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 2.

              瓷板上的中国书画   ◆李慧占

                 ①古陶瓷上出现文字,早在三国时期就开始了。但直到六朝时期,陶瓷上的文字,仍以刻印或模印等表现形式存在,不能称之为陶瓷书法。直到唐代,随着长沙窑以书写的文字来装饰瓷器,陶瓷书法才算真正诞生。陶瓷书法有平面的“瓷板书法”与立体的“瓷器书法”之分。除书法外,用国画技法装饰陶瓷则推动了“瓷板画”的出现,从清中期开始,瓷板画的发展走向了兴盛。

                 ②由土与火淬炼而成的中国陶瓷,经由笔与墨的浸染,从文化维度上脱胎换骨,从技艺晋身成为艺术。而一贯被誉为“中国美学之灵魂”的中国书画,脱离纸面融入到“冰肌玉骨”的瓷器、瓷板上,亦碰撞生发出新奇别致的情趣。

                 ③瓷与纸有诸多类似,又大不相同。同样清白素净的基调,因为材质、料性、技法、成型的不同,书写者与欣赏者都得到不同的体验。陶瓷书画创作之前,书家对胚料的调制和瓷坯的性状需有成竹在胸的了解,书写绘画时才能恰到好处地控制运笔的力度、速度和技巧,否则很容易流露粗糙、呆板之相。

                 ④以瓷板作书画,纸可以吸墨,瓷板却不能;纸柔软而轻薄,瓷板光洁而厚重。纸上运笔,讲求力度、波势和意韵,故常有“力透纸背”之说;瓷板行书,由于温差导致的窑变,能够让料性发生变化,所有的力度,轻重缓急,提按使转,所有的色相,浓淡枯涩,墨色变幻,赖火之功,会完全“现形”,因而更胜“力透纸背”,笔触如刀刻,酣畅淋漓处,纸不可及也。但(   )没有足够的好料和书写功力,(   )很容易“现丑”。

                 ⑤好的瓷板书画作品,非手功精湛、经验丰富、悟性超凡又学养丰厚的书画家不能为。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珠山八友”瓷板画为藏家竞相追逐,绘出的各种山水人物花卉走兽无不光彩传神,栩栩如生,其笔法、墨韵、色彩和同时代的海上画派的作品有异曲同工之妙,又带有浓重的传达个性面貌的文人画色彩。八人的题款,也都是书法精品,色釉交映,凝练浑厚,浸透金石,尽现风流。……晚清“浅绛彩瓷四大家”之一的王凤池,有传世瓷板画作品《昌江日对黄山图》,画得精致而文气十足,颇得文人山水画之神韵的。瓷板上的题诗写得灵动而呈才情,书法自然俊逸,布局和结字,以及每一笔的书写,都做到了裹藏恰好、肥瘦适宜、疏密得当、简繁有度的程度,给人以一种沉着超逸的视觉美感。

                 ⑥古诗有七绝咏青花瓷之美:“雨过天青云破开,鬼谷下山入梦来。远尘淡墨调烟雨,一见倾心镌画台。”在英文里,“中国”和“瓷器”是同一个单词—china。瓷,连接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延续这种优美的传统技艺,更需在其中糅入书心、文心。瓷板书画,将书画艺术、制瓷艺术及传统文学艺术融为一体,既拓宽了书画艺术的载体,又以不同书体、内容、章法之有机组合,为瓷器脱去“匠气”与“烟火气”,萃取出凝重质朴的魅力。

            • 3.

              “母子连心”被科学证实

                 ①每当人们听到那首《儿行千里》的歌,就不禁会为母亲对子女的深爱所打动:衣裳再添几件,饭菜多吃几口/出门在外没有妈熬的小米粥/一会儿看看脸,一会儿摸摸手/一会儿又把嘱咐的话装进儿的头/如今要到了离开家的时候/才理解儿行千里母担忧……

