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拥有大器量,才有大境界

              韩青


                 ①古人云:“时穷节乃见。”越是境况不佳时,越能看出一个人的度量、涵养。人生就是一个大考场,各种各样的考试随时都会降临在你的身上。要想做天地间大丈夫,就必须拥有大器量。

                 ②要想拥有大器量,就不要对号入座。一次,马其顿国王阿普拉于斯在街上走时,曾被人泼了一身水,看到的人都说,国王该惩罚那泼水人,而他却说:“是的。不过,他并没有把水泼在我身上,而是泼在他认为的那个人身上了。”北宋名相富弼,一次外出,一名随从告诉富弼,有人在身后骂他。富弼淡然说道:“他骂的不是我,是跟我重名的一个人吧!”那个骂他的人听到后,感到羞愧之极,当面向他道歉而去。如果对号入座,那么结果肯定会是另一番情形:唇枪舌剑、大动干戈、针尖对麦芒,最后两败俱伤。所以,生活中,有一些火,不要往自己身上引,否则就会引火烧身,后果不堪设想。

                 ③要想不对号入座,就要懂得宽容。说实话,有一些“号”就是为你量身定做的,但你完全可以不在乎。《庄子》记载:一个人去拜访老子,这人见老子家里凌乱不堪,心中就感到非常吃惊,于是高声骂了一顿老子,然后扬长而去。翌日,他又回来找老子道歉,而老子却说:“如果昨天你骂我是马,我也会承认的,因为别人既然这么认为,一定有他的根据,假如顶撞回去,他一定会骂得更厉害。这就是我从来不去反驳别人的缘故。”因此,一些人之所以生活安宁、闲适,其原因不在于他们的是非、争斗少,而是他们懂得用宽容之心去化解。

                 ④要想宽容,就必须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空间小的心像小水洼,即使一阵微风也能使之心神不宁;空间大的心像海,能装得下十二级飓风、万丈狂澜。哲人说:你想的对象大,心就大;你想的对象小,心就小。也就是说,想着绝望、仇恨的和想着向往、宽容的,其空间是不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你的思想、襟怀。

                 ⑤要想给心灵足够大的空间,就必须懂得拒绝。一次,有人对释迦牟尼侮辱了一番,他没有立即回击,而是微笑着问道:“别人送你的东西,如果你拒收,那么这个东西应属于谁?”那人回答道:“当然属于送东西的人。”释迦牟尼接着说道:“这就对了。”生活中,要懂得去拒绝假、恶、丑,为真、善、美留足空间。可是,有些“丑”拒绝不得。周作人做官时,以前的一个学生穷得没办法,来找他帮忙谋个职位。一次,这个学生来时恰逢周作人屋里有客,门房便挡了他的驾,他就疑惑老师在回避推托,于是就站在门口大骂,声音高得足以让屋里人听得一清二楚。没想到,过了三五天,那位学生就得了一个职位上任去了。有人问周作人:“他这样待你,你反而用他,是何道理?”周作人说:“到别人门口骂人,这是多么难的事,可见他的境况确实不好,太值得同情了。”因此,有时候,我们还要化丑为美。

                 ⑥可见,人生有大器量,才有大气象、大境界。大器量就是一座座的桥,使生活中那么多的沟壑都变成了坦途,使自己和别人都走得顺畅。

                                                               (选自《今日文摘》)

            • 2.

              万事皆“蓝瘦”  青春岂能“香菇”

              ①作为“新晋网红”,“蓝瘦香菇”近日大受追捧。网络新兴词语层出不穷,管中窥豹不难发现,这些流行语恰是社会现实和心态的一面镜子。

              ②南宁小哥失恋后用不标准的普通话反复强调的“蓝瘦香菇”,是爱情遭遇不顺后的情感宣泄,而网络青年们更是由此引申出花样的版本:“压上积蓄买房,蓝瘦香菇”“上了那么多天班今天居然还是礼拜二,蓝瘦香菇”“论文还没开始写,学校又急着让我交,估计又要熬夜了,蓝瘦,香菇!”“周围都是男孩子,没有时间找对象,妈妈也催,蓝瘦,香菇!”这看似调侃的背后,也都或多或少透露着青年难以突破的社会现实。

