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丝路“糖史”

              ①中国人食用及制作蔗糖的历史十分悠久,其发展历程同陆上丝绸之路及海上丝绸之路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②甘蔗原产热带,公元前传播、种植于印度及南洋地区。先秦时期中国南方就已开始种植及食用甘蔗,常见的食用方法为生啖或榨取“柘(zhè)浆”直接饮用。后来,人们也尝试对蔗浆粗加工,即以曝晒煎煮去掉蔗浆中的部分水分,制成浓度较高的“蔗饧(táng)”。“蔗饧”乃是一种稠厚的糖浆,若是进一步冷凝,可以固结为赤褐色的糖块,因其形色似石,味甜如蜜,得名“石蜜”。不过,这种粗制糖块水分含量大,极易溶解,不易运输。而在不产甘蔗的北方,人们要想品尝石蜜的滋味,就得依靠沿丝绸之路远道而来的外国使团和西域胡商。他们带来的“西极石蜜”产于西域,因经过高超的脱水处理而呈干燥的饼块状,不但易携带,易储存,而且滋味品质都优于南方粗制的蔗饧。

              ③公元661年, 唐高宗命人从印度请来10 位制糖专家,利用印度的“竹甑(zèng)法”制出了颜色较浅亮的精沙粒糖“煞割令”。自此,天竺制糖法在中华神州落地生根,而印度的制糖技术也在新的环境、新的理念下获得富有想象力的改进与完善,为中国在世界蔗糖文化中发挥重要作用奠定了基础。

              ④北宋时期,四川一带的匠人凭借“窨制法”,造出了一种异常细腻、净白、美味的结晶糖霜。苏轼有诗云“冰盘荐琥珀,何似糖霜美”,黄庭坚也以“我舌犹能及鼻尖”的俏皮诗句,极言糖霜的美味。

              ⑤到了南宋绍兴年间,随着甘蔗种植面积的扩大和制作技术的推广,糖霜在满足南方本地用糖需求的同时尚有富余。于是,产于南方的糖霜不但乘船北上,而且也漂洋过海,向南销往占城、真腊、三佛齐、单马令等南洋国家,甚至到达波斯、罗马等地。“中国糖”由此开始在世界舞台崭露头角。

              ⑥元朝崛起后,中外文化交流达到新的高峰。一些阿拉伯制糖人来到中国,将他们较为先进的“树灰炼糖法”传授给了福州糖工,进一步提高了中国白糖的质量。《马可·波罗游记》中提到,福州人能大量炼制“非常白的糖”。这种大规模、高效率的白糖生产,对于提升中国糖的国际竞争力、激发进一步技术革新,是很有帮助的。

              ⑦到了明清时期,中国人在以往制糖技术的基础上精益求精,发明出“黄泥水淋脱色法”,生产出洁白如雪、颗粒晶莹的精制蔗糖,其中最为雪白细腻的被称为“西洋糖”。此时中国人已凭借手工脱色技术,在世界蔗糖生产领域占据了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上的主要角色是输出而非输入。“西洋糖”出口的目的地也较以往更多,航线距离更长,不仅包含占城、暹罗等 “老主顾”,还覆盖了日本、波斯湾及欧洲多个国家。

              ⑧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制造的白糖与脱色技术在明代传入印度孟加拉,此后在印地语、孟加拉语等几种印度语言中,白糖均被称为“继尼(cīnī)”,意为“中国的”。“继尼”与唐代的“西极石蜜”“煞割令”遥相呼应,分别在陆上、海上丝绸之路上,见证了千百年来中外各国因蔗糖结下的缘分,以及彼此间互通有无、愿结友好的恒久心意;也见证了中国在促进东西方文化交流方面所起到的积极作用。中国古人于蔗糖制造历程中展现出的开阔胸怀与精进精神,在古老丝路重焕新生的今天,仍可成为烛照文化传承的一盏明灯

              选文主体部分以_________为序,条理清晰地介绍了_____________。

            • 2.