                 ②这种母亲牵挂儿女的现象为什么会存在,科学家最近对此进行了揭秘。

                 ③科学家认为,之所以会存在“儿行千里母担忧”的普遍现象,主要的内在原因是“母子连心”。而母子连心并不是简单的文学比喻,也不是单纯母爱的体现和延伸,而是客观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④以色列研究人员发现,3个月大的婴儿能够和他们的母亲实现彼此的心跳同步。研究人员让40对母婴面对面相处,并在每个人的心脏部位配备了能够检测心跳的电极。结果发现,随着母亲充满爱意的面容或是欢乐的笑声的出现,母亲与孩子的心跳很快就“步调一致”了。加拿大的科学家还发现,父母与婴儿还可以通过眼睛实现“母子连心”。研究证实,父母充满感情的眼睛,对婴儿构成一种强有力的有益刺激,导致婴儿脑内一种激素的浓度上升,使他产生愉悦幸福的感觉,而且婴儿与父母这种眼神的接触,会对婴儿未来社交能力的形成产生重要影响。

                 ⑤而更意味深长的是,“母子连心”现象还不仅仅局限于父母与婴儿之间,成年人与父母之间也照样存在。例如,我国古代典籍《二十四孝》上记载了这样一段逸闻:一次,曾参在山中砍柴,家里有客人来到,其母不知道该怎么办,盼望儿子早点回来,但曾参还是没有回来。于是她就咬自己的指头,曾参忽然心痛,就马上背柴归家询问缘由。母说:“有客人突然来到,我咬指头让你感悟。”英国生物化学家罗伯特·谢尔德雷克认为,意识也有自己的酶场,并可能被任何人捕捉,但被有亲缘等感情联系的人捕捉到的可能性更大。由此看来,“母子连心”是非常客观的心理和生理现象,也正因为这种现象的存在,才产生了“儿行千里母担忧”的连带效应。  

                 ⑥既然母子连心是真的,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了母子连心呢?最近美国华盛顿大学的一个研究团队的一个新发现,为解开这个谜团提供了一条重要线索。这个团队发现,女性大脑中经常会发现一种非常特殊的细胞——微嵌合细胞,接近2/3的女性被发现在她们的大脑中的多个区域,存在她们所育男性胎儿的DNA,而且拥有的时间持续很长,因为拥有者中年龄最大的是94岁。这种现象说明胎儿的细胞进入了母亲的大脑。

                 ⑦那为什么母亲大脑会闯入自己孩子的细胞,并在大脑中形成微嵌合细胞呢?科学家认为,最大的可能是发生在母亲怀孕期间,胎儿细胞通过胎盘进入母亲体内。

              ⑧当然,目前这仅仅是一种猜测。过去的研究表明,老年痴呆症在多子女的女性中比无子女的女性更加普遍。这或许意味着儿女带给母亲的细胞,会对母亲产生不利的影响。当然这只是猜测,离定论还尚早。但不管怎样,这种现象足以说明母子的相互关联,在大脑里有“根基”。

            • 4.

              牛肝菌

              ①在美丽的中国西南边境,在高海拔的神秘丛林,静静地生长着成片的牛肝菌。这种野生食用菌虽然外表平凡,却名扬四海,为人们深深喜爱。

              ②牛肝菌因肉质肥厚,极似牛肝而得名,是名贵稀有的野生食用菌。它的表面很光滑,样子十分可爱,好像精巧玲珑的小伞

              ③牛肝菌的生长环境决定了它的品质与口感。它主要生长在600到1500米海拔的山区,高海拔针叶林与其他林木的混交带是牛肝菌生长的集中地方。湿度是影响牛肝菌的重要指标,而温度对于牛肝菌的菌丝生长也有影响,菌丝的生长适宜温度为23到28℃。生长的土壤也非常重要,味道鲜美的牛肝菌一般生活在山地黄土、暗棕壤、紫红色土壤等几种土壤中。尤其在树木落叶比较厚、松软和肥沃的土层中生长的牛肝菌,长势会更好。

              ④牛肝菌的组成成分较复杂,含多糖、生物碱、甾醇类化合物等。牛肝菌多糖的单糖有葡萄糖、半乳糖、甘露糖、木糖和岩藻糖。生物碱主要有胆碱、腐胺、腺嘌呤等。甾醇类化合物主要是一些麦角甾醇及其衍生物,此外还发现牛肝菌含有可以作为色素类物质的酸类化合物,如牛肝菌素A和B,降褐绒菌素A。

