从不轻易落笔,“舞文弄墨”常指玩弄文字技巧,而“孟母三迁”更是把“  (2)  ”的内涵演化到极致了。

            • 6.
              阅读语段,完成1—4题。

                  火箭在蓝天扶摇直上(    )几秒钟后,垂直上升的火箭开始拐弯(    )几十秒后,火箭排出的燃气在空中凝成烟雾,宛如一条白练在长空向东南方向延伸(    )最后在茫茫的天际里,火箭渐渐变成了一个小亮点,穿出了大气层,从人们的视野中消失了。

                  然而,从我国本土到远洋测量船队。几百套我国设计制造的现代化测量通信设备。却紧紧“咬”住人们肉眼看不见的小亮点,   A  每一秒钟都有大量的测量数据,从四面八方汇集到测控数据交换中心。测控中心通过各种精密设备和线路,把所有参试单位联接成一个紧张的战斗集体,   B  不断地向各测量台站报告着火箭飞行数据,引导它们准确地跟踪火箭;并且把各台站所测信息和火箭飞行情况及时转送给发射场区的计控中心和指挥中心。喜讯不断传来:“跟踪良好!”“工作正常!”“飞行正常!”

                  在飞行控制中心,一排排电视屏幕上,频频交换着五颜六色的数码,自动记录仪在显示板上轻轻地描下了火箭飞行轨迹的曲线。这条曲线,与事前标上去的理论曲线紧紧地吻合在一起,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火箭内部仪器工作正常。火箭飞行正常!

                  火箭在大空飞行了一段时间后,又进入大气层,   C  人们个个喜形于色。
              (1) “在飞行控制中心,一排排电视屏幕上,频频交换着五颜六色的数码,自动记录仪在显示板上轻轻地描下了火箭飞行轨迹的曲线。这条曲线,与事前标上去的理论弹道曲线紧密地吻合在一起,它形象地告诉人们:火箭内部仪器工作正常,火箭飞行正常!”这语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说明了什么?包含作者什么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依次在第1自然段的“(    )”内填上适合的标点符号。
              (3) 为文中的三处横线上选择恰当的语句。

              (    )A.①精确地报告、记录和测定着火箭在每一瞬间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姿态。

                      ②精确地测定、记录和报告着火箭在每一瞬间的飞行速度、高度和姿态。

              (    )B.①及时地汇集、交换各参试单位之伺的数据资料。

                      ②及时地交换、汇集各参试单位之间的数据资料。

              (    )C.①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飞来,胜利在望了。

                      ②直向太平洋预定海域飞来,一切正常,胜利在望了。
              (4) 下面的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

