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沁园春·雪

              北国风光,                    江山如此多娇,

              千里冰封,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万里雪飘。                    惜秦皇汉武,

                       望长城内外,                   略输文采;

              惟余莽莽;                     唐宗宋祖,

               大河上下,                     稍逊风骚。

              顿失滔滔。                     一代天骄,

               山舞银蛇,                    成吉思汗,

              原驰蜡象,                     只识弯弓射大雕。

              欲与天公试比高。               俱往矣,

                       须晴日,                        数风流人物,

              看红装素裹,                    还看今朝。

              分外妖娆。


              (1) “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大河上下,顿失滔滔”两句词,从空间上讲,“长城内外”是从_________到__________;“大河上下”是自____________向_____________。



              (2) 词的上阕描写了壮丽的雪景,既有静景,又有动景。其中静景有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动景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上阙中的“望”字统领写景句子,其统领作用到“____________”一句,下阙中的 “惜”字统领评论的句子,其统领作用到“____________”一句。



              (4) 找出运用了下列修辞手法的句子。


              (1)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运用比喻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运用对偶手法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略输文采”“稍逊风骚”“只识弯弓射大雕”三句词是对历代帝王功过的评述,你认为毛泽东对哪个英雄人物的批评更严厉一些?他批评古代帝王的不足,目的是什么?


                                                                                  ______

                                                                                        _

            • 2.

              阅读李清照的《渔家傲》,回答下列问题。


              (1) 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词的上阕一、二两句所描写的情景。



              (2) 下阕哪一句是对“殷勤问我归何处”的回答?该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



              (3) “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借用了什么典故?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3.

              渔家傲

              李清照

              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 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尊沈①绿蚁②,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注释】 ①沈:同“沉”。②绿蚁:本来指古代酿酒时上面浮的碎的屑沫子,也叫浮蚁,后来衍为酒的代称。


              (1) 请简要分析这首词中梅花的形象。



              (2) 这首词运用了多种修辞手法,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3) 作者写梅,上阕和下阕手法各有侧重,请简要分析。


            • 4.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5.
              读《破阵子》,完成下列习题。

              (1) 根据你所掌握的历史知识,说说“了却君王天下事”中的“天下事”指的是什么?

              (2) 诗人尽管“白发生”,却依然眷念自己曾经浴血征战的疆场。这种眷念的情结从词中____、____两个细节中可以读出。

              (3) 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用简洁的语言描述“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的壮观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词人为什么要写“醉里”和“梦回”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八百里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这两句词,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氛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两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描写的是什么场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这首词,从题材上看是写____生活情景;从思想感情上看表达的是______;从语言风格上看壮丽而不“纤巧”,所以,作者说自己写《破阵子》是“赋壮词”。

              (10)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写出了作者怎样的理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野望》

              (1) 试分析首联在全诗中的作用。
              (2) 请从动静和写景顺序的角度赏析中间两联。
              (3)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4) 结合全诗内容,简析诗人“长歌怀采薇”的原因。
              (5) 第一、二句描绘了怎样的画面?
              (6) 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7) 颔联和颈联运用何种手法,描绘了怎样一幅景象?
              (8) 诗人在诗中流露了怎样的感情?
              (9) “薄暮”在诗中的意思是什么?
              (10) 第一句“东皋薄暮望”,说明了试题。地点: _____,时间: _____。事情 _____
              (11) 颔联写薄暮中的“秋夜静景”,山对树、 ____________________
              (12) 第三联描写眺望到的景象,那是怎样的景象?
            • 7.
              读《野望》
              (1) 请从“景”与“情”关系的角度,赏析本诗的颔联。
              (2) 诗人在傍晚野望时,描绘出了怎样的景色用了什么手法?
              (3) 诗的首联化用了哪两位诗人的什么诗句?有何作用?请简要赏析。
              (4) “树树皆秋色,山山唯落晖”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5) “相顾无相识,长歌怀采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 8.

              根据诗歌《黄鹤楼》,回答下列问题。

              (1) 想象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展现的画面,用生动的语言进行描绘。
              (2) 除黄鹤楼外,被称为江南三大名楼的还有哪两座?
              (3) 诗的一、二两联借今昔变化之大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 体会尾联蕴涵的诗人的情感。
              (5) 判断下列说法的正误,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A.诗的前四句从传说入笔,写由黄鹤楼生发的联想。(  )

              B.诗的五六句写昔人乘着黄鹤见到的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

              C.诗的七八句写出了诗人悲苦凄凉、日暮思归的哀怨愁绪。(    )

              D.传说崔颢登黄鹤楼本欲赋诗,因见此诗而作罢,感慨道:眼前有景道不得,李白题诗在上头。(    )

              (6) 诗中最能概括作者感情的是哪一个字?在对全诗整体感悟的基础上,请简要分析诗人在尾联中是如何表达这种感情的。
              (7) 崔颢在 《黄鹤楼》 中融情于景,表达物是人非感慨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达吊古思乡情怀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
              (8) 以写景出名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表现游子的悲苦心情的诗句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与此诗句有相同意境的《天净沙·秋思》中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抒发了怎样的感慨?
              (11) 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一下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所展现的景象。
              (12)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两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13) “此地空余黄鹤楼”和“白云千载空悠悠”中都有一个“空”字,试比较这两个空字的意义作用有何不同。
              (14) 从情景关系的角度简要赏析第三、第四联。
            • 9.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1) 初中三年中,我们学习了许多唐诗:有的咏史,有的咏物;有的描写清新美丽的山水田园,有的刻划奇特壮美的塞外风光。上面这首诗属于哪一类?这类诗最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2) 试说说“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深刻含义。
              (3) 前两句诗在全诗中的作用是什么?
              (4) 若将“铜雀春深锁二乔”换成“国破家亡在此朝”好不好?为什么?
              (5) 这是一首与三国的故事有关的诗,“东风”_____________________;诗中的“周郎”是指《三国演义》中的哪位英雄人物?_______。诗人杜牧和________合称“小李杜”。
              (6)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是千古传颂的名句,它的意思是?
            • 10.

              阅读下面这首古诗,然后回答问题。

                                            雁门太守行

                                               李贺

                                 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角声满天秋色里,塞上燕脂凝夜紫。

                                 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

               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1)对这首诗内容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第一句“黑云”比喻敌人大军压城的气势,第二句“金鳞”比喻铠甲在太阳下反射的闪光。

              B.第四句中“燕脂”“紫”都是形容边塞泥土的颜色怪异,也象征着当时战况的严峻。

              C.第六句中“寒声”指战鼓的声音低沉重浊,“不起”指战士们在这样沉重的鼓声中斗志难振。

              D.第七、八句的意思是战士们为了报答君王平日里对自己的重视,决心奋战沙场为君王献身。

              (2)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