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次北固山下

                                  王 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1)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表现了怎样的自然理趣?是如何表现的?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 2.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

              (1) 诗歌以“______”和“______”点明登临岳阳楼的时间,写诗人登楼观感。

              (2)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沧波无限悲”请联系全诗,说说作者心中的“悲”有哪些方面呢?

            • 3.

              母亲养蜗牛

                  父亲去世后,母亲来北京跟我住。我忙于写作,实在抽不出空陪她。母亲被寂寞所困的情形,令人感到凄楚。

                  楼上人家赠予母亲几只小蜗牛。那几个小东西,只有小指甲的一半儿大,粉红色,半透明,可爱极了。

                  母亲非常喜欢这几个小生命,将它们安置在一个漂亮的茶叶盒儿里,还预先垫了潮湿的细沙。母亲似乎又有了需精心照料和养育的儿女了。她经常将那小铁盒儿放在窗台上,盒盖儿敞开一半,让那些小东西晒晒太阳。并且很久很久地守着,怕它们爬到盒子外边爬丢了。它们爱吃菜心儿,母亲便将蔬菜最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在盒儿内。

                  母亲日渐一日地对它们有了特殊的感情。那种感情,是与小生命的一种无言的心灵交流。有时,为了讨母亲欢心,我也停止写作,与母亲共同观赏。

                  八岁的儿子也对它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奶奶,它们能长多大啊?”

                  “能长到你的拳头那么大呢!”

                  “奶奶,你吃过蜗牛吗?”

                  “吃?……”

                  “奶奶,我想吃蜗牛!我还想喝蜗牛汤!找同学就吃过,说可好吃了!”

                  “可……它们现在还小啊……”

                  “我等它们长大了再吃。不,我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以后再吃,这样我就可以一直有蜗牛吃了。奶奶你说是不是?”

                  母亲愕然。

                  我阻止他:“不许存这份念头!不许再跟奶奶说这种话!”儿子眨巴眨巴眼睛,受了天大委屈似的,一副要哭的模样。

                  母亲便说:“好,好。等它们长大了,奶奶一定做给你吃。”

                  从此,母亲观看那些小生命的时候,儿子肯定也凑过去观看。

                  先是,儿子问它们为什么还没长大,而母亲肯定地回答——它们分明已经长大了。

                  后来是,儿子确定地说,它们已经长大了,不是长大了一些。而是长大了许多。而母亲总是摇头——根本就没长。

                  然而,不管母亲和儿子怎么想,怎么说,那些小生命的确是一天天长大着。壳儿开始变黑变硬了,它们的头和柔软的身躯,从背着的“房屋”内探出时,憨态可掬,很有妙趣了。

                  母亲将它们移入一个大一些的更漂亮的盒子。

                  “奶奶,它们就是长大了吧?它们再长大一倍,就该吃它们了riB?”

                  “不行。得长到和你拳头一般儿大。你不是说要等它们生出小蜗牛之后再吃吗?”

                  “奶奶,我不想等了,现在就要吃,只吃一次,尝尝什么味儿就行了。”

                  母亲默不作答。

                  我认为有必要和儿子进行一次严肃的谈话了。趁母亲不在家,我将儿子拉至跟前,对他讲奶奶一生多么地不容易;讲自爷爷去世后,奶奶内心的孤独和寂寞:讲那些小蜗牛对于奶奶的意义……儿子低下头说:“爸爸,我明白了,如果我吃了蜗牛,便是吃了奶奶的那一点儿欢悦。”从此,儿子再不盼着吃蜗牛了。

                  一天晚饭时,母亲端上一盆儿汤,对儿子说:“你不是要喝蜗牛汤吗?我给你做了,快喝吧。”我狠狠瞪儿子一眼。儿子辩白:“不是我让奶奶做的!”母亲朝我使了个眼色。我困惑地慢呷一口,鲜极了!但那不是蜗牛汤,而是蛤蜊汤。

                  其实母亲是把那些能够独立生活的蜗牛放了,放于楼下花园里的一棵老树下。她依然每日将菜蔬之最鲜嫩的部分,细细剁碎,撒于那棵树下……

                  一天,母亲说:“我又看到它们了!它们好像认识我似的,往我手上爬。”我望着母亲,见母亲满面异彩。那一刻,我觉得老人们心灵深处情感交流的渴望,令我肃然,令我震颤,令我沉思……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 “母亲养蜗牛”的故事可谓波澜起伏。请将相关情节填写在下面横线处。

              (1)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顿起。

              (2)蜗牛逐渐长大,母亲刚将蜗牛移入新居,儿子却说现在就要吃蜗牛。波澜再起。

              (3)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波澜又起。

              (2) 结合具体内容,说说第三自然段在文中的作用。

              答:

              (3) 细读文中画横线的句子,任选一个角度分析作者是怎样表现人物心理的。

              答:

              (4) 本文的主题是什么?请写出两个方面,并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 4.