              ③残酷且倍感压力的各类现实真实地存在着。以高校毕业生为主的青年就业群体的数量还在持续增加,在就业压力本就很大的情况下,一个工作岗位里饱含着许多人的竞争、欢喜和失落;而高房价给青年带来的伤害或许更加直接,持续攀升的价钱,不仅让一部分青年消磨了斗志,更让很多年轻有为的青年逃离了大城市,这背后也不免有放弃梦想的无限失落;基于现实压力和情感疏离,大龄单身青年群体正越来越庞大,建立美好家庭的愿望在很多青年看来变得遥不可及,心情急躁、精神不振也成为不少青年的常态。这些亲身体验的社会现实,不免让年轻人难受。

              ④但正处于奋斗时期的青年,应当明白,这世上没有什么是容易的。工作需要投入精力,住房需要打拼奋斗,爱情婚姻也需要用心经营。哪怕如鲍勃·迪伦今日这般万众瞩目,也忽略不了背后他几十年的坚守和辛勤耕耘;而演绎一段传世的美好爱情,必少不了背后两人相濡以沫般的相知相扶、宽容大度。凡灿烂的果实,显然取得的不会那么轻松自在。

              ⑤令人难过的事情何其多,深陷“蓝瘦”情绪的控制之下,自我就会显得被动。与其遇到挫折时反复叨念什么“蓝瘦香菇”的负面情绪,倒不如多花点时间从精神上到技能上全方位提升自己,去寻求更好的未来。一个温暖的房子,虽然让很多人在房价之下望而却步,但多努力一下即便不能在这座城市如愿以偿,却也一定会争取到更多的机会和选择。生活不就是解决一个个困难,然后不停地取得进步和突破吗?

              ⑥“万事皆难,诸事皆行”,在今天,我们也可以借用当下最流行的说法,“万事皆‘蓝瘦’青春岂能‘香菇’”,不畏惧困难,不抛弃放弃,不停滞不前,身体力行,才是青年人该有的姿态。

            • 3.

              致蒋经国先生信(节选)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国民党,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民国。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淡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乃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淡,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国民党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 4.

              小议阅读

                 ①阅读,是学习的基本方式和基本方法。一个学习大国,必然是一个崇尚阅读的国家,必然是一个阅读蔚然成风的国家,必然是一个在家庭中、公园是、地铁上处处可见阅读的国家。为此,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②在阅读中获取知识经验。通过阅读学习前人,是人类传承知识最基本、最有效的途径。人类的知识大厦因此而层层累进,蔚为大观;人类的精神世界因此而气象万千。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繁荣发展的过程,既是一个锐意进取、创造创新的过程,也是一个兼收并蓄、学习借鉴的过程。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学习千百年来人类思想知识的精华,把前人辛苦获得的宝贵经验变成自己腾飞的起点,踏着先贤的脚印进步,站在巨人的肩上前行,去发现新的世界、实现新的梦想,使自己不断成长、努力成长、走向成功。

                 ③在阅读中历练人格修养。圣贤由学而成,道德由学而进。英国哲学家培根有句名言:“读书在于造就完全的人格”。爱国名将于谦诗中写道:“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优秀的书籍,能够帮助我们开拓视野、豁达心胸、洞晓事理、激浊扬清。展读历史长卷可以看到,腹有诗书者未必德高身正,但德高身正者必是腹有诗书。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明辨是非荣辱,分清善恶美丑,开阔磊落胸怀。

                 ④在阅读中增强本领技能。对很多人来说,阅读就是生活,如果一辈子不会阅读,也就一辈子不会生活。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把知识转化为生活本领技能的过程。湖北襄阳农村妇女周春兰,从拾荒者手里得到一本《骆驼祥子》,由此萌生了对阅读的兴趣,并一步步走上文学创作之路,出版了长篇小说《折不断的炊烟》,成为湖北省文学院签约作家。古人云:“非学无以广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在管理好自身、照顾好家庭的同时,尽可能服务于社会、贡献于国家。因此,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不断增强生活本领技能。

                 ⑤在阅读中提高学习能力。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言,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没有学会怎样学习的人。孔子写自己的一生仅用了38个字,即“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他这里所写的,实际上是他学习能力不断升华的过程。苏轼说:“孔子圣人,其学必始于观书。”但是,孔子绝不止于“观书”,而是学而思、思而学,把书读活了。在当今时代,我们每个人都要善于通过阅读掌握学习方法,提高学习能力,做到读有所获、学有所得。