              A.第1自然段是写火箭的扶摇直上,第一句是总写,后面则是分写。

              B.第2自然段是写各种测量仪器跟踪的情况。作者在这里强调仪器是“我国设计制造”并详细地介绍了测量的技术,目的是在表现我国科技的高水平和成就的伟大。

              C.运载火箭很长一段时间的运行是无法目击的,因此,第3自然段主要写飞行控制中心里电视屏幕上显示的火箭飞行轨迹的曲线与理论弹道曲线吻合,以示一切正常。

              D.第4自然段以“胜利在望”、人们“喜形于色”作结,体现人们必胜的信心和自豪感。
            • 7.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有趣的种子旅行    ①一株植物少则有几十颗种子,多则有几十万颗种子。如果它们都只停留在原地,挤成一堆,很难想象能怎么生活下去;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火灾等等,集中在一块儿就更有灭绝的危险。因此,种子必须以各种方式进行迁移。这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自然界中植物多种多样,种子旅行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③像大豆、绿豆、油菜、芝麻等植物的种子,有一种“弹射”的本领,果实成熟后包藏种子的果荚会突然扭曲、炸裂,将种子弹射到几十厘米甚至几米之外。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植物界中的弹射“冠军”,可能是一种生卷在美洲的木犀草,射程可达14米之远。
                  ④在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叫喷瓜,它的果实成熟时,那些包藏种子的浆汁,就像气球中的空气那样,对果皮产生强大的压力,只要轻轻一碰,果实的粘液和种子就一起喷发出来,可射6米之远,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铁炮瓜”。
                  ⑤但是这些种子的旅行路程,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是低水平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能以各种特有的办法,旅行到几千米、几十千米之远,有的甚至还能进行“环球漫游”呢!
                  ⑥19世纪中叶,航行在大西洋上的一艘双挽帆船,遇到一场大风暴,船在风浪中颠簸漂流,好不容易才来到一个平静的海湾。水手们上岸,挖掘沙石来压舱,意外地发现一个黑色的沥青圆球,但拿在手上却感到很轻。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椰子壳,里面藏着一张羊皮纸,上面写着古文。后来,经专家鉴定,这是当年哥伦布写的一封信……那么,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⑦原来,人们早就发现椰子的果实外壳坚硬不透水,中间是蓬松的纤维层,充满了空气,很轻,很适宜在海水中随波漂流,作长途旅行。一旦被海浪冲到沙滩上,就可以发芽、生长。由于椰子以这种方式传播后代,所以我们见到的椰子树,除了人工栽培的之外,几乎都长在海滩边上。
                  ⑧在水中旅行的种子还有很多。比如荷花,它的果实莲蓬像一艘小船,轻浮在水面上,四处漂流,把种子带到远方。待莲蓬腐烂了,种子也就沉到了水底。第二年春天,一株新的荷花又成长起来了。
                  ⑨还有睡莲,它的海绵质的浆杲结构十分奇特,浆果里面装有好多种子,每粒种子外面包有一个充满空气的嚢,就像套着个救生圈,在长途漂流中,嚢中的空气慢慢消失,种子就沉到了水底。
                  ⑩种子的有趣旅行,演泽了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令人赞叹。
              (1)标题《有趣的种子旅行》中“旅行”的意思是 ______ 。
              (2)种子要迁移的原因是 ______ 和 ______ 。大豆、绿豆、油菜、芝麻和喷瓜等植物传播种子方式的共同点是 ______ 。
              (3)第⑤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 ______ 。
              (4)文章第⑥段举了哥伦布寄信的例子,这样写的好处是 ______ 。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______
              A.种子必须以各种方式进行迁移,这是大自然和人类选择的结果。
              B.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喷瓜种子的旅行路程,在自然界中是低水平的。
              C.我们见到的椰子树,除了人工栽培的之外,其余的都长在海滩边上。
              D.种子的有趣旅行,演绎了人类的伟大与种子的神奇,令人赞叹。
