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优班--学霸训练营 > 知识点挑题
全部资源
          排序:
          最新 浏览

          50条信息

            • 1.

              电话那头的牵挂

              ①那天,和几位文友相约喝茶,喝得气氛正浓,父亲从千里之外打来电话。“爸,等会我给您回过去。”不等父亲开口我便抢先说。
                ②“好,好,我知道你忙。”父亲在电话那头很小心地应着。
                ③第三天,我正抱着手机和几位老乡斗地主,父亲又打来电话,他“儿子”刚出口,我便打断他的话说:“爸,我正忙着,过会给您回电话。”
                ④“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的比我还快。
                ⑤这半月来,这是父亲第五次打来电话,而我总是找着不同的理由说着“回电话”的话,最终抛到脑后忘得一干二净。
                ⑥昨天晚上,我像往常一样翻阅《读者》,看着看着,一篇关于乡愁的文章引起了我的沉思,尤其有这么一句话“出门在外的游子,别忘了给远在千里之外的父母回个电话,因为你在外一天,父母的心就在你身上多停留一天”。我猛然想起给父亲回电话的事,当时,时针已指向12点,平常父亲早已进入梦乡。拿起手机翻阅父亲打来的电话,最近也过了两天,通话记录显示6秒钟。要不明天给父亲回电话?我正这样想着,手却不由自主地拨了过去。
                ⑦电话通了,父亲接的比我想象的还快,惊喜地叫着:“儿子?”“爸,这么晚了还没睡?”我“嗯”了一声轻声问道。“怕你回电话过来,就一直守着电话,免得让你担心。” 父亲如实地说,接着不等我问,继续说:“其实,也没啥。快过年了,你又回不来,怕你一人在外孤单,我就想打通电话和你唠唠嗑、说说话,这样你好有个‘伴’。”
                ⑧五年前,自大学毕业在外参加工作后,父亲便成了孤单、牵挂的留守老人,有时想我了就打打电话,又怕耽误我工作,只好简简单单问候几句便匆匆挂掉。记得有一次,父亲在电话里说:“勤打电话,爸就放心了。”起初我还打的多,后来没啥事我就懒得打,反而是父亲给我打的多。由于家里没多少收入,大多都是父亲打来电话我压掉,然后在方便的时候回过去。那晚,回想起父亲打来的电话,我大半夜都没睡好觉。
                ⑨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儿子,你怎么打电话过来?”父亲惊喜又有些意外,不等我回话又焦急地问起来:“是不是出啥事了?”“不是。”我说道。“不可能,没啥事你从来不会打电话的,一定是遇到事了?”父亲言语肯定地说。“爸,真没事。”我一字一句地说:“我就想和你唠唠嗑、说说话。”哪知,话一出口,父亲丢下一句“长途挺贵的,我先挂了”的话,让我傻愣了好一阵都回不过味来。

              (1) 阅读全文,说说标题中“电话那头的牵挂”中的“牵挂”的双方。

              (2) 第⑧段运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3) 结合加下划线的词语,说说下面人物行为的原因。

              (1)“好,我等你电话。”父亲挂得比我还快

              (2)第二天下班,我主动给父亲打了个电话,电话刚响了一声便通了

              (4) 结合全文,说说文章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5) 读了本文,对你有何启示?

            • 2.

              阅读《叶圣陶先生二三事》中的节选文字,回答下列各题

              ⑴叶圣陶先生于1988年2月16日逝世。记得那是旧历丁卯年除夕,晚上得知这消息,外面正响着鞭炮,万想不到这繁碎而响亮的声音也把他送走了,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

              ⑵我第一次见到叶圣陶先生,是五十年代初,我编课本,他领导编课本。这之前,我当然知道他,那是上学时期,大量读新文学作品的时候。相识之后,交往渐多,感到过去的印象失之太浅;至少是没有触及最重要的方面---品德。《左传》说不朽有三种,居第一位的是立德。在这方面,就我熟悉的一些前辈说,叶圣陶先生总当排在最前列。叶圣陶先生是单一的儒,思想是这样,行为也是这样。这有时使我想到《论语》上的话,一处是:“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一处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两处都是孔老夫子认为虽心向往之而力有未能的,可是叶圣陶先生却偏偏做到了。因此,我常常跟别人说:“叶老既是躬行君子,又能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所以确是人之师表。”

