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爱而不见,搔首④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注释】①姝:美丽。②城隅:城角。③爱:同“薆”,隐藏。④踟蹰:犹豫徘徊。⑤彤管:红色的管子,或谓红色箫笛一类管乐器。⑥炜:鲜明有光的样子。⑦说怿(yuèyì):喜爱。⑧牧:郊外田野。归:赠送。荑:初生的细嫩茅草。⑨洵:诚然,确实。⑩异:特殊。
              (1)“搔首踟蹰”表现了“我”怎样的心情?
              (2)“说怿女美”,这里是单纯表达男主人公对彤管的喜爱吗?
            • 2. 戴震难师

              ◆段玉裁

              先生是年乃能言,盖聪明蕴蓄者久矣。就傅读书,过目成诵,日数千言不肯休。授《大学章句》,至“右经一章”以下,问塾师:“此何以知为孔子之言而曾子述之?又何以知为曾子之意而门人记之?”师应之曰:“此朱文公所说。”即问:“朱文公何时人?”曰:“宋朝人。”“孔子、曾子何时人?”曰:“周朝人。”“周朝、宋朝相去几何时矣?”曰:“几二千年矣。”“然则朱文公何以知然?”师无以应,曰:“此非常儿也。”

              (选自《戴东原先生年谱》)

              【注释】①是年:这里指1733年,这年戴震十岁。②盖:大概,表示推测。③就傅:跟随老师。④塾:私塾,指自家内设的学校。⑤即朱熹,宋代哲学家、教育家。


            • 3.

              司马迁传(节选)

              ◆班固

              迁生龙门,耕牧河山之阳。年十岁则诵古文。二十迁仕为郎中,奉使西征巴蜀以南,略邛(qióng)、筰(zuó)、昆明,还报命。

              是岁,天子始建汉家之封,而太史公留滞周南,不得与从事,发愤且卒。而子迁适反,见父于河洛之间。太史公执迁手而泣曰:“予先,周室之太史也。自上世尝显功名虞夏,典天官事后世中衰绝于予乎汝复为太史则续吾祖矣。今天子接千岁之统,封泰山,而予不得从行,是命也夫!予死,尔必为太史;为太史,毋忘吾所欲论著矣。且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此孝之大也。”迁俯首流涕曰:“小子不敏,请悉论先人所次旧闻,不敢阙。”卒三岁,而迁为太史令。

              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注释】①龙门:山名。“耕牧河山”中的山亦指此山。②略:略定,攻克平定。③汉家之封:汉朝的封禅典礼。④周南:指今洛阳一带。后文“河洛之间”亦指洛阳。⑤虞夏:指虞舜夏禹时代。⑥典天官事:主管天文工作。⑦接千岁之统:继承汉朝千年一统的大业。⑧论:引述和编撰。次:顺序记事。⑨俚:鄙俗。⑩核:翔实正确。

