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诫子书》)

              【乙】管宁与华歆,俱为汉末人。初,二人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视而不见,与瓦石无异。华捉而喜,窃见管神色,乃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世说新语》)

              【丙】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为学》)

              (1) 解释下列句中加下划线的字。

               ①淫慢则不能精(     )           ②将复及(     )  

               ③与瓦石无(     )                  ④宁读如(     )


              (2) 请为【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添加合适的标点。

                天 下 事 有 难 易 乎 为 之 则 难 者 亦 易 矣 不 为 则 易 者 亦 难 矣。


              (3) 请将【甲】【乙】两文中画下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

              ②子非吾友也!


              (4) 从【甲】文看,诸葛亮希望其子诸葛瞻成长为怎样的人?请从【甲】文中选择一个二字词作答。
              (5) 这三段文字都谈到了学习,【甲】文强调了“成学”的两个关键,即“    ”与“    ”。如果以此为衡量标准,那么【乙】文管宁具备“    ”,【丙】文偏于强调“    ”。(请各用一个字回答)
              (6) 从【乙】文看,管宁割席断交的原因是什么?
              (7) 如果要在【甲】文“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和【丙】文“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中选择一句写成条幅来规劝【乙】文中的华歆,哪一句最合适?请完整地写下来。
              (8) 【积累链接】【甲】文最后一句谆谆告诫,语重心长,显示出诸葛亮的拳拳爱子之情。在学过的古诗中,也有与此句意思相近的诗句,请默写出来。
            • 2.

                                                                                           浮冰上的少年与狗    

                                                                                            ◇[丹麦]哈夫•B•卡威

                      ①饿到第三天的晚上,诺尼想到了尼玛克。在这座漂浮着的冰山上,天空像被黑幕笼罩着,除了他们两个以外,再也没有别的有血有肉的生灵了。

                     ②冰块裂开时,诺尼失掉了他的雪橇、食物和皮大衣,甚至失去了他的小刀。冰山上只留下他和他那忠实的雪橇犬——尼玛克。现在,他们两个卧在冰上,睁大 眼睛注视着对方——双方维持着一定的距离。诺尼对尼玛克的爱是真真实实的——就像这又饿又冷的夜晚和他伤腿上的阵痛一样真实。但是,村里的人在食物短缺的 时候,不就毫不犹豫地杀犬充饥吗?

                      ③“尼玛克饿久了也要寻觅食物的。我们当中的一个很快就要被另一个吃掉。”诺尼想。空手他可杀不死尼玛克,这畜生身强体壮,现在又比他有劲,所以,他需要武器。

                      ④诺尼脱去手套,解下了伤腿的绷带。在几个星期以前,他摔伤了腿,用两块小铁片和绷带捆扎固定。他跪在冰上磨着铁片,尽量不去想磨铁片干什么。铁片的边缘磨薄了,天亮时分,小刀磨好了。诺尼从冰块中拔出小刀,用拇指轻轻拭着刀锋。太阳光照在小刀上,折射到他眼里,使他一时看不见东西。

                    ⑤诺尼硬起心肠来。“来,尼玛克。”他轻声叫犬。尼玛克迟疑地看着他。“过来。”诺尼叫道。尼玛克走上前来。诺尼从那畜生盯着自己的眼神里看到了恐 惧,从它的喘气声中和缩头缩脑的样子感觉到了饥饿和痛苦。他的心在流泪,他痛恨自己,又竭力压制这种感情。尼玛克越走越近,它已经意识到了诺尼的意图。诺 尼感到喉咙梗塞,他看到犬的眼里充满了痛苦。好!这下是动手的时候了!

                      ⑥一声痛苦的抽咽使诺尼跪立着的身体一阵震颤。他诅咒小刀,紧闭两眼,摇摇晃晃地把刀子扔得老远。然后,他张开空空的双手,蹒跚着扑向尼玛克,他倒下去了。

                     ⑦犬围着诺尼的身体打转,嗥叫着,这下诺尼感到极度的恐惧。他已经扔掉了小刀,解除了武装。他太虚弱了,再也不能爬过去取刀子。现在只有听任尼玛克的 摆布了,而且尼玛克也非常饥饿。犬围着他转,然后从后面扑了上来。诺尼可以听到这畜生喉咙里的吞嚼声。诺尼闭上眼睛,祈祷犬的攻击快一些结束。然而,他感 觉到犬滚烫的舌头直舐他的脸。

                     ⑧诺尼睁开眼睛。他张开手,抱住尼玛克的头。头靠着头,他轻轻地哭了……

                      ⑨一小时后,一架直升机出现在北边天空。飞机上一个海岸巡逻队的小伙子俯视着下面,他看到了漂移着的冰山,发现冰山上有什么东西在闪光。这是太阳光折射在什么东西上面,而且一闪一闪地在动。他 让飞行员降低飞机,看到冰峰的阴影下,有一个黑而不动的像人一样的黑影。怎么,还有两个黑影?他把飞机降落在一块较平的冰面上,然后上了冰山,黑影是两个——一个小男孩和一条爱斯基摩雪橇犬。小男孩已经昏了过去,但还活着。那条犬无力地哀叫着,已经衰弱得一动也不能动了。