            • 8.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转场的哈萨克    ①十月,乌尔达拉克决定辞职了。
                  ②父亲三天前的电话,告诉他要转场到冬季牧场去。上百只牲畜,是他们家的全部财产,需要一起完成迁徙,这是一项非常浩大的“工程”。父亲已经年mài,需要人去帮他。乌尔达拉克是长子,下面只有一个还在读高中的妹妹,他必须回去。哈萨克族是一个永远在路上的马背民族。他们为了牲畜的生长,要在春夏秋冬辗转于四个牧场。这些年牧场退化,他们转场的次数越来越少了,只能夏季一个牧场,冬天迁到一个暖和一点的过冬处。
                  ③乌尔达拉克今年七月从乌鲁木齐的大学毕业,好不容易在一家经营医疗器材的公司找到了工作。这已经让很多不得已而回到家乡的同学艳羡了。大学时每到转场,乌尔达拉克都请假回家,帮家里打理异常辛苦的转场。可现在刚刚找到工作,马上请那么长时间的假,领导很难理解,更难同意。
                  ④乌尔达拉克和父亲在电话中发生了争吵,他觉得现在转场可以租用汽车,不用像以前那样骑马赶着羊群和骆驼。他说很多同学的家里已经用汽车运输物资和牲畜转场了。可是当父亲听到这些时变得异常生气。老人觉得,一个哈萨克人必须尊重传统,乌尔达拉克作为长子必须继承这些。
                  ⑤回到家已经是三天以后的夜晚,乌尔达拉克只跟母亲和妹妹打了招呼,并没有跟父亲说话。为了转场,工作丢了。父亲那晚安排着第二天的工作,要求乌尔达拉克独自完成拆卸毡房、查看病兽的事。乌尔达拉克回答:“以前都是跟着你做,我自己不会干。”父亲大怒:“哪个哈萨克男人不会做这些就是度物!”乌尔达拉克也不示弱:“我不需要靠做这些来生活。”话音刚落,父亲的马鞭就扫过来。乌尔达拉克流着泪,拿起强光手电,走出了毡房。
                  ⑥第二天清晨,父亲宰了生病的羊煮了肉。乌尔达拉克在母亲的协助下拆卸了毡房。
                  ⑦迁徙开始了,女人负责孩子和家当,男人要驱赶并追回跑丢的牲畜。当有大卡车拉着其他转场的人家从他们的身边开过时,父亲则用【嘲讽】的口气问候车上的族人。乌尔达拉克不多言语,只是在父亲的指挥下扬鞭策马。
                  ⑧五天的迁徙终于完成了。父亲搭建毡房,母亲煮奶茶准备吃食。-尔达拉克准备宰杀体弱不能过冬的牲畜,用于狂欢聚会。转场完成,人们都会聚在一起喝酒庆祝。
                  ⑨狂欢那晚,乌尔达拉克独自走出了毡房。刚才他听到父亲跟族人讲,他不想让女儿高中毕业就回家出嫁,他希望女儿也考上大学到城市里去。 乌尔达拉克嘴角嘲讽地抽了一下,心想:考上大学又有什么用,找到工作不是还得回来转场吗?
                  ⑩秋夜,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工作已经辞了,父亲难道是真要让他回家放羊吗?
                  ⑪“你知道我为什么给你取名-尔达拉克吗?”父亲突然出现在他的身后,扔给他一件羊皮背心。“乌尔达拉克在哈萨克语中的意思就是孤独的人。哈萨克在草原上已经越来越孤独,牧场快养不活我们了。“
                  ⑫父亲坐在一块石头上,示意乌尔达拉克也坐下。“这是我们家最后一次转场,明年春天,我和你母亲就要去定居点了。政府在县城旁边修了很多房子,免费给我们住。你明天就回城做个城里人吧,你妹妹要是考上大学,让她也去。”父亲说着话,点了根烟。寒冷的空气中,白烟缭绕着特别显眼。
                  ⑬他并没有看到乌尔达拉克脸上的意外,继续说道:“我只是想你回来跟我学会如何转场,以后就再也没有机会了。我老了,草场一年不如一年,在马背上的日子要结束了。我只想我唯一的儿子,虽然进了城,但还是哈萨克,他应该知道怎么在马背上过日子。”
                  ⑭那晚,乌尔达拉克喝了很多酒,第二天独自回城了。回城的路上,他看到了很多定居点的房子星罗棋布在城市的边缘。他想,那里真的是哈萨克的归宿吗?
              (1)根据拼音正确书写汉字。年 mài ______
              (2)分别概括乌尔达拉克和父亲产生的两次冲突。第②--④节: ______   第⑤节: ______
              (3)文中第⑨节画线句运用了 ______ 和 ______ 描写,其表达作用是 ______ 。文中表现乌尔达拉克类似心理的动作描写是“ ______ ”。
              (4)阅读文章,理解文中的“孤独”一词。
              ①第⑩节中“乌尔达拉克感觉到孤独、无助”,乌尔达拉克“孤独”的原因是 ______ ;
              ②联系文章内容揣摩父亲为何给乌尔达拉克取名“孤独的人”。 ______
              (5)以下对文章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文章结尾预示着哈萨克人即将过上安居乐业的美好生活。
              B.乌尔达拉克回城的举动表现了他对于父辈生活状态的不满。
              C.乌尔达拉克看到“定居点”时产生了对“马背生活”结束的遗憾。
              D.文章通过对哈萨克民族转场的叙写引发读者思考是否应坚守传统。
            • 9.