              ⑤牛肝菌可药用,它能够治疗腰腿疼痛、手足麻木、四肢抽搐,抗流感病毒、防治感冒。具有清热解烦、养血和中、追风散寒、舒筋活血、补虚提神等功效,是林中菌类中功能齐全、食药兼用的珍品。近年来研究表明,其水提物对小白鼠肉瘤S—180的生长有阻抑作用,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100%,对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90%。经常食用牛肝菌可明显改善机体微循环,增强机体免疫力。

              ⑥牛肝菌富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钙、磷、铁等物质,味道独特、香甜可口,是常见的烹调食材,深受人们喜欢。无论爆炒、腌制、熬汤,都能调制出上好的美味佳肴。除新鲜的用来做菜外,大部分牛肝菌可以切片干燥,加工成各种小包装,用来配制汤料或做成酱油浸膏,有的也可以制成盐腌品食用。

              ⑦牛肝菌种类繁多,据统计全世界共有400余种,中国约有26种,云南就有22种,其中有11种是云南独有的。但是,有部分牛肝菌含神经毒素,从外观上几乎无法辨认。如果误食,会出现心律减慢,引发呕吐、腹泻和痉挛等症状,个别还会产生幻觉。

              (选自《植物之美》,有删减)

            • 5.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②北京的物候记录,  (1)  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  (2)  年迟十天左右,比  (3)  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③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④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⑥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⑦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⑧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 6.

              山西刀削面

              ①刀削面是山西人民日常喜食的面食,因其风味独特,驰名中外。刀削面全凭刀削,因此得名。用刀削出的面叶,中厚边薄,棱锋分明,形似柳叶;入口外滑内筋,软而不黏,越嚼越香,深受喜食面食者欢迎。它同北京的打卤面、山东的伊府面、河南的鱼焙面、四川的担担面,同称为五大面食名品,享有盛誉。

              ②刀削面对和面的技术要求较严,水、面的比例,要求准确,一般是一斤面三两水,打成面穗,再揉成面团,然后用湿布蒙住,饧(xíng,使其变软)半小时后再揉,直到揉均,揉软,揉光。如果揉面功夫不到,削时容易粘刀、断条。刀削面之妙妙在刀功。刀,一般不使用菜刀,要用特制的弧形削刀。操作时左手托住揉好的面团,右手持刀,手腕要灵,出力要平,用力要匀,对着汤锅,嚓、嚓、嚓,一刀赶一刀,削出的面叶儿,一叶连一叶,恰似流星赶月,在空中划出一道弧形白线。面叶落入汤锅、汤滚面翻,像银鱼戏水,煞是好看。高明的厨师,每分钟能削二百刀左右,每个面叶的长度,恰好都是六寸。吃面前,能够参观厨师削面,无异于欣赏一次艺术表演。  

              ③刀削面的调料(俗称“浇头”或“调和”),也是多种多样的,有番茄酱、肉炸酱、羊肉汤、金针木耳鸡蛋打卤等,并配上应时鲜菜,如黄瓜丝、韭菜花、绿豆芽、煮黄豆、青蒜末、辣椒面等,再滴上点老陈醋,十分可口。

            • 7.

               你的身体是最安全的密码

              ⑴刷脸成为时尚,始于2015年3月,德国汉诺威IT博览会开幕式上,马云在直播现场用人脸识别支付,给现场嘉宾买了一套邮票。刷脸马上在科技媒体上刷屏。2015年10月,北京朝阳法院一起房产纠纷也与刷脸相关。明星赵薇的老公黄有龙的司机,为还赌债,偷取黄有龙的身份证并通过方正公证处的人脸识别认证办理委托,以1520万元把主人的房子卖掉。

              ⑵生物识别行业多年以来致力于消灭密码,邮票级别的交易与房子级别的交易,都已经可以不需要密码。国际生物识别组织把十多项人类生物特征列入身份识别标准,其中包括指纹、人脸、虹膜、掌纹、指静脉、声纹、签名、DNA,等等。

               ⑶目前最流行的生物识别技术是指纹,指纹识别因iPhone 5S的使用而得到推广,在早年是高端手机的标志。随着技术成本降低,国产手机陆续跟进,为了区别国产货,苹果和三星又玩起一轮新的生物识别技术——虹膜识别。

              ⑷目前指纹识别技术已经有超过60亿人次使用,是应用最广泛的生物识别技术。指纹识别不是已经很安全了吗?为什么还要推虹膜识别?

