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阅读下列语段,完成题目.
                  ①“六朝烟水气”一词脱胎于     的长篇讽刺小说《儒林外史》,书中写到天长才子杜慎卿过江来南京,发出“真乃菜佣酒保,都有六朝烟水气”的感慨.②南京作家薛冰借用了这一说法,在“家住六朝烟水间”这本书里,对南京的山川风物和南京人的儒雅雍容做了详细描述.③六朝为南京积淀了丰富深厚的文化底蕴,这种文化底蕴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可以说,只要南京这块地方,就能孕育出“六朝烟水气”.④“六朝烟水气”的“气”是幽远清逸的气质,是深深氤氲着的文化气韵,在它的浸润之下,南京人便比别处要多几分风流雅韵,多几许恬淡从容.⑤夫子庙小吃历史悠久,风味独特,品种繁多,深受国内外游客的喜爱.⑥“六朝烟水气”是地气和人气的结合,是山野路人都能感受到的气息,是南京人特有的自然神态之美.
              (1)第①句划线处应填入的人名是    
              (2)第②句有一处标点误用,修改的方法是    改为    
              (3)第③句有一处关联词语误用,修改的方法是    改为    
              (4)语段中有一句话与中心无关,可以删去,这句话是第    句.
            • 2. 下面的对联是赞颂古代名人的.请写出对联所赞颂的人物、与对联内容相关的成语或诗句.
              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
              赞颂的是:     相关的成语或诗句是:    
            • 3. 关于文学常识和名著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俄国的契诃夫和英国的莎士比亚都是著名的剧作家.莎士比亚被称为“英国戏剧之父”
              B.《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305首诗歌,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C.《战国策》是西汉末年左丘明根据战国史书整理编辑的.课文《唐雎不辱使命》《曹刿论战》就选自该书
              D.《列子》这部书中保存不少古代寓言故事和神话传说.《夸父逐日》《愚公移山》都以神话结尾,反映了这部书中故事的特点
            • 4. 阅读下段文字,按要求答题.
                举办世界互联网大会,就是要搭建一个平台,这个平台由两个方面的nèi hán,一是为中国世界互联互通搭建平台,二是为国际互联网共享共治搭建中国平台,让全世界互联网巨头在这个平台上交流思想探索规律、凝聚共识,让互联网成为人类的阿里巴巴宝库,努力不让它成为      的魔•盒•.
              (1)把文中划线的词语及标点按顺序用楷书准确、规范地抄写在下面的田字格内.

              (2)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魔•盒•        nèi hán    
              (3)请你在语段的横线上填写一个神话故事中人物的名字.
            • 5. 阅读下面的记叙文,回答下面各小题.
                                                   五猖会
                  孩子们所盼望的,过年过节之外,大概要数迎神赛会的时候了.但我家的所在很偏僻,待到赛会的行列经过时,一定已在下午,仪仗之类,也减而又减,所剩的极其寥寥.往往伸着颈子等候多时,却只见十几个人抬着一个金脸或蓝脸红脸的神像匆匆地跑过去.于是,完了.
                  我常存着这样的一个希望:这一次所见的赛会,比前一次繁盛些.可是结果总是一个“差不多”;也总是只留下一个纪念品,就是当神像还未抬过之前,化一文钱买下的,用一点烂泥,一点颜色纸,一枝竹签和两三枝鸡毛所做的,吹起来会发出一种刺耳的声音的哨子,叫作“吹都都”的,吡吡地吹它两三天.
              现在看看《陶庵梦忆》,觉得那时的赛会,真是豪奢极了,虽然明人的文章,怕难免有些夸大.因为祷雨而迎龙王,现在也还有的,但办法却已经很简单,不过是十多人盘旋着一条龙,以及村童们扮些海鬼.那时却还要扮故事,而且实在奇拔得可观.他记扮《水浒传》中人物云:“…于是分头四出,寻黑矮汉,寻梢长大汉,寻头陀,寻胖大和尚,寻茁壮妇人,寻姣长妇人,寻青面,寻歪头,寻赤须,寻美髯,寻黑大汉,寻赤脸长须.大索城中;无,则之郭,之村,之山僻,之邻府州县.用重价聘之,得三十六人,梁山泊好汉,个个呵活,臻臻至至,人马称而行…”这样的白描的活古人,谁能不动一看的雅兴呢?可惜这种盛举,早已和明社一同消灭了.
                  赛会虽然不象现在上海的旗袍,北京的谈国事,为当局所禁止,然而妇孺们是不许看的,读书人即所谓士子,也大抵不肯赶去看.只有游手好闲的闲人,这才跑到庙前或衙门前去看热闹;我关于赛会的知识,多半是从他们的叙述上得来的,并非考据家所贵重的“眼学”.然而记得有一回,也亲见过较盛的赛会.开首是一个孩子骑马先来,称为“塘报”;过了许久,“高照”到了,长竹竿揭起一条很长的旗,一个汗流浃背的胖大汉用两手托着;他高兴的时候,就肯将竿头放在头顶或牙齿上,甚而至于鼻尖.其次是所谓“高跷”、“抬阁”、“马头”了;还有扮犯人的,红衣枷锁,内中也有孩子.我那时觉得这些都是有光荣的事业,与闻其事的即全是大有运气的人,--大概羡慕他们的出风头罢.我想,我为什么不生一场重病,使我的母亲也好到庙里去许下一个“扮犯人”的心愿的呢?…然而我到现在终于没有和赛会发生关系过.