              阅读王元红的《纳木错湖为什么越变越大》一文,回答问题

              ①自本世纪以来,居住在纳木错湖畔的牧民们发现,纳木错的湖水在一点一点向他们的居住地靠近,甚至有的牧民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的家已经和湖水挨在了一起。对此,各种说法在牧 民中流传,有人说,这是“天湖”之神被惹怒了。因为牧民不注意卫生,使得一直都爱干净的纳木错仙女发怒,才将湖水涨起来,把湖边的人家给淹没。还有人说,天上的神仙发怒了,下了大雨,下得太多,湖水自然就上涨了。

              ②纳木错的湖水上涨这一现象不仅引起当地政府和牧民的关注,也吸引了科学家的目光。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纳木错综合观测站的工作人员观测后发现,在1970~2009年的近40年时间里,纳木错的水位上涨了7米,湖面海拔从4718米变成现在的4725米,整个湖水增加近140亿立方米容量。

              ③纳木错湖水为何会突然上涨?那些增加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带着这些疑问,让我们一起查找资料,走访村民,拜访专家,揭开问题背后的真相。

              ④在西藏地区,全球变暖导致的最为显著的变化就是冰川融化。我们知道,冰川是雪域高原的固体水库,在高原的水循环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在纳木错周围 ,有很多白皑皑的雪山,这些雪山实际上就是冰川。这些冰川每年都在融化,向下游补给水源,又在每年冬天的时候通过降雪补充冰川的消融量,最终形成一种动态平衡。然而,随着全球气候变暖的加剧,这种动态平衡被打破,冰川融化速度加快,而冰川通过降雪所获得的补给量远远少于融化量。这样一来,冰川不断退缩,冰川融化的水大部分注入纳木错湖中,最终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⑤除此之外,纳木错湖水水位上涨还受其他一些因素的影响。

              ⑥纳木错周边地区的海拔高度基本都在4000米以上,属于高寒地区,地表在常年低温的作用下形成一层厚厚的冻土。 中国科学院的研究人员挖掘后发现,这些冻土层中甚至有一层很厚的冰层,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高原水循环的一部分。

              ⑦这些冻土在低温状态下,长期以冰的形态存在。气温升高后,特别是冬季气温加快上升,冻土开始融化。这些融化的水也会注入地势较低的纳木错湖中,造成湖水水位上涨。

              ⑧通常情况下,全球气候变暖会导致水体蒸发量加大。然而,研究表明,蒸发是一个受多种因素影响的气象要素,伴随气温的升高,水体的蒸发量不一定随之增加,它还与云量、日照、辐射等因素密切相关。

              ⑨笔者曾与中国科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康世昌谈起过纳木错湖水蒸发的问题。根据他们的分析和研究,在水位上涨的那几年,纳木错地区的云量,特别是低云量增加了,但纳木错地区的蒸发量相比之前反而减少了。

               ⑩这意味着,蒸发量的减少也是造成纳木错水位上升的一个原因,但与冰川和冻土对湖水水位的影响相比,这一因素要弱得多。

                   ⑪说到这里,大家基本上就明白纳木错的湖水水位为什么升高了。归根结底,这种情况是由于气候变化所导致的。因此,关注气候、关注我们居住的地球,意义非常重大。

                                                                                                                                                                    (选自2017年1月《百科知识》,有删改)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篇事理说明文,纳木错湖越变越大,归根结底是气候变化导致的。
              B.本文是按由主到次要的逻辑顺序来说明纳木错湖水位上涨原因的。
              C.第①段提及的湖水上涨的两种猜想,就是为了告诉读者牧民十分愚昧。
              D.第⑥段加画线词语在文中起限定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和准确性。
            • 3.

              远尘淡墨调烟雨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而是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若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也很容易“现丑”,釉中与釉下的书写,会让你笔行不畅,或浮或木,更遑论韵味,趣味。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竟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⑦书画行走瓷板,笔墨线条在釉彩间舒展舞蹈,古典诗文在瓷板上低吟浅唱,刚强者有了柔软的面容,柔软者有了刚强的筋骨,正合乎中国人的太极之“道”。惟其得道,“瓷”与“书画”这两门中国传统技艺蕴含的人文精神、审美理念和艺术感染力才能更长远的彰显。

              (摘自中央国家机关书协微信平台)

