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善借者赢天下

              王飙

              ①人生有涯,事业无疆。怎样才能利用有涯的人生岁月,在无疆的事业中纵横驰骋成为英雄呢?聪明的犹太人有一句名言:借别人的鞋子比打赤脚跑得快!他们在世界多个领域一直都是领跑者,占尽了先机和风流。因为他们懂得: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仅靠自己的单打独斗,也许自食其力不成问题,但若想获得突破性的发展,恐怕就力不从心了。所以,唯有善借者,才能从平凡走向卓越,从贫穷走向富贵,从卑微走向伟大。

                ②丹尼尔·洛维洛是美国有名的亿万富翁。其实,他孤身奋斗拼搏到了近40岁的时候还是个穷人,成为船主的梦想还是镜花水月,前途一片暗淡。然而,有一天他突然来了灵感:何不借银行的钱筑自己的梦呢?当时正有一艘旧货船出售,他成功地说服了一家银行,以这艘旧货船作抵押贷款,买下后将之改为油轮包租出去。随后,他又到银行借到另一笔贷款,买了第二艘货船,将之改成油轮出租。几年之后,他靠“借”拥有了自己的船队;也是靠整个 “借”字,他获得了滚雪球式的发展,最终登上了世界船王的宝座。丹尼尔以“借”来成就自己梦想的智慧,连奥纳西斯和尼亚斯这两位大名鼎鼎的希腊船王也自叹不如。

                 ③其实,借的艺术和智慧,在我们这个古老的国度里,可谓花开烂漫,果实累累。先秦时期的荀子就写道:“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的意思便是“借”。纵观世界,我们可以看到,凡是能取得天下者,莫不是善借之人,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人物应该是刘邦。一个白手起家的亭长,最终登上了皇位,之后他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夫运筹策帷帐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镇国家,抚百姓,给馈饷,不绝粮道,吾不如萧何;连百万之军,战必胜,攻必取,吾不如韩信。”刘邦正是借助这三人超凡卓绝的智慧,最终取得了天下,“此三者,皆人杰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试想:仅靠刘邦一人之力,他是项羽的对手吗?而此三子虽为人中豪杰,但若不借助刘邦宏伟远大的理想抱负、宽广如海的气度胸怀和高妙超逸的用人智慧,那么,在中国的历史上也很难成就自己的宏业伟绩。

                  ④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借薛宝钗之口说:“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人生在世,谁不渴望像丹尼尔那样成就自己的梦想?谁不渴望像刘邦那样铸就辉煌的人生?成功的港湾是美丽的,也是人人向往的。你要善于借助外在的力量,让自己理想的航船到达成功的彼岸。庄子有言:“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抟扶摇 而上者九万里,去以六月息者也。”意思是说,大鹏鸟往南方的大海迁徙的时候,翅膀拍打水面,能激起三千里的浪涛,环绕着旋风飞上了九万里的高空,乘着六月的风离开了北海。因此,不管你是“借鸡生蛋”,还是“借风腾云”;也不管你是“借水行舟”,还是“借力打 力”;更不管你是“猛虎借山”,还是“蛟龙借海”,只要你借得巧妙,借得聪明,自然就能借来人生事业的风生水起,借来平生抱负的宏图大展。

                  (选自《思维与智慧》2016年第6期,有改动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中画线的两个问句能否调换顺序?为什么?


              (4) 请为本文中心论点再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 2.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诗》曰:“济济多士,文王以宁。”孔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非虚言也。陛下秉①四海之众,曾亡柱干②之固守于四境?殆③开之不广,取之不明,劝之不笃。《传》曰:“土之美者善养禾,君之明者善养士。”中人④皆可使为君子。诏书进贤良,赦小过,无求备,以博聚英俊⑤。
                                                                 (节选自《汉书》)  注:①秉:执掌。②柱干:比喻担当重任的人。③殆:大概。④中人:中等资质的人。⑤英俊:杰出人物。

              (1) 把语段(一)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

              (2)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2) “也”常表示某种语气,同时暗含情感。结合语段(一)第一段的内容,说说其结尾的“也”字暗含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



              (3) 根据语段(一)和语段(二)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两个语段都在谈人才问题,都认为社会上有人才。人才怎样才能不被埋没?语段(一)用托物寓意的写法,强调    ①    ;语段(二)用     ②  的论证方法,强调       ③    

            • 3.