              ⑶凡是同叶圣陶先生有些交往的,无不为他的待人深厚而感动。前些年,一次听吕叔湘先生说,当年他在上海,有一天到叶先生屋里去,见叶先生伏案执笔改什么,走近一看,是描他的一篇文章的标点。这一次他受了教育,此后写文章,文字标点一定清清楚楚,不敢草率了事。我同叶圣陶先生文墨方面的交往,从共同修润课本的文字开始。其时他刚到北方来,跟家乡人说苏州话,跟其他地方人说南腔北调话。可是他写文章坚决用普通话。普通话他生疏,于是不耻下问,让我帮他修润。我出于对他的尊敬,想不直接动笔,只提一些商酌性的意见。①他说:“不必客气。这样反而费事,还是直接改上。不限于语言,有什么不妥都改。千万不要慎重,怕改得不妥。我觉得不妥再改回来。”我遵嘱,不客气,这样做了。可是他却不放弃客气,比如有一两处他认为可以不动的,就一定亲自来,谦虚而恳切地问我,同意不同意恢复。我当然表示同意,并且说:“您看怎么样好就怎么样,千万不要再跟我商量。”他说:“好,就这样。”可是下次还是照样来商量,好像应该作主的是我,不是他。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例如一些可以算作末节的事,有人到东四八条他家去看他,告辞时,拦阻他远送,无论怎样说,他一定还是走过三道门,四道台阶,送到大门外。②告别,他鞠躬,口说谢谢,看着来人上路才转身回去。他晚年的时候已经不能起床,记得有两次,我同一些人去问候,告辞时,他总是举手打拱,不断地说谢谢。

              ⑸还记得大概是七十年代中期某年的春天吧,我以临时户口的身份在妻女家中小住,抽空去看他。他家里人说,他很少出门,这一天有朋友来约,到天坛看月季去了。我要一张纸,留了几句话,其中说到乡居,说到来京,末尾写了住址,是西郊某大学的什么公寓。第二天就接到他的信。他说他非常悔恨,真不该到天坛去看花。他看我的地址是公寓,以为公寓必是旅店一类,想到我在京城工作这么多年,最后沦为住旅店,感到很悲伤。我看了信,也很悲伤,不是为自己的颠沛流离,是想到十年来的社会现象,像叶圣陶先生这样的人竟越来越少了。

              (6)以上说待人厚,是叶圣陶先生为人的宽的一面。他还有严的一面,是律己,这包括正心修身和“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我们在一起的时候,常常谈到写文章,他不只一次地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他这个意见,不同的人会有不同的反应。譬如近些年来,有不少人是宣扬朦胧的,还有更多的人是顺势朦胧的,对于以简明如话为佳文的主张,就必致付之一笑。而叶先生则主张写完文章后,可以自己试念试听,看像话不像话,不像话,坚决改。叶圣陶先生就是这样严格要求自己的,所以所作都是自己的写话风格,平易自然,鲜明简洁,细致恳切,念,顺口,听,悦耳,说像话还不够,就是话。

              (1) 文章第(1)段说“心里立即罩上双层的悲哀”,这“双层的悲哀”的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用一句话概括(3)—(5)段文字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文字之外,日常交往,他同样是一以贯之,宽厚待人。”这句话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分析文中画线①②句子的描写手法极其表达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第(6)段中提到叶先生说“写成文章,在这间房里念,要让那间房里的人听着,是说话,不是念稿,才算及了格。”怎样理解这种“写话”的主张?选文也具有这样的风格,试举例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3.

              我的奇葩老师

              胡珺

                  ①王老师是个奇怪的好老师。第一天给我们上课,就走错了好几个班。走到我们班,一直不敢进,站在门口看了好长时间班号,过了一会儿,才憨憨地自言自语:“这次应该走对了。”走进教室,我们才发现,这不是个一般的老头,因为他的眼睛从不看我们,一直看着天花板。我们心里有点气愤——这不是不把我们当回事吗。隔了一会儿,王老师终于开口了,第一句话就是:“对不起,同学们,我的眼睛有点小问题,我天天这样,不是不尊重你们。”说着,就把眼睛儿摘了下来,向我们打招呼。我们这才注意到他的眼睛白多黑少,再看那眼镜儿,上面一圈一圈的螺纹。

                  ②王老师看上去好像“目空一切”,其实对学术上的问题很严谨。有一次给我们上课,遇到一道题目,解着解着,突然卡住了。王老师转过来很有礼貌地跟我们打了个招呼,说:“对不起,这道题有点蹊跷,让我慢慢来解。”然后转过身自顾自地解起来。只听黑板上沙沙沙地响。过了好久,王老师回过头来,斯条慢理地对我们说:“不好意思,这是一道错题,这是我的责任,耽误大家时间了。”话音刚落,大家都使劲憋着,课堂里嗤嗤声此起彼伏。