                     ⑩吸引了飞机上巡逻队员注意力的闪光物质是一把粗糙的小刀,刀尖向下插在不远的冰面上,在风中摇曳着。

              (1) 小说的结构可简单的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请仿照示例,完成对本文故事情节的概括。

              示例:开端:诺尼及其狗遇险,被困于浮冰上饿了一天

              发展:

              高潮:

              结局:飞行员发现冰山异样,解救人和犬

              (2) 请你说说,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有何作用? (3) 文中频繁地更换对狗的称呼,“畜生”“犬”“尼玛克”,分别体现了主人公诺尼怎样的情感? (4) 阅读第⑧段画横线的句子,联系上下文,请说说诺尼是因什么而“轻轻地哭了”? (5) 认真阅读全文,你认为是什么使得诺尼和尼玛克获救? (6) 请写出《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中描写猎狗的一句,并请说说词句采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 3.

              我思想,故我是蝴蝶......

              万年后小花的轻呼

              透过无梦无醒的云雾,

              来震撼我斑斓的彩翼。

              ——《我思想》(戴望舒)

              【材料2】

              贾政因陪笑道:“今日原听见老太太这里大设春灯雅谜,故也备了彩礼酒席,特来入会……”贾母因说:“你瞧瞧那屏上,都是他姐儿们做的,再猜一猜我听。”

              贾政答应,起身走至屏前,只见第一个是元妃的,写着道: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贾政道:“这是  A  吗?”宝玉答道:“是。”贾政又往下看,是探春的,道: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贾政道:“好像  B  。”探春道:“是。”……

              ——节选《红楼梦》(曹雪芹)

              【材料3】

              ①窗外一轮明月,清凉澄澈,我卷帘,只需借着月光,就可以读书。桌案上,摆放着《宋词》、《红楼梦》,还要一册《南华经》。清风探过窗牖,撩开书页,我可以若有若无地看到几行字。

              ②月光下,映入眼帘的是这么一句:一蓑烟雨任平生。这是苏轼被贬黄州时,在野外偶遇风雨,所填的一首词。词牌也特别,为《定风波》。清风总是知人心意,他知这几日,我读苏子的词,喜欢他词中开阔豁达的意境,喜欢他悠然淡泊的情怀。只有他,才可以在风雨的逆境中,天马行空,我行我素。只有他,才可以在坎坷的仕途中,依旧满腔豪情、笑傲江湖。

              ③他不是庄子,独与天地精神往来,在心中辽阔的地方,可以屏除一切念想。枕石而眠,在梦里化为蝶,以思想做竿,在山间垂钓白云。庄子觉得万物不断地更迭,只有时间是永恒的。他的淡泊超脱物外,和苏子出尘入尘的淡泊,在境界上有所不同。苏子是处官场上,却不为名利所缚。庄子是游离世外,名利从来不能沾他的身。苏子还感慨过,长恨此生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而战国楚霸王,登门请庄子任相,庄子依旧垂钓濮水,持竿不顾,他只要自由,不受任何俗事的拘束。

              ——节选《静守宋词的清韵》(白落梅)

              (1) 【材料1】中“我”被诗化为一个怎样的意象?哪两句诗最能体现其跨越万年的逐梦情怀?
              (2) 请细细品味【材料2】中的两则春灯雅谜,在A、B两处分别填入谜底。

              A            B          


              (3) 【材料3】中为何说“清风总是知人心意”?
              (4) 【材料1】中划线诗句恰能体现庄子的什么观点?请用【材料3】中第③段中的一个句子回答。
              (5) 积累链接:“苏子是处官场上,却不为名利所缚”,就像《惠子相梁》中庄子将自己比作        ,“非                    ,非                 非               
            • 4. 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
              【甲诗】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
              ,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
              茗于湖滨(A    )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    )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
              ,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    )引之.鱼图食(D    )并吞钩.久
              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9)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往来翕忽.
            • 5. 仰慕劲松品格之高洁.
              【甲】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潇洒而杜疏.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稍大,别如奏雅乐; 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
              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
              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注】①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ú):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⑪洋洋:快意的样子.⑫汩(gǔ):乱.⑬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⑭高:品行高尚.⑮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
              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1)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
              ①方舟上人
              阁其下        
              ②予
              过而止之    
              ③盖虽在山林而
              人不远       
               
