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B段)   幸运的傻瓜树袋熊

              除非碰对了运气,否则你没法解释树袋熊这呆头呆脑的家伙怎么会活下来。它们笨拙、迟钝、弱小,既无自卫能力又无逃命的本领,又不像某些同样笨拙迟钝的难友们那样有一身保护色。

              看来,它们唯一的赌注就是对环境不挑不拣,随遇而安—可它们连这居然也无法做到!树袋熊对食物之挑剔无与伦比,只吃桉树叶,而且在澳洲大约350种桉树中,上它们食谱的不过20来种,而它们喜欢的仅5种。

              如果到此为止,也就罢了。可即使给它们合适的桉树叶,它们还是会吹毛求疵地挑三拣四——这倒不是因为它们矫情,而是不如此就活不下来。它们的可口食物—糖桉树的树叶和嫩枝里含氰化物,越嫩的枝叶含量越大,择食不慎就会有中毒而死的可能。

              看来,它们应该感谢自己生在了与世隔绝的澳洲大陆,这里既无猛禽也极少猛兽。可是,两百多年前,欧洲人来到了这片土地。经过一段自顾不暇的生存奋斗之后,他们的乐子之一就是把树袋熊当活靶子打。

              当然这种靶子一打一个准儿,可是,要想把它们打得掉下来也不是那么容易:树袋熊生命力十分顽强,它们可能连中好几枪仍然挂在树枝上很长时间不掉下来,受伤的树袋熊连哭带叫,很像婴儿的哭声,听着令人揪心。难怪一位动物学家写道:“狩猎树袋熊不是软心肠的人所能从事的体育运动。”

              人们的烧荒垦田是树袋熊的另一灾难,每年都有成千上万只树袋熊被活活烧死,这些行动迟缓的小家伙,根本来不及逃命。

              最可怕的是,这些小家伙还有一身银灰色的漂亮毛皮。这种“怀璧之罪”令它们几乎遭受了灭绝之灾。一百年前,对树袋熊的大屠杀达到了疯狂的地步,仅1908年,悉尼市场上就成交了6万张树袋熊皮。1924年,由东澳大利亚运出的树袋熊皮竟达200万张。一个澳大利亚人十分愤慨地评论:“简直难以置信,在一个文明的国度里,这种毫无自卫能力的稀有珍兽,会遭到如此残酷的屠杀,而这一切仅仅是为了自私自利的贸易和利润。”

              此时树袋熊中又流行了可怕的传染病,它们成批地死于眼病、肾炎和寄生虫,这样下去,树袋熊的末日就指日可待了。

              可就在这时,情况发生了改变。澳大利亚人突然发现,这种呆头呆脑的小家伙具有的巨大潜在价值,大大超过了它们的皮毛,于是宣布把它们列为自然保护对象。

              树袋熊在饱受摧残之后得到了喜剧性的结局,它们由被人赶尽杀绝的可怜虫一下子成为人见人爱的小精灵,成了澳洲的象征——有人说它们为澳大利亚赢得的好感超过了一切大使馆、情报局和海外宣传的努力。

              树袋熊,这笨拙的小东西,也许昭示着某种希望:尽管宇宙是一个竞技场,但还是会有几个幸运的傻瓜能够活下来。

            • 2.

              纸名趣谈

              刘仁庆

              纸一般分为两类:手工纸和机制纸。机制纸的命名比较简单,多以用途为名,如印报用的叫新闻纸、白报纸,印书用的叫胶版纸(也称道林纸)、铜版纸,生活中用的叫卫生纸、餐巾纸,包装用的叫箱板纸、瓦楞纸,等等。手工纸的命名则丰富多了,如以人物示名的蔡侯纸、左伯纸、薛涛笺、谢公笺,以地域示名的宣纸(安徽宣州)、池纸(安徽池州)、蜀纸,以原料示名的麻纸、(树)皮纸、藤纸、草纸、竹纸,以性能示名的硬黄纸、粉蜡笺、水纹纸、斑石纹纸,以加工得名的涂蜡纸、玉版宣、虎皮宣……这些纸的命名是按照史籍上的记载传承下来的,富有历史的底蕴,现在笔者就撷取几种手工纸,从中可以一窥其折射的古代历史与文化。