                  ③我们经常在杂志上看到他的论文,知道他是个学者型的老师。可是老师却很谦虚,穿着也很朴素。在我们印象中,他好像就一件外套,连换的衣服都没有。不仅穿着朴素,在学问上也一点不张扬。我见过他最张扬的一次,还是在班上,还是解一道题。所有同学都解不出来。这下王老师火了,声调提高了八度,说:“让我来,我就不相信,还有我解不出的题目。”此话一出,全班肃静,我们还从来没看到王老师发这么大的“火”。那一节课,王老师安排我们自己做试卷,他拿着个题目,慢慢算起来。一节课过去了,铃声叮叮叮响了。几乎同时,王老师一拍桌子,大喊:“好嘛,终于啃下了你这个硬骨头。”——那道题被解出来。后来我们才知道,那是一道一直有争议的题目,他竟然解出来了,引起了一场全市的学术大讨论。

                  ④这些都是小事,还有更奇葩的事情呢。上一次王老师把我们几个外地的学生约到他家里吃饭。席间师娘跟我们讲了个王老师的轶事,笑得我们喷饭:师娘看王老师工作太认真,就经常陪他散散心。有一次,王老师和师娘在公园里散步。散着散着,王老师说,我去一下厕所。这一去,就等不到人了。后来实在没办法,王师娘就走到厕所边,冲里面喊。喊了半天,里面没人。王师娘问看厕所的大妈。大妈说:“是有这么个人,早就出来了。”王师娘又找了半天,还是看不见人。只好自己回去,到家一看,王老师已经在家。你猜他干吗——一个人趴在那里写东西。王师娘问:“你怎么一个人回来了?”王老师慢悠悠地说:“对不起,在厕所里想起来一道题目,太经典了,赶紧回来写下来,怕时间长忘了。”为了赶时间,那天王老师甚至叫了一辆出租车回家,这是他破天荒第一次打的。

              (1) 第①段说“王老师是个奇怪的好老师”,结合本段说说他“奇怪”在哪里?

              (2) 指出第③段划线句人物描写的方法及作用。

              (3) 说说文章最后一句加下划线词的表达效果。

              (4) 从全文看,王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 4.

              济南的冬天(节选)

              老  舍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用一句话概括选文第一段的内容。
              (2) 从写作特色和表达效果的角度赏析下面两句话。

              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
                                                                                                                                                   

              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技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
                                                                                                                                                     

              (3) 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 ② 段写城外远山,勾画出一幅淡雅的水墨画。

                  B.选文运用比喻和拟人的写法,不但形似,而且神似,生动贴切。 

                  C.选文第 ① 段采用了从下到上的描写顺序,而第 ③ 段则采用了从上到下的描写顺序,写景层次分明。

                  D.文段最后一句,既和开头“济南真得算个宝地”相呼应,又点了题,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 5.
              砂锅

              文/沈周霄

               ⑴当北国大雪纷飞时,南方小城的冬恐怕也是该来了。

               ⑵枯黄的杏叶、鹅长的榉叶、宽脆的桐叶,都不约而同地从树上飘落,等待着冬天。

               ⑶渐冷的北风刮得脸干干的,猛烈的吻把大人、孩子的唇都亲出了老皮,无论怎样洗澡都会觉得干涩、干涩、干涩,是时候熬一锅绵软粘稠的粥了。

               ⑷七岁那年,也是这样一个冬天。父亲每天都起早,为我熬粥。我肠胃不好,吃不得油条、大饼,家里又贫困买不起羊奶;一碗清粥,就着大头菜、宝塔菜或咸菜,热乎乎,香喷喷,清爽爽,一嘴下去,心旷神怡。这样的一碗粥,是父亲用家中仅有的一只破砂锅熬就的。这砂锅本是过年时炖肉用的,不过有回它和灶火亲吻得激烈,不小心破了相,有了几条细细的裂隙。父亲说,没关系,锅是好锅,只要用熬粥的浓汁润泽下裂缝,还能用。果不其然,熬粥熬久了,这口破砂锅不仅滴水不漏,熬出的东西还特别入味。

               ⑸随着年纪日长,我的身体强健起来,肠胃病好了,熬粥的砂锅渐渐也便搁置少用了。大学毕业后,我有了稳定的工作,母亲也一直担任医院的领导,家境渐渐丰裕,彼此都有忙碌的事情,熬粥这种慢活渐渐跟不上生活节奏。直到前几年,母亲突然得了癌症,艰难的化疗让她睡不安、吃不下。一天早上,我见父亲拿出一只崭新的砂锅,通白的陶色上有着一个大大的福字。我知道,父亲又开始熬粥了。为了让母亲补充营养,父亲把猪肉切成细丝,加上一些菜丁,放在砂锅中小火慢熬,常常一忙就是一个早晨。砂锅的福字慢慢熬成了红色,父亲的额角慢慢熬成了白色,粥喷香、喷香的,母亲尝了口,眼角湿了。