              叶自绵幂    
              (2)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其 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3)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4)【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    
              (5)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    
              (6)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    
              (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    
              (8)【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    
              (9)《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    
            • 6. 闻听三国事,每欲到荆州.荆州是驰名于世的三国鏖兵之地,有着深厚的三国文化积淀.下面以“说不尽的三国风云”为主题开展综合性学习.
              (1)吟三国华章.阅读下面语段,按编号填写诗文.
              昔魏武吟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①        ”,其志宏阔如宇;武侯临表:“受任于败军之际,②    ”,其情沛然如注;孙权劝学,蒙曰:“③    ,即更刮目相待”,其事芳流千古.太守出猎,狂书“④    ,亲射虎,看孙郎”,托古以言志;英雄梦回,忽作“马作的卢飞快,⑤    ”,用典以抒怀;书生论史,偏说“⑥    ,铜雀春深锁二乔”,借题以讽今.诗仙饯别,且吟“⑦    ,中间小谢又清发”,激赏建安文风;稼轩登临,笑谈“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⑧    ”,总论三国人物.滚滚长江东逝水,三国多少事,都在诗文中!
              (2)说三国俗语.三国人物和故事早已融入我们的生活,形成了众多的口头俗语,如“说曹操,曹操到.”“周瑜打黄盖-个愿打,一个愿挨.”你能再说出一个吗?
              (3)品三国人物.在荆州这个群雄角逐的大舞台上,各路豪杰俊秀充分展现了他们的文韬武略、胆识才智和思想品格,一个个鲜活的面容深深铭刻在我们的脑海中.现在荆州举办“三国文化节”,要选择一位三国人物作为“形象大使”,你认为选谁最合适?说出你的理由.(30字左右)
              (4)览三国胜迹.三国征战的鼓角已渐渐远去,但作为三国故地的荆州,多姿多彩的三国风物画卷依然随处可见.请向游客介绍一处你熟悉的三国文化景点.(30字左右)
            • 7. 用典,是古诗词中常用的一种表现手法.请写出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中一个用典的句子.
            • 8. 古诗文积累:
              (1)会当凌绝顶,    .(杜甫《望岳》)
              (2)    ,再而衰,三而竭.(《左传•曹刿论战》)
              (3)    ,在乎山水之间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4)儒家经典让我们获益匪浅.《论语》的“三人行,    ”,启发我们虚心取人之长;《孟子》的“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    ,劳其筋骨”,教会我们坦然面对人生.
              (5)范仲淹心系天下,笔画江山.《岳阳楼记》里,洞庭湖波汹涌澎湃,“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    ”;《渔家傲》中,边塞落日雄奇壮美,“千嶂里,    ”.
              (6)窗如画框,窗外的山水是意境深远的水墨画,“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窗如画框,窗内
              的情景是传神的小品,“        ”.(李商隐《夜雨寄北》)
              (7)杨鸿同学取了个笔名叫“云帆”.他说:“李白《行路难》里不是有一个
              达•
              的名句‘        ’吗?我这个笔名就是从那里来的.”
              (8)下列诗句与苏轼名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意境最接近的是哪一句?    
              A.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B.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C.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
              D.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 9.

              选出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 )。

              A.陆游在《书愤》一诗中写道:“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该诗句中提到的人物是《出师表》的作者诸葛亮。

              B.《左传》《水浒传》《呼兰河传》这三部作品都是传记类小说。

              C.古诗文中常出现借代词语,如:烽烟代指战争,汗青代指史册,婵娟代指月亮。

              D.《威尼斯商人》以鲍西娅上场为标志,前后情节发生突转,形成强烈的喜剧效果。

            • 10.

              瓷板上的中国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有藏家细赏之下赞叹,徐仲南手书洒脱秀逸,苍润俊朗;何许人行笔稳健,顿挫变化明显,转折圆浑,字与字之间少连笔,却有绵延直下,一气呵成之势;毕伯涛笔法俊逸秀挺,丰润灵活,有唐寅之气韵„„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 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文章原标题为《远尘淡墨调烟雨》,较原文有删改)  

              【注】淬(cuì)铸造刀剑时,把刀剑烧红浸入水中,使之坚韧。遑(huáng)论:不必谈及。 

              (1) 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1)瓷板上的中国书画经历了一个由“三国时期古陶瓷上的文字”、“ A    _”、“B_             ____”到“清中期瓷板画的兴盛”的演变过程。 

              (2)文章介绍“珠山八友”瓷板画是从“画”与“ C   ”两方面具体说明的,而介绍《昌江日对黄山图》则从“画”、“    D    ”与“书法”三方面具体说明的。  

              (2) 找出文中最能概括瓷板书画特点的语句。 (3) 作者运用        说明顺序,生动形象地介绍瓷板上的书画的魅力。 (4) 文章第四自然段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具体分析其作用。 (5) 你认为瓷板书画对创作者有哪些要求?请概括。 (6) “珠山八友” 的题款,都是书法精品,各具特色。在书法艺术中,你知道被誉为“颜筋柳骨”的是哪两位书法家吗? (7) 积累链接:《瓷板上的中国画》告诉我们,中国陶瓷是土在火中淬炼而成的,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告诉我们人才需在艰苦环境中造就。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