              种爱

              丁立梅

              ①认识陈家老四,缘于我婆婆。婆婆来我家小住,我下班回家,陈家老四正站在我家院门口,跟婆婆热络地说着话。

              ②陈家老四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过世早,上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都已另立门户。他们与他感情一般,与母亲感情也一般,平常不怎么往来。只他和寡母,守着祖上传下的三间平房度日。

              ③他没正式工作,蹬着辆破三轮,上街帮人拉货。婆婆怕跑菜市场,有时会托他带一点蔬菜回来。他每次都会准时送过来,看得出,那些蔬菜,已被他重新打理过,整整齐齐干干净净的。婆婆削个水果给他吃,他推托一会,接下水果,憨憨地笑。路上再遇到我,他没头没脑说一句,你婆婆是个好人。

              ④他却得了绝症,肝癌。穷,医院是去不得的,只在家里吃点药,等死。精气神儿好的时候,他会撑着出来走走,身旁跟着他的白发老母亲。小区的人,远远望见他,都避开走,生怕他传染了什么。他坐在我家的小院子里,苦笑着说,我这病,不传染的。我们点头说,是的,不传染的。他得到安慰似的,长舒一口气,眼睛里,蒙上一层水雾,感激地冲我们笑。

              ⑤一天,他跑来跟我婆婆说,阿姨,我怕是快死了,我的肝上积了很多水。

              ⑥我婆婆说,别瞎说,你还小呢,有得活呢。

              ⑦他笑了,说,阿姨,你别骗我,我知道我活不长的。只是扔下我妈一个人,不知她以后怎么过。

              ⑧我们都有些黯然。春天的气息,正在蓬勃。空气中,满布着新生命的香,叶在长,花在开。而他,却像秋天树上挂着的一枚叶,一阵风来,眼看着它就要坠下来,坠下来。

              ⑨我去上班,他在半路上拦下我。那个时候,他已瘦得不成样,脸色蜡黄蜡黄。他腼腆地冲我笑,老师,你可以帮我一个忙么?我说,当然可以。他听了很高兴,说他想在小院子里种些花。你能帮我找些花的种子么?他用期盼的眼神看着我。见我狐疑地盯着他,他补充道,在家闲着也无聊,想找点事做。

              ⑩我跑了一些花店,找到许多花的种子带回来,太阳花,凤仙花,虞美人,喇叭花,一串红……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

              这以后,难得见到他。婆婆说,陈家老四中了邪了,筷子都拿不动的人,却偏要在院子里种花,天天在院子里折腾,哪个劝了也不听。

              我笑笑,我的眼前,浮现出他捧着花的种子的样子。真希望他能像那些花儿一样,生命有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一晃,春天要过去了。某天大清早,买菜回来的婆婆突然说,陈家老四死了。

              像空谷里一声绝响,让人怅怅的。我买了花圈送去,第一次踏进他家小院,以为定是灰暗与冷清的,却不,一院子的姹紫嫣红迎接了我。那些花,开得热情奔放,仿佛落了一院子的小粉蝶。他白发的老母亲,站在花旁,拉着我的手,含泪带笑地说,这些,都是我家老四种的。