               ⑹福字砂锅最忙的时候,是妻刚生完小宝时。母亲经过几轮化疗、休养,病情明显好转,皮肤从原先的干涩变得丰腴。这砂锅,便热闹起来!早晨菜肉粥,中午骨头汤,晚上鱼头煲……父亲如同一位魔术师,一口锅,十八般手艺,母亲和我妻子的一日三餐,他照料得井井有条。

              ⑺近年,小宝渐长,父亲渐衰,那口福字砂锅也不意间烧出了裂痕,我舍不得扔却它,把它擦了又擦。每逢假日的清晨,洗好薏米、燕麦、赤豆、黑米、红枣,放入锅中,给父亲、母亲、儿子和妻熬上一锅暖暖的五谷粥。

              ⑻岁月回环,时光似箭。一瞬间,我也快到不惑之年。

              ⑼命运之火,也曾把我烧裂,让我们家庭几经坎坷, 但一碗粥的浓汁,足以温润那些生命中的寒冷与裂隙。                                                       (來源:微信号简书)

              (1) 本文围绕“砂锅”记叙了哪几件事?请分条简要概括。

              (2) 本文第3段划线句子,作者着力刻画“渐冷的北风”看似与“砂锅”无关,能否删去?为什么?

              (3)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9段画线句子含义的理解。


              (4) 读这篇文章,你看到了一位怎样的父亲形象?请简要分析。

            • 6.

              天色已晚

              ①天色暗下来,周老师浑然不觉,依然沉浸在讲课之中。那间小屋因为雨季的到来而显得愈加灰暗与潮湿。光线太暗,屋里又没有灯光,周老师几乎看不清楚对面孩子的面孔。

                ②后来,他停下来,走下讲台,打开了临街的那扇窗户。不知是屋子里绵绵不休散发出来的霉味呛住了他,还是窗外冲进的凉气刺激了他,他狠狠打了一个响亮的喷嚏。因为那个喷嚏,我们激灵了一下,从聚精会神的沉思中齐刷刷地望向窗外。那扇木窗因为久未打开,在“吱吱”作响之中被周老师抹满粉笔灰的手撕裂开,给人一种粉身碎骨的感觉。这时候大风裹挟着雨水的湿气气势汹汹地杀进屋子里,巨大而响亮的哗啦啦的落雨声开始灌满所有人的耳朵。

              ③  如果你足够勇敢,你现在就背着你的书包冲出去。周老师并没有合上窗户,任凭凉气和雨花肆意地冲进屋子里。他又走上讲台,扶着讲桌,尽量使自己摇摆着的身体显得平稳一些。只是他刚说完话,一道闪电的亮光便划破天空,刺进教室,打亮一张张稚嫩又黝黑的脸。接着咔嚓一声巨响,我们感觉那雷电仿佛就在头顶炸裂。

              ④  如果你足够勇敢,你现在就背着你的书包冲出去。周老师重复一遍刚才的话,我们才发觉天色已晚,下午放学的时间到了。窗外暴雨下得畅快而淋漓,没有人知道雨会什么时候停下来。

              ⑤  周老师的话让教室里立刻产生一阵骚乱。我们相互望了望,迟疑着,是否要真的冲出去。我们似乎已经听到了母亲在家的呼喊声,望见了父亲披着雨衣正走在通往学校的路上,甚至还嗅到了厨房炒锅里飘出来的菜香味。可是,片刻安静后,大家还是没有一个人敢于离开座位。

              ⑥黑暗的屋里升腾起一片恐惧的氛围来,像一只只魔鬼的手从黑暗中伸过来。

                   ⑦ 周老师瞪着眼睛,两只眼睛喷着熊熊火焰,一声不吭,然后默默收拾着讲台上的东西。我看见他将几本教科书塞进怀里,摇摆着身子走下讲台。周老师没有带雨具,他跛着脚向教室外走去,脚步迅疾而沉稳。我们立刻醒悟过来,慌慌张张收拾起桌面上的东西跟在他身后冲进雨中。

              ⑧  其实那天教室里没坐几个孩子。我们冲出教室的时候看见周老师侧身让开,站在门口急切地大喊起来——快点跑,房子要倒了。

              ⑨  我不知道,那天周老师是不是这样喊的。我记忆中,他嘶哑着嗓子,喊叫声响亮又沉闷,混合在风雨雷电声中,模糊又清晰。那天,我似乎还听到了秋生的一声惨叫。

              ⑩  当我们跑出去很远,回过头来的时候,我看见那座充当教室的土房子已经倒塌,淹没在朦朦胧胧的水雾之中。

              ⑪  秋生是最后一个赶上来的,他在后面啊呀叫着挺吓人的。我们一个比一个跑得快。后来秋生还是跑到了我的前面。因为恐惧,我在后面紧紧追赶着秋生。在狂躁与朦胧的世界中,不知怎么我忽然想笑。