                ⑸“你会发现很多指纹手机不好用,包括现在的苹果,我的手指基本上从12月底到3月是用不了的,因为冬天手会破皮。”天诚盛业科技公司高级产品经理鹏程说。他一直关注智能手机的生物识别技术。

              ⑹除了天灾,还有人祸。多年前,彭程还花钱买了一套硅胶指膜,卖家要求在通州某个桥下交易,盒子里有化学试剂,以及详细的配比和制作指纹膜说明。那是因为他们的客户里,有人用了假指纹膜。这对鹏程而言,是一次攻击。“我们的传感器在接触到指纹时会先做一个检测,看看这是不是真的指纹。一块布、一块胶,是没有活体特征的。”

              ⑺人脸识别是最便捷的,几乎每个路口都有监控器,几乎每个人的手机里都有摄像头。但是,机器识别就要解决很多问题,首先是光照,全黑的条件下,连图像都采不到,更不可能识别;女孩子比较难识别,不是头发遮挡住了,就是化妆改变了线条。很多人问李子青:“我到韩国去整个容,那么我进海关怎么办?”还有人问:“我双胞胎,长得一模一样,那你能区分出来吗?”专家说:“No!”

               ⑻人脸识别最快捷,但容易被利用,何况中国古人很早就发明了易容术;指纹识别最普及,却容易被硅胶攻击,还有约5%的人指纹较浅不易采集。

              ⑼每个人的头骨不同,德国人发现头骨对超声波的震动反馈可以验证身份,但难度太大。每个人的耳道不同,日本人发现耳道共振频谱可以进行生物识别。

              ⑽DNA才是最准确的生物识别特征,但有时也会遇到意外。德国曾有一对双胞胎兄弟之一参与抢劫,现场头发检测到的DNA却无法判断是哪一个。不过,DNA最大的问题还是难以迅速检测,“一份报告要等半个月才能知道结果”。

              ⑾如果未来世界每个人都有一个唯一的生物识别特征,那很可能就是虹膜。虹膜识别技术在不大幅度增加成本的前提下,大大地提高了安全性。

               ⑿2002年斯皮尔伯格的电影《少数派报告》中就有这样的情节:汤姆·克鲁斯不得不以替换眼球的方式逃避虹膜识别系统,才洗刷了冤屈。

              ⒀网络的便捷让我们生活在无数监视器和摄像头之下。当全国性的生物识别特征库建成,我们的行踪将无所遁形。一个没有密码的世界,也是一个没有隐私的世界。

            • 8.

              《厄尔尼诺现象》

              ⑴在南太平洋的东岸,即南美洲的厄爪多尔、秘鲁等国的西部沿海,著名的秘鲁寒流由南向北流经这里,与赤道流(暧流)相遇,形成了世界上著名的渔场。这里的鱼产量曾占世界海洋鱼类总产量的1/5左右。但是近几十年来,约每隔27年,秘鲁渔场便发生一次海洋生物浩劫,鱼死鸟亡,渔业大幅度减产,人们把这种现象称为“厄尔尼诺现象”。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意为“圣婴”,即上帝之子。 

              ⑵厄尔尼诺出现时,不仅秘鲁沿岸的气候突然变化,其他许多地方的气候也一反常态:该热的地方不热,该冷的地方不冷;该下雨的地方赤日炎炎,焦土遍地,一向少雨的地方却大雨滂沱,洪涝成灾。这是什么原因? 