              我一时感动无言,不觉悲哀,只觉美好。原来,生命完全可以以另一种方式,重新存活的,就像他种的一院子的花。而他白发的老母亲,有了花的陪伴,日子亦不会太凄凉。

              (1) 文章通过我与陈家老四的交往,写出了自己被“种爱人”打动的经历。阅读文章,按内容填空。

              初识老四,了解身世→再遇老四,清楚为人→知其患病,,不明用意→听说种花,→去送花圈,被花感动。

              (2) 结合语境,说说第⑧段中“我们都有些黯然”中的“黯然”的含义,并用自己的话概括“黯然”的原因。
              (3) 请从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第⑩段画线句子“他小心地伸手托着,像对待小小的婴儿,眼睛里,有欢喜的波在荡。”的表达效果。
              (4) 请结合文章简要概括陈家老四的性格特点。
              (5) 读完文章,相信你一定有不少感悟,请结合生活谈谈你从中受到的启示。
            • 10.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将脚步放慢一点
                  ①几乎所有的人都察觉到,这个世界的节拍越来越快了。不停奔走的现代人已经收不拢脚步,这个世界早就变成了一个匆匆赶路的意象。
                  ②快,有快的好处。快速发展的高科技,快速更新的各种信息。宽带网的口号是“极速世界”。据说,现今人们每天的信息量相当于古人一年的所见所闻--这不是多活出几辈子了吗?
                  ③然而,人们很快又发现,一味的加快速度显然是不行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        (细节、梗概)当做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         (细节、梗概)。
                  ④有时,我们确实需要将脚步放慢一点。
                  ⑤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尽情领略大自然之美。现代人旅行,从海南岛到哈尔滨,波音757只要几个小时。旅行感都还来不及出现,旅客已经从夏季飞进了冬季。可是,呼啸的飞行既看不清长江,也看不清泰山。古人骑一头毛驴上路,歇歇停停地走了三个月。他们不在乎哪一天抵达目的地,但他们说得出哪里草长马肥,哪里风高雪厚。小桥流水,黄土高坡,        一程一程地慢慢走过,人们         可能真正认识江山。否则,我们只不过认识一张地图罢了。
                  ⑥忙忙碌碌的现代人,在滚滚红尘中,离“心清自得诗书味”的境界越来越远了。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潜心阅读,品尝文学经典的醇香。然而,阅读就像与一位慢条斯理的智者交谈,是急躁不得的。读一本巨著是如此,读一篇美文、一首好诗亦是 如此。不细细品味,你如何能读出“煮酒论英雄”的那份豪情与智慧?不跟随陶渊明一路寻觅,你如何到达宁静优美的“世外桃源”?不让心灵带着想像的翅膀翱翔,你如何领略得到“春风又绿江南岸”的诗韵?
                  ⑦将脚步放慢一点,我们才能听到别人的心声和自我灵魂的独白。没有人会把自己的内心世界完全暴露给别人,也没有人能够不让自己的愿望从言语中流露出来。因此,与他人沟通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然而,倾听是需要一种定力的。心浮气躁的人,既无暇听清别人的心声,也很难静心聆听自我灵魂的独白。孙子曰“知彼知己,百战不殆。”其实,“知彼”难,“知己”更难。因此,我们不妨将脚步放慢一点,多多聆听心灵的激情呼唤或喃喃低语。
                  ⑧亲爱的朋友,处在争先恐后的浮嚣尘世里,我们不要只顾手忙脚乱地往前飞奔。“水流心不竞”,有时将脚步放慢一点,温习另一个久违的世界,我们会渐渐地平静,甚至大彻大悟。
              (1)根据上下文,填入第⑤段划线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 ______
              A、即使     也  B、只要     就   C、既然     就    D、只有    才
              (2)第⑥段中加点的“”指的是 ______ 。
              (3)结合文意,选择正确的词语填写在第③段横线处。到处是快餐,以及快餐式的旅游、快餐式的阅读、快餐式的家庭生活……还有那快餐式 的心情!草草地掠过生活,往往会把 ______ (细节、梗概)当做累赘抛掉,生活便仅仅剩下了 ______ (细节、梗概)。
              (4)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______ 。第⑤-⑦段一次从① ______ ;② ______ ;③ ______ 等三个方面展开论述的。
              (5)下列两段文字,哪一段放在第⑦段更恰当?请具体阐明理由 ______
              甲:战国初期齐威王接受齐相邹忌的劝告,发布政令,广开言路,聆听群臣的进谏,终于使齐国大治。
              乙: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的一段知音情流传千古,倘若钟子期当时步履匆匆,就不可能听清楚,更谈不上欣赏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也不会留下“高山流水逢知音”的佳话了。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