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侗族大歌——千年绝美如天籁

              吴练勋

              ①侗人有三宝,鼓楼、大歌、风雨桥。“大歌”就是指侗族大歌,它以神奇的多声部合韵名扬世界,被誉为绝美的“天籁之音”,堪称世界民歌艺术的珍品,2009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

              ②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嘎”就是歌,“老”则含篇幅长大、人多声多和古老之意),是由多人合唱、集体参与的古老歌种,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便是其主要特点。模拟鸟叫虫鸣、高山流水等大自然之音,是大歌编创的一大特色。

              ③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已经有千年的历史,早在宋代就已经发展到了比较成熟的阶段。宋代诗人陆游在《老学庵笔记》中就记载了“仡伶”(侗人自称)集体做客唱歌的情况:“至一二百人为曹,手相握而歌。”至明代,邝露在《赤雅》一书中更加明确地记载了“侗人善音乐,弹胡琴,吹六管,长歌闭目,顿首摇足”的情景。这是数百年谦侗族大歌演唱的重要文献。

              ④说起侗族大歌的形式,有一个美丽传说。古时候,一群侗族青年男女在山上耕种。他们休息时坐在一个大树下相互逗乐,欢声笑语引来了山上百鸟齐鸣、昆虫欢唱。那些声音有高有低,此起披伏。他们被迷人的鸟鸣虫唱所吸引,于是模仿起来。这样年复一年,优美动听、气势宏大的蝉歌、昆虫歌等多声部侗族大歌形成了。

              ⑤大歌通常在节日里又男女歌队坐在鼓楼或围在火塘边进行对唱,以此来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按音色,侗族大歌可分为男声大歌女声大歌、童声大歌和男女混声大歌几种。按体裁,分为鼓楼大歌、声音大歌、叙事大歌、童声大歌、戏曲大歌、社俗大歌和混声大歌等七种。侗族没有文字,大歌全靠“桑嘎”(歌师)口头教唱,世代相传下来。

              ⑥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需要3人以上的歌班(队)才能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演唱时,常在歌曲后半的“拉嗓子”部分运用以长音方式构成的持续音。为了突出高音部的旋律,即在低音部的基础上运用向上的支声方法进行变唱,一个人的变唱较为自由,旋律容易清洗。旧《三江县志》(卷二)中有着这样的记载:“侗人唱法尤有效……按组互和,而以喉佳者唱反音,众声底则独高之,以抑扬其音,殊为动听。”

              ⑦大歌的分部合唱形式是领唱与众唱相结合。侗族大歌的主旋律在低声部,高声部是派生的。低声部是众唱的,声音大;高声部由一个或两三个歌手在低声部旋律的基础上创造性的即兴变唱。但有时高声部也可为主旋律,即当低声部唱一个漫长的持续低音时,唱高音部的歌手以自己较为鲜明的旋律线,形成相对独立的变体,它虽源出低声部,但都超过了低声部的地位,而形成了主旋律。

              ⑧侗歌讲究押韵,曲调优美,歌词多采用比兴手法,意蕴深刻。侗族大歌一般由若干句构成,若干段组成一首。每首歌开始有一个独立性段落,作为序歌,中间部分由若干句组成,然后有一个尾声部分,形成首尾呼应的结构。

              ⑨侗家人常说:“饭养身,歌养心。”他们把歌当作精神食粮,用它来陶冶心灵和情操。他们世代都爱歌、学歌、唱歌,以会唱歌、会歌多为荣,用歌来倾诉自己的喜怒哀乐。歌与侗家人的社会生活息息相关,不可分割。

              ⑩“汉人有字传书本,侗族无字传歌声;祖辈传唱到父辈,父辈传唱到儿孙。”大歌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特殊的组织形式传承着侗族的历史和文化,许多优秀的文化传统、生活习俗、社交礼仪等都靠着优美的歌声一代代往下传。侗族大歌不仅是音乐的艺术,而且是侗族社会结构、婚恋关系、文化传承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社会史、婚姻史、思想史、教育史等多方面的研究价值。

              (选自《柳州日报》,有改动)

              (1) 下列关于“侗族大歌”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文章内容或写法的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侗族大歌是侗族多声部民间歌曲的统称,其主要特点是多声部、无指挥、无伴奏。

              B.侗族大歌历史悠久,在侗语中称为“嘎老”,其歌词内容在陆游邝露的著作中均有记载。

              C.侗族大歌是一种“众低独高”的音乐,由3人以上的歌班演唱,每个歌班包括至少一个领唱,一个高音和若干低音。

              D.侗族大歌是侗家人的精神食粮,它倾诉侗家人的喜怒哀乐,向人们讲述人生哲理,传授生产生活知识。
            • 2.

