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心正”方能行正

              刘汉俊

                 ①贞观初年的某天,唐太宗得到十几把好弓,这位年轻时就善射、自以为能识天下良弓的皇帝,得意地请制作弓箭的师傅欣赏,没想到师傅说都不好。唐太宗追问其故,弓箭师傅说:“木心不正,则脉理皆邪”,木纹的心都不在正中,这样的弓虽然刚劲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却不直,所以“非良弓也'’。原理简单,道理深刻,讲出了做人做事做官要“正心”这个真谛。

                 ②做人讲良心。《尚书·立政》载,“文丑惟克厥宅心”,意思是周文王十分重视通过考核官员们的心地来选贤用能。古人讲究修心,目的是正心,校正自己的心态是不是符合天意、事理、人伦。心正则身正,身正则影直;心不正看什么都是抖的,干什么都是歪的。“居上不骄,为下不倍(背弃)”,在上当有仁爱之心,在下当有忠孝之心;恕人应当宽心,律己必先责心;说话出于真心,交友应以诚心;安居先安心,乐业先乐心;见贤应有慕心,遇恶得有戒心;逢弱当有善心,临危须加小心。党员干部要带头做善良人,说厚道话、办实诚事,不虚妄、不欺瞒、不懈怠,做到忠诚、干净、担当。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常常祛躁气、除湿气、去俗气做到心静自然凉,海阔天更空。耐得住寂寞、受得了清贫、抵得了诱惑,才能不染纤尘,保持心地的善良,洁净和高贵。

                 ③做事讲真心。古人讲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境界,由物及己、由近致远的逻辑关系告诉我们,“正心”是核心,是“格物”的目的,是“平天下”的前提。党员干部当求真理、讲真心、动真格,律己求严、谋事求真、创业求实。凡事讲认真,读书讲静心,析理求精心,敬业须恒心;凡事讲责任,防止拍脑袋决策、拍胸脯保证、拍大腿后悔、拍屁股走人:凡事有意志,有想干事、真干事、干成事的决心,有攻坚克难、敢于胜利的信心,有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有功成不必在我、一任接着一任干的毅力;凡事有定力,对马克思主义真学、真信、真懂、真用,对政治纪律、政治规矩、政冶原则、政治要求等要真遵守,真正做到有守有为有担当,创造出得到组织认可、群众认同的真业绩。

                 ④做官讲公心。心养德,德从心,古代做官讲求“格其非心”,以德立人。用什么心来养德呢?老子说“以百姓心为心”,这就是公心。党员干部做到官德高尚、党性纯洁,必先谨记为官之心在于公。奉公当去私心,防止贪火燎原、欲水滔天,不能公权私用、公权滥用,把权力变成寻租的工具。用权出以公心,有公正才有公平,公权民赋,当为民所用、为民造福,有公心才有良法善策德政。党员干部尤其是“关键少数”要有恭敬之心、恪守之心、敬畏之心,慎独、慎微、慎韧、慎权、慎好、慎言、慎行。远离乌烟瘴气,摒弃市侩世俗,不搞投机取巧,更不能蝇营狗苟利欲熏心、结党营私包藏祸心。官心不正,必然败坏党风政风,伤害党心民心。心术不正,必走邪路;才厚德薄,必有歪心;德不配位,必有灾祸,位子越高危害越大。

                 ⑤修好良心、真心、公心,“三严三实”是良方,是清醒剂、常备药。要有百步穿杨之功,须有良弓在握。“心正”方能走远、行稳、不偏。

              (1) 怎样才能做到“心正”?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回答。 (2) 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请简要分析第④段的论证思路。 (4) 请从议论文语言特点的角度,赏析文中画线的句子。

                 常常正心修身,勤练“铁布衫”“金钟罩”,才有“金刚不坏之身”。

            • 2.