              要到东关看五猖会去了.这是我儿时所罕逢的一件盛事,因为那会是全县中最盛的会,东关又是离我家很远的地方,出城还有六十多里水路,在那里有两座特别的庙.一是梅姑庙,就是《聊斋志异》所记,室女守节,死后成神,却篡取别人的丈夫的;现在神座上确塑着一对少年男女,眉开眼笑,殊与“礼教”有妨.其一便是五猖庙了,名目就奇特.据有考据癖的人说:这就是五通神.然而也并无确据.神像是五个男人,也不见有什么猖獗之状;后面列坐着五位太太,却并不“分坐”,远不及北京戏园里界限之谨严.其实呢,这也是殊与“礼教”有妨的,--但他们既然是五猖,便也无法可想,而且自然也就“又作别论”了.
                  因为东关离城远,大清早大家就起来.昨夜预定好的三道明瓦窗的大船,已经泊在河埠头,船椅、饭菜、茶炊、点心盒子,都在陆续搬下去了.我笑着跳着,催他们要搬得快.忽然,工人的脸色很谨肃了,我知道有些蹊跷,四面一看,父亲就站在我背后.
              “去拿你的书来.”他慢慢地说.
                  这所谓“书”,是指我开蒙时候所读的《鉴略》.因为我再没有第二本了.我们那里上学的岁数是多拣单数的,所以这使我记住我其时是七岁.
              我忐忑着,拿了书来了.他使我同坐在堂中央的桌子前,教我一句一句地读下去.我担着心,一句一句地读下去.
                 两句一行,大约读了二三十行罢,他说:--
              “给我读熟.背不出,就不准去看会.”
                 他说完,便站起来,走进房里去了.
                 我似乎从头上浇了一盆冷水.但是,有什么法子呢?自然是读着,读着,强记着,而且要背出
                                      粤有盘古,生于太荒,
                                      首出御世,肇开混茫.
                  就是这样的书,我现在只记得前四句,别的都忘却了;那时所强记的二三十行,自然也一齐忘却在里面了.记得那时听人说,读《鉴略》比读《千字文》、《百家姓》有用得多,因为可以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知道从古到今的大概,那当然是很好的,然而我一字也不懂.“粤自盘古”就是“粤自盘古”,读下去,记住它,“粤自盘古”呵!“生于太荒”呵!…
                  应用的物件已经搬完,家中由忙乱转成静肃了.朝阳照着西墙,天气很清朗.母亲、工人、长妈妈即阿长,都无法营救,只默默地静候着我读熟,而且背出来.在百静中,我似乎头里要伸出许多铁钳,将什么“生于太荒”之流夹住;也听到自己急急诵读的声音发着抖,仿佛深秋的蟋蟀,在夜中鸣叫似的.
              他们都等候着;太阳也升得更高了.
                  我忽然似乎已经很有把握,便即站了起来,拿书走进父亲的书房,一气背将下去,梦似的就背完了.
              “不错.去罢.”父亲点着头,说.
                  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工人将我高高地抱起,仿佛在祝贺我的成功一般,快步走在最前头.
                  我却并没有他们那么高兴.开船以后,水路中的风景,盒子里的点心,以及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直到现在,别的完全忘却,不留一点痕迹了,只有背诵《鉴略》这一段,却还分明如昨日事.我至今一想起,还诧异我的父亲何以要在那时候叫我来背书
              (1)选文出自《朝花夕拾》,请你再写出出自这本散文集的三篇文章的篇名.
              (2)选文题目的作用是什么?
              (3)说说你对选文结尾处加横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结合具体语境,对选文中加波浪线句子作简要赏析.
              (5)选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方法,请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 6. 语文综合性学习.
                 滨江中学九年级(1)班举行“语文能力大比拼”学习竞赛活动,请你参加,并按要求完成下列任务.
              (1)“四面湖山归眼底,万家忧乐到心头”咏的是    
              A.司马迁  B.李白   C.范仲淹   D.欧阳修
              (2)根据下列对联所描写的景物特征,按四季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翡翠屏开槐影茂,鸳鸯池涨藕花香.
              ②红点桃花千朵嫩,青描柳色万枝新.
              ③梅试朔风舒骥足,雪呈瑞色映芳樽.
              ④丹桂香飘赏心乐事,蟾宫月满美景良辰.
              A.②①④③B.③①②④C.②④①③D.④①②③
              (3)写出与下面人名有关的成语.
              示例:任贤齐--见贤思齐
              ①杜鹏程       ②王任重    
              ③刘海粟       ④焦若愚    
            • 7. 综合性学习.
                  博雅中学举办第九届校园文化艺术节,以“七彩神话”为主题的探究学习是其中的活动之一.请你走进缤纷绚烂的神话天地,走进神奇美妙的神话世界.
