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生命的入口与出口

                 ①生命种种,有的像泉水一样清澈见底,蓝天白云、清风明月一律收纳其中,想一下都觉得快乐;有的像工业污水,颜色黑浊,臭气四溢,望一眼都会作呕。要保证我们的生命纯净、高洁,首先要把入口守住,只让有价值的东西闯进来。

                 ②一个人富有操守、富有上进心,生命的质地就有起码的保证,就可以在社会上立稳脚跟。

                 ③操守是为人之根本。曾国藩当年在京城的时候,说话做事都凭着一种理想与热情,看不惯世俗的东西,招来满朝的反对声。然而,曾国藩这人品质非常好,既不贪腐,也不好色,别人不喜欢归不喜欢,就是奈何不了他,顶多在背后叽咕几句。他后来平定太平天国、成为两江总督,成为后世为官模范,其操守起了极大的作用。

                 ④胡适的学问不是民国时代最好的,但他是民国公认的学术领袖,何也?他的德行很好。他肯帮人,别人没钱花,只要跟他说一声,他千方百计给你解决困难;别人的学术著作要出版,他四处推荐;朋友有了难,哪怕曾经意见不合,他也为你上下奔波。

                 ⑤除了操守,人还得有点上进心。我不轻易使用才华一词,在我看来,才华就是在某方面具有出类拔萃的能力,这不是每个人可以达到的,人人可以做到的是拥有进取心,每天进步一点点。[甲]人有上进心,工作越做越好,活着也就有了精气神,别人便乐于跟你打交道。

                 ⑥想保持生命的纯净,光守住入口还不够,还得疏通出口。

                 ⑦大自然的湖最怕污泥浊水,生命之湖则最忌讳不良的心态、低劣的品质。有的人活在世界上似乎只是为了叹气,昨天买菜贵了一点要郁闷半天,今天朋友无意中说了一句他不爱听的话要怒发冲冠,一句话,在这些人心中,顺利是老天必须要给的,挫折则是对他一个人不公。有了这种心态,人就会坠入情绪的苦海,久久不能脱身。其实,挫折、失败有大小之分,小的固然不足挂齿,大的也往往有转败为胜的机会,关键是不要自己打倒自己。一个人如果老是怨天尤人,朋友跟你在一起就会觉得烦,你的生命也会丧失应有的品位。

                 ⑧生命最大的敌人是自私自利。人活在世上需要一定的物质作为后盾,这个不需要论证。但我们追求利益不仅要符合法律,还要体现对他人的情义、对社会的责任。比尔·盖茨是世界首富,中国最大的贪官贪得的钱也不如他一个零头,为什么前者口碑好,后者却成了过街老鼠?原因就在于,两者所获的利益在法律、道德意义上是不一样的,前者是通过自己的合法手段致富,而且还捐赠惠及他人;后者是以权谋私,贪得无厌,非法侵吞财富为一人所有。人有了自私自利的心肠,灵魂就会失去自净功能。

                 ⑨生命只有在“流动”中才会变得美好。

            • 2.

              人生需要一把剪刀

              马祖云

                 ①刘邦入关后来到秦皇宫,禁不住金银财宝、香车美女的诱惑,在纵情享受中把军中大事置之脑后。大将樊哙忠言劝之:“主公,你不能住在此处。这是何地?是以前暴君秦王享乐的地方。你如果想得天下,就赶快离开这迷人之地!”经多人劝说,刘邦幡然醒悟,立即搬离秦宫,屯军灞上,厉兵秣马,最终打败项羽。由此可见:制欲止奢,才能成就一番大业。

                 ②人生在世,皆有七情六欲。何谓欲?先贤曰:“六欲:生死耳目口鼻也。”可见,欲是人们生存的一种需求和欲望。积极合理的欲求,是进取之基、事功之梯、动力之源;非分的欲望,是健康之害、事业之敌、人生之祸。古人往往把后者专指为贪欲,是修身修为的必然课题。所以,古训道:见欲而止为德。