              宋代元书纸。史书上提到这是一种原产于浙江富阳、萧山等地的纸品,但宋代的纸为何称为元书纸呢?原来,在宋代以前,当地所产的纸被统称为“土纸”或赤亭纸(取当地的赤亭山之名),原料为麻、树皮等。到了宋代,经改革全部采用嫩毛竹为原料,经过砍竹、晒竹、浸竹、沤料、洗料、打料、调料(添加黄色染料)、捞纸、压纸、晒纸、裁纸等72道工序制成,品质不错。在宋真宗赵恒年间(998~1022),把该纸当作御用文书纸使用,即每年的“元祭”日(指上元、中元、下元三个祭日)官府用它书写祭文,故而改称元书纸,南宋以后一直沿用下来。

              元书纸的特点是纸质较薄,透光时帘纹清晰可见,纸面呈浅蛋黄色,吸水性佳,着墨后渗化较慢,浸水后会部分散开。元书纸一般用作绘画练习用纸或书法纸,虽然其纸的结构比毛边纸疏松,纸面不及宣纸平整,但它的价格低廉,广受欢迎,一直到现在仍有生产。

              元代观音帘纸。明代屠隆(1542~1605)《纸墨笔砚》中称:“徽州所产纸品,有团花笺、藤白纸、观音帘纸等。”这种纸是利用一种特别的竹帘捞成的。该帘采用观音竹(又叫荷花竹,其叶长、杆细、节距大),分疏成竹丝,再编织成帘。由于纸短小而厚实,常用来抄写经文、民间契约、商务借据等。

              还有一种纸叫观音纸,它是祭祀拜神等活动时使用的薄匀之纸,由江西西山官府局生产。原料多为竹子,有时也掺有麻类或稻草,品质一般,后来被别的纸所取代。它的后续品种叫观音帘匹纸,系明代纸名。据清代阮葵生(1727~1789)《茶余客话》卷十七称:“明时大内白笺、磁青纸、皮纸、新安玉笺、谭笺、观音帘匹纸,皆可珍也。”此纸虽然仍采用竹子为原料,但是加工处理方法不同,不仅纸的幅面大,而且强度好,通常作为观音菩萨或其他神像座下的垫纸。

              明代荆川纸。江苏常州自唐代以后一直盛产名纸,如常州贡纸、常州碧纸等,不过那时造纸所用的原料大多数是麻类和树皮。明代最盛行的是竹纸,于是常州的造纸工匠们创造出一种由嫩竹制成、透明性极好的新竹纸,并命名为荆川纸。透明性良好的荆川纸可以用于勾描字帖或图画,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写道:“我是画画儿,用一种叫作‘荆川纸’的,蒙在小说的绣像上一个个描下来,像习字时候的影写一样。”由于产量少、价格贵,清末民初以后,荆川纸逐渐从人们的生活中消失了,对其具体工艺和生产过程人们也知之甚少。

              (选自《百科知识》2016年第14期,有删节)

            • 3.

              ①每年,癌症在全球致死700万人,我国也有100万人因此失去生命。为了降伏这一绝症,科学家们付出了极大努力。但直到现在,我们还是没找到攻克癌症的办法。癌症是什么?它从哪里来,又是怎么害人的?人类能不能完全攻克它呢?