              阅读说明文《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儒教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本文有删改)

              (1) 文章以________为顺序,介绍了_____________________ 。

              (2) 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1)唐朝前期:_        _       

              (2)宋朝: __ __    

              (3)明朝:_          __ 

              (3) 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4) 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5) 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中加下划线字“绝”的表达效果。

            • 3.

              鸿门宴上的座次

              ①在《史记·项羽本纪》“鸿门宴”的故事中,司马迁着意描述了宴会上的座次:“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就是说,项羽和项伯面向东坐,范增面向南坐,刘邦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侍奉陪席。这一描述看似寻常之笔,实则大有深意,它对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具有重要作用。

              ②我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也是很讲究的,它显示着人们社会地位的高低贵贱,表现着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因此,不同的场合、不同的处所,有着不同的礼节规范。

              ③在堂上,其座位是以朝南方向为尊。我们在古书上常见到“南面”、“北面”的说法,这和我们今天用来表示方向的南面、北面不同。古代的“南面”就是坐北朝南,即面朝南坐,其位为尊为上;“北面”就是坐南朝北,即面朝北坐,这相对“南面”就有些低下了。这种情况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古代师生在课堂上教学,老师面朝南坐,学生则面朝北聆听老师的教诲。二是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对君主称臣则为“北面”。

              ④在室内,其座位则以朝东方向的为尊。古书上有“东家”、“西宾”的说法,即是就室内而言。古人将宾客和老师都安排在坐西朝东的座位上,以表示尊敬。所以,对宾客和老师也尊称为“西席”或“西宾”。例如,汉明帝与老师桓荣交谈时,为表达对桓荣的尊重,就安排他坐在靠西边、面朝东的位置。后来,人们把塾师也称为“西席”。我们今天口语里还常称客人为“西客”(并非“稀客”),就是由此而来。客人的座位在西,主人陪客的座位则在东了,所以把主人称为“东家”。

              ⑤现在,我们再看“鸿门宴”上的座位次序,举行宴会当是在室内,而不能在堂上。项羽、项伯本是主人,可他们却占据了坐西朝东尊贵之位,而客人刘邦却被安置在坐南朝北座位上。由此细节,可见项羽骄矜专横、唯我独尊的性格,也可见刘邦忍辱屈从、顾全大局的雄心。所以,我们说司马迁对“鸿门宴”上座次的描述绝非寻常之笔,它从一个侧面表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⑥以上是就堂上和室内而言,如在车骑上则与此不同。车骑上的位次是以左为尊的。成语“虚左以待”,本意即为空出车骑左边的位置,以表示对人的尊敬。不过这里的“左”已泛指席位左边的位置,而不单单指车骑位置了。

              ⑦另外,我国后代常用左右来代替东西,即由室内座位上的以西为上为尊,引申出以右为上为尊,以左为下为卑。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这里的“位在廉颇之右”就是位在廉颇之上,也就是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此外,在官职调动上,还有“左迁”的说法。所谓“左迁”,就是贬官、降职。

              ⑧我国古代的座次礼节虽然有着封建制度和封建礼教的因素,但总的来说是我国古代人民文明、礼貌的体现。


              (1) 下列说法不符合原文内容的一项是( )
              (2)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古代,人们交往中的座次显示着他们的社会地位,表示主人待客的不同态度。
              B.古代的君主面朝南坐,臣子朝见君主时则面朝北,所以,君主称臣为“北面”。
              C.成语“虚左以待”出自古代车骑上的座次安排。
              D.蔺相如的官职比廉颇高,所以座次在廉颇之左。
            • 4.