              (1) 本文说明的对象是什么?采用了哪种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全文,说说“瓷”和“书画”这两门传统技艺结合蕴含了哪些值得人们欣赏的品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中国陶瓷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需要一个过程,阅读(1)(2)段,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文字。

                 古陶瓷文字----陶瓷模印文字-----(          )------(         )

              (4) 阅读(3)(4)段,说一说瓷板作书画和纸上作书画的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文章第五段列举“珠山八友”的例子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链接积累:苏轼评价王维“诗中有画”,请写出王维《使至塞上》体现“诗中有画”特色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

                 把动物变成“超级特工”

              ①美国和前苏联冷战的时候,为了获得更多的情报,美国人用了一切能想到的方法,其中就包括训练动物当特工。他们认为,动物的潜力巨大,因为它们能去人类不能涉足的地方,而且也不容易引起对手的注意。事实证明,他们是正确的。

              ②与其他动物相比,乌鸦有很多优势:乌鸦智商较高,甚至高于7岁儿童,它们能在两分半钟内轻松搞定八块拼图;乌鸦擅长模式识别,样式相同,大小不同的桌子,只一眼它们便能分辨得一清二楚,经过训练,乌鸦会按照指令,选择在任一张桌子上降落;乌鸦还能携带很重的东西,携带稍重一点儿的窃听设备,叼走略重的文件夹,甚至经过训练,乌鸦还能自己打开抽屉。

              ③如果说乌鸦是美国动物特工的一号“鸟特工”,那么,鸽子就是二号“鸟特工”了。经过训练的鸽子能够飞在部队前方,率先发现埋伏的敌人,然后再回去报信。在一次测试实验中,鸽子挫败“敌人”的伏击次数超过45次。

              ④因为臭虫、蚊子和虱子等昆虫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所以,它们也曾被写入“特工候选名单”中,不过最后只有蚊子被成功“收编”了。蚊子能入选,是由于蚊子通常静止不动,只有附近有人的时候才会起飞,这让它们可用于在暗处发现接近目标。除了蚊子,苍蝇也是从事间谍活动的一把好手。它身材矮小,但又不像蚊子那么瘦弱,所以可以在身上装微型窃听器,来窃取情报。同样,蜜蜂也是军队中的“佼佼者”。它们的毛发上充满了静电,是自然界中最出色的探测器。美国军方曾利用蜜蜂探测芥子毒气、催泪瓦斯等有毒化学物质,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⑤训练动物当特工,特别是让动物去做扫雷这类危险的工作,使人类在一定程度上获得了很大的解放。但其实,动物们并不是“心甘情愿”去做这些事情的。采用极端手段训练动物,有时动物会“怀恨在心”。著名的“海豚特工队”是美军训练出的一支优秀特工队伍。训练有素的海豚能扫清大片水域的水雷,让运输舰安全通过,但有一次却出现了意外的状况。两只排雷的海豚拖着发现的水雷回了运输舰,把运输舰炸出了一个大窟窿。

               ⑥训练动物需要许多智慧,但也许,实现人类和动物的双赢,这才是训练“动物特工”的最大智慧。

              (1) 下列关于“超级特工”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2)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3) 下列对文章分析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动物能去人类不能涉足的地方,且不易引起对手的注意,所以动物可以担任“动物特工”。
              B.智商较高、擅长模式识别、能携带很重的东西等特点使得乌鸦成为动物特工的“一号”选手。
              C.臭虫、蚊子和虱子、蜜蜂等昆虫具有敏锐的感知能力,都被收编入特工名单中。
              D.训练“动物特工”的最大智慧也许是实现人类和动物的双赢。
            • 5.

              笑,不苦口的良药 

                      梁姗姗

              ①医学研究证明,笑具有激活人体某些基因的功能。人们通常认为,基因是恒定不变的。但事实上很多基因常常处于休眠状态,或者没有积极地制造蛋白质,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②斯坦福大学研究人员曾经对心脏病患者做了一次测试。研究人员首先找来20名心脏病患者,观看半小时分别取自喜剧和悲剧的两部影片片段,两次观看的间隔时间在8个小时。然后,通过超声波测量患者肱动脉的血液流速,结果 20 人中有14人在看过令人痛苦的电影片段后,血流速度放缓,但在观看电影中的搞笑片段后,有 19 人血流加速。最后,对患者进行的心电图测试表明,患者观看悲剧电影时对心脏血流速度产生的影响,类似于做心算的影响;而观看喜剧电影相当于进行了一次有氧运动。