                 ②癌症也叫恶性肿瘤,相对的有良性肿瘤。肿瘤是指机体在各种致瘤因素作用下,局部组织的细胞异常增生而形成的局部肿块。良性肿瘤容易清除干净,一般不转移、不复发,对器官、组织只有挤压和阻塞作用。但恶性肿瘤还可以破坏组织、器官的结构和功能,引起坏死出血合并感染,患者最终可能由于器官功能衰竭而死亡。但是,肿瘤不像病毒,不是体外入侵者,它的成分和正常组织一样,因此机体无法对它进行识别免疫,人体几乎每个部位都可能遭受癌症侵害。

                 ③癌症病变的基本单位是癌细胞。关于癌细胞由何而来的问题,有这样一个比方:人体其实是由一个个细胞组成的社区。人体细胞老化死亡后会有新生细胞取代它,以维持机体功能。人体绝大部分细胞都可以增生,但这种增生是有限度的,而癌细胞的增生则是无止境的,这使患者体内的营养物质被大量消耗。同时,癌细胞还能释放出多种毒素,使人体产生一系列症状。如果发现和治疗不及时,它还可转移到全身各处生长繁殖,导致人体消瘦、无力、贫血、食欲不振、发热及脏器功能受损等。如果继续下去,最后将拖垮人体。

                 ④本来,人体这个生物机器运行得天衣无缝,然而癌细胞改变了这种情形,它的任务就是破坏,而且越到后期破坏力越大。癌细胞由“叛变”的正常细胞衍生而来,经过很多年才长成肿瘤。“叛变”细胞脱离正轨,自行设定增殖速度,累积到10亿个以上我们才会察觉。癌细胞的增殖速度用倍增时间计算,1个变2个,2个变4个,以此类推。比如,胃癌、肠癌、肝癌、胰腺癌、食道癌的倍增时间平均是  (1)  天;乳腺癌倍增时间是  (2)  多天。由于癌细胞不断倍增,癌症越往晚期发展得越快。

                 ⑤现在医学家认为:人人体内都有原癌基因,绝对不是人人体内都有癌细胞。原癌基因主管细胞分裂、增殖,人的生长需要它。为了管束它,人体里还有抑癌基因。平时,原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维持着平衡,但在致癌因素作用下,原癌基因的力量会变大,而抑癌基因却变得弱小。因此,致癌因素是启动癌细胞生长的“钥匙”,主要包括精神因素、遗传因素、生活方式、某些化学物质等。多把“钥匙”一起用,才能启动“癌症程序”;“钥匙”越多,启动机会越大。我们还无法破解所有“钥匙”,因此还无法完全攻克癌症。

                 ⑥最后,纠正人们的一个认识误区,平常人们总爱说什么东西致癌,其实我们还不能说只要不吃什么就不会得癌,或者接触什么就会得癌。现在还没有发现任何一种因素是诱发癌症的必然因素。

              (选自《环球时报》,作者:薛原)

            • 4.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 5.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   )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   )很容易“现丑”。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 6.

               雾霾天气,PM2.5来袭 

               ①最近一段时间,我国多地遭遇雾霾天气,能见度降低,空气污染严重。随着雾霾天气的频频造访,一个原本陌生的词走进了人们的视野:“PM2.5”

               ②中央气象台首席预报员马学款说,雾霾天出现前,冷空气在经历大范围的低温后,出现了停歇。由于地面上方对流层中大气温度和湿度的垂直分布状况比较稳定,夜间辐射降温效应的出现,导致了雾的产生。雾本身是一种比较正常的天气现象,并没有污染,但是大雾形成时由于天气形势的相对稳定,造成空气中的污染物扩散困难,就形成了霾。

               ③雾和霾在颜色上不同,常见的雾主要是由水体组成,在阳光或者是散射光照射下会呈偏白的颜色;而霾的颜色一般是黄色或者褐色。按照气象学的定义,雾和霾有本质的区别。雾是由水汽组成。水汽遇冷就结雾,再冷就是冷雾。一般雾的颗粒比较大,有几个或者十几个微米。而霾是比较干的颗粒物,一般情况下,霾的主要成分是细颗粒物,也就是大家常说到的PM2.5,它的直径等于或者小于2.5微米,还不到人的头发丝粗细的1/20。又被称为可入肺颗粒物。虽然PM2.5只在地球大气成分中含量很少,但PM2.5粒径小,富含大量有毒、有害物质,同时在大气中停留时间长、输送距离远,被称为大气污染的元凶,因而对人体健康和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更大。