            • 4.
              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各题。
              过零丁洋
              文天祥
              辛苦遭逢起一经,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1)“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从运用修辞方法的角度赏析“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 5.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西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说说下边句子中加点的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八月风怒号 ______
              ②卷我屋上 ______
              ③高者挂长林梢 ______
              风定云墨色 ______
              多年冷似铁 ______
              ⑥大天下寒士俱欢颜 ______
              (2)用现代汉语说说下边句子的意思。
              ①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②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3)《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这首诗中哪几句诗句表现出了诗人推己及人、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情感?
              (4)人们常说,杜甫的诗形象地记录了唐王朝由盛到衰的过程,深刻地揭露当时统治阶级骄奢淫逸和政治腐败,真实地描绘当时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和悲惨命运,成为他所生活的那个时代的一面镜子。请写出几句你熟悉的杜甫的诗句,并就此谈谈你的体会。
            • 6.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岑  参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1)解释词语。
              ①铁衣: ______
              ②锦衾: ______
              (2)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它译成白话。
              (3)本诗中,从视觉角度看,色彩鲜明,红白映衬的两句诗是“ ______ , ______ 。”
              (4)这首诗前十句重在咏雪,后八句则主要是写 ______ 。(填2字)
              (5)本诗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6)请描述“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在你脑海中出现的画面。(限40字)
              (7)下边一段文字是讲“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看看人家是怎样进行赏析的。请就“风掣红旗冻不翻”一句写一点赏析文字。
              塞外苦寒,北风一吹,大雪纷飞。诗人以梨花盛开比拟雪压枝头,极为新颖贴切。“忽如”二字写得甚妙,不仅写出了“胡天”变幻无常,大雪来得急骤,而且再次传出了诗人惊喜好奇的神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壮美意境,颇富有浪漫色彩。南方人见过梨花盛开的景象,那雪白的花不仅是一朵一朵,而且是一团一团,花团锦簇,压枝欲低,与雪压冬林的景象极为神似。春风吹来梨花开,竟至“千树万树”,重叠的修辞表现出景象的繁荣壮丽。“春雪满空来,触处似花开”(东方虬《春雪》),也以花喻雪,匠心略同,但无论豪情与奇趣都得让此诗三分。诗人将春景比冬景,尤其将南方春景比北国冬景,使人忘记奇寒而内心感到喜悦与温暖,造境俱称奇绝。要品评这咏雪之千古名句,恰有一个成语--“妙手回春”。
            • 7.
              阅读范仲淹的《渔家傲•秋思》,回答各题
              渔家傲•秋思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1)选出诵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 ______
               A、浊酒/一杯/家/万里                B、燕然/未勒/归/无计
               C、羌管/悠悠/霜满/地                D、将军/白发/征夫/泪
              (2)选出对词句赏析不恰当的一项 ______
               A、“衡阳雁去无留意”,是说衡阳的大雁毫不留恋的离开了,可边防军人没有走,他们坚守在边关。
               B、“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是说边塞军人一边饮着浊酒,一边思念家里的亲人,但抗敌的大功还没有完成,回家的事就不能去计议了。
              C、“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中的“人”包括全体边防将士。将军由于战事的持久和劳苦,发丝都白了;战士们由于久戍边地,也不免流下了思乡的泪。
               D、诵读这首词,我们感到的是凄清、悲凉、壮阔、深沉,还有些伤感;而就在这悲凉、伤感中,有一种悲壮的英雄气概感染着我们,这就是词作者那对祖国深沉的爱。
              (3)试分析评价“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两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 8.
              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鸟鸣涧
              王维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1)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 9. 观湖中之鱼 明世间至理
              【甲诗】钓鱼不得
              〔唐〕李舜弦
              尽日池边钓锦鳞,芰荷香里暗消魂.
              依稀纵有
              ,知是金钩不肯吞.
              --选自《全唐诗》
              注释:①芰(jì)荷:菱叶和荷叶.

              【乙文】湖之鱼
              〔清〕林纾
                林子
              茗于湖滨(A    )肆,丛柳蔽窗,湖水皆黯碧如染,小鱼百数来会(B    )下.
                戏嚼豆脯唾之,群鱼争喋;然随喋随
              ,继而存者,三四鱼焉.再唾之,坠缀葑草之上,不食矣.始谓鱼之逝者皆饱也. 丈之外水纹攒动争喋他物如