              阅读,丢失了什么

              陈应松

              ①人类需要阅读。人类几千年的创作和阅读,已经成为一种文化传统,一种生活习惯,一种跟饮食同等重要的精神营养补充。无论时代发展到什么地步,生活多么富足,我们依然离不开阅读。

              ②然而在当今社会,阅读正在遭遇危机,面对当下浮躁的社会心态,我们不能不反思,今天的阅读,到底丢失了什么?

              ③我们丢失了作为一个读书人的“虚荣心”。读书人在过去人们的印象中一直是受羡慕和尊重的对象。人们渴望读书,热爱读书,以读的书多为荣。一个孩子如果手上经常拿一本书更会被长辈们称赞,说这孩子将来一定有出息。去年湖北高考文科状元就曾经把《红楼梦》读了不下十遍;一些高考作文满分的学生,一般都是有超强阅读欲望的孩子;古往今来那些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经济学家,哪个不是喜爱读书的人?而且,那些学有所成者,往往都很注重阅读经典。可是现在,你手上有没有书、你读不读书,并不是人们非常关心的事情。

              ④我们丢掉了对内容的鉴赏能力。读书并不应该停留在读故事,读故事只是消遣,真正的读书是增加人生的分量。以文学作品为例。美国作家海明威的名作《老人与海》,写的是一个叫桑提亚哥的老渔夫,在大海里驾着一条小船打鱼,八十四天没有打着鱼,生活没有着落,靠一个小孩子给人四处讨吃的,到了第八十五天,他一个人下海,打到了一条大鱼,跟这条鱼较量了几天,把鱼杀死拖回港口,但一路上鱼被各种鲨鱼吃掉,等他回来时,鱼只剩下了一副骨架子。这是一部好作品。你可以把它当励志小说读,因为有大家都知道的警句:“一个人并不是生来要给打败的,你尽可以把他消灭掉,可就是打不败他。”但往深处看,这是一个老人的孤独,一个失败英雄的悲歌,那种深深的孤独感才是作家想表达的。再看下去,你还可以发现小说的语言奇妙、温暖,还发现它有许多象征的隐喻,更发现许多让人琢磨不透的东西。在这些之外,你还可以读出伟大的人道主义情怀,老渔夫的那些可怜又可敬的大量内心独白,等他和大海不停地说话,和命运不停地说话,没有激烈的言辞,没有抱怨,没有诅咒,只有卑微的乞求和敬畏,宽容和理解。当你读完全篇,读到最后一句“老头儿正在梦见狮子”时,你感到对命运的隐忍也许是最伟大的。所以,真正的阅读会读出更多的东西。

              ⑤我们丢失了阅读的耐心。在这样一个高度信息化的时代里,利用电脑、手机等刷屏式快餐阅读让阅读速度加快,不想读的可以“刷刷”地跳过去。譬如微博,那里有精短的社会热点,人们可以天天做读者,还可以发帖做评论员,可以及时快捷地接受和传播信息,但长期下去,丧失的是冷静的思考和沉醉的阅读体验,丧失的是做一个有思想分量和生活质量的人。

              ⑥传统的纸质书籍阅读,如果是自己的书,会在书上做许多记号,写下许多阅读笔记,还会回头去阅读已经读过的章节来体会前后的意思。会把好的地方折上,以后翻开永远记得最好的段落与句子,那些发黄的纸张则记下你的思想和成长。但是刷屏式快餐阅读,在阅读之后的这些遗存全然不见,阅读没有了记忆。

              ⑦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对于今天的人们来说,与其在网络的迷惘中精神缺氧,在寻找灵魂的荒原中徘徊,不如马上拿起那些已经被时间证明了的作品来,开始安静地阅读。记得,曾国藩曾经说过这样两句话:“一个喜欢读书的人,品格不会坏到哪去;一个品格好的人,一生的运气不会差到哪去。”

              (1) 下列对本文的中心论点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2) 第③④⑤自然段主要运用的论证方法是:( )
              (3) 以下选项中不是“阅读正在遭遇危机”的是( )
              (4) 下列对文章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丢失了什么             
              B.人类需要阅读
              C.阅读正遭遇危机               
              D.我们不应该放弃一种伟大而充满尊严的阅读传统

            • 4.