              【神话与诗歌】
              (1)在下列表格中填出相应的内容.
              神话故事诗句
              精卫填海精卫衔微木,将以填沧海
              A莫道匹夫枉逐日,艳阳岁岁照桃林
              牛郎织女B
              A      B     (《迢迢牵牛星》)
              【神话人物谈】
              (2)上面表格中神话故事的主人公的性格有什么共同特点?故事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愿望?
              【神话故事会】
              (3)女娲补天是我国古代著名的神话故事,请发挥想象,向同学们讲述这个故事.(故事须包含环境、肖像、动作等要素.不少于60字.)
            • 8. 诵读经典已成为今天的时尚.学校组织了一次“说孔子•读经典”的活动,请你积极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请你向同学们简要介绍你所知道的孔子.
              (2)孔子给我们留下了许多名言,请写出下列名言给你的启迪.
              ①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②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9. 探究性学习:
                厦门与金门的各种交流活动日益频繁.这天,有一个金门学生考察团到你们学校参观,这些金门朋友兴致勃勃地参与到你们班组织的“夏日话扇”活动中…
              (1)解说扇用途
              林涛借助“Google谷歌”从网络上搜索到一则有关扇子的材料:
                数千年来,扇子不断演变完善,种类日趋繁多.民间习惯将扇子大致归为两大类:一曰平扇(如图一),包括羽扇、绢扇、葵扇等,不能折叠;二曰折扇(如图二),即可自如敞开收叠者.在生活中,扇子有多种用途,例如…

              林涛搜索来的这则材料不完整,请你续写一句话将扇子的用途介绍得具体些.
              (2)辨识执扇人
              博览群书的陈韵罗列出古典名著中各具风采的执扇人形象.他问大家:民间习惯称智谋之士为“摇鹅毛扇的人”.这种叫法与下列哪一位执扇人有关系呢?    (填序号)
              A.薛宝钗“忽见面前一双玉色蝴蝶,迎风翩跹,十分有趣.意欲扑了来玩耍,遂向袖中取出绢扇来,向草地下来扑.”(曹雪芹《红楼梦》)
              B.孙悟空“执着芭蕉扇,行近山边,尽气力挥了一扇,那火焰山平平息焰,寂寂除光;又挥一扇,只闻得习习潇潇,清风微动.”(吴承恩《西游记》)
              C.林冲“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手中执一把折叠纸西川扇子”.(施耐庵《水浒》)
              D.诸葛亮“端坐车中,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用羽扇招敌曰:‘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聊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回.汝等岂堪与我对敌?’”(罗贯中《三国演义》)
              (3)感悟扇谚语
              金门朋友也你一言我一语,介绍了不少与扇有关的民间谚语.这些扇谚通俗生动、耐人寻味.请你从下列扇谚中任选一句,简述你对这句扇谚的感悟.
              ①热天赠扇,雪中送炭.   ②扇面虽破,扇骨犹在.   ③葵扇棉袄,因时而用.
              (4)画扇赠朋友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同学们商定:根据古诗名句绘制几把画扇赠送给金门朋友.请你从下列诗句中任选一句,具体描绘诗句所体现的画面.
              ①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②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 10. “岁月如歌”,三年的初中时光匆匆而过.相聚犹在昨天,分别即在眼前.回首逝去的日子,数不清校园里留下多少欢乐与惆怅,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念.
              毕业在即的你,请参与以下活动,并按要求完成相应的活动任务.
              (1)【成长的日记】请你列举自己在三年学习生活中的一次典型的成功事例,并对取得成功的原因作简要的自我点评.
              (2)【挥不去的记忆】在三年的时光里,你不仅见证了自己的成长足迹,更见证了整个中华民族在自然灾害面前所展现的勇敢、坚强、自强不息的精神.在纪念四川“汶川大地震”一周年之际,某校九(1)班同学自发组织了一次“支援灾区重建家园,”的捐赠活动,假如你是这次活动的主持人,请你认真完成以下两项任务:
              ①在本次捐赠活动开始前,请你在班级黑板上写一句有鼓动性的宣传标语.
              你写的是:    
              ②作为活动的主持人,请你把全班的2198元捐款以大写方式填入汇款单的汇款栏内,汇往灾区.人民币(大写):
              (3)【书海行舟】三年时光,你曾无数次在书海中徜徉,书本中那些鲜活的人物形象,那些震撼心灵的语句…让你记忆犹新.下面是李阳同学的“读书笔记”的一部分,请你将其空白横线处内容补充完整.
              摘句:
              “人最宝贵的东西是生命.生命对于我们只有一次.一个人的生命应该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
              摘自《    》,作者是:    ,作品主人公是:    
              (4)【临别赠言】即将告别三年来一如父母的老师,某同学眼含热泪地在给老师的留言中深情写道:
              “分别在即,老师,我们如何才能报答你呢?我们原想收获一缕春风,您却给了我们整个春天;我们原想 捧起一簇浪花,    ;”
              请你仿照原句的格式将语段补充完整..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