              读《敬业与乐业》片段,完成问题。

                 第二要乐业。“做工好苦呀!”这种叹气的声音,无论何人都会常在口边流露出来。但我要问他:“做工苦,难道不做工就不苦吗?”今日大热天气,我在这里喊破喉咙来讲,诸君扯直耳朵来听,有些人看着我们好苦;翻过来,倘若我们去赌钱去吃酒,还不是一样在淘神费力?难道又不苦?须知苦乐全在主观的心,不在客观的事。人生从出胎的那一秒钟起到咽气的那一秒钟止,除了睡觉以外,总不能把四肢、五官都搁起不用。只要一用,不是淘神,便是费力,劳苦总是免不掉的。

              会打算盘的人,只有从劳苦中找出快乐来。我想天下第一等苦人,莫过于无业游民,终日闲游浪荡,不知把自己的身子和心子摆在哪里才好。他们的日子真难过。第二等苦人,便是厌恶自己本业的人,这件事分明不能不做,却满肚子里不愿意做。不愿意做逃得了吗?到底不能。结果还是皱着眉头,哭丧着脸去做。这不是专门自己替自己开玩笑吗?我老实告诉你一句话:“凡职业都是有趣味的,只要你肯继续做下去,趣味自然会发生。”为什么呢?第一,因为凡一件职业,总有许多层累、曲折,倘能身入其中,看它变化、进展的状态,最为亲切有味。第二,因为每一职业之成就,离不了奋斗;一步一步的奋斗前去,从刻苦中将快乐的分量加增。第三,职业性质,常常要和同业的人比较骈进,好像赛球一般,因竞胜而得快乐。第四,专心做一职业时,把许多游思、妄想杜绝了,省却无限闲烦恼。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人生能从自己职业中领略出趣味,生活才有价值。孔子自述生平,说道:“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这种生活,真算得人类理想的生活了。

            • 3.

              习惯成自然

              (叶圣陶)

              ①“习惯成自然”,这句老话很有意思。

              ②我们走路为什么总是左脚往前,右脚往前,两只胳膊跟着动荡,保持身体的均衡,不会跌倒在地上?我们说话.为什么总是依照心里的意思,先一句,后一句,一直连贯下来,把要说的都说明了?因为我们从小习惯了走路,习惯了说话,而且“成自然”了。什么叫做“成自然”?就是不必故意费什么心,仿佛本来就像那样子的意思。

              ③走路和说话是我们最需要的两种基本能力。推广开来,无论哪一种能力,要达到了习惯成自然的地步,才算是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不达到习惯成自然的地步,勉勉强强地做一做,那就算不得我们有了那种能力。如果连勉勉强强做一做都不干,当然更说不上我们有了那种能力了。

              ④听人家说对于样样事物要仔细观察,才能懂得明白,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观察的能力。听人家说劳动是人人应做的事,一切的生活资料,一切的文明文化,都从劳动产生出来,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劳动的能力。听人家说读书是充实自己的一个重要法门,书本里包含着古人今人的经验,读书就是向许多古人今人学习,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读书的能力。听人家说必须做个好公民,现在是民主时代,个个公民尽责守分,才能有个好秩序,成个好局面,自己幸福,大家幸福,心里相信这个话很有道理。这时,并不是我们就有了做好公民的能力。

              ⑤这样说下去是说不完的,就此打住,不再列举吧。

              ⑥要有观察的能力,必须真的用心去观察。要有劳动的能力,必须真的动手去劳动。要有读书的能力,必须真的去把书本打开。要有做好公民的能力,必须真的去做公民应做的一切事情。在相信人家的话很有道理的时候,只是个“知”罢了,“知”比“不知”似乎好些,但仅仅是“知”,实际上与“不知”并无两样。到了真的去观察去劳动去读书的时候,“知”才会渐渐化为我们的习惯,习惯成自然,才是我们的能力。

              ⑦通常说某人能力不强,就是某人没有养成多少习惯的意思。譬如说张三记忆力不强,就是张三没有把看见的听见的一些事物好好记住的习惯。譬如说李四发表力不强,就是李四没有把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说出来写出来的习惯。

              ⑧习惯养成的愈多,那个人的能力愈强。我们做人做事,需要种种能力,所以最要紧的是养成种种习惯。

              ⑨养成习惯,换个说法,就是教育。教育不限于学校,也不限于读书。学校教育只是教育的一部分,读书这门事也只是教育的一部分。我们在学校里受教育,目的在养成习惯。我们离开了学校,仍然要从种种方面受教育,并且要自己教育,目的还是在养成习惯,增强能力。习惯越自然越好,能力越增强越好,孔子一生“学而不倦”,就是看透了这个道理。

            • 4.