                 ③今天,追求高质量的物质文化生活,本无可厚非。然而,倘若人生观扭曲,贪欲膨胀不止,以致欲而无度、望而无底、求而作恶,势必自焚欲火、身败名裂。对此,一首古代民谣鞭辟入里:“终日奔忙只为饥,才得饱来便思衣;衣食两般俱丰足,房中又少美貌妻;娶得娇妻并美妾,出入无轿少坐骑;骡马成群轿皆备,田地不广用难支;买得良田千万顷。又无官职被人欺;七品五品犹不足,四品三品仍嫌低……各种妄想无止息,一棺长盖抱恨归。”世事证明,贪得无厌,欲壑难填,必自取灭亡。

                 ④哲人说:“人生需要一把剪刀,合理正确剪裁,方可裁出美丽的生活。”人如树,欲似杈,人的一生需要拿起剪刀不断地裁去横生的枝杈,除去旁出的枯枝,修出亮丽的身姿。特别是精神家园中,良莠混杂,美丑并存,只有用“见欲而止”这把剪刀,剪掉失志之念、失德之欲、失格之为,才能让生命之树长青,使人生绚丽出彩。

                 ⑤现实中,有的人面对越来越多的诱惑,渐被失控的欲望拉入歧途而不能自拔。有的人在享乐中,玩物丧志,昏沉迷失,醉生梦死。不为物喜、不以己悲,还自己一个纯洁空明的精神世界,这是自身之福、家庭之幸、事业之利。

                 ⑥托尔斯泰在《一个人一生需要多少土地》中描述了一个故事:

                 ⑦一位地主终生在挖空心思地“跑马圈地”。有一次他向一位头领买地。头领说他可以以1000卢布买他一天所走过的土地,但若当天不能返回起点,他将失去1000卢布。他拼命地跑,占了很大一片地,最后回到起点时却累死了。他的仆人挖坑把他埋了。他最后需要的土地只有从头到脚六英尺那么一小块。这个故事,值得我们深思。

              (《人民日报》2014年08月14日04版,有改动)

            • 3.

              放弃也是一种智慧              

              ①人的精神境界和追求看似玄虚,实则大都有具体指向。老子说:“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大千世界五光十色,面对诱惑,有时舍得放弃,也不失为一种智慧。     

                 ②该放弃的时候放弃,是一个人精神内涵的自然流露,也是一种人生智慧,面对纷繁复杂的人生,应做到知其可为而为之,知其不可为而弃之。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构建和谐社会的伟大事业中去,让生命焕发多姿多彩的绚丽。

                 ③舍得放弃是一种境界。一个人如果没有远大的理想和奋斗目标,就容易浑浑噩噩,目光短浅,容易把自己局限在狭小的范围之中,看不到远处的风景。居里夫人的会客厅里,只有一张简单的餐桌和两把旧椅子。她说:“我生活中永远是追求安静的工作和简单的生活。”为了搞好科学研究,她放弃了许多交往,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投入到她为之毕生奋斗的事业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就。不图享受,不追求生活的安逸,这种放弃为她的人生作了精彩的诠释。

               ④舍得放弃是一种胸怀和风格。把名利看得淡一些,顺其自然,就不会将有限的生命搅到无限的名利场中,就不会为职务的升迁劳神费力、刻意追求。就会表现出宽阔的胸怀和高尚的风格,自觉用有限的生命追求无涯的知识,用自己的才能和智慧为社会创造财富。做到在人生追求上,有正确的“官念”;在权力的运用上,有高尚的品格;在神圣的职责面前,有无私的忠诚;在人民群众的疾苦面前,有博大的爱心。

               ⑤舍得放弃还是一种自守。在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众生心态,深邃似海,变幻莫测,形态各异。倘若让自己跟着诱惑走,被形形色色的欲望和身外之物所束缚,缠上了名缰利锁,梦想什么一本万利,一夜暴富,这也舍不得,那也放不下,总是怨官位低,恨金钱少,为了利禄一路狂奔,就很少能感受到生活的绚丽和多彩。我们不妨从比尔盖茨对待财富的态度中,感受这种自守。这位创造了当代个人财富神话的人,把大部分钱捐给了慈善机构,并明确表示,在身后要把全部财产捐出。放弃不是不讲物质利益,而是保持淡泊心境,把名利看淡一些,用更多的时间净化心灵,陶冶情操,专注于我们的精神生活,不要成为金钱和欲望的奴隶。这种豁达的放弃,就是一种人生的自守。