              做一颗彩色的露珠

              杜旌

              晶莹透明的露珠,落在枫叶上就会闪烁出红色;落到荷花上便会表现出生命的苍白。这是它在适应不同的环境时所表现出的状态。而正是这种因环境而改变的特点,才让我们看到了露珠多样的美。人,也和露珠一样,要学会适应。

              ②仙人掌为了适应沙漠,将叶片变成刺,减少了水分的蒸发;蝴蝶为了适应环境,改变了体色,躲避了天敌,学会适应是一种策略和智谋,能让生活变得更加丰盈。

              ③适应一种环境,可以在心灵深处打上鲜明的烙印。年幼的叶嘉莹生活在书香世家。在四合院里,她每天都能看到父亲和伯父在院子里大声吟唱诗词,听到母亲和伯母在房间里小声吟唱诗词。聪明伶俐的她,从小受到良好家庭氛围熏陶。这种环境,给了她创作的源泉,她也在适应的过程中,让心不断地飞翔,成为最漂亮的露珠一一蜚声中外的学者。

              ④适应一种环境,便会在接受环境的同时改变自己的心情,从而升华思想的境界。到过巴黎的人,一定会有这样的感觉,在每一个人头攒动的场所,如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都听不到大声的喧哗。人们静静地欣赏生活的美,品味艺术的神圣。平时习惯了大声说话的我们,在这种环境里更要学会适应。适应安静的环境,我们的心也会变得安静,我们的思维也会得到延伸,我们的境界也会得到提升,变成一颗高贵而有素养的露珠。

              ⑤适应,需要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应该热情地面对每一种环境,不胆怯,不多疑,如果每走一步都要前思后想,拿不定主意,最终只会在灰色的阴霾中伤害自己。

              ⑥林黛玉是无法适应环境的典型,她进入贾府,“步步留心,时时在意,唯恐被别人耻笑了去”。其实整个贾府的人都很关照她,可就因她无法适应,爱她的人也只能敬而远之。不想适应,不代表可以不适应,如在适应的过程中表现得被动消极,最终将无法真正融入新的环境。我们要不断提醒自己:既然不能改变环境,我们就改变自己。

              ⑦做一颗彩色的露珠,不断适应环境,学会生存之道,从而拥有真正属于自己的精彩。

              (选自《作文素材》有删改)

              (1)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文章第一段画线句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3) 第④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4) 文中“叶嘉莹”是适应环境的典型,请你从中外名人或名著中再举1个能适应环境的典型事例。

                                                              

              (5) 生活中我们常常会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去面对新的环境。那么,当你来到一个新环境时,你是怎么面对的?请联系生活实际,略举一例

            • 5.

              最苦与最乐(节选)

              梁启超

                ①翻过来看,什么事最快乐呢?自然责任完了,算是人生第一件乐事。古语说得好,“如释重负”;俗语亦说,“心上一块石头落了地”。人到这个时候,那种轻松愉快,真是不可以言语形容。责任越重大,负责的日子越久长,到责任完了时,海阔天空,心安理得,那快乐还要加几倍哩!大抵天下事从苦中得来的乐才算真乐。人生须知道有负责任的苦处,才能知道有尽责任的乐处。这种苦乐循环,便是这有活力的人间一种趣味。却是不尽责任,受良心责备,这些苦都是自己找来的。一翻过去,处处尽责任,便处处快乐;时时尽责任,便时时快乐。快乐之权,操之在己。孔子所以说:“无入而不自得”,正是这种作用。

                ②然则为什么孟子又说:“君子有终身之忧”呢?因为越是圣贤豪杰,他负的责任越是重大;而且他常要把这种种责任来揽在身上,肩头的担子从没有放下的时节。曾子还说哩:“任重而道远”,“死而后已,不亦远乎?”那仁人志士的忧民忧国,那诸圣诸佛的悲天悯人,虽说他是一辈子感受苦痛,也都可以。但是他日日在那里尽责任,便日日在那里得苦中真乐,所以他到底还是乐,不是苦呀!