              清欢

                 ①一千年前,苏东坡被贬黄州,曾与友人共游南山。友人以山中野菜招待,对此东坡诗兴大发:“人间有味是清欢。”想那苏东坡,虽然后半生颠沛流离,屡遭贬谪,但他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一生追求清欢的人生真味,的确是把握住了人生的真谛。

                 ②清欢,是清淡的欢快、清雅的欢愉,是“野渡无人舟自横”的悠闲自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超然洒脱。清欢更是一种至高的人生态度和精神境界。

                 ③日本学者写了一本《清贫思想》,他建议人们采取清贫的生活方式,淡化对名利、地位、权力的追逐,追求一种内心丰盈美好的恬淡生活。美国人普兰特的《简单生活》认为, 简单生活是“表现真实自我的有明确意义的生活”,是“丰富、健康、和谐的生活”。清贫思想也好,简单生活也罢,提倡的都是清欢。

                 ④其实中国人对清欢的提倡由来已久。早在两千多年前,孔子就对弟子颜回赞不绝口: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面对困境,别人难以忍受,颜回却乐此不疲,欢而不改,这需要多高的境界、多深的修养呀。孔子对“在陋巷”却“不改其乐”的颜回连叹“贤哉”,这是老师对学生的高度评价,也是古代圣贤对清欢精神的高度肯定。

                 ⑤人生苦短,生活的表象多姿多彩,其内涵却纷繁复杂。只要尽心尽力担负起自己的责任,做好自己该做的事情,就全然不必为繁琐之事烦恼。将自己的脚步放慢一点,放轻一点,过一种简朴的生活,享受一下世间原有的简单和真纯,追求精神上的愉悦,这样的快乐是永久的快乐。

                 ⑥但是,在这纷纷扰扰的世界里,不是所有的人都能经得起名利的诱惑,鸡鸣狗盗者有之,蝇营狗苟者有之,蚕食鲸吞者有之。结果如何呢?这些追名逐利者或惶惶不可终日,或“反误了卿卿性命”,君不见有多少“苍蝇”落地,又有多少“老虎”进笼?他们的人生何乐之有?

                 ⑦提倡清欢,并不是倡导“穷欢”,不是要我们走进深山老林,拒食人间烟火;崇尚清欢,也不是推崇“清闲”,不是要我们碌碌无为,得过且过。追求清欢,要不为世俗所困,不为名利所惑;要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勇于承担自己的责任。像苏东坡那样,虽遭受打击排挤,也不忘情于山水,而是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⑧清欢,人生的真味,做人的真谛,让我们用一生追寻。

            • 5.

              不比为贵

              ①生活中要有不攀比的心态,学会接受自己,这很重要。有些人总感到这不如意、那不满意,有些并不是客观条件太差,而是由于攀比不当引起的。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要想享受人生的欢悦,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不比为贵”的心态。

              ②著名文史作家郑逸梅先生的长寿秘诀,便是“不比为贵”。郑老常对人说:“不与富交,我不贫;不与贵交,我不贱。自感不贫不贱。就能常处乐境,于身心有益。”郑老尽管一生坎坷,却能始终保持乐观、淡定的精神,他一生办报,著述颇丰,还被誉为“补白大王”,而且活到了九十九岁的高寿。

                 ③生活中,尤其不要动辄与那些俊男美女比相貌,与能人强人比财富、比成就。聪明的人应懂得欣赏自己,不为自己的平凡而烦恼。

                 ④科学家霍金的命运是悲惨的:口不能说,腿不能站,身不能动。霍金却说:“我的手指还能活动,我的大脑还能思维,我有终身追求的理想,有我爱和爱我的亲人和朋友......”这些让他感到满足、充实而快乐,使他成为当今最具传奇色彩的科学家。研究发现,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人,往往比那些好高骛远的人快乐。因此,要想生活快乐,就要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来调整奋斗目标,适当压制心底的欲望。一旦人的基本生存需要得到满足后,每一元财富的增加,对幸福本身而言,都不再具有任何特殊意义。另外,幸福的人总是不断为自己树立一些目标。通常,我们会重视短期目标而轻视长期目标,而长期目标的实现,更能给我们带来幸福感受。