              ⑥《易经》中有一句话说得好:“安其心而后动,易其心而后语,定其交而后求。”宇宙之大对于我们每个人都是相同的,关键在于我们是否以宇宙为空间,在自己的支点上站得住。放弃是一种自守,就要以宁静的心态面对纷呈的生活,以平常的心态对待嘈杂的外界,以平和的心境世态的炎凉。“无欲自然心如水,有营何止事如毛”,在欲壑难填、混沌纷扰的世界,保持一份清心寡欲的高洁。

              ⑦错过了花,你将收获果实;错过了太阳,你会看到璀璨的星光。追求与放弃都是正常的生活态度,有所追求就应有所放弃。有价值的人生,需要开拓进取、成就事业,但更要懂得正确和必要的放弃———这不是无奈,而是一种智慧。

            • 4.

              谈热忱

                 ①明朝的地理学家徐霞客,自幼喜爱寻幽探奇。他一生遍访名山大川,其间虽屡历险境,九死一生,却始终对自己钟爱的事业充满着热忱,最终完成了举世闻名的《徐霞客游记》,他的经历告诉我们:一个有着热忱情感的人,更容易取得成功。

                 ②热忱是一种内在的精神力量,是,热爱某项事业或工作的一种执着的感情,它能给一个人强大的力量。

                 ③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收获更大的成果。众所周知,一个人在某个方面投入得越多,那么他在这方面收获成果的可能性就越大。而对于一个热忱的人来说,他无论从事什么样的工作都能够有满腔热情,无论做什么事都能全身心地投入其中。美国前总统卡特年轻时曾在海军服役。有一次他与海曼·里科弗将军谈话后发现自己在时事、文学、海军战术等方面存在许多不足。此后,他以极大的热忱投入到学习和工作中,竭尽全力将自身蕴藏的潜力和创造力发挥出来,不但成为了一名优秀的海军军官,而且最终成为美国最高领导人。

                 ④一个充满热忱的人能战胜各种困难。热忱在本质上就是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它能够让你在面对困难的时候获得精神层面的一些支持,让你能够以苦为乐,用一种良好的心态去面对那些困难,从而克服那些困难,最终获得成功。居里夫人提取镭时,提取设备极其简陋,每天的工作单调乏味,但对科学研究的热忱使她乐在其中,最终她成功地从几十吨的矿物中提取了几克镭。________________。陈景润在对哥德巴赫猜想进行证明时,每天只能呆在狭小的屋子里,用手中的笔不停地在草纸上演算,但对数学的满腔热忱,让他感受不到外界环境的恶劣、自身工作的枯燥。常人无法忍受,他却乐此不疲,终于成功地摘下了数学王冠上的明珠。成功的道路上充满艰难险阻,只有怀揣满腔热忱,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⑤那么,如何才能对一件事产生热忱呢?

                 ⑥只有充满浓厚的兴趣,才能激发出热忱。比如,在解一道很是复杂的数学题时,如果没有兴趣,就不会认认真真地去解答这道题目了:但是,如果有了浓厚的兴趣,就会从解答数学题中得到很多乐趣,不由自主地投入其中。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如果失去了兴趣,想把一件事做好是不可想象的。

                 ⑦只有充满进取的欲望,才能激发出热忱,面对同一件事,如果你对自己说“我一定要做成某事”,那么就会抛弃一切杂念,全力将这件事办好;但是,如果你对自己说“这件事先试一试吧”,那么就可能对这件事有所保留,从而会减弱你的热忱程度。

                 ⑧对于我们来说,如果不想碌碌无为地度过一生,就要选择一个能够激发自己热忱的事业,让我们充满热忱地学习、工作和生活吧!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得到精神上的满足、事业上的成功。

              (原文有改动)

            • 5.