                ③有人说:“既然这苦是从负责任而生的,我若是将责任卸却,岂不是就永远没有苦了吗?”这却不然,责任是要解除了才没有,并不是卸了就没有。人生若能永远像两三岁小孩,本来没有责任,那就本来没有苦。到了长成,责任自然压在你的肩头上,如何能逃躲?不过有大小的分别罢了。尽得大的责任,就得大快乐;尽得小的责任,就得小快乐。你若是要躲,倒是自投苦海,永远不能解除了。


              (1) 选文第①段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是怎样论证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选文第②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结合选文第③段,说说你对“责任”的理解。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6.

              读书养气

              ①说读书是为了获取知识,为了提高修养,为了改变命运,为了就业,为了成名成家,为了报效祖国,等等,均无不可。但我觉得,最根本的一条是:读书可以养气。

              ②人有三宝精气神,腹有诗书气自华。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豪气,灵气,平和之气,浩然正气……读书于人,就像吃饭喝水一样不可或缺,我们可以从书中汲取无尽的精神力量──不,汲取气,汲取一种激荡在我们的血管,充盈于我们的周身,又从我们的每一个毛孔里散发出来的气。同时,读书也要像吃饭那样,吃各种蔬果和五谷杂粮,摄取多种营养——阅读各式各样的书,汲取各种各样的气,以避免先天不足,后天失调。不过,血气方刚的少男少女,不仅要杂学旁收,大量读书,还要有目标,有选择地读书,吸取精华,剔除糟粕,读天下好书,养人间正气。就像孟夫子说的那样:吾善养吾浩然之气也!

              ③如果说读书是养气,是输入,那么写作则是释放,是输出。作者把气注入文章,读者又通过读书,感受到文章的气,吸收了文章的气。你我常说的“回肠荡气”,不正是说一种读书的经验,不就是说文气在我们的胸腹之间流转激荡吗?是什么样的人,读了什么样的书,便会写出什么样的文章来。气不同,文章的味道就不同,形成的风格也就大不相同。所谓韩如潮、苏如海、柳如泉、欧如澜,便是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禀赋、气质、学养之差异,贯透于文章中的具体表现。

              ④曹丕说“文以气为主”。韩愈也强调“气盛言宜”──就是说,写文章的人,只要气足了,想怎么写就怎么写。所谓“气”者,分为两个层面,先天为禀赋(本气),后天为学养(养气)。自身气弱的人,器小力薄,容易被书拿住,故世上多有食书不化的“两脚书橱”。而自身气足的人,不仅读书可以养气,而且善于融会,善于吐纳,作文时自然就会“天机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也。正因如此,“野孩子”们的身上虽有侠气、野气和不驯之气,可是经过书卷气的浸染,其笔下之文,便多有霸气和蓬勃之气,别有手眼,异光灿烂,爽!

               ⑤人虽有先天的禀赋、气质上的差异,然而读书可以养气,则是共同的,也是共通的。庄子在《逍遥游》中说过,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风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翼也无力。读书不足,养气不够,写起文章来只有出的气,没有入的气,就像游泳的人不会换气,无论如何也游不好。真正的文章好手,必然读书多,养气厚,厚积而薄发。那手笔,真叫个:斯须九重真龙出,一洗万古凡马空!

              (1) 选文论述的观点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列举韩柳欧苏四大文豪的例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下面几句关于读书的名言,如果要在本文中引用,可以引用哪两句?并说说理由。

              ①读书,这个我们习以为常的平凡过程,实际上是人的心灵和古今一切民族的伟大智慧相结合的过程。(高尔基)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孔子)

              ③任何一个有学问的人,在他的一生中都阅读过大量的书。(列宁)

              ④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位益友。(臧克家)

              我选择____、____句

              理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读书可以养气”,“读不同的书可以养不同的气”,结合你课外阅读的感受谈谈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生活中林林总总的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输不丢人,怕才丢人 

              ①电影《梅兰芳》中有个十三燕,是个曾名重一时的“伶界大王”。后来,梅兰芳迅速崛起,大有取而代之之势,他与梅兰芳唱对台戏时落于下风。眼见败势已成,他却没有选择逃避。即使面对空旷的戏台,他仍然一丝不苟地坚持唱完了最后一场,并且在临死前留下那句掷地有声的话语:“输不丢人,怕才丢人。”所以,尽管十三燕是个失败的人物,但却是令人敬佩的,因为他道出了一个做人的基本真理,而且自己就是实践这一道理的榜样。