                 ⑥随着数字化阅读时代的到来,许多人由读书转向读屏,阅读内容也日渐多元,但随之出现的是一些人的阅读由深变浅、由精变粗。这些变化是现实,也可能是趋势,但始终改变不了一个基本事实,那就是阅读传统纸质书仍然是阅读之本。书载的内容严肃认真,书本的形式赏心悦目,书墨的清香沁人肺腑,它使人宁静、令人温馨、让人踏实,更有益于静读、深读、精读。因此可以说,传统纸质书将长期存在下去,将继续为人们所使用,为人们所青睐。

                 ⑦建设学习大国,我们必须在全社会深入开展全民阅读活动,为此促进全民在阅读中实现人自身的全面发展。让阅读的力量不断积蓄和持续迸发,以众人“积跬步”,成国家“致千里”,推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梦想成真!

              选自《人民日报》有删改

            • 5.

              人贵敢说“吾不如”


              ①“骏马能历险,犁田不如牛。坚车能载重,渡河不如舟。舍长以就短,智者难为谋。生才贵适用,慎勿多苛求。”这首古诗言简意赅,形象地告诉人们一个“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的道理。众生芸芸,无所不知、无所不能的全才是没有的,再伟大的天才总也有不如人的方面。生而为人,只有具备了这种自知之明的心态,清醒地看到自己的强项和弱项、优势和劣势、长处和短处,才有可能找准适当的人生坐标,从而赢得成功的契机。

              ②历史上的圣哲先贤,他们之所以能建功立业,名垂千古,原因就在于他们都具备博采众长的精神,敢于宣称“吾不如”。

              ③孔子问学生子贡,你和颜回比,谁的能耐大?子贡回答说,颜回闻一知十,我顶多只是闻一知三。子贡慨叹“弗如也”,寥寥三字,掷地作金石声。

              ④《史记•高祖本纪》记载,刘邦在总结楚汉之争的得失时说:“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张良);镇国家,扶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此三人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刘邦如此知人善任,得天下当然是势所必然了。

              ⑤读《广师》,我们可以领教明末清初思想家顾炎武的类似高论:“艰苦力学,无师而成,吾不如李学中;险阻俱尝,与时屈伸,吾不如路安卿;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石山。”顾老夫子谦逊若此,被誉为“一代通儒”,令人诚服。

              ⑥瞿秋白在29岁时被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负责人,在一次会议上他恳切地表白:“搞农运,我不如澎湃、毛泽东;搞工运,我不如苏兆征、邓中夏;搞军事,我不如叶挺、贺龙。”虚心谨慎,溢于言表,瞿秋白之所以为瞿秋白,基于此。

              ⑦确实,山外有山,天外有天,面对比自己强的人,由衷地说一句“吾不如也”,不但不会贬损自己,而且是一种值得称道的美德。世界上,任何人在体能、技能、智能上的发展不可能至周至全。同理,一个人在品格修养上也不可能尽善尽美,总有“吾不如也”的时候。只有敢于承认“吾不如也”的现实,才能看清自己的特质,摆正自己的位置,做到举优抑劣,扬长避短。怕只怕明知“吾不如也”,却偏要与人争个胜负,分个雌雄,那就是自己难为自己,令人不敢恭维了。

              ⑧生活的辩证法告诉我们,只有敢说“吾不如也”的人,方可望成为生活中的强者,事业上的翘楚,因为他们的胸怀比长天更广阔,精神比高山更巍峨。

            • 6.

              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

              有一句著名的格言:“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这句格言本身,也是真理。人们总是很尊敬发现真理的人,以为只有天才才能发现真理。其实,要发现真理,说难也不难,说容易并不容易。真理常常就在你的身边,能不能发现它,就看你有没有一双敏锐的眼睛,有没有一个善于思考的脑子,有没有敢于坚持探求真理的勇气。

              纵观千百年来的科学技术发展史,那些定理、定律、学说的发现者创立者,差不多都很善于从细小的、司空见惯的自然现象中看出问题,追根求源,终于把“?”拉直变成“!”找到了真理。