               ④PM2.5“超细灰尘”主要来自机动车尾气尘、燃油尘、硫酸盐、餐饮油烟尘、建筑水泥尘、煤烟尘和硝酸盐等,它是雾霾有害细颗粒的重要组成部分。

               ⑤气象专家和医学专家认为,由细颗粒物造成的灰霾气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甚至要比沙尘暴更大。粒径10微米以上的颗粒物,会被挡在人的鼻子外面;粒径在2.5微米至10微米之间的颗粒物,能够进入上呼吸道,但部分可通过痰液等排出体外,也会被鼻腔内部的绒毛阻挡,对人体健康危害相对较小;而人体的生理结构决定了粒径在2.5微米以下的细颗粒物没有任何过滤、阻拦能力,进入肺泡的微尘可迅速被吸收、不经过肝脏解毒直接进入血液循环,其中的有害气体、重金属等溶解在血液中,分布到全身,损害血红蛋白输送氧的能力。对贫血和血液循环障碍的病人来说,可以加重呼吸系统疾病,甚至引起充血性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

                ⑥近30年来,我国公众吸烟率不断下降,但肺癌患病率却上升了4倍多。目前普遍认为这可能与雾霾天增加有一定的关系,很多人已经把雾霾天气比喻成为大自然的“吸烟室”。雾霾天对人体心脑血管疾病的影响也很严重,会阻碍正常的血液循环,导致心血管病、高血压、冠心痛、脑溢血,可能诱发心绞痛、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使慢性支气管炎出现肺源性心脏病等。最严重者还可能引发死亡。

                ⑦人体每天需要呼吸大约15立方米的空气,生活在城市的人就相当于一个移动的“空气过滤器”。那么,面对雾霾天气,我们如何应对PM2.5的来袭呢?首先应从污染源头进行控制,也就是在削减一次排放的PM2.5的同时,大力削减PM2.5的主要气态前体物的排放。其次城市合理绿化,对减少沙尘来源,净化空气也起到积极的作用。不过,这些人工防控的措施,如果缺少人们节能减排的帮助,收效甚微。科学家认为,我国应对空气污染的长效之策仍是节能减排。正如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办公室博士李强所说,每个人都是暴露在大气中的,都会是空气污染的受害者,这就要求每个人在自己的生活中能够尽量改变自己的行为,从自我做起。

              ⑧                                  

              ⑨如果人人都能成为节能减排的参与者,PM2.5将不再可怕。


            • 7.

              故宫为何不积水

                  单霁翔

              ①7月19日凌晨至20日夜间,北京遭遇长达55个小时的降雨天气过程,是2016年入汛以来最强降雨,全市平均降雨212.6毫米,城区平均降雨274.0毫米,均超过了2012年“7·21”特大暴雨过程,为多年所罕见。雨后,媒体争相传播一组故宫雨景照片,展示了难得一见的“千龙出水”场景,特别是大暴雨时故宫博物院内地面未出现明显积水,更显示出故宫完善的排水系统的强大排水能力。

              ②紫禁城建造之初,对排水系统进行了精准测量、精密设计和精细施工。其地面顺应北京地区地理环境,整体走势呈北高南低、中间高两边低,而且有坡度,为自然排水创造了有利条件。紫禁城内的排水沟渠全部通向内金水河。内金水河又与紫禁城城墙外侧52米宽的护城河相连,之后同周边的外金水河、中南海等水系相通,这些水系同时兼有排水功能。相对整个北京城区排水体系来说,紫禁城排水系统是第一级的,这是昔日皇家地位的体现。