              ⑶原来厄尔尼诺来临时,海洋温度会变得异常高导致海洋上空大气层气温升高,打破了大气环流中热量、水流等动态平衡分布,使全球的气候发生一系列的变化。厄尔尼诺出没无常,很难找到它的规律。 

              ⑷20世纪以来,它出现了17次,每次都使全球许多地方的气候来了个改变。如1972年厄尔尼诺出现时,热带和亚热带许多地方就经历了一场百年少有的寒流,1976年我国东北收回成命反常的低温气候,造成粮食减产。1982年、1983年,厄尔尼诺再次来临,这次强度大,持续时间长,东太平洋海水升温最高达6°C—9°C,对全球造成了严重的影响,灾害频频发生,如印度出现特大干旱,秘鲁发生雪崩。这一次,厄尔尼诺在全世界造成大约1500人死亡和至少100亿美元的财产损失,进入20世纪90年代,厄尔尼诺更是频频光顾,造成全球气候急剧恶化。 

              (5)那么为什么会发生厄尔尼诺现象呢?科学家认为,这是由于太平洋赤道带内海洋和大气相互作用失去了平衡的缘故。这时,赤道洋流和信风减弱,西太平洋暧水向东流动,东太平洋冷水上翻受阻,于是发生海水增温、海水抬高的现象。 

            • 9.

              手机确定你的位置

              ①当今时代,手机已经越来越普及,移动通信技术的发展使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更加方便,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的便利。随着手机技术的成熟和发展,同时也带动了各种新昔无线业务的出现,如彩铃、彩信和手机上网等等。我们在这里要介绍的是手机的无线定位技术。
                ②无线定位技术的应用非常广泛。在军事上,这项技术可以用以锁定敌对目标的住置。 例如,在第一次车臣战争期间,俄罗斯军队用导弹击毙正在用手机通话的杜达耶夫,就使用了这项技术。在公共安全方面,警方在处理绑架案件的时候,可以通过这项技术确定使用手机的绑匪的位置。在日常生活中,这项技术可以派上大用场,例如,给迷路的人指引方向,救助突发疾患的病人等等。那么,怎么用手机来定位呢?
                ③无线定位可分为卫星无线定位和地面无线定位。在卫星定位技术中,最有名的就是全球定位系统(GPS),这是一种利用卫星系统实现移动目标三维定位的技术。而地面无线定位则通过测量无线电波的传播时间、信号场强、相位、入射角度等参数实现移动目标的定位。手机定位技术属于地面无线定位系统。
                ④手机定位有各种不同的形式,各种不同的定位业务对定位精度的要求也不相同。我们都知道,手机处在外地漫游状态时,其通话费的计算就另有标准,那么这种定位所需的技术就比较简单。移动通信网有很多基站,每个基站覆盖一定的区域,在这个区域内的手机与基站发生通信联系.从而确定其大致位置。
                ⑤在手机的无线定位系统中,为了避免对移动终端增加额外开销,多采用的是基于网络的定位方案,由多个基站同时接收和检测手机发出的信号,根据测量到的参数由计算机对其进行定位估计。为了获得这些参数,就需要在基站中安装监测设备,再把这些数据通过计算机处理,从而估计出手机的大致位置。手机信号的参数有传播时间、信号场强、入射角度等。
                ⑥从手机发出的信号到达基站,需要一定的时问,根据电磁波的传播速度可以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间的距离。那么,如果通过多个基站进行这种测量,就可以计算出手机的位置。这种技术对时间同步的要求很高,后来,人们研究出一种方法,可以通过计算时间差来确定手机位置。
                ⑦手机距离基站越远,所接收的信号强度越低。这样,通过测量接收信号的场强数据,以及一些相关的参数,就可以估算出手机与基站之问的距离。同时,由三个以上的测量值就可以估算手机的位置。这就是根据信号场强来定位的原理。由于在城市的复杂环境中,无线电波的传播非常复杂,所以.这种技术在定位精度上有局限性。
                ⑧手机发出的信号是一系列电磁波,电磁渡到达基站有一定的入射角度,测量入射角度.就会得到一条从发射机到接收机的方向线,手机的位置就可以由这条方向线得到。当然了。 至少要测量两个基站得到两条方向线才行。为了测量电磁波的入射角度,接收机的天线需要改进,必须配备方向性强的天线阵列。
                ⑨以上介绍的是最基本的手机定位技术。如果定住精度要求比较高的话,就需要多种定位技术混合使用,这就是混合定位技术。在混合定位技术中,手机也可以使用全球定位系统(GPS)为人们服务。特别是在城市里,可以利用基站密集的优势,利用卫星技术和基站信号混合的方式定住,实现在高楼层中的精确定位。
                ⑩虽然目前的手机定位技术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手机定位技术一定会更好地造福于人们。
            • 10.