              ③人生来就会笑,但很少有人知道,人持续大笑 100 次,对心脏的血液循环和肺功能的锻炼,相当于划 10 分钟船的运动效果。只要发笑,嘴角和颧骨部位的肌肉便跟着运动,将嘴和两眼向上提拉。这种面部按摩,可以阻止面部线条下坠。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不仅具有减少皱纹的功效,还是一种有效的减肥方式。笑,不正是一种保持青春的美容操吗?

              ④不仅如此,笑还是一种最为简单而有效的健身运动。开怀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胸腔和支气管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有助于心脏供氧。笑作为一种有效的深呼吸运动,已被越来越多的人们所认识。大笑伴随着腹部肌群的起伏,又是一种极好的腹肌运动。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不仅有助于把血液挤入胸腔静脉,改善心肌供血,对胃、肠、肝、脾、胰等脏器也是一种极好的按摩。一张一弛之间,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⑤生活需要笑声,的确,每一个人都需要放缓脚步,静观周围美好的事物,凝神谛听大自然的天籁,让绷紧的脸庞舒缓,皱紧的眉宇打开,让微笑在脸上绽放,才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引人发笑或是接受别人开的玩笑,这意味着你掌握了社会密码,它可以帮助你解决争端,使别人接受你的想法,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通过微笑促进人类心理健康,在人与人之间传递愉悦与友善,增进社会和谐。

              ⑥笑虽然不用花钱买,不必向人借,却需要“投入”。常和爱笑的人相处,置身其中立马受到感染;注意搜集整理引人发笑的笑话、幽默等资料,品味其间自是忍俊不禁;只要有时间,尽可能去欣赏喜剧、相声之类让人发笑的艺术,使自己多笑几声。

              ⑦朋友,今天你微笑了吗?                (摘选自《大众科学》,有删改)

              【注释】①肱:gōng 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也泛指胳膊。 ②颧:huán 眼睛下边两腮上面突出的骨头。

              (1) 为什么说“笑”是“不苦口的良药”?请结合全文说说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请概括第②段对心脏病患者的测试过程,并指出所采用的说明顺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第③段划线句除列数字外,还用了哪种说明方法?请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请从说明文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句中画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每笑一声,从面部到腹部有 80 块肌肉参与运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基因不是恒定不变的,只不过常常处于休眠状态。人体基因通过某种形式的刺激,可以把它们唤醒,笑就是其中一种刺激。

              B.腹肌在大笑中强烈地收缩和震荡,犹如一张一弛的按摩,使劳累的肌肉在运动中得以放松。

              C.大笑时,随着呼吸肌群的运动,使支气管和胸腔先后扩张,增强了换气量和血氧饱和度。

              D.因为笑能融解人们彼此之间的冰霜和风寒,所以微笑就会在脸上绽放。

            • 6.

              一榫一卯总关情

              黄秀芳

                 ①我很喜欢古建筑,尤其是木构建筑,飞檐翘角,雕梁画栋,每一处,都品玩不尽。

                 ②中国的传统建筑,从技术到文化,常常衍生得奇妙、自然。考察中国传统木作建筑时会发现,技术最初的目的越是简单、实用,其效果却越是神奇、伟大。

                 ③最让人折服的例子之一,是榫卯。

                 ④榫卯是两个独立的木构件,一凸一凹,凸的榫嵌入凹的卯里,两个木构件便咬合在一起。这是一种构件间的连接方式,不用钉子,也不用绳子,两个需要连接的物体,各自一点改变,就可以完成并形成一个结构整体、其功效是,一接二,二接三,三接万物。需要连接多少构件,就可连接多少,这个整体想要多大,就可以有多大。