                 ⑤22岁的美国华裔数学家王章程,毕业于美国加州大学。毕业后,他的同学多数去了大财团、大公司,只有王章程一头扎进了加州私人研究室,一干就是10年。10年中,他的生活收入非常低,30岁了还买不起房子。而他的同学已经是月收入几十万美元、上百万美元的老板。他们开着高档车子,住着大房子,带着漂亮的妻子,而王章程从来不羡慕别人,只对自己的事业感兴趣。虽然他的生活比别人差了几个等级,但是,他本人似乎全然不知。王章程默默地做着自己的研究。在35岁的时候,他攻克了两道世界级数学难题,从此成果迭现,美国几十家大学先后聘请他前去任教。正因为他有不比为贵的心态,从来不羡慕别人的生活,才能不受外界的干扰,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

                 ⑥生活中常常打扰我们、让我们感到不安的,往往是别人的生活和别人的模式。在心中总是比来比去,羡慕别人的生活,就会给自己造成混乱和迷茫,甚至使自己不得安宁。与别人比的代价,常常是失去自我。

            • 6.

              时间让人与众不同

              吴晓波

              ①1902年,27岁的诗人里尔克应聘去给62岁的画家、雕塑大师罗丹当助理。在初出茅庐的诗人的猜想中,名满天下的罗丹一定过着十分浪漫、疯狂、与众不同的生活。然而,他看到的真实景象与想象中的大相径庭,罗丹竟是一个整天孤独地埋头于画室的老人。里尔克问他:“如何能够寻找到一个要素,足以表达自己的一切?”罗丹沉默片刻,然后极其严肃地说:“应当工作,只要工作,还要有耐心。”

              ②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

                ③年轻的时候,我们总想一夜成名。张爱玲说过,“出名要趁早呀,来得太晚的话,快乐也不那么痛快”。这句话真的误导了很多少年。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一千米是否跑在第一名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④我身边有着很多与众不同的杰出人物——至少在世俗的意义上是这样,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质,那就是全身心地投入于自己的工作中。

                ⑤在我熟悉的中国经济学家中,张五常大概是天赋最高的一位,他在四十多岁的时候就差点儿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同时他又是一个十分勤勉的人,早年为了写《佃农理论》,他把十几箱原始档案一一分拣完,这份工作大概是很多博士所不屑于去做的。现在,他已经是一位年近八旬的老人了,可是每周还要写两篇1500字以上的专栏文章。

                 ⑥在我了解的当代西方学者中,英国的尼尔·弗格森是公认的“神童”,他的研究横跨历史学、经济学与政治学三个领域,不到30岁就被牛津大学聘为研究员,40岁时被《时代》周刊评为“影响世界的一百人”,可是他的勤奋又是非常人能比的,为了写作《罗斯柴尔德家族》一书,他和助理们翻阅了这个家族百年以来的上万封家信及成吨的原始资料。

                ⑦所以,在与众不同的背后,往往是一些外人不知道的辛苦。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情。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

                ⑧与众不同的东西,往往在制造的过程中是枯燥的、重复的和需要耐心的。

                ⑨在流传至今的明清瓷器中,有犀皮斑纹的是最昂贵的,几乎一器难求。在很长的时间里,人们甚至不知道它是由哪些天才制作出来的。后来,王世襄终于在他的书中把秘密泄露了出来,它的制作过程是这样的——工匠制作犀皮,先用调色漆灰堆出一颗颗或者一条条高起的底子,那是“底”;在底上再刷不同颜色的漆,刷到一定的厚度,那是“中”和“面”了;干透了再磨平抛光,光滑的表面于是浮现细密和多层次的色漆斑纹。

              当我读到这个秘密的时候,突然莞尔

                ⑪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的诞生,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付出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

            • 7.