              呦呦之蒿,中国神药

              ①"呦呦鹿鸣,食野之蒿",这是《诗经》中的句子。在2015年10月5日之前,有谁能想到,这句诗竟能和诺贝尔奖联系起来——名字来自《诗经》的中国药物学家屠呦呦,因首次提取出治疗疟疾的“神药”青蒿素,而被国际2016 年山东省济南市中考语文真题及答案学术界公认为"青蒿素之母",也因此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青蒿素所对抗的疟疾是地球上最古老的、 死亡人数极高的疾病之一, 是一种极为可怕的瘟疫。几千年来,人们深受其害却不知如何防治。自1878年发现其“真凶”--疟原虫开始,全世界的科学家就发起了寻找抗疟药的“攻坚战” 。屠呦呦带领她的中草药抗疟研究小组,从古代医术《肘后备急方》中发现治疗疟疾的方法: ”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 ”医术中所说的青蒿是一年生草本植物,采用乙醚提取的方法,经过190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在第191次提取出青蒿中的有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③青蒿素是一种味苦的无色针状晶体。进入人体后,它首先作用于疟原虫的细胞膜、线粒体、内质网、并对核内染色质产生一定影响,让疟原虫的细胞内迅速形成自噬泡,并将细胞液不断排出虫体外,是疟原虫损失大量细胞液而死亡。正是这一治疟原理,是青蒿素当之无愧地成为疟疾的“天然克星” 。

              ④青蒿素治疗疟疾效果显著,是抵抗疟疾耐药性最好的药物。中国发现青蒿素时,美国也研制出一种抗疟新药—化学合成的甲氟喹,但疟原虫很快就适应了它,产生耐药性,临床使用后患者还出现了明显的不良反应。 而对于青蒿素这种从中草药中提取的药物, 疟原虫对它完全没有抵抗能力。1976年1月,柬埔寨爆发疟疾,因疟原虫已经产生耐药性,疫情一时难以控制。 中国医疗队携带一批青蒿素在柬埔寨大显神威, 挽救了一大批疟疾患者的生命。

              ⑤但青蒿素也有一定的局限和不足。提取青蒿素的原料贵且稀缺,近十几年来,科学家一直在研究人工合成青蒿素,但收效甚微。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⑥中国传统中医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 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 “神药是我国传统中医药先给世界的礼物。未来,通过不断地深入研究,传统中医药一定会有更广阔的发展前景,更好地为人类造福。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写“中国神药”青蒿素的。

                                                                                                               

              (2)结合文章内容,说说第①段有什么作用。 

                                                                                            

              (3)从说明方法的角度,简要分析第④段划线句的表达作用。 

                                                                                               

              (4)阅读第⑤段,分析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国内外许多著名化学公司也进行了长达30多年的化学合成研究,但回报率过低,目前难以形成产业化。

              答:                                                                              

            • 5.

               细菌发电前景广阔

              ①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

              ②说起细菌发电,可以追溯到1910年。英国植物学家利用铂作为电极放入大肠杆菌的培养液中,成功地制造出了世界上第一个细菌电池。1984年,美国科学家设计出太空飞船使用的细菌电池,其电极的活性物质是宇航员的尿液和活细菌。到了80年代末,细菌发电有了重大突破,英国科学家让细菌在电池组里分解分子,释放电子向阳极运动,从而产生电能。操作时还在糖液中添加某些芳香化合物作为稀释液,来提高生物系统输送电子的能力。与此同时,还要往电池里不断地充入空气,用以搅拌细菌培养液和氧化物质的混合物。据计算,利用这种细菌电池发电,其效率可达40%,远远高于现在使用的电池的效率,且能持续数月之久。即使这样,还有10%的潜力可挖掘。

              ③利用细菌发电原理,可以建立较大规模的细菌发电站。计算表明,一个功率为1000千瓦的细菌发电站,仅需要10立方米体积的细菌培养液,每小时消耗200千克糖即可维持其运转发电。这是一种不会污染环境的“绿色”电站,而且技术发展后,完全可以用诸如锯末、秸秆、落叶等废物有机物的水解物来代替糖液。因此,细菌发电的前景十分诱人。

              ④现在,各个发达国家各显神通,在细菌发电研究方面取得了新的进展。美国设计出一种综合细菌电池,里面的单细胞藻类可以利用太阳光将二氧化碳和水转化为糖,然后再让细菌利用这些糖来发电。日本科学家同时将两种细菌放入电池的特种糖液中,让其中的一种细菌吞食糖浆产生醋酸和有机酸,而让另一种细菌将这些酸类转化成氢气,由氢气进入磷酸燃料电池发电。

              ⑤人们还惊奇地发现,细菌还具有捕捉太阳能并把它直接转化成电能的特异功能。最近美国科学家在死海和大盐湖里找到一种嗜盐杆菌,它们含有一种紫色素,在把所接受的大约10%的阳光转化成化学物质时,即可产生电荷。科学家们利用它们制造出一个小型实验性太阳能细菌电池,结果证明是可以用嗜盐性细菌来发电的,用盐代替糖,其成本就大大降低了。由此可见,让细菌为人类供电已经不再遥远,不久的将来即可成为现实。(有改动)

              (1)你认为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本文第②段至第④段用了什么说明顺序?你的依据是什么?