                 ⑤榫卯的功能不仅仅是连接,还有因连接而生发的另两种功效。众所周知,木材有热胀干缩的“活性”,而榫卯的连接,又是木构件间的柔性的结合,因此有了一定移动或者说松动的余地。这看似缺点,但一旦组合为一个有各种榫卯连接在一起的整体构件时,缺点就成了优点;垂直方向结合的榫卯,与水平方向结合的榫卯,咬合在一起时,就不怕来自任何方向的挤压和拉伸。因挤压或拉伸造成的松脱与张紧,会互相抵消,从而形成复杂微妙的平衡。

                 ⑥榫卯结合,可谓刚柔相济,而刚柔结合,便有着巨大的消耗作用,于是即使地震来袭,也自岿然不动。山西应县木塔就是最好的说明。这座建于公元1056年的木塔,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全塔有数以万计的木构件,全以榫卯咬合的方式连接、固定,以至于牢固不破。

                 ⑦榫卯的功能极其简单,即两个部件的组合。但越简单,越接近事物的本质,也越伟大。最终它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还有他,万中最终如同一体。

                 ⑧榫卯何人发明,又发明于何时?无从可知,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但它一旦出现,便被运用的淋漓尽致,便直指木构建筑的灵魂所在:单体不是核心,单体之间平衡有序的连接与融合的关系,才是要旨。当你看到颠三倒四,横七竖八的各个木构件,依照一种组合关系被连接的天衣无缝时,你就会有一种顿悟:任何一个世界、组织、机构、团体,都是有关系连接在一起的,而“关系”的精髓就是榫入卯眼。格格不入是行不通的。或者说方枘圆凿——方形的榫头也是入不了圆形的卯眼。榫卯结构就是这样令人开悟,并深深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

              【注】①榫卯(sǔnmǎo),是古代中国建筑、家具及其他器械的主要结构方式。

              (1) 文章第④段和第⑤⑥段的顺序能够调换吗?为什么?

                                                                                      

              (2) 下面这则材料是否可以作为本文的例子?如果你认为可以,请指出放在哪一段中合适,并简述理由;如果你认为不可以,也请简述理由。

              【材料】在收藏老家具的人中流传这一句老话,叫“摔断胳膊摔断腿,不能摔断榫”。

                                                                                      

              (3) 请从说明语言的角度,分析下面加横线词语的表达效果。

              ①历经十几次地震袭击,依然高高耸立,其功臣之一,就是榫卯。

                                                                                      

              迄今为止可见的最早的实物,是距今6900年的浙江河姆渡遗址上的建筑。

                                                                                      

              (4) 结合全文,说说题目“一榫一卯总关情”的含义。

            • 7.

              鼓掌传染的深层秘密

              吉利小斯


              最近,一个由来自瑞典和德国的数学家和生物学家组成的研究小组开展了一个有趣的实验,想借此知道鼓掌——这一带有明显人类文化色彩的肢体动作,是否能够彼此感染。研究人员让两组大学生志愿者听两个不同的幻灯片报告,同时开始记录每个志愿者何时开始和停止鼓掌,以及每个志愿者座位的排列情况。结果发现,当有些志愿者开始鼓掌时,其他的志愿者并没有马上跟着鼓掌;而当一部分志愿者已经停止鼓掌了,另一部分志愿者才开始鼓掌。为什么人们鼓掌的起始和终止的时间不同步呢?

              研究人员通过细致研究发现了很多有趣的现象。例如,每个人鼓掌一般都不会拍一两下就结束;如果一个房间中的大部分人开始鼓掌,先前没有鼓掌的人也大多会跟着鼓掌;当一个人开始鼓掌时,会带动他身边的人紧跟着鼓掌等等。这些现象表明,鼓掌也可以相互传染。

              研究还发现,当人们看节目鼓掌时,影响他们鼓掌时间长短的因素并不是他们对节目的喜欢程度,而是他们听到的掌声强烈程度,而且越强烈的掌声,带动其他人鼓掌的人数越多。

              那么,为什么鼓掌能够传染呢?

              与哈欠、情绪的传染一样吗?