              秋天在乡村,随处可见红蓼,它对土壤没什么要求,庭院里、马路旁、水沟边,甚至一些贫瘠之地,都能看到其身影。

                 红蓼植株高大,可达两米多,茎中略空,成节状,形似拐杖,因此得俗名“拄棍花”;其花朵为穗状,呈淡红或玫瑰红色,因而又得俗名“麦穗花”。红蓼植株茂盛,但因其体内流淌着一种辛辣的汁液,让家畜敬而远之,所以在乡下,它也仅仅是观赏性的花卉植物。

                 其实,从远处看,红蓼并不漂亮,狗尾巴草似的,只不过红色吸引人罢了。但是,只要你走近了看,就会被它的花朵所惊艳。其穗状的花是由一粒粒饱满的花苞组成,每一个花苞在绽放后,都是一朵精致的小花,而每个花苞内又含有一粒小小的黑籽。就这样,一层又一层叠加,集结成了穗状的花。当所有花苞都盛开时,一穗花热闹而奔放、浓烈活泼而美丽,随风摇曳,可谓“簇簇复悠悠,年年拂漫流”。

                 红蓼体内汁液辛辣,据传把它割断、晾干,可以驱蚊蝇。不过,在乡下,很少有人这么做。虽然村民们不懂得怜香惜玉,但还是知道一朵花的美好,绝不会在其最茂盛的时刻为了熏蚊蝇而砍掉它。或许在村民们心中,和赏心悦目比起来,蚊蝇根本不算什么。

                 若追根溯源,红蓼还是植物界励志的典范。据《吴越春秋》记载,越国被吴国灭了,勾践被夫差释放回国后,不忘复国使命,立志要报仇。越王勾践从此“目卧则攻之以蓼,足寒则渍之以水,冬常抱冰,夏还握火”,又“悬胆于户,出入尝之,不绝于口”。除了尝苦胆之外,在日夜操劳困顿之时,他还经常以红蓼的辛辣刺激眼睛,不让自己睡觉,以此磨砺身心,最终勾践打败了吴国,雪耻复仇。如此看来,在这场改写历史的事件中,红蓼也起到了功不可没的作用。

                 在古代文人骚客的诗词或字画中,红蓼也是常见的题材。宋徽宗赵佶有幅作品《红蓼白鹅图》,一只白鹅在红蓼下安静地梳理自己的羽毛,一红一白的鲜明对比,让秋天少了些许的萧瑟;齐白石也曾多次以红蓼为创作题材,《红蓼鹌鹑》《红蓼彩蝶》等就是其中的佳作。在画家们的笔下,红蓼总是要和日常的家禽、动物搭配在一起,大俗即大雅,普通的植物也能活色生香。

                 从仲夏到秋分,在万物萧瑟的秋季,当其他植物花卉渐渐结束花期之时,清瘦的红蓼却开得愈发兴高采烈。它以自己喜欢的姿态自由生长,随遇而安,不择地势,与世无争,爱怎么长就怎么长,美丽过这一季就好。

                 “十分秋色无人管,半属芦花半蓼花”,在古人看来,红蓼与芦花都是秋天的美丽代表。陆游有诗“老作渔翁犹喜事,数枝红蓼醉清秋”,人年纪大了,很多事情也都看淡了,悠闲垂钓时能有几株红蓼陪伴足矣。红蓼醉了清秋,也让一颗年迈疲惫的心找到了些许安慰。

                 一年又一年,清秋时节,在乡村的角角落落,总能看见红蓼的影子。励志的植物典范也好,画家、诗人们青睐的题材也罢,或者乡间普通的花卉又如何,不管时光如何变迁,不管世人如何评判,红蓼依然自顾自美丽。

              从古至今,人人都道寂寞红蓼,可谁又知晓红蓼的心意。红蓼一直都是以高姿态在生长,但花穗却总是谦卑地低头向着大地,或许它那清苦的内心随时都在提醒自己:生命从来都不是以高度或精彩来衡量的,最重要的是姿态。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