              就拿洗澡来说,这是一件非常普通的事情。然而,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机械工程系的系主任谢皮罗教授,却敏锐地注意到:每次放掉洗澡水时,水的漩涡总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的。这是为什么呢?谢皮罗紧紧抓住这个问号不放,进行了反复的实验和研究。1962年他发表了论文,认为这种漩涡与地球的自转有关,如果地球停止旋转就不会产生这种漩涡,由于地球不停地自西向东旋转,而美国处于北半球,便使洗澡水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北半路的台风也是朝逆时针方向旋转,其道理与洗澡水的漩涡是一样的。他还断言,如果在南半球,洗澡水的漩涡将向顺时针方向旋转,在赤道,则不会形成漩涡。他的这种见解,引起各国科学家的极大兴趣,他们纷纷在各地进行实验,结果证明谢皮罗的结论完全正确。

              无独有偶。在60多年前,一位名叫密卡尔逊的生物学家,发现美国东海岸和欧洲西海岸同纬度的地区都有一种蚯蚓,而美国西海岸却没有这种蚯蚓。这是为什么?这个疑问,引起了当时正在研究大陆和海岸起源问题的德国地质学家魏格纳的注意。魏格纳认为,那小小的蚯蚓,活动能力有限,无法跨越大洋,它的这种分布情况,正好说明欧洲大陆和美洲大陆本来是连在一起的,后来裂开分成了两个洲。他把蚯蚓的地理分布作为例证之一写进了他的名著《大陆和海洋的起源》一书。

              最有趣的是一位奥地利医生,他看到儿子睡觉时,忽然眼珠子转动起来。他感到奇怪,连忙叫醒儿子,儿子说他刚才做了个梦。这位医生想,眼珠子转会不会与做梦有关?于是他以儿子、妻子、邻居为实验对象,进行了反复的观察实验,最后写出论文,指出当人的眼珠子转动时,表示睡者正在做梦。如今,人们研究梦的生理学,便用眼珠子转动的次数、转动的时间,测量人做梦的次数、梦的长短。

              洗澡水的漩涡、蚯蚓的分布、睡觉时眼珠子的转动,这些都是很平常的事情。然而,善于“打破砂锅问到底”的人,却从中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科学史上,这样的事例岂止三个?它说明科学并不神秘,真理并不遥远,只要你见微知著,那么,当你解答了一百个问号之后,必能发现真理。

            • 7.

              最苦与最乐

                      人生什么事最苦呢?贫吗?不是。失意吗?不是。老吗?死吗?都不是。我说人生最苦的事,莫苦于身上背着一种未了的责任。人若能知足,虽贫不苦;若能安分(不多作分外希望),虽然失意不苦;老、死乃人生难免的事,达观的人看得很平常,也不算什么苦。独是凡人生在世间一天,便有一天应该的事。该做的事没有做完,便像是有几千斤重担子压在肩头,再苦是没有的了。为什么呢?因为受那良心责备不过,要逃躲也没处逃躲呀!

                      答应人办一件事没有办,欠了人的钱没有还,受了人的恩惠没有报答,得罪了人没有赔礼,这就连这个人的面也几乎不敢见他;纵然不见他的面,睡里梦里,都像有他的影子来缠着我。为什么呢?因为觉得对不住他呀!因为自己对他的责任,还没有解除呀!不独是对于一个人如此,就是对于家庭、对于社会、对于国家,乃至对于自己,都是如此。凡属我受过他好处的人,我对于他便有了责任。凡属我应该做的事,而且力量能够做得到的,我对于这件事便有了责任。凡属我自己打主意要做一件事,便是现在的自己和将来的自己立了一种契约,便是自己对于自己加一层责任。有了这责任,那良心便时时刻刻监督在后头,一日应尽的责任没有尽,到夜里头便是过的苦痛日子;一生应尽的责任没有尽,便死也带著苦痛往坟墓里去。这种苦痛却比不得普通的贫困老死,可以达观排解得来。所以我说人生没有苦痛便罢,若有苦痛,当然没有比这个加重的了。

                       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是:“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直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 8.