              人们很早就发现,打哈欠很容易在人群中传染。前不久的研究还证实,人们的情绪也容易彼此传染。

              如美国夏威夷大学的研究人员研究发现,包括喜怒哀乐在内的所有情绪,都可以在极短的时间内传播开来,而且传播速度甚至超过一眨眼的功夫。更有趣的是,同样是情绪传染,相比悲伤等消极情绪,快乐等积极情绪的传染速度竟然还要慢一点。

              既然鼓掌像哈欠、情绪一样,能在人群中传染,是不是背后隐藏的秘密也一样呢?有专家认为,问题可能没有这么简单。

              哈欠和情绪传染的秘密,在我们的“大脑魔镜”上。科学家证实,在我们大脑皮层的特定区域,埋伏着一种特殊的神经细胞——镜像神经元,它正是我们的“大脑魔镜”。当我们看到某种动作时,它会被激活,促使我们像照镜子一样,不自觉地模仿刚才所看到的那个动作,让我们能够借此理解他人的行为、意图或情感。镜像神经元分布十分广泛,在两个大脑半球的重要区域都有分布。如果破坏整个镜像神经系统,就会造成巨大的影响:人的认知能力严重下降。有了这个“大脑魔镜”,于是我们才会见到他人打哈欠,便跟着打哈欠,才会“忧伤着你的忧伤,快乐着你的快乐”——传染便由此产生。科学家指出,人越容易被感染,表明人的镜像神经元越健全和发达。

              但要用“大脑魔镜”来解释鼓掌传染的原因,就比较牵强。因为鼓掌传染主要是靠声音影响周围人群的,而不是看鼓掌的动作引发的,所以“大脑魔镜”发挥不了什么作用。由此可见,造成鼓掌传染,应该另有原因。

              原来“大脑魔镜”也善“听”

              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鼓掌也能传染呢?

              前不久,葡萄牙科学家通过实验证实,宠物狗们不但能当着主人的面,跟着主人打哈欠,即便主人不在场,听到主人打哈欠的录音,也会跟着打哈欠。这表明,声音真的能导致相关的动作传染。有些现象与鼓掌靠掌声传染相类似,其产生的原因,究竟与“大脑魔镜”有没有关系呢?

              最近,意大利的一个研究小组对视觉健康者和从未有任何视觉经验的先天失明者进行了对比实验,以此来确定在没有视觉经验的个体身上,是否存在发育正常且有效的“大脑魔镜”。研究结果有些出人意料,因为结果显示,对于“大脑魔镜”的发育和运行来说,视觉体验并不是不可或缺的——先天失明的受试者通过声音认知物体和正常人通过视觉认知物体时,会激活大脑的同一个区域,都会激活“大脑魔镜”。这个实验表明,“大脑魔镜”可以摆脱对视觉的依赖,完全有能力对经过耳朵等其他感官获取的动作信息进行处理。所以对于盲人来说,他们听到别人的动作,与正常人看到相同的动作时,大脑的反应是一样的,说明他们可以借助“听”来“看”世界。

              既然“大脑魔镜”也善“听”,那么鼓掌靠掌声传染给他人,以及宠物狗听主人打哈欠的录音就能跟着打哈欠,也就自然而然了。

              科学家指出,对鼓掌能传染现象的深层揭秘,不但有助于我们更深刻地洞悉大脑的秘密,也便于下一步更好地利用“大脑魔镜”做更多的事情。


              (1) 本文采用了由现象到本质的逻辑顺序,有什么好处?

                                                                              

              (2) “与哈欠、情绪的传染一样吗?”这一部分不是介绍鼓掌传染的秘密,是不是偏离主题?为什么?

                                                                              

              (3) “大脑魔镜”的工作原理是什么?

                                                                              

              (4) 本文在用平实的语言介绍科学知识的同时,作者也运用比喻、拟人、引用等手法,增强了文章的文学性,试举例说明。
            • 8.

              圆珠笔笔头上的“黑科技”