               ⑫ 因为我发现有一只歪斜着泥脚印,像枚图章清晰地印在秋生肥大的屁股上面。

              ⑬ 那天过后,我们来到了一个有砖瓦的教室里复课。只是我们再也没有见到跛着脚的周老师来上课。替换他的是一个年轻漂亮的梳着大辫子的女老师。那天过后我发现秋生好多天都还穿着那件印着泥脚印的大裤衩来上学。他肥大的屁股载着那个泥脚印,总喜欢在我们眼前扭来扭去。我们看了想笑,眼眶里却总是忍不住噙满泪水。

              (1)选文标题作用是什么?

              (2)请简要赏析选文第②段加横线的句子。

              (3)请简要说说“我”在文中起的作用。

              (4)说说你对选文结尾“我们看了想笑,眼眶里却总是忍不住噙满泪水”的理解。

              (5)从选文内容看,周老师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

            • 7.

               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孙道荣

              上大学后的第一个暑假,回家。坐在墙根下晒太阳的父亲,将身子往一边挪了挪,对我说,坐下吧。印象里,那是我第一次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也是父亲第一次喊我坐到他的身边,与他坐同一条板凳。

              家里没有椅子,只有板凳,长条板凳,还有几张小板凳。小板凳是母亲和我们几个孩子坐的。父亲从不和母亲坐一条板凳,也从不和我们孩子坐一条板凳。家里来了男性客人,父亲会起身往边上挪一挪,示意来客坐下,坐在他身边,而不是让他们坐另一条板凳,边上其实是有另外的板凳的。让来客和自己坐同一条板凳,不但父亲是这样,村里的其他男人也是这样。这是一种尊重,让一个人坐在另一条板凳上,就见外了。

              第一次坐在父亲身边,其实挺别扭。坐了一会,我就找了个借口,起身走开了。

              工作之后,我学会了抽烟。有一次回家,与父亲坐在板凳上,闲聊,父亲掏出烟,自己点了一根。忽然想起了什么,犹豫了一下,把烟盒递到我面前说,你也抽一根吧。那是父亲第一次递烟给我。父子俩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闷头抽烟。烟雾从板凳的两端漂浮起来,有时候会在空中纠合在一起。而坐在板凳上的两个男人,却很少说话。与大多数农村长大的男孩子一样,我和父亲的沟通很少,我们都缺少这个能力。在我长大成人之后,我和父亲最多的交流,就是坐在同一条板凳上,默默无语。

              父亲并非沉默讷言的人。年轻时,他当过兵,回乡之后当了很多年的村干部,算是村里见多识广的人了。村民有矛盾了,都会请父亲调解,主持公道。双方各自坐一条板凳,父亲则坐在他们对面,听他们诉说,再给他们评理。调和得差不多了,父亲就指指自己的左右,对双方说,你们都坐过来嘛。如果三个男人都坐在一条板凳上了,疙瘩也就解开了,也就和解了,母亲就会适时走过来喊他们,吃饭,喝酒。

              结婚之后,有一次回乡过年,与妻子闹了矛盾。妻子气鼓鼓地坐在一条板凳上,我也闷闷不乐地坐在另一条板凳上,父亲坐在对面,母亲惴惴不安地站在父亲身后。父亲严厉地把我训骂了一通。训完了,父亲恶狠狠地对我说,坐过来!又轻声对妻子说,你也坐过来吧。我坐在了父亲左边,妻子扭扭捏捏地坐在了父亲右边。父亲从不和女人坐一条板凳的,哪怕是我的母亲和姐妹。那是惟一一次,我和妻子同时与父亲坐在同一条板凳上。

              在城里终于有了自己的房子后,我请父母进城住几天。客厅小,只放了一对小沙发。下班回家,我一屁股坐在沙发上,指着另一只沙发对父亲说,您坐吧。父亲走到沙发边,犹疑了一下,又走到我身边,坐了下来,转身对母亲说,你也过来坐一坐嘛。沙发太小,两个人坐在一起,很挤,也很别扭,我干脆坐在了沙发帮上。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只住了一晚,父亲就执意和母亲一起回乡去了,说田里还有很多农活。可父母明明答应这次是要住几天的啊。后来还是妻子的话提醒了我,一定是我哪儿做得不好,伤了父亲。难道是因为我没有和父亲坐在一起吗?我的心,隐隐地痛。后来有了大房子,也买了三人坐的长沙发,可是,父亲却再也没有机会来了。