              读史岂可不慎

              丁辉

              ①传说仓颉造字后,“天雨粟,鬼夜哭”。关于这个传说最初的、也是最能服人的解释,是说有了文字则“诈伪萌生,诈伪萌生则去本趋末”。看来,老祖宗对文字的负面作用早有警觉。

                  ②文字一直有着截然相反的两种功能,一曰“敞亮”;一曰“遮蔽”。它固然传承文明,沟通未来;却也容易使谬误流传,致万古长夜。

              ③中国最早的文字工作者是史官。篆书的“史”字下部是一个人的右手,上部是一个“中”字。然能否把手中的笔拿“中”、拿正,却全凭写史的人的良知。孔子是“至圣先师”,然其所修史书《春秋》,却未必算得“良史”。孔子在《春秋》里说:“鲁之君臣,未尝相弑!”然而事实如何呢?据台湾学者李敖考证:在《春秋》所记的两百四十年的历史中,鲁国的国君,四个在国内被杀,一个被赶跑,一个在国外被杀。如此,孔老夫子不是在睁着眼睛说瞎话吗? 
              ④英国的培根说过:“读史使人明智。”然而那也要看什么样的“历史”。元人所修《宋史》,错杂处、失检处、附会处比比皆是。 “德量汪然若千顷之波,气节岳然若万仞之壁”的王安石在《宋史》中被涂污成奸险、淫邪、凶残的乱臣贼子。若非梁启超先生撰《王安石传》,细加考辨,指陈纠偏,那么沉沉冤狱,可能永世不能洗白。 
              ⑤历史是人写的,人性的弱点常造成历史书写的挂漏、附会与偏颇。高中《世界历史》中关于“法国大革命”那段历史,书中有这样的句子:“巴黎的警钟又敲响了,祖国又在危险之中,巴黎人民再次起义了。”“群众处死了许多监禁在巴黎的反革命分子。这个自发的革命恐怖手段打击了反革命的气焰,对于巩固革命的后方起了巨大的作用。”这样的历史书写忽略了大量的历史细节。实际上,当年巴黎人民从这座象征着封建统治的堡垒的监狱中解救出的囚犯只有7个人;而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在革命后,巴黎监狱开始人满为患,最后只得把很多教堂和学校改作临时监狱。随着革命的不断升级,越来越多的人被宣布为“反革命”。这些“反革命”中,竟包含了革命英雄拉法耶特和丹东,很多人只是因为不肯宣誓效忠新政权,就被作为反革命送上断头台。所幸我们还有雨果的《九三年》,还有林达的《带一本书去巴黎》,文学以思想和人性的力量,撬动“历史”书写的板结层,使那些被掩埋的历史细节重新浮出历史地表。然而即使这样,也注定无法复原那段岁月全部的混乱与血腥。 
              ⑥忘记了是在什么地方看到过这样一句话:研究历史的人,即使一言不发,也有一种悲哀的气质。我有时也悲哀地想,真正的历史也许永远沉入了黑暗之中,我们通过历史书捕捉到的只是它的一些碎片,而这些碎片也还面临着被随意拼接的危险。

              ⑦读史岂可不慎乎?

              《杂文月刊 》2016年2期(有改动) 

            • 9.

              要有“主动上前一步”的担当精神

                 ①有一个涉及民生的项目,与四五个职能部门有关,职责也白纸黑字写得清清楚楚。可是,就在实施的节骨眼上出了点问题,结果是东家望着西家,西家看着南家,南家等着北家。末了,项目动不了、做不下去,撂下了。事后,有明眼人说,问题出现时,只要有一家带头,主动上前一步,就不会有问题了。

                 ②事情常常就是这样,有些事本不是问题,起初解决更不难,有的就隔了层“窗户纸”,谁勇敢上前一步捅一下,问题就能迎刃而解了,却总是不能解决。还有,要想创新某项工作,请示这家,这家说,“我这里没有问题”;问那家,那家讲,“我这里行”,可就是“办”不了。凡种种,都缺少了这种“主动上前一步”的担当精神。

                 ③主动上前一步,贵在“主动”。凡事有了主动,便能燃起激情,对于有主动担当的人来说,生命是奔跑的,燃烧的,永远腾跃的,永远年轻的。他们从不将今天的事拖到明天,更不会把上午的问题带到下午,而是雷厉风行,说干就干。从一定意义上说,这种主动,没有高深的理论包装,没有豪言壮语的渲染,但人人可见可感,而且只有无私忘我,信仰坚定的人才能做到。主动担当又是一种付出,在付出中解决问题,帮助他人,温暖社会,同时也在付出中提升自己。