              好奇是成才的催化剂

              ①远古的某一天,一个猿人由树顶俯瞰大地,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尝试着离开了一直居住的大树,来到了地面。这一小小的好奇,完成了人类进化史上的一大壮举。

              ②又是遥远的某一天,一位法国画家在多次描绘了一种果子之后,出于强烈的好奇,冒着中毒的危险品尝了一下,发现它无比甜美可口。这一小小的好奇,使人们的餐桌上多了一道佳肴——西红柿。

              ③明代的中国,一个叫万户的人远眺苍穹,出于强烈的好奇心,他坐在椅子上,在椅子周围绑上自制的“火箭炮”想倚其“飞天”。虽然他以失败告终,但这一小小的好奇,成就了人类航天探索第一人。

              ④无数的事例彰显着一个道理:好奇心对于人的成长、成才有着巨大的作用。好奇,或许是最为神秘而有趣的人类心态之一。它来自人们对未知世界的探索欲与求知欲,好奇心常与创造力挂钩。出于对一个崭新领域的好奇,于是开始逐步地深入其中,探索、发现、创造,最终完成壮丽的事业,这是许多科学家成才的轨迹。

              ⑤爱因斯坦曾经说过:“一个人最完美和最强烈的情感来自面对不解之谜。”好奇心助人成才,不仅仅因为它能激发人的创造力,更重要的是能催生人对探寻研究、获取知识的热情与信心。正是出于对物质构成的好奇,才有了道尔顿的原子学说;正是出于对生物进化的好奇,才有了达尔文的《物种起源》;正是出于对大地资源的好奇,才有了李四光的油田发现。

              ⑥好奇不仅仅对人,甚至对动物的生活成长也有巨大作用。有研究表明,狼是一种好奇心很强的动物,它们对生活环境充满了好奇,因而不断探索,在探索中积累生存经验,最终成为了草原、原野上的强者。

              ⑦当然,好奇心是一把双刃剑。如果我们不懂得控制自己,任好奇心泛滥,那就是在任欲望泛滥。灯红酒绿的世界,有太多太多事物让我们好奇。而那炫目的糖衣,掩藏着无数未知的危险。所以,我们一方面要珍惜好奇,珍惜每一瞬诞生的探索欲与创造欲;另一方面又要慎待好奇,有选择地分辨哪些是值得探索的,哪些是不能涉足的。只有这样,我们才不致卷入好奇的黑色漩涡,而是使其成为我们成长成才的催化剂。

            • 8.

              学 会 感 激

              ①冰河感激春风,才有一泻千里的气势;绿荷感激夏雨,才有卓然独立的高洁;禾苗感激沃土,才有饱满充实的成熟。一个人学会感激,才会有一颗真善美的心灵。

              ②学会感激,就是学会体会人间的真情。

              ③感激父母。父亲像巍峨高山,双肩挑起家庭沉甸甸的期盼;母亲如潺潺溪流,心灵的甘泉时时滋润子女美好的憧憬。感激老师。三尺讲台,老师用睿智的目光引导我们在知识的海洋遨游;一方斗室,老师用渊博的知识帮助我们劈波斩浪。

              ④学会感激,就是了解人生的丰富体验。

              ⑤感激成功,她让我们骄傲地自立,还让我们深切感受到生活的全新意境。感激失败,对于失败我们无法逃避,只有失败,才可能锻造出不屈的精神气象,因为失败不仅是教训,它还可以催逼我们更加成熟,更加无坚不摧。

              ⑥学会感激,就是去感悟人性的善良。公交车上,李素丽的善言让旅客感激;登封的山村,任长霞的善行让百姓感激。曾几何时,我们有过自私,有过冷漠,但生活中处处有善良。善良产生真情,真情产生宽容,宽容带来和谐。人性的善良需要我们时时去感悟。

              ⑦学会感激,就是学会品尝生活的美好。驾轻舟荡漾在碧绿的湖泊之上,我们品尝到自然的清新;秉红烛于生日宴会上,我们品尝到家庭的温馨;回眸成长的道路,我们品尝到岁月的永恒、生活的美好。掬起生活中的每一滴感激吧!它让你看到秋菊上的凝霜,更让你看到夏荷上的玉珠。

              ⑧内心贮满真善美的心灵是高尚的心灵。青年人时时有一种感激的心态,就会乐观开朗,对生活充满希望,对未来充满信心。

            • 9.