              ②大千世界,我们不论干什么,只要与人对阵,参与竞争,都会有输赢,见高低,而世界上没有常胜将军,胜败乃兵家常事,百战百胜只是神话。因为,天外有天,你厉害还有比你更厉害的,你有降龙十八掌,人家可能有葵花宝典;你有屠龙刀,人家有打狗棒。而且,“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这几年你得势占优,再过几年,你就可能被淘汰出局。所以,输不丢人。如果害怕丢人,就永远不要参与竞争,就干脆远离红尘。

              ③楚汉之争,项羽的最后悲剧,就在于他的怕丢面子,怕面对江东父老的指责。还是杜牧的《题乌江亭》写得好:“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如果项羽能够包羞忍耻东渡乌江,那么鹿死谁手还是个未知数;如果项羽能够忍受打击卷土重来,或许历史将被重新改写。

              ④“初生牛犊不怕虎”,虽然结局并不美妙,不会因为不怕就能克敌制胜,创造奇迹,但不怕虎的精神却是历来被人赞颂的。看《动物世界》,常见这样的镜头,一大群野牛被一只狮子追着跑,我就想,这么多野牛要是团结起来,就是踩也把狮子踩死了,可就是因为怕,总是被狮子欺负,甚至成为狮子的牺牲品。与野牛相比,人是有理智的,“人是会思想的芦苇”,可正因为如此,有些人反而怕得更多,野牛不过怕丢掉性命而已,人还要怕丢面子,怕名声不好,怕被人议论,怕遭人嫉妒,怕不好出门见人,总之是前怕狼后怕虎,结果是害怕丢人却偏偏丢人,不想丢人却处处丢人。

              ⑤人,能力有大小,水平有高低,既然出来打天下,既然要与人争高低,输赢都是正常的。奥运会上的百米赛场上,无论谁输给博尔特都是再正常不过的,因为那小子是百年一出的短跑奇才,不管你被拉下多大差距,谁也不会笑话你。而你如果因为害怕而退赛,因害怕而战战兢兢,畏畏缩缩,不战自败,那就丢人丢大了。在北京奥运会的乒乓球馆里,我们还看到许多非洲国家的乒乓球运动员,水平连我们的业余选手都不如,仍然面无惧色与世界一流高手过招,观众同样报以热烈的掌声,其中就是对他们不怕精神的鼓励。输球之后,他们照样大大方方地和对手握手拥抱,向观众致谢,他们是虽败犹荣。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也都应该如此。只要不怕强手,敢于“亮剑”,屡败屡战,自强不息,我们就可能杀出自己的一片天地;即便输了,也是虽败犹荣。

               ⑥“输不丢人,怕才丢人。”诚哉斯言!            

              (1) 请在下列段落序号间用“∥”将文章分成三部分,并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中心论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①段中的事例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3) 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哪一种论证方法?说说它的作用。

              (4) 参照下面的提示,请补写出第④段的论证提纲。

              ___________________→列举野牛因怕狮子而丢掉性命的例子→_________________

              (5) 根据对第⑤段中“体育竞赛如此,行行业业都应该如此”的理解,补写一个实例。

            • 8.

              说平凡

              ①“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人们经常这样说。在很多人眼中,平凡即平常、平淡、普通、无个性可谈,其实未必尽然。平凡的人也渴望做出不平凡的事,不平凡的事往往由平凡人为之。由此说来,平凡即不平凡。

              ②在当今追求自我、个性张扬的时代,求新求异的心态逐渐将平凡淹没,对功名利禄的过度追求吞噬着人们的心灵。在这种情况下,保持平凡的心态十分必要。不平凡不是表象,而是谦虚淡泊的心态;不是挂在嘴边的自我表白,而是摆正自己的位置,坚持不懈地努力进取;不是退出社会的激烈竞争,而是务实、勤恳地默默工作。