                 ④主动上前一步,贵在“上前一步”。对于有担当精神的人来讲,凡事不会左顾右盼,畏畏缩缩;遇到问题时,不会找借口、寻托词;处理问题时,不会互相扯皮、被动应付。而是毫不犹豫,迈上前去主动作为。这“上前”一步,犹如立于天地间的支柱,“天欲堕,赖以拄其间”。在他们眼里,“肩扛千斤谓之责,背负万石谓之任”,在“上前一步”中,他们享受快乐,体验人生的价值,品味人生的意义。

                 ⑤担当是不是以“主动”和“上前一步”为起点和基础,不仅能看出一个人境界的高下,而且决定着一个人最终是否有所作为。“主动上前一步”是在无人监督、无人知道的情况下,自我教育、自我监督、自我克制、自我完成。从“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张思德,到“党的好干部”焦裕禄,从“草鞋书记”杨善洲,到一心为民的沈浩,尽管时代不断变化,但他们的主动担当始终都是优秀共产党员的本色。

                 ⑥做人就要能主动担当,有多大担当才能干多大事业,尽多大责任才会有多大成就。眼下,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问题错综复杂,矛盾更加凸显,“主动上前一步”的担当精神更加难能可贵。古人云,“世上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人若能“主动上前一步”,问题就会少一些,办事就会快一些,困难就能易一些,办法就会多一些。

            • 10.

                                                                                                           阅历与读书

                       ①在读书的过程中,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同一本书,在不同的人生阶段阅读,往往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正如清代文学家张潮在《幽梦影》一书中写道:“少年读书,如隙中窥月;中年读书,如庭中望月;老年读书,如台上玩月。皆以阅历之深浅为所得之深浅耳。”可见阅历对读书至关重要。

                     ②阅历之所以会对读书所得产生深浅有别的影响,原因在于阅读并非是对作品的简单再现,而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再创造过程,人生的经历与生活的经验都会参与进来。少年时阅历不够丰富,洞察力、理解力有所欠缺,所以在读书时往往容易只看其中一点或几点,对书中蕴含的丰富意义难以全面把握。随着年龄的增长,眼界学识、经验阅历以及分析问题、理解问题的能力都有大幅度提升,往往能够从更高的层次、更宽的视角观察问题,能够看得更加全面透彻。著名学者林语堂在谈读书体验时说:“我此时重读的论文,比幼时所读全然不同,幼时虽觉其文章有趣,没有真正魂灵的接触,未深知其文之佳境所在。”可见,生活阅历越丰富,越有助于人们对作品的全面理解和深刻把握。

                       ③那么.该如何丰富阅历呢?一般来说,一个人的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生活经历密切相关。然而经历不等于阅历。经历只是一种经过,形成的是对事物表象的感性的认知;而阅历则是在表象的基础上对经历进行思考、领悟、概括、提炼,是感性与理性的有机统一。只有勤于反思,才能从经历中领悟到人生的真谛,才能让经历升华成为阅历。但对于人生经历并不丰富的年轻人来说,要丰富自己的阅历,最有效便捷的方法是读书。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籍是人成 长的良师益友。读书,与智者对话,向圣人讨教,从他人的经历中取得经验教训,从前人的论述中获得启迪,赢得智慧,增长阅历。行万里路,读万卷书,人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但可以在不断经历与不断读书中拓宽生命的宽度。

                      ④阅历助益读书,读书增长阅历,但这并不意味着二者可以互相代替。不少人在年轻的时候,迫于升学就业的压力,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到中年后,自认为有几十年的阅历,早已洞察世事,不需要再到书中寻求人生真谛,阅读的动力大大减退。这都是不对的。读书和阅历都是获取知识的重要源泉,在“有字之书”中透彻理解书中寓意,在“无字之书”中深入领悟生活哲理,二者不可偏废。无论为官经商,还是读书治学,只重读书不重阅历,极易造成主观臆断,会因脱离实际而寸步难行;只重阅历不重读书,则会 导致经验主义,会因缺乏理论指引而流于平庸世俗。只有二者紧密结合,既博览群书,叉勇于实践,以读书拓展阅历,以阅历深化读书,才能做到阅历和读书相长,在二者的相辅相成中更好地学习和工作。 (作者:赵迎辉。有删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