              (3)“生物学家预言,21世纪将是细菌发电造福人类的时代”,结合全文思考“细菌发电”有哪些优势?(至少答三点)


              (4)第②段介绍研究利用细菌电池发电时,为提高发电效率,操作时采取了哪些措施?


              (5)说说第②段划横线句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6)第③段中的“仅”字能否去掉?说说理由。

            • 6.

              嘘,植物在骂街呢

                “咚咚咚”的鼓点响起,就像手掌击打在兽皮制成的小鼓上,声音浑浊而低沉。若是配上“乌拉乌拉”的歌谣,就如同置身于非洲原始部落的篝火晚会。

                这是植物干涸时发出的声音。生物声学家伯尼·克劳斯(Bernie Krause)用一种特殊的仪器,从一截干瘪的树干上收集到这样的声音。仪器具有和这种声音高传播频率相似的频率(47kHz),因此可以录制普通人无法听到的天籁。克劳斯将这段频率放慢到1/7,制作出这段音频。

                原来,树木的木质部和韧皮部的细胞充满了空气,这些空气对植物的新陈代谢具有重要的作用。它们可以产生渗压,这样树木才能源源不断地通过根部吸收水分。

                当树木体内的水分不够时,这些细胞开始“说话”甚至“唱歌”。它们发出一种杂音,这种杂音单单靠人耳是无法听到的,但昆虫可以听到。昆虫一旦听到这种细胞发出的声音,就会像注射了兴奋剂一样,兴冲冲地赶过来。因为它们中的一些需要吸汁,鸟儿也会被吸引过来。

              “这是微生态环境独有的平衡。”克劳斯解释说。

              事实上,早在20世纪70年代,一名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当时无法解释植物为何能发出表达自己意愿的特殊声音。而这种微小的声音,一度让伐木场的工人以为是神灵在谴责他们滥砍树木。

              几年后,一个叫做米切尔的英国科学家做了一个小实验。他把微型话筒放在植物茎部,倾听是否发出声音。经过长期监听,他并没有找到证据来说植物确实存在语言。不过,米切尔坚持认为,遇到特殊情况,植物会和人一样,发出不同的声音。

              植物生长的电信号一度被认为是它的语言。1980年,美国科学家金斯勒和他的同事,在一个干旱的峡谷里安装上遥感装置,用于监听植物生长时是否发出声音。结果,他们发现,当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将养分转换成生长原料时,就会发出一种信号。由于科技水平的限制,他们并未知道这种信号是否能用声音的方式表达出来。

              “就像电报的密码,只要翻译出这些信号,我们就能了解植物的生存状况。”金斯勒在日记里写道。

              金斯勒的研究成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无法超越。直到2002年,英国科学家罗德和日本科学家岩尾宪三合作,设计出别具一格的“植物活性翻译机”。这部机器由放大器、合成器和录音器组成。

              通过翻译机,人们听到了一些奇怪的声音。如果植物在黑暗中突然受到强光的照射,它能发出类似“哎呀”之类的惊讶的声音。而当变天刮风,它们就会轻轻地呻吟,声音低沉而混乱,似乎正在忍受某种痛苦。

              有的热带植物还能唱出美妙的歌曲,就像希腊神话里唱腔妖娆的海妖;有的却像是久病的老妇人,发出长长的喘息声。而原来一些叫声难听的植物,只要获得适宜的阳光,或者接受充足的水分后,声音就会变得优雅婉转。

              这一发现被后来的植物学家用于对植物健康状况进行诊断。他们还试图用“植物活性翻译机”测试植物对环境污染的反应。不过,科学界一直对“植物语言”的存在莫衷一是。很多科学家甚至拒绝承认植物的这一特性。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人相信,植物世界里存在着某种语言或声音系统。这种特有的波段一直在维系着它们的生存。不过,当伐木工人们穿上厚厚的防护服,背上大大的电锯,植物们只有一种选择——忍受并且接受。

              “植物也是会骂街的。”克劳斯提醒人们。他深信,那些植物正在用尽最后的力气,将抗议大声地呐喊出来,通过干瘪的年轮、枯萎的树叶,以及时刻准备倒下的躯干。

              (1) 下面对本文的内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2) 下面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文本中作者流露出了怎样的态度?下面对其态度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科学家们对“植物语言”研究的最新成果。
              B.各个时期科学家对植物发声现象的研究。
              C.植物语言,其实就是植物生长的电信号。
              D.科学家研究植物发声现象的意义及价值。
            • 7.