              ③平凡需要谦虚朴实、平和淡泊的心境。我国肝胆医学专家吴孟超,九十二岁高龄依然工作在手术台上,以平和淡泊的心态看待自己,更以平凡的医者身份对待工作,视患者如亲人,用搓热的双手为病人检查,放正病人的鞋子方便他们下床等等,如此看似平凡的细节,彰显了他谦逊纯朴的美德,也成就了这位可敬老人的人格魅力。可见,平凡是一种谦和朴实的心态,是扎根于智者灵魂深处最宝贵的品质。

              ④平凡需要坚持不懈、敢于实践的人生追求。“人活一世,草木一秋。”谁不想在自己的人生路上留下精彩和辉煌!科学家袁隆平,数十年如一日,反复实验,终于成功研究出杂交水稻,解除了世界性的粮食危机。正是把自己看成普通的农民,不懈追求,才成就了袁隆平的伟大人生。著名人士李嘉诚,创业之初也只是一个五金厂的推销员,他从平凡的小角色做起,艰苦奋斗,最后成为亚太首富,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他不平凡的经历为世人所叹服。相反,有些年轻人自命不凡,好高骛远,声称要干出不平凡的事业,却害怕吃苦,不愿受累。他们缺少的正是“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努力和追求。

              ⑤平凡更需要脚踏实地、勤勤恳恳的工作作风。要想完成由平凡到不平凡的飞跃,就必须尽其所能,最大限度地奉献自己。能做一滴水,就去充实河流;能做一棵草,就去装点大地;能做一棵树,就去拥抱天空。恰如农民,他们看来是最平凡的人,但却创造着世界的奇迹——他们通过辛勤的劳动养活了整个人类,难道你还能说他们是平凡的吗?默默耕耘正是褪去浮华后的平凡,不平凡自然便在其中应运而生。

              ⑥所谓的平凡并不是甘于平庸,平凡的人可以无过人之才,但不能像平庸的人那样没有理想与追求,消极悲观,无所作为。崇尚平凡,拒绝平庸,在平凡的生活中,保持一颗平凡的心,那么我们的心中将充满无尽的快乐,充满无比的自豪。

              ⑦平凡,是在一弯清泉中洗涤自己的信念,是在一个安静的世界里解读自己的心灵。每天保持一颗平常心,做好每一件平凡的事,其实平凡的你就已经很不平凡。


              (1) 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 选文第⑤段划线句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 选文的③④⑤的顺序能否调换一下?为什么?



              (4) 选文第⑥段能否删掉?请说明理由。

            • 9.

              说说“浅阅读”     吕宏

                ①一个朋友每月都要买七八本厚薄不一的各类书籍,更新床头的书架。我好奇地问,买书,看吗?他答,当然看,有些时候是一天看一本,只求花最少的时间看最多的书。这就是当前很时尚、很流行的“浅阅读”。

               ②所谓“浅阅读”,是指一种浅层次的、以简单轻松甚至娱乐性为最高追求的阅读形式。一位领导同志曾谈到,在线浏览正在取代传统青灯黄卷式的经典阅读,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特征的“浅阅读”正成为阅读新趋势。

               ③不可否认,“浅阅读”在当今时代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可以快速获得信息,扩大知识面,但如果仅仅把读书当成简单的消闲方式,或作为获取某种利益的途径,而不是作为提升学识修养和理论思维的手段,其过于功利性的读书目的会使人在失去学习自觉性的同时带来思维的钝化。尤其是对青少年而言,功利性阅读将不利于其人格的完善、精神的发育、知识构成的合理化,甚至对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塑造也会产生不良影响。

               ④读书之用途,小而言之可以了解社会、增长学问、开阔眼界、陶冶性情、丰富生活、充实自我;大而言之可以掌握科学、明辨真理、培养能力、提高水平、奉献社会、报效国家。古人读书讲究“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笃行之”。读书,是提高文化修养和工作能力的有效手段,但在时下,不少人平时不读书、不看报、不太思考工作,很少研究问题,遇到新情况时,就拿出一本相关的书顺手翻几页“临时抱佛脚”,这种不求甚解的“浅阅读”有可能演化成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浅思维”,如果再以这种“浅思维”为指导做出“浅决策”,弊端更多。