              “自欺”也并非现在的新东西,现在只不过日见其明显,笼罩了一切罢了。然而,在这笼罩之下,我们有并不失掉自信力的中国人在。

                  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虽是等于为帝王将相作家谱的所谓“正史”,也往往掩不住他们的光耀,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这一类的人们,就是现在也何尝少呢?他们有确信,不自欺;他们在前仆后继的战斗,不过一面总在被摧残,被抹杀,消灭于黑暗中,不能为大家所知道罢了。说中国人失掉自信力,用以指一部分人则可,倘若加于全体,那简直是诬蔑。

              要论中国人,必须不被搽在表面的自欺欺人的脂粉所诓骗,却看看他的筋骨和脊梁。自信力的有无,状元宰相的文章是不足为据的,要自己去地底下。

            • 10.

              写不出“癞蛤蟆”的时代

              ◇ 魏英杰

              ⑴日前,在央视科教频道推出的“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上,“癞蛤蟆”一词只有30%的人写对。有人感慨:我们的文字书写能力跌得比股票还快。

              ⑵这让我想起不久前的一件事。当时我心血来潮,想收集朋友的手迹,便把这种想法告诉一位回归到书写时代的朋友。现在他除了必要的工作,其他时候都用毛笔写文章。听完我的想法,他就说:难道你想学黄裳先生,晚了。想想也是,有人在微博上拍卖书法,一幅字都卖到几万元。收藏文化人手迹,也早有人在做。说实话,如今连普通人的书信手迹都不太好找,许多人都藏着掖着等升值呢。

              ⑶手迹收藏热,对应的是一个手写时代的渐行渐远。从毛笔书写到钢笔书写,再到电子书写,这一路走来既反映了时代变迁,也折射了文化嬗变。我上小学的时候(上世纪80年代初),还有专门的毛笔书法课,但练出一手好字的已然不多。当时除了书法帖,社会上热卖的是硬笔字帖。到今天,许多人平时除签字外,恐怕一般都不太用笔了。不信问身边人借支笔,十有八九没有。平时不经常写字,提笔忘字自然成为普遍现象。

              ⑷手写的陌生化,让这个时代失落了什么?可能不止是书写技能,还有一种文化传承。汉字的拼与写,原本是汉字文化传统的一体化象征。如今拼、写分家,形同双翼折了一只翅膀。只会拼、不会写,汉字的功能被弱化不说,如何传承汉字之美也就打了折扣。还可以说,只能识别汉字、读出汉字,这只是满足了日常沟通交流的需要,而难以进入中国文化的深层结构。( 甲 )这只是书写工具的改变,( 乙 )会让人们对理解汉字、传承传统产生无形冲击。试过的人就知道,用笔写文章和用键盘打字,是完全不同的两种书写体验。

              ⑸当然,书写工具的革新是个无法阻挡的大趋势。毛笔虽是中华传统书写文化的典型代表,但咱们的老祖宗也不是一开始就使用毛笔,殷墟文字就是刻上去的。毛笔本身也有一个演变过程,后来才形成中华独有的笔墨纸砚书写文化。老祖宗的东西再好,也抵挡不住钢笔、圆珠笔作为书写工具的简便快捷。也要看到,从手写到电子输入,会是一个长期的变迁过程。就像毛笔字一样,时至今日也只是退居文化一隅,并非就此灭绝。

              ⑹面对这个人们已经开始提笔忘字的时代,不必陷入小文人的那种感伤情境。但应关注的是,如何才能在适应时代变化的前提下,尽可能地保存与传承文化传统。手写文字的工具性虽已大为减弱,其对文化传承的重要价值却应引起重视。之所以会出现“中国汉字听写大会”这样的活动,本身也已说明问题。当手写汉字正在成为和毛笔书法一样的传统技能,就是到了该考虑如何延续其文化遗产的时候。

              ⑺至于该怎么做,我那位恢复传统书写方式的朋友,看来这回是抓住了问题的根本。从哪里丢失的文化,就从哪里找回来。这是最直接可行的文化传承。

              《人民文摘》(2013年第9期)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