              善待挫折

              ①漫漫岁月,茫茫人海,生活道路上无不充满坎坎坷坷。如生活困难,高考落榜,转干不成,升职无望,体质不佳,借贷无门,办事受阻,无端受控等等天灾人祸。不管你喜欢不喜欢,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挫折随时都可能翩翩而来。

              ②应该怎样看待挫折,怎样去面对挫折呢?

              ③“自古英雄多磨难”。历史上许多仁人志士在与挫折斗争中作出了不平凡的业绩。司马迁在遭受宫刑之后,发愤著书,写出了被鲁迅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的名著《史记》。音乐家贝多芬,一生遭遇的挫折是难以形容的。他十七岁失去母亲,三十二岁耳聋,接着又陷入了失恋的痛苦之中。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这打击是多么的大啊!可贝多芬不消沉、不气馁,他在一封信中写道:“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妄想使我屈服,这绝对办不到。”他始终顽强地生活,艰难地创作,成为世界不朽的音乐家。

              ④挫折虽给人带来痛苦,但它往往可以磨炼人的意志,激发人的斗志;可以使人学会思考,调整行为,以更佳的方式去实现自己的目的,成就辉煌的事业。科学家贝佛里奇说:“人们最出色的工作往往是在处于逆境的情况下做出的。”

              因此可以说,挫折是造就人才的一种特殊环境。

              ⑤当然,挫折并不能自发地造就人才,也不是所有经历挫折的人都能有所作为。法国作家巴尔扎克说:“挫折就像一块石头,对于弱者来说是绊脚石,让你怯步不前;而对于强者来说却是垫脚石,使你站得更高。”

              ⑥只有抱着崇高的生活目的,树立崇高人生理想,并自觉地在挫折中磨炼,在挫折中奋起,在挫折中追求的人,才有希望成为生活的强者。


            • 6.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 7.

              诚信不能只凭良心说话

              吴林红

              ①据媒体报道,前几天,有社会征信机构在北京、杭州等地进行“无人超市”实验,以此测试个人信用状况。“是否付钱、付多少钱都由顾客自己决定”。一开始秩序井然,到后来情况就不乐观,出现了“白拿不付钱”和“没有付够钱”等现象。诚信不诚信,只凭良心说话,从来都不靠谱。

              ②“无人超市”实验除了一时抓人眼球,并没有任何科学结论,但实验背后的思维方式值得探讨。我国传统文化讲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把“修身”摆在第一位,将道德看作发自内心的规范,往往忽视外部因素的制约。这种思维方式的直接结果就是道德抽象化,比如抛开具体道德情境,简单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好人。诚信问题也是如此。“无人超市”实验,如同将人置于真空环境,让人性直接面对诱惑,是什么结果早在意料之中。

              ③诚信从来都不是一种纯粹内心的、没有社会规范的道德品行。没有社会规范和外部监督,能够做到慎独的,永远只是极少数人。这一点,古今中外概莫能外。不少人认为,西方发达国家诚信水平比较高,就社会层面看,这个判断当然不错,但具体到个人就有问题了。英国《卫报》去年就报道了该国最大的火车逃票案,一位名叫乔纳森·巴罗斯的英国银行家过去5年一直没有为他乘坐的通勤火车支付过全票价格。按常理说,年薪百万英镑,拥有两栋豪宅的银行家,根本不缺坐火车的几个铜板,但是贪小便宜的人性阴暗面打败了他。

              ④只有在一定社会条件下,个人诚信才能相对准确地衡量,否则任何测试都没有价值。因为只要外部诱惑足够大,人性的大面积沦陷将是无可奈何的结果。因此,现代社会从不要求抽象化的诚信,只要求有条件的诚信,比如借款按时还清、考试不能作弊、买卖不能欺诈等等。这是一种基于契约关系的诚信,有信用制度撑腰,对当事人有约束力。比如,英国银行家逃票被抓,不仅要承受重罚,还会丢掉饭碗。