              父亲健在的那些年,每次回乡,我都会主动坐到他身边,和他坐在同一条板凳上。父亲依旧很少说话,只是侧身听我讲。有一次,是我升职后不久,我回家报喜,和父亲坐在板凳上,年轻气盛的我,一脸踌躇满志。父亲显然也很高兴,一边抽着烟,一边听我滔滔不绝。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父亲一把扶住我,你要坐稳喽。不知道是刚才的惊吓,还是父亲的话,让我猛然清醒。这些年,虽然换过很多单位,也做过一些部门的小领导,但我一直恪守本分,得益于父亲给我上的那无声一课。

              父亲已经不在了,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1)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一说,在父亲心中,“同坐一条板凳”在不同情况下分别意味着什么。
              (2) 请结合上下文,赏析下面加点语句。

              (1)父亲扭头看看我,忽然站了起来,这玩意太软了,坐着不舒服。

              (2)正当我讲到兴致时,父亲突然站了起来,板凳一下子失去了平衡,翘了起来,我一个趔趄,差一点和板凳一起摔倒。

              (3) 本文原题为《和父亲坐一条板凳》,发表时作者改为《我再也没机会和父亲坐在一条板凳上了》,你认为这样改动有什么好处?
              (4) 请结合主题及文章语境,为文章补充一个结尾。

              现在,每次回家,坐在板凳上,

            • 8.

              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

              ①老人是菲律宾华侨,在海外奋斗半生。几经浮沉,衣锦还乡的他萌生了济世助人、造福梓里的念头。

              ②于是,老人分别给家乡几所学校的校长写了信,希望每个校长能提供十来个学生的名单,以便他从中确定人选,作为资助对象。

              ③家人嗔怪他的愚昧,既是捐助,何必把程序搞得这样复杂?不如来个快捷方式,譬如通过“希望工程”或者“春蕾计划”,干净利落地了却一桩心愿,岂不是更好?

              ④老人摇摇头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哪些孩子才有资格得到资助?是那些家庭贫困的孩子还是优秀生,抑或是特长生?谁也不知道老人心里的答案。

              ⑤名单很快到了老人手里。老人让家人买来了许多书,有《泰戈尔诗集》《纪伯伦诗集》《十万个为什么》等,分门别类地包装好,准备寄给名单上的孩子。家人面面相相觑:这样微薄的礼物是不是太寒碜了?大家断定书中自有“黄金屋”。可翻来覆去也没有找到夹在书中的纸钞。只在书的第一页看到了老人的亲笔赠言:赠给品学兼优的学生×××。落款是老人的住址、姓名、电话和电子邮箱。

              ⑥家人大惑不解,却也不愿忤逆老人的意愿,只好替他一一寄出那些书。

              ⑦光阴荏苒,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从黄叶凋零到瑞雪飘飞,谁也猜不透老人所为何事。

              ⑧家人读懂老人的心,缘于新年前收到的一张很普通的贺卡,上面写着:感谢您给我寄来的书,虽然我不认识您,但我会记着您的。祝您新年快乐!没想到老人竟然兴奋地大呼小叫:“有回音了,有回音了,终于找到了一个可资助的孩子。”家人恍然大悟,终于明白老人这些日子郁郁寡欢的原因,他寄出去的书原来是块“试金石”,只有心存感激的人才会有资格得到他的资助。

              ⑨老人说:“土地失去水分滋润会变成沙漠,人心没有感激滋养会变得荒芜。不知感恩的人,注定是个冷漠自私的人;不知关爱别人,纵使给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也不配得到别人的爱。”

              ⑩想来也是,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没有什么是必须和应该的;所以,没有一种领受是可以无动于衷、心安理得的,都应心存感激。一朵花会为一滴雨露鲜艳妩媚,一株草会因一缕春风摇曳多姿,一湖水也会因一片落叶荡漾清波,一颗心更应对另一颗关爱的心充满感激之情。

              (1) 15.选文第④段中老人说“我的血汗钱只给那些配得到它的孩子”在老人眼里,哪些孩子才配得到他的资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16.选文第⑦段中说“老人常常对着电话发呆,又莫名其妙地唉声叹气”,请你用一小段话来描绘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7.联系选文主旨,理解第⑨段中“纵使给了他阳光,日后也不会放射出自身的温暖”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18.选文题目说:“没有一种给予是理所当然的”,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认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

              一件军大衣

                  ①昔日雄风横扫战场的老军人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耳听着外屋儿女们争家夺产的吵闹声,他无限悲哀,头一歪撒手西去。