               中国技术人员终于攻克了圆珠笔笔头的生产技术难关,将迎来中国圆珠笔笔头国产化的新时代。因此,我们不得不说说圆珠笔笔头上的“黑科技”。

               圆珠笔作为现代社会的一种大众书写工具,如今在世界上应用极广。我们现在广泛使用的圆珠笔是由匈牙利人拉季斯洛·比罗于1938年发明的。由于从事编辑职业的缘故,比罗对旧式墨水笔的弊端熟记于心,再加上速干墨水的出现,让他萌生了一个新创意,那就是在自来水笔胆管里 装上这种特殊的墨水,这样写出来的字就会迅速变干了。比罗的兄弟是一位化学家,他帮助比罗解决了圆珠笔墨水的最佳黏稠度问题。比罗由此制造出了第一支名为“油溶笔”的圆珠笔。1938年6月15日,比罗兄弟俩在英国申请了圆珠笔专利之后,他们对圆珠笔进行多次改进,并先后向多个国家递交专利申请。比罗发明的圆珠笔具备了现代圆珠笔的雏形:在一根灌满速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嵌装上一粒滚珠,借助滚珠的转动把墨水书写在纸张上。

               比罗发明的圆珠笔改进了自来水笔的吸管,并把笔头改成小圆珠3小圆珠——“书写点”直径为0.5-1.0毫米。 由于小圆珠能够任意转动,因此才得以把墨水均匀平滑地 书写在纸面上。为了适应圆珠笔“书写点”的变革,比罗把笔芯设计成螺旋状,从而通过控制气压来控制墨水的流量。

               那么,圆珠笔的“书写点”是如何工作的呢?原来,人们在用圆珠笔书写时,在大气压力与油墨重力的双重作用下,笔芯内的油墨便会流向笔头的球座体中,并黏附在“书写点”上。书写时由于球珠的滚动而使油墨附着在纸面上,从而形成清晰、鲜艳、整洁的字迹。

               由于圆珠笔的“书写点”在书写时需要承受很大的压力,所以笔头的球珠需要用坚硬耐磨的材料制成。最初推向市场的圆珠笔是十分昂贵的,就是因为作为“书写点”的球珠成本很高当时的球珠是用铬和钢的合金制成的,具有很好的耐压耐磨性能。后来,碳化钨成为制造球珠的常用材料。碳化钨硬度与金刚石相近,化学性质稳定。用碳化钨制成的球珠具有更长的寿命,书写起来也更加流畅。

               圆珠笔的笔头包括球座体和球珠两个主要部件,其中的球座体被誉为圆珠笔笔头上的“皇冠”。长期以来,笔头上的球座体无论是生产设备还是原材料,其核心机密都掌握在瑞士、日本等国家手中。中国因无法生产,一直依赖进口,每年需要用每吨12万元的价格进口1000多吨生产球座体的钢材。

               球座体并不是一个简单的与球珠相扣的连接体,而是具有精妙结构的功能体。在球座体的内部设置有五条引导墨水的沟槽,沟槽对加工工艺的要求极其苛刻。加工误差不能超过0.003毫米。笔头需要的开口口径不到0.1毫米,还要考虑到书写角度和压力,与球珠、墨水沟槽位必须搭配得天衣无缝。看来,要生产高品质的球座体,不仅需要超精密的加工设备和工艺,而且更重要的是需要易切削的不锈钢原材料。

               2011年,科学技术部启动“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目标是三年内通过技术攻关,给数百亿支中国制笔安上“中国珠芯”。该项目分为三个子项目,即圆珠笔墨水关键技术开发与产业化、笔头材料及其制备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笔头和墨水匹配技术评价体系及新型笔头研发等瓶颈问题。

               近日,我国科学家成  功研发出圆珠笔笔头球座体所用的“超易切削钢丝”,其工艺技术及产品实物质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目前已实现量产并投放市场。届时,中国的圆珠笔将实现真正的“国产化”。(摘自网络,有删改)



              (1) 下列说法与原文不相符的一项是 ( )



              (2) 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



              (3) 下列对珠笔“笔头”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世界上第一支初具现代圆珠笔雏形的“油溶笔”是在一根灌满速干墨水的管子顶端嵌装上一粒滚珠,它是匈牙利人拉季斯洛•比罗发明的。
              B.最初圆珠笔价格昂贵是因为它的笔头是用铬和钢的合金制成的,现在之所以便宜,是因为使用了碳化钨制成的球珠。
              C.用圆珠笔书写时,分布在笔芯内的油墨在大气压力与油墨重力的双重作用下,便会流向笔头的球座体中,并黏附在“书写点”上,再由球珠的滚动而使油墨附着在纸面上。
              D.2011年,科学技术部启动“制笔行业关键材料及制备技术研发与产业化”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点项目,目标是三年内通过技术攻关,给数百亿支中国制笔安上“中国珠芯”。
            • 9.