              ⑤我国从传统的“熟人社会”进入现代的“陌生人社会”,必然伴随传统道德的“土崩瓦解”和现代道德的艰难成长。“诚信危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是无法回避的社会现实。打破“诚信危机”,既要公民自觉加强道德修养,更要社会探索完善的制度规范。建

              立完善的个人信用制度并伴随一生,这是发达国家的成熟经验。我们要借鉴这个经验,抓紧落实《社会信用体系建设规划纲要(2014~2020年)》,建立全面覆盖、互联互通的征信系统,尤其要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构筑不能失信、不愿失信、不敢失信的制度体系。只有自律和他律双管齐下,诚实守信才能获得可靠的支撑。

              (选自《安徽日报》2015年6月11日)

            • 8.

              读书,乃养心之道也

                                                 吴黎宏

              ①书是灵魂的伴侣、精神的导师、心灵的良医,书给人的馈赠与帮助可谓无穷。读书可以增智广才,可以怡情养性,可以涵养德行,可以强大心灵。因此,我要说,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

              ②读书可以避免浅陋直白,让心灵丰盈圆润。大学毕业刚工作时,我工作热情主动却有些马虎,考虑问题不够全面;待人真诚却嫌直白,有时甚至好心办了坏事。这些问题,固然有客观的原因,但说到底,还是心智不够成熟,修养不到家。除了在生活中体悟之外,我常从书中找老师,在阅读中修炼心性。通过读《论语》《菜根谭》《小窗幽记》,懂得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学会了换位思考。由是,心智日渐丰盈成熟起来,待人接物和处理工作也变得更加稳重。

              ③读书可以消除烦恼郁闷,让心灵愉悦平和。社会不同于象牙塔,要面对的事情很多,烦恼总是难免。但烦恼不能成为障碍,情绪不能带进工作,压力应及时化解。对我而言,读书可以摆脱现实的沉重,驱散生活中的不愉快,宛如冬天在温暖的炉前烤火,所有的忧愁、愤怒、牢骚都会像衣服上的湿气,被烤得烟消云散。读《诗经》,让心灵在纯真无邪的原野上奔腾;读《庄子》,任自己的灵魂尽情“逍遥游”;读《论语》,使心性如沐春风、似饮甘泉般畅达……可以说,读一本早就想读的书,就像遇见了仰慕已久的朋友。而且,读书的愉悦是发自内心、出于精神层面的乐趣,是充实持久、不可替代的快乐。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人容易变得浮躁,因此,时时对自己的品德修养进行校正,十分重要。对我来说,向书中的古代圣贤寻求教诲是一条重要的途径。老子说,“祸莫大于不知足,咎莫大于欲得”;孟子说,“养心莫善于寡欲”;诸葛亮说,“静以修身,俭以养德”;王阳明认为,君子要懂得“收放心”,磨炼自己的心性……通过读书,让自己沉淀下去,把心收回来。一定意义上,业余时间坚持读书,对世俗生活保持一份超然心态,能使人远离庸俗无聊,不被五光十色的诱惑所左右,有效遏制“病毒入侵”,守住心灵的宁静与澄澈,保持德行的敦厚纯正。

              ⑤读书可以疗治心理创伤,让心灵坚韧强大。书籍是精神上的“港湾”。人都会经历挫折、冷遇等这样那样的磨难,给心灵造成一定的创伤。心灵的伤痛可能无法从医生那里得到疗治,甚至难以从亲朋那里得到抚慰,而无言的书卷可以给我们慰藉。孔子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而赋《离骚》,左丘失明而著《国语》……在逆境中读书,会因处境不同而获得不一样的感受,于豁然开朗中深化对人生世事的认识,重新鼓起战胜困难的勇气,以坚韧的意志面对挑战,以崭新的状态面对人生。

              ⑥读书是最好的养心之道。读书让人心诚、心正、心宽,更让人心静、心怡、心安,从而从容睿智地面对人生。

                            ——摘自《人民日报》2016年5月16日第5版,有删改。

            • 9.