                  ②儿女们分完家产,对老军人留下的那件破军大衣不屑一顾:“这劳什子怎么还没扔啊?!”理所当然,垃圾箱成了那件军大衣的最好的归宿。

                  ③夜里,寒风刺骨,一条野狗颠儿颠儿地四处找食,待垃圾箱里可吃的所有“美味”填入它腹中之后,它发现了“蜷缩”在箱边的军大衣。它嗅了嗅,大概觉得还算可以御寒吧,它钻到军大衣里做起了美梦。梦里它被一个贵妇人收养,锦衣玉食,只是它偶尔闯了次祸,被贵妇一顿好打,“啪!啪!”它感觉身上剧痛,一个衣着破烂的女人拎着一只大麻袋,正用她手中的棍敲着军大衣。冷不防其中蹦出一条野狗,她吓了一跳,野狗看了看她手中的粗棍,觉得不太好惹,于是一抖身,撒腿溜走了。

                  ④“一件破大衣……兴许能卖几个钱……”捡垃圾的女人嘴里嘀咕着,她捡了起来,掸了掸大衣上的灰,塞进麻袋,蹒跚地走了。

                  ⑤收购站,一个眯着眼的中年人,反复掂量着军大衣的价钱,他指着密密匝匝的补丁,傲慢地说:“这种破烂货,至多值个5块。”捡垃圾的女人争辩:“你看,多厚实,怎么只值这么多呢?”中年人哼了一声:“太破了,你不愿意就算了,我们还不想要呢。”

                  ⑥一个考古学者经过,他习惯性地用“瓶底”后的眼睛审视着周围的一切,当他看到收购站柜台上的军大衣时,眼睛发亮。他冲进去,连声对那女人说:“卖给我吧。”中年人奇怪地看着考古学者,低声说了句“神经病”后对女人说:“那你卖给他好了。”

                  ⑦最后以50元拍板。女人拿着手中的五张“大团结”发愣:“值那么多吗?”考古学者如获至宝的样子更令她惊讶。她搔了搔头,嘟囔了两句就飞快地走了——生怕考古学者反悔。

                  ⑧“这质地,这颜色,分明是当初延安大生产运动时的布嘛。我要送到延安军事文物博物馆去。对,马上就去!”考古学者快步跨上自行车离开了。

                  ⑨一日,延安军事博物馆展览,一个女人领着她的孩子来参观,边看边教育:“你爷爷当初就是一个大英雄……”忽然,她愣住了:那件破军大衣不就是当初她亲手扔掉的吗?千真万确,当初就是她拎着那个带补丁的领子扔掉的!

              (1)请分析文章结尾的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篇文章批判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0.

              蝙蝠鼠中仙

              秦自民

              (1)蝙蝠的样子有点像老鼠:尖嘴、细牙、小眼,还有一对能竖立的耳朵,而且也跟老鼠一样喜欢夜晚活动。也许是由于唐代诗人白居易在《喜老自嘲》中有“蝙蝠鼠中仙”这样的诗句,蝙蝠也被称为鼠仙。

              (2)古今中外,人们对蝙蝠毁誉参半。唐代诗人孟浩然写道:“虫之属最可厌莫如蝙蝠,而今织绣、图画皆用之,以福同音也。”可见,由于蝙蝠的“蝠”与幸福、福气的“福”同音,使得人们对蝙蝠青睐有加,建筑物、装饰品、家具、服装、瓷器、玉器、书 画上经常有蝙蝠图案,尤以门窗上雕刻五只蝙蝠最为常见,寓意“五福临门”。

              (3)不过,很多人不喜欢蝙蝠,可能是受到一些传说的影响。明朝学者冯梦龙在《笑府》中编了一个故事:凤凰寿,百鸟朝贺。唯蝙蝠不至。凤责之曰:“汝居吾下,何如此倨傲?”蝙蝠曰:“吾有足,属兽,贺汝何用?”一日麒麟生诞,蝙蝠亦不至。麒亦责之。蝙蝠曰:“吾有翼,能飞,属禽,何为贺欤?”继而,凤凰与麒麟相会,语及蝙蝠之事,相与慨叹曰:“今世风恶薄,偏生此等不禽不兽之徒,实无奈他何!”这个故事嘲讽了那些卑鄙无耻、没有立场的人。

              (4)在西方,蝙蝠是吸血鬼的化身,传说罪恶的灵魂能转世成吸血蝙蝠继续作恶。这些故事的流传给蝙蝠带来了邪恶的坏名声。而事实上,蝙蝠家族中也确实有吸血蝙蝠存在,如分布在美洲热带地区的普通吸血蝠、白翼吸血蝠和毛腿吸血蝠。