              己亥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1) 请描述诗歌前两句所展现的情景

              (2) 从运用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5.

              滴水之恩

                  紫红色的天空渐渐变得暗黑。我握着桑木棍,孤单地走在山路上。

                  我是搭赶集的车来到这个地方的,去寻找据说矗立在附近田野中的古塔。当我在陌生的乡间找到青麦田里残存的白色古塔,再回到先前下车的小街时,集市早已散了。

                  街角凉粉摊前头裹苗帕的老妇人的回答叫我失望:“公交车下午一点以后就没有了,要是你早些到,还可以搭摆摊的货车。”

                  这会儿,什么车也没有了。

                  “在那里住一晚,明早再搭车走嘛。”老妇人指指对面一家写着“迎宾旅馆”的木楼对我说。

                  但我无论如何也得赶回去,明早还有事呢。

                  走三十多里路是没有问题的,只是我根本不认得返回的路。

                  老妇人指点我沿这条路一直朝东走,别走岔路就可以走回去了。“小心哟,这个季节山里有蛇。”她顺手砍下一截桑木枝递给我。

                  雷声从远处沉沉地压过来,闪电把天边的乌云撕开一道耀眼的裂缝。

                  我一边走一边看有没有经过的车可搭。一辆卡车嘶吼着爬上山坡,我拼命挥手,车从我身边呼地开了过去。

                  山下沟坳里,几户人家的窗格透出昏黄的灯光来。雷声越滚越近,大雨说不准什么时候就会瓢泼而下。我只得加紧步子,同时担心蛇会突然从路边草丛中钻出。

                  终于又有一辆小拖车开过来,这次被我拦下了。没想到,司机竟会是那个人。

                  去年夏天在马山,有一天将散集时,我在街上闲逛,看见了他。

                  当时,他衣衫不整地斜靠在土墙根下,胡须很长,头发蓬乱,一副潦倒落魄的样子。他的面前并没有放乞讨钱币的碗,但我确信,他一定是又渴又饿了。

                  几步之外有个茶水摊,我去买了一杯水一块糕递给他。他无神的眼睛并没有因我的热心而闪亮,他甚至不抬眼看一看便自顾自吞食起来。“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随口劝了他一句,便走开了。

                  几个月过去了,虽然眼前这个人整洁而精神,但我还是认出了他。

                  “去马山吗?”我焦灼地问。

                  “去马山?”他迟疑了一会儿,让我上了车。

                  小拖车颠簸着,他燃着的烟头,红红的亮点忽明忽暗。

                  “你是马山人?”他问。

                  “不是,我在那儿见习。”

                  他有点失望:“我倒曾遇到过一个马山人呢,那真是个好人。”

                  “你去过马山?”

                  “去过。”

                  话题断了,黑暗中,他似乎笑了笑。开始下雨了,豆大的雨点叩打着车窗。

                  他忽然说:“说起来那次去马山,怪难为情的。那时我赌输了,输得精光,被撵出来,流落到马山。有个人给我水喝,给我东西吃,可惜我不认得她,要不,真得好好谢她。”

                  “就为了那个人送你一点水一点吃的吗?”

                  他不屑地看我一眼:“你不懂,那时候我心灰意冷,没脸回家,她劝我‘快散集了,要去哪里,你也该去了’。我听了她的劝告,回家了。后来再也不赌了。我真的很感谢她,要不是她那一杯水一块糕一句话,我现在还不晓得会怎样呢。”

                  我心中有掩饰不住的喜悦,想不到那件小事会对他帮助那样大。

                  他没有认出我来。我决定不提看见他潦倒情形的就是我。每个人都有尊严,我要让他拥有一份完整的助人的快乐和自豪。

                  “我也很感谢你,要不是搭上你的车,这会儿我还在山路上挨雨淋呢!”

                  他听了果然高兴:“其实你也不用谢我,要谢就谢那个给我水喝的人。那次之后,我才晓得,人有时候是多么需要旁人帮一把。”

                  “马山到了!”他刹住车。

                  “谢谢你啊,下车来喝杯热茶,歇会儿吧。”

                  他一边倒车一边说:“我还得赶回去运货呢——本来,我的车是不到马山的。”

              (作者:唐敏。有删改)

              (1) 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我”和“他”之间的故事。
              (2) “头裹苗帕的老妇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从情节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 文中的“我”是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
              (4) 联系全文,简要分析结尾的妙处。
            • 6.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 请描述诗歌首联所呈现的画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情怀?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7. 作者是怎样表达“母爱”这一主旨的?请结合相关内容进行分析。
            • 8. 如何理解文章结尾,明冠华领着孩子们去“补足自小生活在城市所缺失的一课”。
            0/40

            进入组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