              纪念白求恩(节选)

              毛泽东

                 ①白求恩同志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表现在他对工作的极端的负责任,对同志对人民的极端的热忱。每个共产党员都要学习他。不少的人对工作不负责任,拈轻怕重,把重担子推给人家,自己挑轻的。一事当前,先替自己打算,然后再替别人打算。出了一点力就觉得了不起,喜欢自吹,生怕人家不知道。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漠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共产党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共产党员。从前线回来的人说到白求恩,没有一个不佩服,没有一个不为他的精神所感动。晋察冀边区的军民,凡亲身受过白求恩医生的治疗和亲眼看过白求恩医生的工作的,无不为之感动。每一个共产党员,一定要学习白求恩同志的这种真正共产主义者的精神。

                 ②白求恩同志是个医生,他以医疗为职业,对技术精益求精;在整个八路军医务系统中,他的医术是很高明的。这对于一班见异思迁的人,对于一班鄙薄技术工作以为不足道、以为无出路的人,也是一个极好的教训。

                 ③我和白求恩同志只见过一面。后来他给我来过许多信。可是因为忙,仅回过他一封信,还不知他收到没有。对于他的死,我是很悲痛的。现在大家纪念他,可见他的精神感人之深。我们大家要学习他毫无自私自利之心的精神。从这点出发,就可以变为大有利于人民的人。一个人能力有大小,但只要有这点精神,就是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

            • 10.

              一辈子做好一件事

              ①台湾著名剧作家、导演李国修,在年少时,曾对自己的父亲——台湾唯一会做京剧戏靴的人,抱怨过这样一句:做鞋做了一辈子,也没见你发财。没想到,李国修话音刚落就遭父亲痛骂:“你爸爸我从16岁开始做学徒,就靠着这一双手,你们五个小孩长大到今天,哪一个少吃一顿饭,少穿一件衣裳?人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没想到,“一辈子只要做好一件事,就算功德圆满”这句话,成了李国修的人生格言。

              ②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说到底,就是一种专注的力量。现实中,我们常常礼赞“十八般武艺,样样精通”的人,常常勉励年轻人“艺多不压身”,谁知到头来只落得个“样样涉足,个个平平”的局面,导致“艺多不养家”的尴尬后果。

              ③法国作家莫泊桑小时候曾在福楼拜面前自信地说:“我上午用两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用另两个小时来弹钢琴,下午则用一个小时向邻居学习修理汽车,用三个小时来练习踢足球,晚上,我会去烧烤店学习怎样制作烧鹅,星期天则去乡下种菜。”说完后一脸得意。福楼拜听后笑了笑说:“我每天上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下午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晚上,我还会用四个小时来读书写作。”福楼拜接着问:“你究竟有什么特长,比如有哪样事情你做得特别好?”这下,莫泊桑答不上来了。于是他便问福楼拜:“那么,您的特长又是什么呢?”福楼拜说:“写作。”原来特长便是专注地做好一件事情。于是,莫泊桑下决心拜福楼拜为文学导师,一心一意地读书写作,最终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④专注于一件事,看似简单,其实是对毅力与恒心的考量。成功学上有个著名的“两万小时理论”,即“经过两万小时锻炼,任何人都能从平凡变成卓越”。可以想象,两万小时的锻炼是怎样的漫长、枯燥、无趣,甚至绝望。但是,如果以责任、兴趣为动力,把这两万小时分解到活着的每一天,也只要每天半小时、一小时而已。凡人皆能做到,成功并非遥不可及。

              ⑤一个人的职业生涯和精力十分有限,利用这有限的精力,在有限的时间里专注地做好一件事,就很有可能从众人中脱颖而出。于今年7月2日去世的李国修正是这样做的。“我这辈子只想做好一件事,就是‘开门、上台、演戏’”,践行这句话,让他享有“台湾莫里哀”的美名,谁说这不是专注的魅力呢?

              (选自2015年8月28日《光明日报》)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