               ⑤有人说,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对文化传承、国家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一个浅薄、浮躁的民族是无法强大和发展的。已有专家指出,如果仅仅满足于“浅阅读”,或者过分热衷于“浅阅读”,对于国家和民族将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在高科技浪潮中,很多网络发达的国家反而更强调传统式阅读:美国政府陆续提出了“美国阅读挑战”、“阅读优先”等计划,英国政府设定“阅读年”,要打造一个“读书人”的国度。】近年来,世界很多国家都把提倡阅读风气、提升阅读能力列为教育改革的重点,通过实施这些措施重新唤起“深阅读”。

               ⑥在阅读已呈大众化、通俗化甚至娱乐化的今天,我们更需要深度阅读、深度思维,不能满足于“我在读,这就够了”。因为,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1) 下列对于本文论点的表述最准确的一项是
              (2) 下列对文本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 下列名言名句中最适合做本文论据的是
              A.我们需要深度阅读,不能仅满足于浅阅读。
              B.读书不仅要“过眼”,更要“过心”。
              C.浅阅读正成为阅读的新趋势。
              D.阅读决定着一个民族思维的深度和高度。
            • 10.

              自我雕琢

              ①在我看过的众多雕塑里,唯漳浦天福石雕园的名为“自我雕琢”的石雕长久地占据着我的心。这座石雕造型为一位体格健壮的青年,为了让自己能够拥有完美的形体,正在用手中紧握的铁锤、铁凿,不断地自我雕琢,伫立在石雕前,我想,每一位观赏者都会像我一样,被它深刻的寓意深深地震撼。

              ②石雕如此,人生又何尝不是这样呢?回顾历史,纵观世相,大凡成功人士都是经过自我雕琢,攻坚克难,一步步走入成功殿堂的。大书法家王羲之二十年临池学书,才有在书法上炉火纯青的造诣;著名画家徐悲鸿数十载潜心钻研,才终获“艺术大师”的美誉;最美舞者邰丽华坚定执著地追求,才有精美灵动的《千手观音》的演绎。他们成功的关键都不在于起点有多高,而是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拥有了自我雕琢的精神。

              ③那么如何做到自我雕琢,日臻完善,直至成功呢?

              ④自我雕琢需要静心。俗话说:“心静乾坤大。”唯静才得以修心,唯静才得以致远。《大学》中“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也是告诉我们只有沉着淡定,静心修为,才能终有所得的道理。否则,就会出现古人所说的“心浮则气必躁,气躁则神难凝,神不凝则万事难成”的结果。

              ⑤自我雕琢需要恒心。雕琢的过程是漫长的,它是知识积累的过程,是内心丰盈的过程,是心灵纯化的过程。在这个漫长的过程中,只有贯之以恒心,方得始终,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李时珍跋山涉水,遍尝百草,数十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才有《本草纲目》的问世。“路漫漫其修远兮“,只有抱定上下求索的恒心才能达到常人无法企及的高度。

               ⑥自我雕琢需要方法。这方法不只在于外塑形象,更在于内强素质。内外兼修,方达完美。要给自己的知识增加厚度,博览群书,厚积薄发,才可以在竞争中纵横驰骋;要给自己的思想增加高度,高瞻远瞩,视野开阔,才足以抵御各种名利的诱惑;要给自己的心灵增加纯度,豁达乐观,感恩相伴,才能够以宠辱不惊的心态体味曼妙人生。

              ⑦曾经看过这样一个故事:有一个小男孩为父亲看守木桶,他把所有的木桶都擦干摆齐,然而却别一阵风吹弄脏。小男孩委屈地抱怨风,父亲告诉他:“孩子,我们改变不了风,却可以改变木桶。”男孩豁然开朗,他挑来水,倒进木桶里,之后,就再也没有一个木桶被风吹倒过。其实,小男孩是在用另一种方法进行自我雕琢!

              ⑧当今社会,喧嚣与浮躁充斥,欲望与诱惑并存,这些又何尝不是吹倒木桶的“风“?要想让自己的木桶长立不倒,就要通过给自己的木桶加重来雕琢自己,这是我们立身的根本,也是走向成功的基石。

              (1)阅读选文,请简要概括本文的中心论点。

              (2)选文第④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为选文第⑤段补充一个事实论据。

              (4)选文一定会引发你许多思考,请结合自身实际,谈谈生活中哪一种“风“最有可能将你刮倒,你又应该如何应对?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