                余方悟:钓者将下钩,必先投食(C    )引之.鱼图食(D    )并吞钩.久
              知,凡下食者皆将有钩矣.然则名利之薮,独无钩乎?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选自木刻本《畏庐文集》
              【注释】:①林子:林纾(shū)自称,中国近代文学家、翻译家.②肆:指茶馆.③会:汇聚.④豆脯:豆豉之类佐餐小食品.⑤喋:成群的鱼儿吃东西.⑥葑(fēng)草:水生植物.⑦寻:长度单位,八尺.⑧薮(sǒu):原指水少而草木茂盛的湖泽.后比喻人或东西聚集的地方.⑨盛:多,频频.
              (1)请解释【乙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2)请认真阅读【乙文】,凭你的语感,将文言词“之”“以”“其”“而”正确填入文中的ABCD处.(2分)
              (3)【甲诗】中加横线的“锦鳞”代指的是什么?在我们学过的古诗文中,用法与此相同的还有不少,请再列举一例并写出具体代指的内容.
              (4)用“/”为乙文中画横线的句子准确断句.
              寻 丈 之 外 水 纹 攒 动 争 喋 他 物 如 故.
              (5)翻译乙文中画横线的语句.
              不及其盛下食之时而去之,其能脱钩而逝者几何也?
              (6)【甲诗】作者“钓鱼不得”,【乙文】也说对于丢下的食物,鱼儿渐渐“不食矣”.如果要用【甲诗】中的两句诗来概括其原因,你认为是哪两句?
              (7)【甲诗】中的“香饵”在【乙文】的作者看来,喻指什么?请用【乙文】第三段中的一个双音节词来回答.
              (8)【乙文】由观鱼喋食而引发人生感悟,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其蕴含的深刻哲理.
              (9)积累链接:鱼儿,是可爱的小动物,《小石潭记》中也有精彩的描写.请将下面的语句补充完整:        ,往来翕忽.
            • 10. 仰慕劲松品格之高洁.
              【甲】松风阁记(节选)
                                             刘基
                  松之为物,干挺而枝樛,叶细而条长,离奇而巃嵷,潇洒而杜疏.故风之过之,疏通畅达,有自然之音.故听之可以解烦黩,涤昏秽,旷神怡情,恬淡寂寥.宜乎适意山林之士乐之而不能违也.
                 金鸡之峰,有三松焉,不知其几百年矣.微风拂之,声如暗泉枫飒走石潄;稍大,别如奏雅乐; 其大风至则如扬波涛又如振鼓隐隐有节奏
                 方舟上人
              阁其下,而名之曰松风之阁.予尝过而止之,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盖虽在山林而去
              不远,夏不苦暑,冬不酷寒,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可以喜乐,可以永日,又何必濯颖水而以为高,登首阳而以为清也哉?
              【注】①樛(jiū):弯曲向下.②离奇:树根盘曲.巃嵷(lóngzòng):高耸.③扶疏:枝叶繁茂.④黩(dú):忧.⑤昏秽:黑暗的和肮脏的东西.⑥寂寥:寂静.⑦宜乎:怪不得.⑧违:离开.⑨石潄(lài):沙石上的急流.⑩上人:和尚.⑪洋洋:快意的样子.⑫汩(gǔ):乱.⑬永日:度过漫长的一天.⑭高:品行高尚.⑮清:品行纯洁.
              【资潭链接】(1)颖水:河名.相传尧想把天下让给许由,许由不接受,隐居在颖水附近.并认为尧的这种话弄脏了他的耳朵,就跑到颖水边上去洗耳朵.(2)首阳:山名.相传伯夷、叔齐在周武王灭殷以后,逃避到首阳山,不食周粟而死.
              【乙】南轩松(李白)
                                   南轩有孤松,
              叶自绵幂
                                   清风无闲时,潇洒终日夕.
                                   阴生古苔绿,色染秋烟碧. 
                                   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
              【注】①绵幂(mì):延绵覆盖.
              (1)解释文中加点宇词的意思.
              ①方舟上人
              阁其下        
              ②予
              过而止之    
              ③盖虽在山林而
              人不远       
               
              叶自绵幂    
              (2)请用三个“/”给[甲]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断句.其 大 风 至 则 如 扬 波 涛 又 如 振 鼓 隐 隐 有 节 奏.
              (3)翻译【甲】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观于松可以适吾目,听于松可以适吾耳,无外物以汩其心.    
              (4)【甲】文中的“洋洋乎若将留而忘归焉”一句,使我们联想到一个有类似意思的成语.请写出这个成语:    
              (5)在【甲】文中,作者通过对松风阁的环境描写,表达了融入自然、追求宁静生活但并不消极避世的意愿.请从【甲】文中找出表现作者并不消极避世的两个句子.    
              (6)请找出律诗《南轩松》中押韵的字.    
              (7)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对【乙】诗中“色染秋烟碧”一句的理解.    
              (8)【甲】【乙】两则材料都写到了松,但写作内容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概括出其不同之处.    
              (9)《南轩松》中的诗句“何当凌云霄,直上数千尺”,其内诵与意境与我们学过的杜甫《望岳》诗中的哪两句诗有异曲同工之妙?请写出这两句诗.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