                 抵御风沙袭击的方法是培植防护林。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到距离防护林等于林木高度20倍的地方,风又恢复原来的速度。所以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的20倍。其次是培植草皮。有了草皮覆盖地面,即使有风,刮起的沙也不多,这就减少了沙粒的来源。

              (1) 概括本段的段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风遇到防护林,速度就减小70%—80%”这句话使用了哪种说明方法? 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9、“防护林必须是并行排列的许多林带,两列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林木高度20倍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0、“防护林的主要作用是减小风的力量。”“主要”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1、本语段的说明顺序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没有“垃圾食品” 只有垃圾搭配

              在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听到“垃圾食品”这个说法,这个词的本意为“制作、食用方便,却有害健康的食品”。在西方,它最开始是指汉堡包、薯条等快餐食品,后来扩展到炸鸡、可乐等碳酸饮料。在中国,不知何时,方便面、油条也“很荣幸”地入选了。

              大家之所以把汉堡包、薯条、炸鸡、可乐等食品列入“垃圾食品”名单,当然是因为它们有一个共同特点:所含的能量或脂肪高,而维生素、矿物质等其他营养素却很少;如果多吃、常吃,容易导致体重增加或发胖。

              不过,是不是只有上述食品才是高能量、高脂肪的呢?像北京烤鸭、烤羊肉串这些很受大家欢迎的食品,它们的能量和脂肪含量也相当高。例如,每100克北京烤鸭的能量含量差不多是同样重量的汉堡包的2倍,脂肪含量也是汉堡包的2倍多。烤羊肉串的能量和脂肪也不低,好在蛋白质含量比较高。照此,我们是不是要把北京烤鸭和烤羊肉串也纳入“垃圾食品”的名单呢?继而,红烧肉、狮子头、水煮鱼等传统中国菜肴也都要上榜?我认为,应该深思一下,在中国照搬国外的名词到底是否合适。

              作为营养学家,我们从不认为食品有好坏之分(即“垃圾食品”与非垃圾食品),因为一个人吃的是否营养、健康,关键在于食物搭配是否合理。比如,如果中午吃了汉堡包,晚上就应该多吃一点蔬菜。同样的,中午吃了方便面,晚上就补上一点肉食和蔬菜。红烧肉脂肪太多,但也不是不能吃,只要不多吃,不天天吃,完全可以作为平衡膳食的一部分。

              当然,从正面来看,“垃圾食品”的说法笼统概括了某些食品能量高和脂肪高的特点,可以提醒人们要控制对它的“口腹之欲”,但并非完全不能碰。

              还有一点误解需要澄清,现在越来越多的人把超重和肥胖现象归罪于“垃圾食品”摄入过多,特别是汉堡包、热狗、薯条和可乐等。超重和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即使从饮食方面来说,它的发生也是因为总的能量“收支不平衡”,即摄入远大于支出。因此,要保持健康体重,除了控制摄入量外,还要敢于“支出”。偶尔吃多了,就要加强运动,把多吃进去的能量消耗掉。体重控制实际上就是健康生活方式的问题,仅仅把它归罪于少数食品种类,那不是在为自己的“懒惰”找借口吗?

              总之,“垃圾食品”不是一个科学的定义,食物本身并没有“垃圾”或“健康”之分。没有垃圾的食品,只有垃圾的搭配。我们可以多了解各种食物的营养特点,尽量参照“平衡膳食原则”做到食物多样化,每种食物都吃一些,每种食物都不多吃。

                                                                   (原文有改动)


              (1) 选出下列与原文意思不相符合的一项是( )
              (2) 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超重和肥胖的原因不仅仅是摄入“垃圾食品”。
              B.红烧肉脂肪太多,但只要不多吃,不天天吃,完全可以作为平衡膳食的一部分。
              C.在西方,垃圾食品最开始是指汉堡包、薯条等快餐食品,后来扩展到方便面、可乐等碳酸饮料。
              D.保持正常体重,应该从两方面着手:合理搭配食物;加强运动,把吃进去的能量消耗掉。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