                    天桥

              天桥,是对各类天桥的统称。其实,按照不同的使用功能,可划分为“人行天桥”,“车行天桥”,人车混行的立交桥和构成城市高架路系统的“立体交叉高架桥”等等。

              天桥的结构,随着科学技术和工业生产的迅速发展也在不断发展变化。现已有梁式结构天桥,钢架结构天桥,悬索结构天桥,斜拉结构天桥等等多种。它们有的结构简单,便于建造;有的富于变化,形式多样;有的凌空飞架,雄浑壮观……构成了城市现代交通的一幅彩虹竞渡的立体画卷。

              天桥的形状更是千姿百态,风格各异。人行天桥一般有一字型、T字型、十字型、S型、Y型、U型等多种,皆无定型,根据地形地貌灵活设计。车行天桥基本类型有菱型、苜蓿型、环型、喇叭型等。总之,只要把使用功能、结构和外形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能取得良好的艺术和技术效果。

              城市里的天桥,不仅是城市繁荣兴旺的标志,更主要的是它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诸方面所发挥的巨大作用。以上海延安东路人行天桥为例,在天桥启用后,天桥附近100米内的机动车速度较前提高了28%,而交通事故下降了80%,其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十分明显的。我国自1964年广州建造第一座立交桥以来,北京、上海、天津、广州等全国各大中城市目前所建各类立交桥已达数千座,在城市交通、能源、效益诸方面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天桥的发展前景广阔。未来的天桥将是一种立体化的综合结构,天桥将把整个地区的高层建筑在不同层次上连接起来,人们可通过天桥从这个商店走到那个商店,从家里走到医院、学校、办公楼,或者走亲访友,或者参加各种社会活动、娱乐活动。

              (1)本文说明的对象是天桥,采用______顺序,按照______式的说明文结构,依次说明了天桥的分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除第一段外,其它各段在表意上有一个共同特点,就是段首用______句概括文段的内容。

            • 8.

              牛奶真的喝得愈多愈健康吗? 
              吴永志
                 ①牛奶是人们日常生活中喜爱的饮食之一。每年5月的第三个星期二,是“国际牛奶日”。喝牛奶的好处如今已越来越被大众所认识。虽说牛奶好处很多,但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关于牛奶“危害”的研究不断出现。去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奖单位瑞典卡罗林斯卡医学院发表研究称,大量饮用牛奶会增加卵巢癌发病率。去年9月,日本山梨医科大学名誉教授佐藤章夫在《产业医学杂志》上撰文指出:芬兰人和瑞典人虽然比日本人多喝了4.5倍的牛奶,但却更易骨折;过量饮用牛奶或吃乳制品可能引发心肌梗死和脑梗塞。他还怀疑前列腺癌、乳腺癌等都与牛奶中的激素有关。这些不断提出的许多新的健康观念,提供给了我们另一种反向的思考——牛奶真的是喝得愈多愈健康吗?
                 ②事实上,英格兰医学报刊在1992年7月30日,曾刊载了一篇卡尔兹莱诺医生的研究报告,报导中指出牛奶中有一个相似胰脏乙型细胞的蛋白肽,会激发第一型糖尿病的病症。北欧的瑞典学者,也曾经针对6万名38到76岁的妇女,连续追踪13年,发现每天饮用四杯以上乳制品的妇女,罹患卵巢癌的几率比每日喝二杯牛奶的人多出两倍,一天喝二杯以上牛奶的妇女,罹患卵巢癌的几率比较少喝或没喝乳制品的妇女又多出一倍。 
                 ③2001年哈佛大学发表十一年的追踪报告指出,每天食用超过2.5份乳制品(一份等于240cc牛奶),比每天食用少于或等于0.5份乳制品的人,多上34%罹患前列腺癌的机会
                 ④2003年哈佛大学提出一份长达十八年的护士健康研究,明确地指出,多喝牛奶并不会降低骨质疏松症的骨折发生率。牛奶确实可以补充钙质,但是如果摄取太多动物性蛋白,反而会使牛奶成为加速钙质流失的幕后黑手。
                 ⑤2007年在渥太华举办的世界乳癌医学会,便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研究发表,因此萨缪尔·艾普斯顿博士更极力呼吁,各国政府应该正视乳牛施打生长荷尔蒙的问题。根据他在实验室中所做的结果显示,注射生长荷尔蒙的牛所挤出的牛奶含有一种IGF-1的生长激素,是导致乳癌的祸首;虽然正常牛奶中也有IGF-1的存在,但IGF-1的数值并没有很高,反之,如果乳牛有施打生长荷尔蒙,则可能让ICF-1在牛奶中的含量比正常牛奶高出40倍之多。 
                 ⑥此外,牛奶中含有一种叫做酪蛋白的蛋白质,人体很难将其消化完全,只有牛本身所具备的三个胃能够消化酪蛋白,因而对于牛奶的饮用,并非绝对的必要!如果想喝,也请以一小杯为宜。
                 ⑦当然,如果真要留住骨骼,拼命喝牛奶或是补充钙片等是不够的!还得加上适度的运动,才可真正避免钙质的流失。
                 ⑧因此,牛奶并不是喝的越多越好。除了牛奶之外,在我们日常饮食之中,也有许多食物可以代替,比如豆浆、发芽的豆类可以取代蛋白质;沙丁鱼、海藻及深绿色蔬菜中也有丰富的钙质;尤其豆类是骨骼所需矿物质最好的来源。 