              (5)人们把蝙蝠和吸血鬼联系起来,可能与蝙蝠是夜行性动物有关。白居易在《洞中蝙蝠》中说蝙蝠“黑洞深藏避网罗”。蝙蝠白天隐藏起来,既有利于安全,也有利于安静地歇息、降低体温和代谢速度,这样既可以延年益寿,又可以养精蓄锐,到了夜晚可以精力充沛地外出觅食。

              (6)南宋诗人范成大在《高楼曲》中有“岁暮天涯客,黄昏蝙蝠飞”的诗句。的确,蝙蝠很善于在漆黑的夜晚捕食蚊、蝇、飞蛾等昆虫。捕食昆虫既满足了蝙蝠的口腹之需,也帮了人类的忙,因为这些昆虫大多数是有害的。事实上,蝙蝠是世界上最好的害虫杀手之一。

              (7)蝙蝠之所以对害虫有那么大的威力,部分的原因是由于即使在漆黑的环境中它也能“看见”猎物。但是,蝙蝠的视力并没有什么特别的长处,他的看家本领是回声定位能力。

              (8)正如人眼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来的光波分辨物体的形状、大小和颜色一样,蝙蝠的耳朵能根据从物体反射回的超声波分辩物体的方位、距离、大小和性质。这种通过对回声的频率强弱以及发出与收到回声的时间间隔等进行分析来探测目标的方式就是回声定位。蝙蝠喉部通过声带震动而定向发射超声波,这种声波人的耳朵是听不到的,但对蝙蝠很重要。如果被堵塞耳朵,即使在明亮的环境中,蝙蝠也会像醉汉一样乱撞;如果只蒙住双眼,蝙蝠的行动却不“盲目”,依靠回声定位蝙蝠能准确地发现目标、确定飞行方向,甚至1分钟内可连续捕捉到10余只飞行中的昆虫。

              (9)鉴于蝙蝠的出色表现和非凡本领,荷兰动物行为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廷伯根认为:“不论以何种标准而言,听觉冠军都该属于蝙蝠。”正因为如此,蝙蝠也成了仿生学的重要研究对象。

              (10)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蝙蝠虽没有真正的翅膀,却有功能绝不亚于翅膀的翼手,蝙蝠家族因此得名“翼手目”。蝙蝠有一系列适应于飞行生活的结构特点。前肢为构造极其轻巧的翼手,这种翼手宽大灵活,操控性极佳,可以随心所欲地变换形状产生升力,因此,蝙蝠在空中急转弯的本领远胜于鸟类。此外,蝙蝠胸、肩部的强大肌肉集中在躯干部,胸骨具有和鸟类一样的龙骨突起,锁骨也很发达。这样的构造使蝙蝠飞起来更加灵巧自如。

              (11)独特的飞行能力和回声定位本领,使蝙蝠具有高超的捕食能力。大多数蝙蝠以昆虫为食,也有一些蝙蝠的喜好与众不同。

              (12)世界上有一种蝙蝠具有罕见、奇特而又令人惊诧的饮食习惯,它们的猎食目标竟然是水中的鱼。兔唇蝠就是这样一位渔夫。它能利用超声波探测到猎物,强大的飞行能力能保证它轻盈地掠过水面,而修长的脚趾和锋利的爪子,使其能轻而易举地抓到浅水中浮游的光滑的小鱼。

              (13)得益于漫画中的超级英雄“蝙蝠侠”,蝙蝠的形象在今天得到了很大的改善。的确,蝙蝠不是老鼠,蝙蝠是像神仙一样飞行的哺乳动物,蝙蝠是鼠中仙。

              ——选自“百科知识”,有删改

              (1) 简析选文第①~④段引用诗文和传说的作用。

              (2) 下列诗文对蝙蝠特点的描述与选文内容不相符的一项是( )

              A.曹植《蝙蝠赋》:“行不由足,飞不假翼。……不容毛群,斥逐羽毛族。”

              B.葛洪《抱朴子》:“千岁蝙蝠,色如白雪。……此物得而阴干末服之,令人寿万岁。”

              C.清人蒋世栓《费生天彭画赠百泉》:“世人爱吉祥,画师工颂祷。谐声而取譬,隐语戛戛造。”

              D.范成大《蝙蝠》:“伏翼昏飞急,营营定苦饥。聚蚊充口腹,生汝亦奚为?”

              (3) 选文第(12)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表达作用?

              (4) 在行文过程中,选文特别注重内容的衔接过渡,结构的严谨契合。请仿照文中三处画线句子,在第⑩段横线处补写一个句子。

            0/40

            进入组卷