              ③此外,紫禁城整个排水系统经过统筹规划,还设计营造了主次分明、明暗结合的庞大人工排水网络。沟通各个宫殿院落的排水系统有干沟、支沟,有明沟、暗沟,有涵洞、流水沟眼等众多排水设施。紫禁城排水系统分为三类,分别是建筑排水、地表径流、地下暗沟。雨水降落时,一部分雨水落到建筑上,沿着建筑屋顶琉璃瓦落到地面,之后雨水会顺着明沟流到地下暗沟沟口,还有一部分雨水直接形成地表径流,顺地面坡度流入院落和房基四周的石槽明沟;明沟若遇有台阶或建筑物,则从“沟眼”穿过,汇入暗沟。地下暗沟纵横交错、四通八达,雨水排入暗沟以后,再由支沟汇集到干沟,经干沟排入内金水河。历年固定时间淘挖养护,几百年来排水效果良好,无论雨量多大,并无积水之弊。 

              ④故宫前三殿的排水功能格外引人注目。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均坐落在一个8米多高的工字型台基上,台基面积25000平方米,分为三层。在台基四周栏杆底部,有排水的孔洞,每根望柱下还有一个雕琢精美的石龙头,其口内为凿通的圆孔,也是主要的排水口。三层共有龙头1142个。雨水逐层下落,使得台面无积水。值得一提的是,台基底部的石龙头也称螭首或角兽,是用于须弥座转角处和望柱外缘之下的排水构建,多镌刻成龙首形,具有很好的装饰作用。雨水从螭首龙头孔中流出,小雨时如冰柱,大雨时如白练,暴雨时则会呈现“千龙出水”景象,蔚为壮观。三台雨水逐层向下流,院内地面留有泛水坡度,北高南低,绕四周散水都有石槽明沟,在台阶下有石券涵洞接通干沟,使流水顺利通过,最后排入内金水河。

              ⑤故宫人为紫禁城的智慧营造而感到骄傲,更认识到保护文化遗产的责任重大。我们开展了一系列研究、保护工作,使紫禁城的排水功能永葆青春。

            • 8.

              耳机偷走少年听力 (张华)

              ⑴近年来,伴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电子产品的普及以及歌厅、酒吧等娱乐场所的增多,社会公众特别是青少年,因不当用耳产生噪声性听力损伤的风险日益加大。青少年成为娱乐性噪声最为广泛的受害者。 
               ⑵娱乐性噪声,是指由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所产生的、可能导致听力损失的声音。在青少年的生活中,这样的噪声可能来自各种播放器,如MP3、MP4、复读机、电脑,也可能是各种乐器发出的,甚至各种玩具如电动玩具车、发声枪支等发出的声音以及休闲娱乐场所如迪厅、KTV、游乐园里的声音,都可以成为娱乐性噪声的来源。 
                ⑶当然,听力损失不像其他疾病一样来势汹汹、容易被察觉和重视。研究证明,噪声性耳聋最初听力损失的频率在4000赫兹(高频),这一频率的听力损失对我们日常生活影响小、不易被发觉。随着噪声的持续伤害,其他频率的听力会出现下降,最终导致噪声性耳聋,需佩戴助听器来解决听力问题。 
               ⑷俗话说:“聋人三分痴”。如果听觉灵敏度受到损害,并进一步引起听力损失,那么它带来的影响不只限于听力下降、听觉过敏、耳鸣、语言接受能力和言语信号辨别能力下降,还有头痛、头昏、失眠、心情抑郁、反应迟钝和容易激动等神经症状;甚至影响胃肠蠕动和胃分泌的正常功能而导致消化系统症状;以及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心律不齐等心血管系统症状,对健康造成极大危害。 
                ⑸早期、短期内造成的轻微听力损失,通过脱离噪声环境、给耳朵一个休息的过程,是可以恢复的。长期、慢性的噪声刺激,才是造成永久性听 (界限或范围的意思)上移的元凶。认识到这一点,学会科学、合理、安全用耳,可以避免噪声对我们的听力造成伤害。 
                ⑹不要长时间佩戴耳机,这是隔离噪声损害的重要措施。经常戴耳机,尤其是喜欢戴内置耳机听CD的爱好者,应掌握“60-60-60”原则,即听音乐时,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6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60分钟,外界声音最好不超过60分贝;戴内置耳机听MP3的爱好者,要遵循“80-90”原则,即音量不超过最大音量的80﹪,连续听的时间不超过90分钟。 
                 ⑺对于参加噪声活动者,必要时使用耳塞、耳罩和防声帽。演员和工作人员可以根据自己的工作环境,选用合适的耳塞进行防护,声音娱乐喜好者也尽量在参加音乐会等大型娱乐活动时佩戴耳塞。 养成良好的用耳习惯对保护听力是至关重要的。包括不经常挖耳,保持耳道干燥,正确擤鼻,耳部疾病及时治疗。 
                ⑻另外要提醒两种情况不要用耳机。一是在公交车或大街上噪声很大的地方,最好不要用耳机听音乐,因为为了盖过噪声,人们常会不自觉地加大音量,对耳朵的伤害更大。二是不在睡觉的时候听耳机,耳塞夹在枕头和耳朵之间,会对鼓膜造成伤害;如果听着音乐睡着了,耳朵处在休眠状态时,所受的损害会更加明显。 
                                                                                                                                              (选自《中国家庭医生》2015年第5期,有改动) 
              [注释]①张华: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主任医师、教授。 
            • 9.