              (1) 

              本文的说明对象是什么

              (2) 

              简要分析下列句子中加下划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1)牛奶确实可以补充钙质,但是如果摄取太多动物性蛋白,反而会使牛奶成为加速钙质流失的 幕后黑手
              (2)如果乳牛有施打生长荷尔蒙,则 可能让ICF-1在牛奶中的含量比正常牛奶高出40倍之多。

              (3) 

              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001年哈佛大学发表十一年的追踪报告指出,每天食用超过2.5份乳制品(一份等于240cc牛奶),比每天食用少于或等于0.5份乳制品的人,多上34%罹患前列腺癌的机会。

              (4) 

              文章③④段能否交换顺序,请简要阐述理由。

            • 9.

              阅读下面语段,按要求答题。(8分)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yí( ),自出心cái( ),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 )的_  ,讲究假山池沼( )的_ ,讲究花草树木的_ ,讲究近景远景的_。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惟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叶圣陶.《苏州园林》)

              (1) 给语段中加点的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4分)

              ①轩榭(  )②池沼(  )③因地制yí(  ) ④自出心cái(  )   

              (2) 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最正确的一组词语是(    )(2分)

              A.布局 配合 层次 映衬     B.配合 映衬 层次 布局

              C.布局 配合 映衬 层次     D.配合 层次 布局 映衬

              (3) 上述语段主要运用了__的说明方法,说明了苏州园林总体特征是__(2分)

            • 10.

              阅读《中国石拱桥》完成下列各题

              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9米。桥的设计完全合乎科学原理,施工技术更是巧妙绝伦。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不知其所以为”。

               这座桥的特点是:(一)全桥只有一个大拱,长达37.4米,在当时可算是世界上最长的石拱。桥洞不是普通半圆形,而是像一张弓,因而大拱上面的道路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二)大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拱。这个创造性的设计,不但节约了石料,减轻了桥身的重量,而且在河水暴涨的时候,还可以增加桥洞的过水量,减轻洪水对桥身的冲击。同时,拱上加拱,桥身也更美观。(三)大拱由28道拱圈拼成,就像这么多同样形状的弓合拢在一起,做成一个弧形的桥洞。每道拱圈都能独立支撑上面的重量,一道坏了,其他各道不致受到影响。(四)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唐朝的张鷟说,远望这座桥就像“初月出云,长虹饮涧”。赵州桥高度的技术水 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

              (1) 本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2) 选文引用了张嘉贞和张鷟的赞语,对其所起的作用理解错误的是,( )
              (3) 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是( )
              A.赵州桥的特点
              B.中国石拱桥
              C.赵州桥
              D.赵州桥的技术水平和艺术价值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