              “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头/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的内在原因是“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发现,父母与婴儿还可以通过眼睛实现“母子连心”。研究证实,父母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而且婴儿与父母这种眼神的接触,会对婴儿未来社交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⑤而更意味深长的是,“母子连心”现象还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父母之间也照样存在。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记载了这样一段逸闻:一次,曾参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但曾参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忽然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连带效应。  

                 ⑥既然母子连心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这个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接近2/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⑦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闯入自己孩子的细胞,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⑧当然,目前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过去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在多子女的女性中比无子女的女性更加普遍。这或许意味着儿女带给母亲的细胞,会对母亲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猜测,离定论还尚早。但不管怎样,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

            • 10.

              微波武器

              冯永平

              微波是一种高功率电磁波,可以用特殊的天线汇聚成方向性极强、能量极高的波束,在空中以光速沿直线传播。

              所谓微波武器,指的是利用微波束的能量直接杀伤目标或使目标丧失作战效能的武器。微波武器主要由高功率发射机、大型高增益天线和瞄准、跟踪、控制等系统构成。

              微波武器可用于杀伤人员。其杀伤机理可分为“非热效应”和“热效应”两种。“非热效应”是由弱微波辐射引起的,它会使人烦躁、头痛、神经紊乱、记忆力减退。而“热效应”则是利用强微波辐射照射人体,通过短时间内产生的高温高热,造成人员伤亡。另外,微波武器还有一大绝招,即它能穿过大于其波长的所有缝隙以及玻璃等绝缘体,进入目标内部,杀伤里面的人员,甚至连封闭工事及装甲车辆内的战斗人员也难逃脱它的“魔爪”。

              微波武器还可以干扰和烧毁武器系统中的电子设备及元器件。当其发射的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达到0.01微瓦/厘米2~1微瓦/厘米2时,可使相应波段的雷达和电子系统无法工作;当微波束在目标区的能量密度增加到10瓦/厘米2~100瓦/厘米2时,则可烧毁任何工作波段的电子元器件。微波武器可以攻击的目标非常多,从洲际导弹、巡航导弹、飞机、坦克、军舰,到雷达、计算机、通讯器材,只要是处于强微波的覆盖区内,就可能受到攻击而丧失作战效能。

              微波武器还是隐形武器的克星。隐形武器能够隐形的关键是广泛采用了能吸收雷达波的材料和涂料。微波武器发射出的高能量微波束能使隐形武器因升温而受到破坏,轻则瞬间被加热,导致机毁人亡;重则即刻融化,变成轻烟一缕。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